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

長安城北,皇城東側的東宮。

午後未時,本該是每日太子李承乾讀書的時候,但近日來,李承乾的心思卻似不在此處,到了此時竟都還關着殿門,懷抱美人,窩在偏殿中飲酒。

“蹬蹬蹬...”

李承乾正在酒興之上,可就在此時,門外卻想起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啓稟太子...”前來的侍婢似有要事,剛到了殿外,也不問李承乾正在飲酒作樂,便開口道。

“大膽,本宮不是說過嗎?本宮正在飲酒,任何人不得打擾。”

前來稟告的侍婢剛開了個話頭,還未說清是何事,便被屋中的李承乾不耐煩地打斷了話。

李承乾貴爲太子,莫說是在東宮了,就算是整個大唐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除了皇帝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他又何須將旁人看在眼中。

可若是尋常的臣子,李承乾晾上一晾自然無妨,但今日來的人卻身份特殊,雖是人臣,卻也不是他能夠輕慢的。

“太子好大的興致,就連臣到了門外,也不肯賞臉一見嗎?”李承乾話音剛落,門外傳來了長孫無忌的聲音。

李承乾聽得門外等着的竟是長孫無忌,心中一驚,連忙起身,親自打開了殿門。

“承乾不知是舅父來了,多有失禮之處還望舅父勿怪。”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潛邸功勳,又是李承乾的親舅舅,自然不比尋常臣子,李承乾豈敢怠慢。

李承乾開了殿門,長孫無忌進了殿中,不過只是隨意地瞟了一眼,便皺起了眉頭。

“太子這是在作甚?”長孫無忌指着地上的酒盞,對李承乾問道。

李承乾臉色微紅,也不知是因爲飲了酒,還是因爲被長孫無忌抓了現行,回道:“承乾趁着午時空閒,飲了幾杯酒,叫舅父見笑了。”

長孫無忌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對李承乾問道:“午時?你且看看現在還是不是午時。”

此時距離午時早已過去了一個時辰,李承乾雖然喝多了酒,又怎會不知,長孫無忌既這麼說了,李承乾只得回道:“許是承乾不勝酒力,記錯了時辰吧。”

長孫無忌看着李承乾略顯凌亂的衣衫,眼中閃過一絲怒意,頓了頓,對李承乾問道:“臣聽聞太子已經連日未去弘文館,也未傳儒師問學,不知可有此事?”

長孫無忌雖是李承乾舅父,但爲了避嫌,往日甚少親自來東宮見李承乾,今日突然來此,自然是有緣故的。

今日早間,長孫無忌便自弘文館大學士、太子左庶子于志寧口中得知近日李承乾越發憊懶,已連日不至弘文館,長孫無忌心知不妥,這才前來東宮問詢,可方一進殿,便看到了眼前的一幕,他豈能不怒。

李承乾自也看出了長孫無忌眼中的不滿,若是他的東宮屬官這般問,他大可置之不理,但面對長孫無忌,他還沒有這個膽量。

李承乾回道:“承乾近日只覺得精神恍惚,讀不進書,故而未去弘文館。”

李承乾的回答自不能叫長孫無忌滿意,他精神恍惚讀不進,難道便能喝得下酒了?

長孫無忌盯着李承乾的眼睛,問道:“太子莫非當臣是三歲孩童,隨意哄騙嗎?還是太子希望此事鬧地大了,也叫陛下和皇后知曉?”

以李承乾的身份而言,長孫無忌這麼問,說明長孫無忌已經動了真怒。

此事若只是長孫無忌知曉,倒也無甚大事,可若是叫李世民也知道了,那李承乾便免不得苦頭吃了。

李世民立李承乾爲儲,他對李承乾的要求和期望遠高於其他皇子,豈能容許李承乾如此作爲。

李承乾連忙道:“承乾只是近來心中不暢,故而多飲了些酒,還望舅父勿怪。”

長孫無忌聞言,不解地問道:“你緣何心中不暢?”

李承乾被長孫無忌這麼一問,一時間不知該如何作答,過了半晌才支支吾吾地回道:“還不是因爲三弟。”

又是李恪!

長孫無忌聽了李承乾的話,長孫無忌心中已經有了猜想,漢王李元昌一向與李承乾交好,看着李承乾的模樣,多半前些日子的聯姻之事也是李承乾的手筆。

李恪雖是庶子,但他在京中的聲望卻在李承乾這個太子之上,長安百姓中,知楚王而不知太子的大有人在,李恪帶給李承乾的壓力可想而知。

李承乾本就對李恪不滿,再加上日前李承乾同李恪初次交手,李承乾便落了下風,反倒叫李恪趁勢得利,李承乾的心裡不覺得憋悶纔是怪事。

長孫無忌問道:“太子以爲李恪其人如何?”

李承乾倒是沒想到長孫無忌會這麼問,但還是如實回道:“李恪雖有幾分功勳,但其人狡詐,最善邀買人心,奉承父皇,所作所爲承乾所不恥也。”

長孫無忌聽了李承乾對李恪的評價,緩緩地搖了搖頭,至少再長孫無忌看來,李承乾對李恪根本算不得了解。

長孫無忌道:“你說的雖有些道理,但也非盡是如此,李恪以一庶子之名,能走到今日,靠的絕非奉承二字,你若對他的瞭解只止於此,你在他手下吃虧也不奇怪了。”

李承乾聞言,不解地問道:“舅父怎的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長孫無忌道:“你與李恪爲敵,卻對他一知半解,我說你輸地不冤,難不成還是錯了。”

李承乾雖然年少,卻也頗有幾分心氣,可他面對長孫無忌的指責,卻不敢多頂嘴半句。

李承乾能穩坐太子之位,靠的無非就是兩人,一個是在宮中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另外一個就是在朝中威望甚高的長孫無忌。

“承乾願聽舅父教誨。”李承乾拱手對長孫無忌道。

長孫無忌此前雖對李承乾頗爲不滿,但看着眼下李承乾謙虛謹慎的模樣,方纔的不滿已久消散了大半。

長孫無忌對李承乾道:“太子與李恪相較,勝在名分,勝在嫡長,而非勝在手段。太子之長,乃與生而來,李恪就算有再大的功勞,也絕難追補。更何況太子在宮中有皇后,在朝中有微臣,只要太子自己不鑄大錯,就算李恪再了得,也絕沒有半分機會,太子又何必因李恪而心中沉鬱,落得下乘呢?”

李承乾聽着長孫無忌的話,似乎明白了什麼,大唐皇位立長立嫡,只要李承乾不被廢,李恪便永遠沒有絲毫的機會。

可道理終歸是道理,李承乾年輕氣盛,而李恪又咄咄逼人,李承乾又怎能對對此視若未見。

李承乾點了點頭,對長孫無忌道:“舅父之言承乾謹記於心,只是李恪野心勃勃。留他在長安終究還是個麻煩。”

長孫無忌聞言,笑道:“此事太子大可寬心,臣已經在着實安排了。”

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
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六十章 密信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十三章 歸寧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八章 鞠文泰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章 祿東贊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