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

定襄城緊鄰惡陽嶺,居其北側,兩地相距不過上山下山的距離而已。

所以當唐軍搶佔惡陽嶺的消息連夜傳到定襄城後,定襄城中的頡利已經被驚地失魂。

定襄城依陰山而建,定襄城的西南側便是依着惡陽嶺,所以得了惡陽嶺,定襄城在李靖的面前便再無屏障。

換句話說,現在只要李靖想要攻城,只要策馬下山,便可長驅直入,進了定襄城。

定襄城之所以值得固守,靠的就是四周險峻的山嶺,而如今惡陽嶺已經落到了李靖的手中,就算剩下的幾處還在突厥手中,那也都無意義了。

對於突厥人而言,現在的定襄城已經無險可守,只要李靖願意,他可以隨時下山攻城。

我爲刀俎,人爲魚肉,現在這句話是對李靖而言,對於頡利,自然就反了過來。

“廢物!都是廢物!五千人,坐擁天險,竟然連惡陽嶺都守不住!”頡利指着前來通稟消息的惡陽嶺守軍,怒罵道。

自打入了秋,兩軍交戰以來,頡利還從未聽過半個好消息,到現在爲止,傳到他這邊的都是作戰失利的消息,不止是定襄,通漠道那邊的突厥軍也是在李績手中連吃敗仗,節節後退,若是渾河那邊再頂不住柴紹的壓力,叫柴紹的金河軍圍了上來,那他頡利可就成了孤軍了。

頡利麾下大將雅爾金上前道:“請可汗予我兩萬人馬,我親自帶軍強攻惡陽嶺,三日內必定奪回。”

惡陽嶺被奪,定襄城朝不保夕,爲了守住定襄城,重奪惡陽嶺已是突厥軍唯一的路,再無其他選擇。

畢竟若是等到開春,大雪消融,若是那時惡陽嶺還在唐軍的手中,李靖若是率大軍攻城,定襄城必破無疑。

可重奪惡陽嶺又談何容易?

李靖能奪惡陽嶺,勝在奇襲,藉助天氣的掩護打了突厥守軍一個措手不及,若非如此,就算李靖三萬精銳強攻,也難以攻下五千人鎮守的惡陽嶺天塹。

現在惡陽嶺已經落到了李靖的手中,他又怎會大意,給突厥人奇襲的機會。

突厥人若當真不顧一切地強攻惡陽嶺,就算損失慘重地奪回了惡陽嶺,那是突厥士卒死傷過半,就算奪回又有何意義?

頡利道:“李靖此人,用兵穩重,他作爲三軍主帥絕不會輕行險招,他既然親自攻上了惡陽嶺,恐怕唐軍的主力也已經傾巢而出了,想要重奪惡陽嶺又談何容易。”

所謂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在頡利看來,李靖身爲三軍主帥,若非大軍在側,絕不會親身犯險,現在若是有突厥細作告訴頡利,李靖此次乃是傾舉國之兵前來,他也不會覺得奇怪。

畢竟李靖作爲此次唐軍北上的主帥,誰敢相信他只帶了三千人便敢長驅直入?

現在,頡利關注的重點已經不再是如何奪回惡陽嶺了,而是這已經搖搖欲墜的定襄城還該不該繼續固守。

若守,待李靖率定襄軍居高臨下,自山上攻下,而李績和柴紹分別率通漠軍與金河軍自東西兩側包圍上來,定襄城便成了一座孤城,等待他們的只能是糧絕之後被盡數生擒。

可他若是不守,便等於是將定襄城拱手送於了李靖,自此陰山以南盡數爲大唐所據,陰山南北大道也爲之洞開,突厥就真的淪落到“六畜不蕃息,嫁婦無顏色”的境地了。

就在頡利左右爲難的時候,前些日子還被頡利嚴懲的趙德言竟在此時突然開口了。

趙德言對頡利道:“可汗乃草原之主,一身所繫乃突厥一國之安危,斷不可輕陷危難之中。小人斗膽,自請爲將,願爲可汗駐守定襄,以謝恆安之罪,以報可汗之恩。”

趙德言的眼神目光灼灼,臉上寫滿了決絕,彷彿是幾經思慮和掙扎之後纔有的如此決斷,大有“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的壯烈意味。

留在定襄城意味着什麼,在坐的衆人都很清楚。

惡陽嶺已失,定襄城已經無險可守,再加上李績和柴紹二人也已經率大軍自後方圍上,留在定襄城無異於自尋死路。

現在的定襄城,唯一的價值便是爲頡利爭取足夠多的時候,爲頡利擋住惡陽嶺上的李靖大軍,好叫頡利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撤軍到陰山以北。

此情此景倒也動人,若是李恪在此,說不得也要爲趙德言喝上了一聲彩。

只不過李恪要喝彩的卻不是趙德言的忠義之心,而是趙德言爐火純青的演技。

趙德言的目的爲何,頡利興許不知,但李恪對他卻有自己的猜測。

仗已經打到了這個時候,突厥已然失利,待到唐軍攻佔定襄,打通了前往陰山的通道,來年開春便是唐軍大舉北伐的時候。

可以這麼說,無論未來唐軍北伐的結果如何,頡利和他的突厥已經踏上了敗亡之路,以後頡利的日子不會再如以往那般好過,自然,他身邊的人也是一樣。

就在頡利初露敗亡之跡的時候,趙德言說着看似忠勇的話,其實他的內心已經在思索明哲保身之道了。

他這哪裡是請命受定襄,他這分明就是在尋求自己的退路。

當然,這些道理李恪懂,但當局者迷的頡利卻未必看得出來。

在頡利的眼中,趙德言曾是他的功臣,早年頡利初登汗位,人心不穩,反對之聲四起的時候,是趙德言連出良策,助頡利收取突厥各部之權,效仿前隋,以鐵血手段替他聚攏麾下勢力。頡利的汗位能坐到今日,其中離不開趙德言的功勞。

之前在恆安,趙德言的事情雖做的差了,頡利懷疑的也只是趙德言對此事的做法準確與否,卻也從未懷疑過趙德言的忠心,今日趙德言又這麼說,頡利對趙德言反倒生出了一絲愧疚。

頡利盯着趙德言看了半晌,才問道:“先生需要多少人馬?”

頡利這麼說,自然就是同意了趙德言的話,趙德言聞言,當即回道:“守城而已,八千人馬足矣。”

趙德言神情壯烈,大有捐軀報國之像,當真是像極了八百年前效節死國的楚國項燕。

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九章 拒親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八章 演練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
第十四章 恩蔭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九章 拒親第二章 拒辱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七章 安置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十九章 鹽行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章 玄都觀第十八章 聘禮第十九章 鹽行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三十章 破陣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八章 演練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章 易爵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四章 拉攏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