第六十四章 武舉

有些東西,對李恪而言沒有太大的助益,但其中巨大的誘惑卻是李恪無法拒絕,也不能拒絕的,比如推楊妃爲皇后便是其中之一。

李恪已是嫡子,更被立爲太子,地位漸已穩固,楊妃封后與否,於李恪本身而言並無太大的助益,但對於楊妃卻不同。

皇后與貴妃,一爲妻,一爲妾,皇后是可於史書立傳的,但貴妃卻不可,甚至貴妃在百年後連諡號都不會有,兩者間可謂天壤之別。

雖然說李恪爲太子,將來繼位爲帝,可加楊妃爲太后,但太后不是能夠母儀天下的皇后,相較起來終究還是矮了一頭。

後宮女子,沒有不想爲後的,更何況是已經做了十多年的貴妃,卻始終跨不過這一步鴻溝的楊妃,楊妃雖然不會對李恪提及此事,但楊妃的期盼李恪又怎會不知。

楊妃是李恪生母,李恪純孝,若是能有法子把楊妃推上皇后之位,李恪絕對是不遺餘力,不惜代價的,不必說,長孫無忌的話說進了李恪的心裡,李恪沒有拒絕的必要和可能,李恪當即便毫不猶豫地應了下來。

李恪和長孫無忌賓主盡興後,李恪便回了東宮。當李恪回到東宮後天色已晚,但太子妃武媚娘卻還在光天殿中等着李恪。

“天色已晚,媚娘還懷着身孕,該早些歇息的。”李恪看着武媚娘還在光天殿中等候,不免心疼地武媚娘道。

武媚娘笑着回道:“三郎去見長孫無忌,可是我們東宮的大事,媚娘自然要在此等候三郎。”

武媚娘說完,又走到李恪的跟前,對李恪問道:“今日三郎去見長孫無忌可有所獲?”

李恪在牀邊坐下,順手將武媚娘抱在懷中,放在自己的膝上坐下,回道:“也算是有所得吧,長孫無忌這隻老狐狸想和咱們言和,以出面助母妃登上後位爲代價,要保長孫家在此次門閥傾軋中不衰,長孫家能得全身而退。”

長孫無忌此次宴請李恪的目的武媚娘多少是能夠猜到一些的,長孫家世代行伍,和關隴門閥各家糾葛太深,此番李世民和李恪有意對關隴門閥動手,而且持續便是多年,長孫家難免會被殃及,他想要和李恪冰釋前嫌,以求自保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武媚娘知道長孫無忌想和東宮和解,可卻一直不知長孫無忌會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但聽了李恪的話後武媚娘終於明白了過來。

不必多說,這樣的條件,爲人子的李恪是不可能拒絕的,李恪自然是應了下來,而且相對旁人,長孫無忌確實是力主此事的最佳人選,因爲他是先皇后的兄長,血脈至親。

“長孫無忌倒是聰明,朝中局勢不過稍有苗頭,他便覺察了出來。”武媚娘對李恪道。

李恪笑道:“他是聰明人,朝廷打壓關隴門閥是大勢所趨,誰都不可阻擋,長孫無忌也是一樣。而且他是父皇心腹,越是如此,他越是清楚父皇的決心,他不改旗易幟纔是怪事。”

李恪英果,殺伐果決,和李世民相類,不是容易爲人所掌控的,今日如果太子是性情軟懦可欺的李治,長孫無忌仗着自己的輩分和權勢,興許還敢硬着頭皮一試,可面對行伍出身的李恪,長孫無忌甚至沒有半點這樣的念頭。

其實唐史之上的長孫無忌也是如此,他一力反對李恪爲儲,而力主立晉王李治,便是因爲李治的性情更易掌握,但他千算萬算卻算漏了一個絕無僅有,女主臨朝的武媚娘,也就成了長孫家和關隴軍事門閥的滅頂之災,甚至自己都在流放途中丟了性命。

武媚娘坐在李恪的膝上,看着李恪,對李恪問道:“那三郎的意思是什麼?”

李恪回道:“今日我聽長孫無忌之意,已漸有半隱之意,而子敬是長孫家嫡長,將來待長孫無忌退後,子敬也會是長孫家的家主。若是日後子敬做主長孫家,長孫家倒也並非非動不可,反倒可以任用,用地好了甚至可爲關隴門閥表率。”

如果長孫家做主的是長孫無忌或者旁人,李恪自然信不過,而且不止是李恪,長孫無忌同樣信不過李恪,他們兩者間本該是絕無和談的可能的,但長孫衝的出現卻提供了這樣的契機。長孫衝是未來的長孫家主,同時又是李恪門下,李恪的心腹,自然就能叫雙方信任。

李恪的用意武媚娘也清楚,畢竟長孫家不比尋常門閥,長孫家的根基不止在地方,在禁軍和朝廷中同樣盤根錯節,要動長孫家動靜實在太大了些,沒有必要的理由李恪不想動長孫家。

武媚娘問道:“那三郎可想好了對付關隴門閥的法子?”

今日長孫無忌雖然放出了一個求和的信號,這些事情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李恪能有打壓關隴門閥的法子,只是目前看來,李恪雖然沒有落入下風,但也只是自保,未曾有過太大的動靜。

要知道長孫無忌可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若是李恪不能拿出叫長孫無忌信服的法子,恐怕長孫無忌未必會買賬,先推楊妃爲後。而只要長孫無忌不公開向朝廷靠攏,他就還有回身的餘地,他可不曾將自己的退路堵死。

李恪道:“我在回京的路上便已仔細思量過了,其實關隴門閥和山東世家並無太多不同,只不過山東世家以教掌文,而關隴借勢掌武罷了,只要斷了關隴門閥在府軍官制中的超然地位,削弱門閥中人對府軍的掌握,一切便都不是問題。”

關隴門閥之所以叫李世民和李恪忌憚,就是因爲關隴門閥在關西根基太深,尤其是府軍之中更是如此,只要斷了他們在府軍中的根基,關隴門閥也就不值得如此忌憚了。

武媚娘問道:“對付山東世家,有科舉一法,可擢拔寒門庶族子弟,關隴門閥又該如何?”

李恪笑道:“既然文臣可以科舉,那爲什麼武臣不能科舉,本宮要做的就是武舉。”

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七章 和親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章 取義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三章 歸寧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
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七章 和親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四章 面聖第二十章 尋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章 隨行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十七章 反常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章 取義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章 相爭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三章 歸寧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