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改觀

盱眙縣縣衙,當李恪回去時天已是暮色。

李恪自淮水回到了盱眙城後,便徑直回了府衙,剛到府衙內院外,便看到了在門邊等候的蕭月仙。

“妾身拜見殿下。”蕭月仙見李恪入內,行了個宮禮,屈膝拜道。

李恪單手將她扶起道:“此處不是外院,並無旁人,仙娘快快起身。”

“謝殿下。”

蕭月仙應聲站起了身子,見李恪的臉上似有倦色,於是問道:“殿下午後便出,至此纔回,腹中可是空了。”

李恪原本還想着治水之事,未想太多,經蕭月仙這麼一說,倒是想了起來,自己竟是大半日粒米未進了。

李恪笑了笑道:“聽仙娘這麼一說,本王倒還真是有些餓了。”

蕭月仙道:“妾身方纔剛在廚內清燴了幾樣小菜,殿下可要試試?”

“哦?你琴藝如此了得,竟還會下廚?”名冠揚州的琴姬,一雙彈琴手本該仔細地很,需得遠離庖廚纔是,沒想到仙娘竟還會下廚,李恪聽了自然覺得訝異。

蕭月仙回道:“手藝自然還是有的,只是這天底下能叫仙娘下廚的,只殿下一人。”

李恪聞言,問道:“如此說來你今日的餚饌是轉爲本王一人做的了?”

蕭月仙回道:“那是自然。”

李恪笑道:“既是如此,本王必當親口嚐嚐,你去將菜端來,送到本王的內室。”

“諾。”蕭月仙應了一聲,便過去了。

蕭月仙的菜看着倒還算是爽利,一盤燴魚片,一盤清蒸萵筍,又悶了碟羊肉,還配了一壺葡萄釀。

“這些都是你做的?”李恪看着桌上的三樣小菜,雖還未入口嘗味,但色、香已是上佳。

蕭月仙點了點頭道:“這些都是妾身親手做的,叫殿下見笑了。”

李恪擺了擺手道:“仙娘廚藝了得,何來見笑之說。本王此前一直以爲你只是琴藝了得,沒想到廚藝竟也是如此。”

蕭月仙將碗筷擺放齊整,對李恪笑道:“殿下喜歡就好,快些來用吧。”

李恪道:“用飯倒是不急,本王還有要事片刻耽擱不得,你先來爲本王磨墨。”

“諾。”李恪剛自淮水便回來,便要研磨用筆,自然是要事,蕭月仙聞言便連忙放下了手中的活計,給李恪研磨去了。

盱眙縣衙所用的墨錠乃是尋常的松煙墨,比起在李恪臨江宮中的貢墨自然要遜色上許多,蕭月仙研磨了墨色稍稍濃稠些也花了許多功夫。

“殿下,這墨不比宮裡的,便將就着用吧。”蕭月仙研好墨,把紙也鋪好,對李恪道。

李恪道:“本王出身軍旅,哪有這般多的講究,能寫便是。”

李恪說着,從蕭月仙手中接過筆,端坐於書案前,提筆着書。

能叫李恪空着肚子忙活的事情自然非比尋常,蕭月仙看着李恪這般端正的模樣,心中也很是好奇。

蕭月仙作勢爲李恪揉肩,便靠在了李恪的後背,時不時地瞥向了鋪在書案的上白紙,而李恪所書對蕭月仙也毫不避諱,故而蕭月仙能看的仔細。

“東南各軍府統軍親啓:今淮南大雨,連日不停,淮水已有決堤之像,淮水若決,必禍延東南半壁,使黎民殃苦,國力疲敝,本王李恪,爲免天災,當行節臣之權,調東南府軍來此,修河堤,理水政,凡各府府軍,接本王令着,各抽調常備兵力之半數,援馳楚州,若有違者,依軍令斬!”

蕭月仙就在李恪的身後,看着李恪在紙上寫下的一筆一字,臉上雖是不動聲色,但心中已是滿滿的詫異。

她沒想到,李恪竟然動了調兵治水的心思。府軍治水,這可是她從未聽聞過的說法。

一時間,蕭月仙還未全然消化掉自己方纔看到的東西,但她看向李恪的眼神,已經多了幾分複雜的味道。

她是蕭銑之女,亡國公主,在蕭月仙自小的聽聞中,唐朝君臣便該是奸詐狡猾,心狠手辣之輩,對待治下百姓,也是如視豬狗,這一些蕭月仙也曾毫不懷疑地相信,可當她見到了李恪,現在的她竟開始動搖了。

這天底下,應該沒有人比李恪更加能夠代表她所痛恨的大唐君臣了吧。

他是皇子,爵封親王,官拜大都督,既是君,又是臣,他本該是蕭月仙最爲痛恨的大唐走狗,可每每當蕭月仙面對李恪時,她的心裡卻又生不出太多厭惡。

論樣貌,李恪俊秀英氣,雖年少,卻有着一種說不出,與年齡不相符的穩重和淡然。

論爲人,李恪待人處事溫和,哪怕是面對宮中婢子時也沒有太多的架子,反倒和藹地很,甚至可以在大雨中與他的麾下袍澤巋立其中,甘苦與共。

論才幹,李恪少時爲質,救關中萬民於水火,他文采斐然,一篇上佳的詩作張口便得,一筆書法,更是頗有幾分大家風範,至於武藝,更弓馬純熟,比肩軍中宿將。

就是這樣的人,蕭月仙無論如何都無法把他同那些貪贓枉法、窮兇極惡的朝廷鷹犬劃上等號。

地方大都督擅調府軍,這是多大的干係,李恪爲了緩解淮河水情,竟也心甘情願地擔了下來。

兵權這個東西,向來都是最爲忌諱的,李恪出身宗室,天家父子之間便更是如此,這一點,蕭月仙自然清楚地很。

李恪調府軍治水之舉,雖有奇效,但他也擔了天大的干係,若是此事鬧上了朝堂,免官革職都算是輕的,弄得不好,甚至會丟了王爵和封號,貶爲庶民。

李恪雖爲揚州大都督,提調東南軍務,但淮南水患屬政務,不在軍務之列,李恪大可明哲保身,不做置理,可李恪偏偏出手了,而且動用了李世民賜予他的節鉞之權。

要知道,李世民賜予李恪節鉞,多半還是場面上的意義,可不是給李恪這麼用的。

就在蕭月仙還在恍神的時候,李恪的手令已經寫好,自一旁的木盒中取出了他的楚王金印,蓋了上去。

“楚王恪印。”

四個鮮紅的篆字印在了手書之上,這封手書頓時便有了東南半壁江山最高的效力。

“來人,把本王的手書送出去,着楚、濠、滁、壽四州統軍即刻依令行事,不得耽擱。”李恪將手書合上,喚了門外的衛率,吩咐道。

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章 佯攻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七章 和親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七章 安置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
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章 佯攻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七章 和親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七章 安置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