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夜襲

若論才幹,曳莽不過平平,若是擱在大唐甚至可以說是毫不起眼,恐怕十六衛將軍,邊州都督,隨便拉出一個來,大概都會比他要更強些。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這樣一個位置上,卻給李恪添了不少的麻煩。

入夜,達布河岸。

夜色已深,若是擱在往日,此時本該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但是今日,就在李恪大軍行抵鬱督軍山的第一天,這個夜晚註定不會消停。

“大都督,敵軍似有防備。”達布河對岸的矮坡之上,李恪和蘇定方並肩而立,蘇定方看着對岸,對李恪道。

夜色已深,本該是士卒最是睏倦之時,也是守備最爲鬆懈之時,可對岸的薛延陀守軍卻不見絲毫的疲累,仍舊盯守着河對岸的唐軍,片刻不移。

李恪聞言,也道:“這曳莽雖然用兵呆板,不知變通,但守地卻也頗有些本事。”

蘇定方道:“殿下所言極是,末將在此也盯了大半日,這大半日看下來,對岸薛延陀軍確實沒有鬆懈的時候。”

李恪問道:“定方可曾看出了曳莽每日布守的習性?”

蘇定方點了點頭道:“據末將觀之,對岸士卒每三個時辰一班輪換,當是一日輪換四班值守,每班輪值一萬人。”

李恪想了想,道:“據阿史那忠所言,對岸薛延陀士卒合計不過四萬上下,每日四班輪換,每班值守萬人,他們當是每人每日都有值守固定的時辰了?”

蘇定方道:“殿下所言極是,也正是如此,對面的防備才能如此森嚴。”

一天四班輪值,每班士卒算下來也不過輪值三個時辰,時間並不算長,值守的士卒自然也不會覺得太過疲累。

李恪思慮了片刻,一時間確也覺不出太多的不妥之處,於是對蘇定方吩咐道:“傳令下去,三軍渡河,先打他一次,本王要試一試薛延陀的深淺。”

“諾。”蘇定方得令,當即應了下來。

蘇定方應諾後,取出身後的令旗,先是在空中緩緩畫圓,而後向前猛揮,達布河岸邊早已等候許久的唐軍士卒得令,直奔河畔而去。

大唐士卒衝鋒如猛虎,前部士卒舉起手中的圓盾,頂在最前,而後部士卒則手持浮木等搭橋之物,緊隨其後,欲搭設浮橋引軍渡河。

李恪將臨陣指揮之權交到了蘇定方的手中,自己便站在矮坡之上,看着唐軍衝鋒渡河,神色平靜如常,只是緊緊地盯着河對岸的薛延陀人,一動不動。

李恪統兵有些年頭了,也算頗有心得,但自問臨陣統帥之能,尚不及蘇定方,故而李恪也不會去隨意置喙蘇定方所爲。

大唐士卒一動,不過須臾之後,對岸的薛延陀士卒已經察覺了出來,隨後對岸也響起了一陣陣悠長響亮的角號聲,薛延陀人也紛紛動了起來。

對於唐軍的進攻,薛延陀人自然是早有準備,唐軍才動,薛延陀人的箭便如大雨般落下,欲擋下唐軍的攻勢。

若論兩軍精銳,單以善戰而論,李恪麾下乃是身經百戰的河東邊軍,而曳莽麾下卻多有近年來新徵募的士卒,唐軍自然是要勝過許多的,但薛延陀人卻是以守待攻,自然就佔據了達布河地利。

薛延陀軍隔閡固守,兩軍不得相接,就算唐軍再善戰,一時間也拿薛延陀人沒有太好的法子,只能頂着箭雨向前。

唐軍善戰,悍不畏死,頂着薛延陀人的箭雨也只顧依命向前,不見絲毫的退怯,但每往前一步,薛延陀人的箭雨便越發地密集,縱是有盾兵掩護,也難免多有死傷,可以說,唐軍往前的每一寸,幾乎都是拿屍體硬生生地堆疊出來的。

所爲慈不掌軍,兩軍作戰,哪有不見死傷的,李恪看着麾下兒郎前赴後繼,倒在了北伐的第一步,心中自然難免切痛,臉上卻仍舊強作着不動聲色。

李恪看着地上漸漸密集起來的唐軍士卒的屍首,眉頭緊皺,對蘇定方問道:“定方,依你之見,若是這般強攻,需得幾時才能強渡達布河?”

蘇定方雙眸注視着前軍的戰況,神色同樣凝重,蘇定方對李恪道:“若無奇兵,單是如此強攻,三日內當也可下達布河,只是死傷恐怕不下三成。”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蘇定方所說的數字與他所想倒是同他所想的相差不遠。

三成,便是兩萬餘人,是兩萬多條活生生的人命,而這才只是北伐的第一步而已,後面還不知道有多少硬仗要打。

鬱督軍山的援軍不日便至,李恪不敢在此多做耽擱,可若是硬趕着時間強攻,死傷卻是在所難免的。要麼是拿人命換時間,要麼就等着鬱督軍山的援軍趕至,再另尋他法,李恪一時間也陷入了兩難。

李恪正在思慮渡河之事時,不知不覺,唐軍強渡已經過了一炷香的功夫。

在這一炷香的時間內,雖然唐軍也往前推進了百來步,前部已經開始在河中搭設浮橋,但唐軍的傷亡已經破千,而就在此時,對岸守軍的人數也越發地多了。

蘇定方看着河對岸,指着對岸坡上的一人,對李恪道:“大都督,曳莽領援軍也到了。”

李恪放眼望去,河對岸的人數竟一下子又比之前多了一倍有餘,必定就是曳莽帶來的援軍了。

李恪道:“曳莽來地竟這般快,看對岸這架勢,怕不是有近三萬人。”

蘇定方回道:“阿史那忠所言不差,這曳莽確實謹慎地緊,我軍不過渡河試探,他竟幾乎傾巢而出了。”

曳莽行事謹慎,方一得知唐軍渡河,信不過旁人,生怕自己不在,叫唐軍鑽了空子,於是連忙帶着重兵親自駐守才能放心。

曳莽如此謹慎,不敢絲毫冒險,這使得唐軍想要渡河更是難上加難了,李恪看着還在不斷增多的傷亡,心頭彷彿壓了塊巨石一般。

李恪心頭沉鬱,先是扶額凝眉沉思,但是待片刻之後,當李恪看着行事謹慎,事必躬親,正在對岸坡上來回忙碌着的曳莽,想起了什麼,原本緊鎖的眉頭竟緩緩地舒展開了。

李恪當即下令道:“定方,不必多添傷亡了,鳴金收兵,本王有破敵之法了!”

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章 自請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章 爭執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三章 拜師第九章 飲酒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七章 破敵
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章 自請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章 爭執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三章 拜師第九章 飲酒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章 石室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七章 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