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求親

李世民帶着楊氏來此,不知是臨時起意還是早有計劃,但着實是叫滿朝上下訝異了,也猜不透李世民此舉的意思。

不過被李世民此舉搞的有些迷糊的人中卻不包括李恪和武媚娘,旁人雖然猜不透李世民的心思,但李恪和武媚娘卻能猜出個大概了。

李世民吸取北周、前隋亡國之教訓,早欲對關隴門閥下手,如今天下既定,漠北、西域臣服,也到了李世民騰出手來,對付關隴門閥的時候。

李恪背後扶持着的是江南世家,和關隴門閥利益不一,而且李恪身爲東宮,又是李世民愛子,李世民對李恪足夠信任,李恪又有足夠的實力和威望,可以說李恪正是對付關隴門閥的最好人選。

李世民調李恪舊部蘇定方爲涼州都督,這是準備要對關隴門閥警示甚至是動手了,這個時候,在這個關口,在如此鄭重的場合,李世民帶着李恪生母楊氏來此,給了她皇后纔有的殊遇,李世民此舉就是要給李恪站臺,壯大聲勢。

李世民重視楊妃,把皇后纔有的恩遇給了楊氏,自然也是李恪願意看到的,李恪和武媚娘見狀,對視了一眼,便當先起身拜道:“兒臣李恪、媚娘拜見父皇、拜見母妃。”

由太子李恪領頭,宴中衆人也紛紛起身,齊聲拜道:“臣等(外臣)拜見陛下(天可汗),拜見貴妃。”

今日的李世民心情極佳,自他登位以來,十三載間安定天下,威服四海,今日大宴,凡與大唐接壤亦或是爲大唐藩屬的邦國盡皆來朝,場面可謂宏盛。

李世民見狀,擡起手,對宴中衆人道:“今日盛宴,恰逢佳節,諸國使節不辭萬里之遙爲朕朝賀,朕心甚悅,衆位快快起身落座。”

“謝陛下(天可汗)。”衆人得令道了聲謝,起身在席間坐了下來。

待衆人坐定,距離午時還有些時間,在大宴正式開始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便是萬邦獻賀。所謂萬邦獻賀便是各國使節在此時,當着天下人的面向李世民獻上一早備下的賀禮。

各國使節備下的賀禮大多是國中珍寶,數量未必在多,價值未必在重,但務必是以國中獨有,寓意吉祥爲好。

比如薛延陀獻上的便是名馬,契丹獻上的便是東珠,西突厥獻上的則是玉璧,無一不是國中最負盛名的珍寶,但當吐蕃上場獻禮的時候卻叫全場譁然了,因爲吐蕃的禮實在是太重了,重地叫人吃驚。

祿東贊當着所有人的面上前,而在祿東讚的身後則跟着三十餘位壯年男子,這些男子以每兩人爲一組,擡着十餘隻箱子上前。

這些箱子與當初祿東贊贈予李恪的一模一樣,顯然祿東贊贈予李恪的箱子本就是它們的其中之一,這些箱子中裝的是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

祿東贊送給李恪的一個箱子裡面的珍寶便值三五萬貫,那這十來只箱子的總值豈不是奔着七八十萬貫去了?這份禮可實在是重地厲害。

李世民和李恪看着這些箱子,同時地眉頭一皺,心中都已有了猜測,難不成是吐蕃求娶大唐公主之心不死,欲在這個時候,當着各邦使節的面再次給大唐下聘不成?

想到這裡,李世民的心裡已經有些不悅了,李世民已經當面婉言回絕過祿東贊,若是他此番再敢如此,李世民非但不會就範,還會狠狠地叫吐蕃難堪。

“外臣吐蕃使節祿東贊奉贊普之命爲陛下獻禮。”祿東贊帶着重禮上前,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輕笑了一聲,道:“這麼多的箱子,必定價值不菲,使節的這份禮恐怕不輕吧。”

祿東贊回道:“不瞞陛下,這些俱是臣自吐蕃國庫中精選而出的珍寶,無一不是價值千金,今日外臣將珍寶奉上既是爲拜賀陛下,也是有一事相求。”

“何事?”李世民說着,語氣裡已經帶了一絲寒意,既是不悅,也是警告。

祿東贊看了眼一旁的李恪,對李世民道:“陛下乃天下之天可汗,坐擁四海,聲名遠播,我家贊普對陛下可謂敬重萬分。此次贊普特命外臣攜重禮獻於陛下,以爲贊普親妹朗日林芝之嫁禮,吐蕃願嫁贊普之妹於大唐太子,皆秦晉之好,還望陛下恩准。”

祿東贊之言一出,李世民有些驚住了,他原本以爲祿東贊是要出面求娶大唐公主的,可沒想到竟是爲了求嫁吐蕃公主於李恪,實在是叫人匪夷所思。

頓了片刻後,李世民才緩了過來,對祿東贊問道:“松贊干布要將親妹嫁於恪兒?”

祿東贊回道:“正是如此,陛下乃海內共主,天下人皆爲陛下子民,我家贊普願嫁親妹於太子,從此公主爲陛下之媳,贊普亦爲陛下後輩,對陛下執半子之禮。”

吐蕃不是尋常小國,吐蕃虎踞高原,擁兵數十萬,在西南半壁聲望正隆,可就是這樣的吐蕃竟在大宴之上要將自己的公主嫁於大唐太子,國君更是欲藉此對李世民持半子之禮,甚是恭敬,這樣的做法可是大唐立國至今還從未有過的。

堂堂吐蕃國君,竟然獻重禮外嫁公主,爲了的就是送公主於李世民爲兒媳。在別國還在向李世民稱臣的時候,松贊干布已經另闢蹊徑,欲藉着親妹嫁於太子之機向李世民稱子了,這可就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祿東贊所爲確叫李世民驚訝,但也確是給足了李世民的面子,李世民的臉上不禁露出了笑意。

“哈哈...”

李世民笑着問道:“太子已娶了太子妃,吐蕃公主到了我大唐可就只能爲側室了,此事松贊干布可知?”

祿東贊回道:“此事贊普知曉,只要能將公主嫁於太子,哪怕是爲一端茶倒水的奉儀,既能侍奉太子,又能代贊普盡孝御前,如此足矣。”

太子妃嬪,首爲太子妃,而後便是良娣、良媛、承徽等,而奉儀便是太子妃嬪中地位最低的,祿東贊所言實在是把大唐和李世民捧得極高了。

聽着祿東讚的話,李世民的心裡也動了其他的心思。

祿東讚的話李世民自然是不會盡信的,但眼下李世民正欲對關隴門閥動手,而關隴門閥勢力最甚的隴右、河西一代正與吐蕃相鄰,在這個關口能不與吐蕃動刀兵便是最好,而和親無一就是維持兩國和平的最好法子。

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章 玄都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四章 恩蔭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一章 定帥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三章 誤會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章 敲打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
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章 玄都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二章 夷男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四章 恩蔭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一章 定帥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三章 誤會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章 敲打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