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

傳國玉璽起自秦,乃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以和氏璧鐫刻而成,自古以來便是皇權的憑證。

天子有六璽,爲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但就是這六方玉璽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一枚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乃國之重器,得之,則國將大興,失之,則氣數已盡,知道這裡面是什麼,李恪看着這方木盒,心跳都不自覺地加快了。

看着眼前的傳國玉璽,李恪和李靖都木在了大帳之中,誰都沒有出手去拿。

傳國玉璽當前,李靖爲臣,拿之不妥,但李恪雖是皇子,卻也不能太過焦急,免得叫人說出了話來,傳出去也不好聽。

就在兩人都不知該不該上前的時候,倒是一旁的楊政道開口了。

楊政道道:“傳國玉璽非天家子弟不可拿,請殿下持璽。”

楊政道的話打破了場中的尷尬,既然楊政道都開口了,李靖也順勢拜道:“請殿下持璽。”

大帳之中,甚至是整個漠北,已經沒有人比李恪更加適合,更有資格拿起這枚玉璽了,

李恪走上前去,俯身拿起了桌案上的木盒,輕輕吹了吹,吹散了木盒上的餘灰,緩緩地打了開來。

隨着一道縫在木盒的上沿被李恪打開,一絲瑩白色的柔光自盒縫中傾斜而出,映亮了李恪整個手掌,一種溫涼之感從李恪的手中傳到了心裡。

李恪強壓着心中的激動,緩緩打開了整個盒子,傳國玉璽的全貌出現在了李恪的眼前。

李恪將木盒放在桌上,把手伸進盒中,在李恪手指接觸玉璽的一瞬間,李恪這才知道何爲溫潤如玉,與這塊傳國玉璽想比,李恪以往見過的所有玉石都不值一提。

和氏璧,本就是世家罕有的絕世美玉,曾叫東周諸國垂涎的至寶,更何況現在的他還有一層更加特殊的意義。

皇權的象徵!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李恪拿起玉璽看了一眼,便看到了玉璽底下刻着的八個蟲鳥篆字。

而在玉璽的邊角,則看到了昔年王莽作亂,被太后擲於地上,而後以黃金修補的一角。

只可惜這玉璽終究要帶回長安交給李世民,李恪手持玉璽,輕輕地摩挲着,心中的野心已經悄然滋長。

“傳國璽啊傳國璽,來日興許要將你交出,但總有一日,我會要你在重回我的掌中。”李恪低頭看着手中的傳國玉璽,暗自下了決心。

李恪背對着李靖,李靖看不到李恪的面目神情,但楊政道卻正對着李恪的臉,他看到了李恪隱晦,一閃而過的神情,他知道,這種東西叫做野心。

而李恪貴爲皇子,本就是世間尊貴者,能叫他起了野心的除了皇位,還有什麼?

夜有山風,一陣大風吹來,帳門應風而開,李恪回首望去,只見帳門外已經密密麻麻地站立着無數唐軍士卒。

李恪拿着玉璽,走到了帳門之外,看着帳外的唐軍士卒,李恪緩緩舉起了手中的玉璽,對着唐軍高聲吼道:“將士們,迎玉璽歸國了!”

李恪在突厥爲質,恆安城下李恪所爲數萬大唐將軍皆看在眼中,李恪在北地軍中威望甚高,隨着李恪的一聲高喝,大唐士卒們頓時被點燃了。

“萬歲!萬歲!萬歲!”

唐軍士卒在李恪的引領之下齊聲高喝,整個陰山都爲之震動,彷彿能夠直達九天。

在李恪的身後,李靖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已經有了計較,眼前的這個三皇子只怕是野心不小。

不過李靖在朝堂之上一向信仰明哲保身之道,縱然他有所猜疑,也絕不會同他多問半句。

當初玄武門之變他置身事外,如今李恪兄弟相爭,他也不會摻和半點。

——————————

頡利自鐵山一戰之後,突厥最後的精銳也被損耗殆盡,跟在他身後的只有不足一萬的附離親衛,這已是他最後的實力。

不過現在的他已經沒有了與大唐一爭高下的自信,他現在想做的只是保命。

昔年橫行天下,凌霸中原的突厥頡利可汗,如今已成喪家之犬,欲渡大漠,逃回金山。

金山乃突厥故居,起源所在,那裡還有十萬突厥百姓,只要回到了金山,頡利便還有喘息的餘地。

可李靖用兵滴水不漏,既然動手了,便是要將頡利一舉成擒,豈會給頡利苟延殘喘的機會。

當頡利準備率軍過大漠的時候,卻遇到了率兩萬通漠軍屯駐磧口的唐將李績,頡利率大軍強攻半日,死傷過半,卻仍不得過,後又遇上大唐援軍,被自後側圍夾,頡利被打得大敗,僅以身免,就連義成公主和其子疊羅施都被生擒。

頡利無奈,只能再轉馬頭,前往靈州西北的蘇尼失處,欲過蘇尼失的地盤往西投奔同樣與唐不和的吐谷渾。

蘇尼失乃頡利之叔,爲突厥沙鉢羅設,突利降唐後便被頡利冊封爲小可汗,一向對頡利頗爲忠心。

蘇尼失對頡利倒也還不錯,見頡利來投,當即便將頡利收納,可頡利還沒安穩上幾日,便突然有人來報,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率軍前來,要蘇尼失交出頡利,否則便要率大軍踏平蘇尼失部。

當初頡利傾舉國之兵尚且不是大唐的對手,如今蘇尼失麾下萬餘人馬,又怎會是大唐的對手。

蘇尼失自己還在斟酌,但他麾下的各部首領已經動了獻出頡利,藉以自保的心思。

頡利見此場景,哪裡還敢在此多待半日,當即便騎馬,帶着忠心耿耿的阿史那思摩和僅剩的十餘人親衛,繼續往北而去。

可就在頡利剛剛準備離去,李道宗已經失去了耐心,率軍大舉進攻,蘇尼失抵擋不住,突厥軍大敗,蘇尼失只地投降。

而往北遁逃的頡利也在北遁之時迎頭撞上了李道宗的副將張寶相。

頡利統共只十餘人,而張寶相麾下過千,頡利如何能是對手,被張寶相隨之生擒。

自此,頡利稱雄之夢告滅,漠南之地盡屬大唐,曾今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成爲了歷史中的一粒塵埃。

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八章 護駕
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章 李世民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章 爭執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十八章 請旨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章 易爵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四章 拉攏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七章 考較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七章 持節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八章 護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