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大雨

貞觀七年,春末夏初,癸未。

自打揚州城入了夏,原本還算晴日尚多的江都便彷彿一下子入了雨季,連日來降水不斷,陰雨綿綿便成了揚州古城的主調,而李恪所居之臨江宮亦在揚州轄內,自也是如此。

揚州臨江宮乃前隋煬帝所建,坐江都城南十里向,因近揚子津,故而又名揚子宮。

臨江宮臨近江渚,在臨江宮中有一處聆江樓,因地勢較高,修於半山,故而在樓上便可聞江濤之聲,觀江水之貌,是爲臨江宮風景之勝。

是時,因連日陰雨,天色昏暗,縱目望去,滿眼俱是灰濛濛的一片,但就是這滿眼的昏暗,竟給了原本以秀麗靈動而著稱的揚州城,多了一份渾厚凝重的味道,讀出了幾分古城揚州的味道來。

“嘩啦啦。”

李恪負手站在聆江樓的臺檐之下,極目望去,看着昏暗天空之下淼無邊際的江水,聽着耳邊雨水敲打明瓦的聲音,心中有着一種莫名而來的沉鬱。

雖不知因由,但卻如一塊大石一般壓在了李恪的胸口,叫他呼吸尚且不暢。

“錚、錚、錚...”

就在李恪心中突如其來的一陣沉鬱之時,一陣琴音自聆江樓中傳出,悠揚的琴聲混合着連綿不絕而來的江水拍岸的濤聲,重重疊疊,竟有幾分撼動人心的味道。

李恪看着遠方,聽着耳畔的琴音,心神恍然,彷彿自己正是曲中人,如那葉蕩在江水之上,縹緲不定的孤舟,信水而遊。

奏曲之人琴藝超卓,動人心魄,正是李恪半月前自煙雨樓帶回的蕭月仙,而她所奏的曲子便是歷代千年而傳承下來的《水仙操》,只是不知怎的,蕭月仙的這支《水仙操》竟比李恪曾聽聞過的少了幾分壯闊,反倒多了幾分寂寥。

不過這曲子正和此情此景,倒也正和李恪眼下的心境。

“好曲,仙娘這曲《水仙操》配上這耳畔濤濤不決的江水之聲倒是相得益彰,聞之甚好,能入本王之心。”蕭月仙一曲奏罷,李恪只絕回味無窮,彷彿還身在曲中,於是撫掌嘆道。

蕭月仙謙虛道:“今日之曲能和殿下心意,多半還賴殿下所賜的這張‘玉玲瓏’。”

蕭月仙口中的‘玉玲瓏’乃是古琴之名,曾爲曹魏時古琴大師嵇康所有,名傳天下的廣陵散便是嵇康以‘玉玲瓏’所著。

‘玉玲瓏’,琴如其名,奏琴有撞玉之聲,乃天下奇珍,曾爲前隋楊素所得,藏於府中,而後楊素府被李世民賜予了李恪,這張古琴也就爲李恪所有了。

李恪聽得蕭月仙的話,搖頭道:“仙娘所言謬矣,在本王看來,凡事在人,非在器,一首曲子的好壞,豈能盡因琴之好壞而斷,若琴師無才,縱是古之‘號鍾’、‘繞樑’相贈,也於事無補。奏琴之道正如本王習武一般,若是力不能開弓,縱然落雕弓乃神兵利器,也難稱驍勇。”

蕭月仙已在李恪身旁伺候了半月,每日李恪習武,她也能時常陪侍在身邊,李恪武藝了得,甚至不在軍中宿將之下,她眼力不差,自看得出。

蕭月仙道:“殿下乃鳳子龍孫,自尋非常可比,且豈敢以殿下相擬。”

李恪聞言,輕笑道:“仙娘何必自輕,依本王而言你琴藝超卓,縱是宮中樂師亦不及你,你之琴藝可堪爲當世之伯牙,”

蕭月仙方纔所奏的《水仙操》乃春秋時成連所著,成連乃琴師伯牙之師,曾授伯牙琴藝三載,後於東海之畔的蓬萊山傳授此曲於伯牙,伯牙得其曲之魂,乃成一代名家,李恪已伯牙相喻,自然是極高的讚譽了。

蕭月仙聞言,卻站起了身子,走到了李恪的身旁,依靠在李恪的懷中,柔聲道:“伯牙之琴再高,也需有鍾子期方得知音,不過這世上知音難尋,卻不知殿下可願做妾的知音之人?”

“知音之人?”

李恪聽了蕭月仙的話,輕輕攔住蕭月仙的腰肢,緩緩道:“本王雖不善音律,更不通奏琴之道,但所幸耳目尚算聰慧,倒也勉強能做仙娘半個知音。”

仙娘聞言,在李恪的懷中擡起了頭,問道:“哦?卻不知殿下自妾的琴中聽出了什麼來?”

李恪聽了蕭月仙的話,腦海中反倒浮想出了一句,便輕聲唸了出來:“勞歌一曲解行舟,綠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李恪口中之詩一出,蕭月仙微微一愣。

蕭月仙乃故樑帝蕭銑之女,少時起便覽讀詩書,名詩佳作也讀過許多,也算所識廣博,李恪口中的詩,她卻從未見過,就連韻律、粘對之法也新穎地很,顯然這詩並非先人之作。

蕭月仙問道:“殿下方纔口中之詩意境極佳,妾竟是從未聽聞,卻不知是當世哪位名家大作?”

方纔李恪口中讀書不過是應景而發,並未曾多想,聽了蕭月仙的話,這纔想了起來,他方纔口中所誦的乃是許渾的詩作。

許渾生於晚唐,距今一百餘年,現在許渾尚不知在何處,李恪如何答她。

於是李恪頓了頓,又掏出了他那套曾拿來敷衍王玄策的說辭,回道:“此詩乃是本王早年在宮中讀得,許是前朝那位大家所著吧。”

蕭月仙聽了李恪的話,只是點了點頭,眼中的疑色卻絲毫沒有削減半分。

方纔李恪所誦乃屬七言律詩,其聲律工巧襯貼,可謂新奇,蕭月仙還從未當今之世還未有人如此作詩的,可李恪卻說這是前朝遺作,蕭月仙如何會信。

不過說來也是,七言律詩起自初唐,經近百年錘鍊,待到了杜甫手中方纔大放盛彩,而許渾之詩已是七律集大成之作,蕭月仙自然覺得訝異。

於是蕭月仙道:“好詩,這詩立意極好,倒是妾生平少見。”

李恪聽了蕭月仙的讚許,也一臉坦然地點了點頭。

許渾的詩自然是好詩,再過百餘年,待盛唐之後,李杜故去,王維、賀知章、岑參之輩也早已化作塵土,晚唐詩壇的半壁江山便是靠着許渾與杜牧二人撐起,許渾的詩豈能不是好詩。

李恪的反應本就是無心,可落到了蕭月仙的眼中,卻有了其他的意思。

李恪頗有文名,尚是孩童時便通文墨,甚至就連“貞觀”之年號便是他在八歲時擬了出來的,蕭月仙腦海中甚至有一種猜測,莫不是這詩竟是李恪自己所作?

蕭月仙心中想着,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可正當她準備再問的時候,卻看到李恪的心腹王玄策正打着紙傘,沿着山路快步走了上來。

王玄策走地很急,上來也不似尋常那邊拜見,而是開口便道:“殿下,江淮連日大雨,淮河水位暴升,下游恐有水患之險。”

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章 分封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章 石室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章 落雕弓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章 自請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
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二章 夜襲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章 分封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章 石室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章 落雕弓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十七章 反常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章 夜襲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章 自請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七章 仙娘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