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春獵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阿史那雲走後,李恪便也回去了自己的大帳,當他在大帳中坐定後,腦海中總是不時浮現起阿史那雲的話,心中便想到了這首《出塞作》,將它寫了下來。

李恪不知一百年後王摩詰寫此詩時是何等的心境,但李恪此時的內心卻頗有些壓抑。

突厥人生來好戰,他們對面南方肥沃的土地和無數的財寶有着與生俱來的渴望。

不談其他,就連阿史那雲這般小的年紀都被頡利灌輸了這樣的思想,何況是旁人?

仔細想來,今日晨間李恪所說的那番話實在是衝動了些,光是阿史那雲知道了自然無妨,可若是傳到了頡利和那些主戰的突厥貴族的耳中,李恪的日子就不會太好過了。

“蹬、蹬、蹬...”一陣腳步聲響起,門外傳來了王玄策的聲音。

“殿下,臣王玄策求見。”王玄策在帳門之外道。

“請進。”李恪聽到了門外王玄策的聲音道。

王玄策輕輕推開了帳門,應聲入內,一入大帳便立即對李恪道:“殿下,頡利命人前來傳話。”

咯噔!

李恪剛剛纔與阿史那雲爭辯過,隨後頡利便命人前來傳話,李恪只當與自己早間的話有關,心中頓時一陣不安,也後悔早間的話說的實在是有些孟浪,自己與一個女童爭那些東西作甚?

“頡利是什麼意思?”李恪沉着氣,問道。

王玄策回道:“方纔頡利命人傳信,兩日後將在金山下舉行春獵,邀殿下同往。”

春獵?原來不是秋後算賬,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反倒鬆了口氣。

李恪對王玄策問道:“本王不善弓馬,突厥春獵,頡利邀本王作甚?”

李恪雖也能騎馬,但只是能勉強騎穩,趕趕路還可,若是拿來圍獵,就着實不夠看了。

“無非立威耳。”王玄策回道。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沉思的片刻,問道:“先生的意思是頡利想要藉此次春獵立威?”

王玄策道:“草原與大唐關中不同,初春走獸不多,百獸正是休養生息之時,故而在草原初春並非圍獵良時,可頡利在此時突然宣告春獵,除了立威還能是爲何。”

Wωω ●t t k a n ●C〇

自古以來,圍獵便與武事脫不開鉤,頡利春日圍獵,既是爲了彰顯自己彰揚武威的決心,也是爲了炫耀突厥的武力。

李恪接着問道:“那不知先生以爲,頡利這爲又是立給誰看?總該不會是本王吧。”

王玄策想了想,回道:“臣以爲不是。”

李恪問道:“那頡利的意思是?”

王玄策回道:“頡利固然有借春獵威懾殿下的意思,但恐怕更多的還是爲了震住草原各部,近年來,鐵勒、契丹等族並不安穩,突厥內外,與頡利私下裡不服頡利的不在少數。”

頡利的汗位承自其兄處羅,對此突厥各部多有不服者,其中尤以他的幾個侄兒和異族部落最甚,其中甚至又幾處已經在與大唐暗通款曲,若非突厥實力依舊強橫,恐怕他們就反出突厥,投奔大唐了。

頡利雖然自傲,但這些情況頡利卻也是知道的,頡利去歲南下大勝,對草原各部已經起到了震懾之效。

此時若再趁勢在春獵中向突厥各部立威,壓住突厥各部的野心,頡利便能免去後顧之憂,專心準備南下對付大唐了。畢竟就頡利的野心而言,光是草原還不足以滿足他,他真正的敵人是李恪的父親,唐皇李世民。

而這,也是此次頡利舉行春獵的原因。

李恪聞言,輕聲笑道:“如此說來,此次春獵便是頡利與草原各部的臺子了,這次本王倒是有好戲看了。”

王玄策道:“殿下說的是,頡利有野心,草原各部也不是善茬,此次春獵殿下只需作壁上觀便,看戲便好。”

李恪點了點頭道:“好,便依先生之言。”

岑文本把事情與李恪講完,見李恪的書案上正鋪着紙筆,只當李恪正在習字,覺得不宜打擾,便欲告辭離去,可就這這麼簡單地看了一眼,王玄策卻被紙上的詩句震到了。

全詩大開大合,字裡行間未提及半個“殺”字,但卻滿紙肅穆,叫王玄策不得不歎爲觀止。

王玄策所學雖是縱橫之術,但亦是博覽羣書,文采斐然,這首詩他此前從未見過,莫非是李恪新作?

王玄策先是這麼一想,但隨即又覺得不可能,李恪雖聰慧,但以李恪的年紀、閱歷和文筆,是萬萬寫不出這樣的詩句來的。

王玄策看着這首詩問道:“卻不知這是何人大作,好生了得。”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稍稍一愣,竟也不知該如何回答。

此時還是唐初,詩家集大成者如李白、杜甫者還未出世,白居易、劉禹錫之輩更是距今百餘年,這個時候把王維的大作拿出來,自然能叫王玄策瞠目結舌。

不過這首詩的出處卻叫李恪爲難,這個時候,恐怕連王維的爺爺方纔出世,王維又在何處?

可若是當了文抄公,說這詩是他自己所作,以他的年紀又不切實際。

李恪眼珠一轉,回道:“這詩是本王自弘文館藏書中無意讀得,乃前隋文帝時號爲摩詰居士之人所著。”

弘文館的藏書大多承自前隋,浩如煙海,而且隋末亂戰,隋煬帝又弒殺,有文采卓絕者枉死倒也合情合理,李恪這麼說也並無不妥。

王玄策聽了李恪的話,不疑有他,輕聲嘆道:“這摩詰居士當真了得,只可惜此人名聲不顯於世,若非如此,又豈會叫‘空梁落燕泥’的薛玄卿專美於隋。”

王玄策口中的薛玄卿便是有隋一代詩名最盛的薛道衡,當年薛道衡憑着《昔昔鹽》中一句“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爲世人所推崇,可在王玄策看來,卻未必就強了摩詰居士的這首《出塞作》,大有未緣識荊之怨了。

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章 結好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章 圈套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二章 敲打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章 端午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五章 定親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章 持節第三章 兵起河東
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十四章 拉攏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五章 玄都觀第三章 結好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章 校場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章 圈套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章 拒辱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二章 敲打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六章 石室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章 端午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五章 定親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章 持節第三章 兵起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