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神箭

面對薛仁貴所率“沙匪”的襲擾,梯真達官大怒,他知道,眼前的這一羣人絕不會是尋常劫財的沙匪,也知道這麼一來意味着什麼。

後方的水車和草料被毀,很有可能會使得他們無法完成使命,帶足這些牲畜作爲聘禮,及時到靈州迎親,他現在不止要護住軍中的水車、草料,更要將眼前的這些人擒拿,給可汗、給唐皇一個交代。

可梯真達官只知眼前的這些人絕非沙匪,也知他們來意不善,但他哪裡知曉,這些人都是楚王親事府麾下的精銳衛率,身經百戰,縱是比之禁軍精銳也是絲毫不差。

李恪開府建衙,楚王府麾下共有兩府士卒,一爲楚王親事府,計三百三十人,以薛仁貴爲首,俱是李恪親衛,跟隨李恪多年,其中還有許多是當年跟隨李恪北上爲質的禁軍,絕對信得過;

二爲楚王帳內府,計六百六十七人,以帳內府典軍爲首,自右驍衛中抽調精銳充任,也屬李恪直轄,但卻不是李恪心腹,由右驍衛將領統率。

親王兩府衛率,合計千餘人,數量甚衆,尋常來講,兩府護衛絕不會滿編而用,尤其是在京中的親王更是如此,麾下可用的衛率最多也不過百人罷了。

但李恪卻有所不同,李恪得李世民寵愛,李恪在邊州爲帥,統領十萬邊軍以拒北敵,李恪的麾下親衛便是戰時擋在李恪身前的最後一道防線,自然不可草率,故而李世民也開旨,準李恪兩府衛率滿編錄用,不受俗例所限。

李恪在外,帳內府的六百餘人便在楚王府麾下,可李恪一旦回京,他們便回屬右驍衛,不在王府衛率之列,故而李恪真正稱得上心腹的便是親事府的三百餘人了,而此次薛仁貴所統帥的百人便是出自親事府,李恪的託以性命的心腹。

當薛延陀一衆數百人迎上薛仁貴一衆二十餘人時,薛仁貴未下令撤退,這二十餘人竟也是分毫不動,宛如山嶽。

薛仁貴站在最前,看了眼前方而來的薛延陀胡騎,接着又看向了兩百餘步外,氣急敗壞的梯真達官,薛仁貴雖不識得梯真達官的模樣,但他知道,看這模樣,這梯真達官想必就是薛延陀軍的主帥了。

薛仁貴面沉如水,自馬背上取下隨行帶來的強弓,張弓搭箭,拉了個滿月,瞧着兩百餘步外的梯真達官,一箭射出。

兩百餘步開外的梯真達官看着薛仁貴箭指着自己,起初倒也未太當回事,蓋因兩百步外相距太遠,就算是生於馬背,拿着弓箭長大,向來擅射的薛延陀兒郎,也見過能在兩百餘步外將人射殺的,更何況是眼前的這個唐人。

“咻!”

隨着一聲銳響,薛仁貴手中的箭破空而出,如猛虎撲食般直奔梯真達官的面門而去,似帶萬鈞之力。

若是此前梯真達官還對薛仁貴的一箭不以爲意的話,那麼現在,看着這迎面奔來的一箭,梯真達官不禁打了一陣寒顫,他也不知這一箭能否命中,但他行事倒也謹慎,他看着這箭的來勢,便不覺生畏,本能地伏下身去,藏在了馬後。

剎那之後,隨着一道刺耳的破空聲在耳邊響起,薛仁貴的一箭自梯真達官耳畔劃過,梯真達官低頭望去,地上竟突然多了一根胡辮,梯真達官連忙摸了摸自己的耳下,發現在耳下的胡辮已經斷了一截,原來這地上的胡辮竟就是他的。

還不等梯真達官稍緩口氣,梯真達官的身後便傳來了一陣痛呼聲,梯真達官扭頭望去,原來就在剛剛,他將將躲過這一箭的時候,他身後的士卒便遭了殃。

這一箭力道極大,正中身後士卒的心窩,深深地紮了進去,甚至透體而出,銳利的箭頭自他的後心穿了出來,露出了半截箭身。

好生駭人的一箭,隔了兩百餘步,尚能透體而出,這是何等的力氣和準頭,世上竟還有這等人物!

梯真達官看着身後的一幕,後背一下子溼透了,方纔若是他但凡拿大半分,沒有及時避開這一箭,現在死的必定就是他了。

而他與薛仁貴相隔兩百餘步,尚有反應的機會,可若是再稍稍近些呢,若是在百步前後的話,恐怕縱是他看見了,也來不及躲閃。

梯真達官被這一箭驚住了,心中生畏,也不敢再有半分大意,連忙藏身於馬後,一動不敢動。

“將軍神射!”薛仁貴身旁的王府衛率見狀,由衷讚道。

遠處的薛仁貴看着藏身馬後的梯真達官,知道再想取他性命已是全無可能了,輕嘆了一聲,惋惜道:“可惜了,竟未能取了他的性命。”

衛率道:“將軍這一箭,已是破敵膽氣,於功足矣。”

薛仁貴道:“此箭雖未能建功,但倒也無妨,我們本也不是爲了殺敵來此。敵軍已經迎上,此地不便久留,速撤,與後軍會合。”

說完,薛仁貴勒馬向後,往大漠深處遠遁而去。

被薛仁貴如奔雷一箭所威懾的可不止是梯真達官,方纔本欲圍上擒拿薛仁貴一衆的胡騎也是如此,看着薛仁貴一衆南撤,也不敢深追,攆了幾步便也就退了回來。

薛仁貴離去後,原本是去後軍支援的昆谷也回來了。

“後軍的情況如何,可曾將來敵擊退?”梯真達官看着昆谷近前,忙問道。

昆谷回道:“來敵倒是擊退了,只是當我趕到後軍時水車已經被毀了過半,草料也被少了五六成,雖然我們帶來的補給充裕,但如今過半被毀,照這樣下去,恐怕不等我們走出戈壁,牛羊便被撐不住了。”

梯真達官聽着昆谷口中的數字,心一下子涼了一半。

他此行目的有二,一是爲押送這些牲畜作爲聘禮前往靈州,二是爲了迎回公主,可若是這些牛羊都被餓死、渴死在了戈壁,聘禮不足,他還能迎回公主嗎?

這些牛羊已經是薛延陀在這種情況下幾乎傾盡國力才能拿出來的家底,斷沒有第二份,這些若是沒有,他去哪裡再湊得這十五萬匹牲畜。

梯真達官思慮了片刻,無奈道:“大部就地修整,你派人兵分兩路,一路回汗庭向可汗稟告此事,並加運草料來此,一路四散開來,搜尋水源。”

“昆谷領命。”昆谷應了下來,下去安排了。

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一章 朝覲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章 將行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章 加註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六章 質子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
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一章 朝覲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八章 惡陽嶺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八章 聘禮第八章 惡陽嶺第二章 將行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九章 狼谷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六章 加註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一章 玄武門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二十章 回京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六章 質子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