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節 空話、套話、屁話!

六月,亦稱季夏,指農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晨練完畢的秦浩明,望着深藍天空嘆了口氣,天氣是不錯,可惜短期內休想老天爺下雨,今年北地的乾旱無可避免。

提起冰涼的井水迎頭澆下,透體的清冷讓人無比愜意。

穿上親衛新買的秀才服飾,秦浩明在楊廷樞的陪同下,說說笑笑朝國子監走去。

六月,驕陽似火,暑氣留戀,但這風風火火卻遠不能掩蓋季節的豐富內涵。

大街上,京師涌動的人流,以五顏六色的衣妝,匯成橫亙天地間的七色彩虹,描繪着亂世生活悽慘的詩情畫意。

一路前行,秦浩明指指點點,以難得休閒的心情,融入大明平常生活。

國子監坐落在京師東城區安定門內成賢街,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

整個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依序爲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

主體建築兩側有二廳六堂、御碑亭、鐘鼓樓等,形成傳統的對稱格局。前院東側有敬持門與孔廟相通,構成左廟右學,依山而建。

沿襲金陵國子監風格,採用南方將軍門式結構,建於十二級臺階之上。

前立方形柱一對,白牆青瓦,置琉璃溝頭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樑繪游龍戲太極,間雜卷草雲紋,整體風格威儀大方。

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院落,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國子監對於秦浩明的到來早有準備,二人才抵達院門,國子監祭酒李元模帶着衆人來迎接。

時至今日,秦浩明之名早已聞名大明全境。更何況,昨日裡崇禎已經有過吩咐。

若不是礙於身份,今天的這場講學他也想親自聽聽。

國子監有祭酒一人,從三品,相當於校長。

司業二人,從四品。掌儒學訓導之政,負責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的考覈。

至於下面的太宰、博士、助教等人,則沒有資格參與迎接。加上張溥和楊廷樞,六人在祭酒李元模的提議下,先拜孔廟。

在大明,每一州、府和縣治所在都有孔廟,孔子被廣爲推崇。

因此,官辦教育機構也叫做文廟或孔廟,有時也稱作廟學。

而將官辦教育機構稱爲文廟的情況更爲普遍,同時這裡也是每年祭祀孔子的機構。

因爲孔家後人不爭氣,秦浩明心裡多少不以爲然,但入鄉隨俗,他還是裝作頗爲興致盎然的樣子,上了一炷香。

及後,便開始今天的主要內容,向國子監士子講學。

因爲人太多的緣故,主講之人必須站在外殿,其他學子則分佈在講堂、齋舍、祭祀專祠內。

讓秦浩明非常意外的是,負責主持的竟然是著名的水太涼頭皮癢——錢謙益。

祭酒李元模話音剛落,四周學子熱烈的掌聲頓時如潮水般響起。

錢謙益雙手朝四周作輯行禮,風度翩翩。雖然因爲此人風骨原因,秦浩明有點不喜歡,但在學子士林中,他卻是名望非常高。

此時錢謙益作爲東林魁首,現在還沒有發生剃髮降清的變節行爲。

作爲明萬曆三十八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出任浙江主考官,轉右春坊中允,參與修《神宗實錄》。

他在學界文壇的宗主地位,因此絲毫沒有動搖。

不得不說,他的賣相不錯,四十多歲的人了,依舊保持纖瘦身材,幾縷山羊鬍須反而增添幾許文人氣質。

想想也是,大明取士有以貌取人的習慣,不然他也不可能起復成爲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

要知道禮部代表一國的臉面,地位尊崇,負責禮儀、接待、祭祖等重要工作。

錢謙益跟秦浩明也是初次見面,同時這也是崇禎的交待。

作爲翰林侍讀學士,東林魁首之一,崇禎有意讓他和秦浩明過過嘴仗,看他如何辯駁?

錢謙益顯然也明白崇禎的意思,並且通過張溥瞭解秦浩明昨日的言論。

故而,在說完一番歡迎之後的禮儀用詞後,他便亦有所指的說道:“耶呼?想吾東林黨人向來弘揚聖人之言。

遵循君子應該謹慎地修養德行,具備了德行才能獲得民衆,有了民衆纔會有國土,有了國土纔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享用。

德行爲根本,財富爲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衆就會互相爭鬥、搶奪。

因此,財富聚集在國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離散,財富疏散給百姓,百姓就會聚在國君身邊。

不意今日聽聞,有人想要增收商稅。

若此,豈不是重蹈萬曆皇帝當年礦監稅使橫行,豈不是令天下黎明百姓無活路耶?

試問在場諸君,此等情況吾等讀聖賢書人應如何予以解決?”

錢謙益借用《大學》中的軼事典故,滿臉悲憤之色朝在場學子問道。

秦浩明撇撇嘴默不作聲,又是來這一套,歷史證明東林黨人也就這點難耐了。

明明掌握大義名分,在鄉野中也略有薄名。

可惜沒有一個心胸開廣的人作爲領袖,自詡爲清流,但其已背離宗旨,熱衷黨爭,並借京察等名義互爲傾軋。

今天,看來他準備藉着在士子當中的名望,讓自己栽個跟頭。

下面士子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多有憤慨。

而張溥和楊廷樞則臉上紅一陣綠一陣,他們想不到錢謙益一上來就如此犀利,這哪裡是講學,分明是想來一場辯論啊?

正當稍微有些冷場之際,一個頗爲英俊的少年走入場中,向四周團團行完禮後大聲說道:

“各位學長,小生桐廬顏蟄,今日就虞山先生所問拋磚引玉一番,請各位師長指點。”

初生牛犢不怕虎!

年輕的顏蟄站在場中,神采激揚,鋒芒畢露,目光清澈,面如冠玉,嘴角略帶絨毛,一身嶄新的士子服裝服服帖帖。

他朝四周看看,方纔意氣風發說道:

“小生以爲,我輩讀書之人,要秉承顧山長: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對內提高自己的德性修養,對外關心國事,志在社會民生。”

顏蟄先引用東林書院顧憲成山長的話語,擡眼看了一下衆人,開口繼續說道。

“現在民生調零疲敝,朝政運轉艱難,我們應呼籲天下有識之士,共同獻策建言。

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惠商恤民,如此天下自然可得清平矣……”

顏蟄洋洋灑灑一口氣說了十幾分鍾,概括起來大致是:主張政事歸於六部,公論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

主張既重視農業,也重視工商業,要求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反對屢見不鮮的科舉舞弊行爲,主張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

加強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積極防禦建奴的進攻。

這番話就是東林黨人的主張,可在秦浩明耳裡不過是陳腔濫調而已,講了幾十年了也沒有什麼新意,還是停留在嘴上。

可是這卻引來其他學子一片叫好,皆言有理。

“不錯,顏蟄學子深得我國子監精髓,言之鑿鑿。希望今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所作爲。”

錢謙益點點頭,撫須讚道,對於顏蟄的表現顯然是滿意至極。

“謹遵教誨!”

顏蟄面有得色行禮退下。

“不知秦督對於東林黨人的主張有何看法?”

錢謙益轉過頭來,朝秦浩明施禮,有些得意的問道。

其實認真來講,這些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完全沒有錯。正是這些鍼砭時政的主張要求,得到時下社會的廣泛贊同與支持,故謂之以清流。

“說的好像不錯?”

秦浩明高大挺拔的身材欣然站起,走到外殿正中間,朝四周士子行禮。

“哇,好年輕啊,恐怕還沒我年長!”

“果然長得一表人才,怪不得柳大家委身與他。”

“端得是英雄人物,吾輩男兒應如是!”

……

頓時,國子監士子的眼光齊涮涮的聚集到秦浩明身上,嘈雜聲四起,目光多帶崇敬。

要知道,秦浩明的事蹟隨着時間的流逝,漸漸發酵成熟。可以說,大明士子都以他爲奮鬥的目標,勵志的榜樣。

如今有緣一見,自然是欣喜若狂。

負責主持的錢謙益立馬讓衆人安靜下來,朝秦浩明問道:“秦督好像有不同的見解?”

“在本督看來,東林黨人的這些主張,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秦浩明嘴邊泛起一絲微笑,又仿如是譏諷。

“何解?”

錢謙益從未聽過這句話,雖然字意不難理解,可出於謹慎,還是朝他問道。

秦浩明環顧四周,在國子監士子們伸長脖子的等待中,方纔緩緩說道:“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話說得很漂亮,可若要本督通俗點說,你們這些只是空話、套話、屁話。歸之爲一句話,空談誤國!”

一石激起千層浪!

此言一出,現場一片譁然!

ps:近兩天有事情,只能一更,不好意思。從明天起,有可以恢復兩更了,厚顏懇請諸君幫忙投票,故土難離敬上!

第一百二十八節 後宮第三百八十六節 講武堂第四百七十五節 行動第二百六十五節 野心第二百五十一節 所獲頗豐第四百八十五節 事情做在明處第四百八十八節 不服就幹第四百零九節 居安思危第二百四十五節 雞飛狗跳第五百八十一節 血染遼東(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成爲本書第一位盟主!)第五百三十二節 得意門生第一百五十五節 無妄之災第四百九十七節 鄭森第三十三節 海陵伯玉第五百四十二節 都不是好鳥第一百二十四節 漢奸悲哀第五百五十二節 不必了第二百七十八節 琉球事件第三百八十五節 還是不是男人第一百九十一節 周皇后的智慧第四十七節 北上第七十九節 劫殺韃虜第六百五十四節 葡萄牙人第三百五十四節 難忘今宵第九十三節 漢家雄風第五百零一節 首重軍功第五百四十九節 無奈第二百七十七節 敲打第五百零八節 深入虎穴第六百四十五節 齊心戮力,共振大明第五百四十四節 鳥槍換大炮第二百三十五節 亂世來臨第三百七十九節 寒磣天子第三百二十一節 承包到戶第二百三十五節 亂世來臨第二百八十三節 君臣相宜第四百零八節 這錢來得堂堂正正第六百六十九節 攻陷馬尼拉第五百七十一節 父子對談第三百七十四節 那就聽你們的第一百九十節 樂極生悲第四百六十六節 利益均沾第二百二十七節 傷殘紀要第六百二十節 撤退事宜第四百一十九節 無恥之尤第三百三十二節 衆志成城第六百六十一節 流民安置第二百八十一節 難道血已冷第六十節 困局第六百二十一節 怎地一個了得第一百五十四節 怒火中燒第四十九節 男兒殺人行第五百九十五節 國之利器第二百二十三節 一箭三雕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三百四十四節 醉夜迷情第四百零二節 端的好手段第一百九十二節 膽大包天第四百九十八節 出兵濟州島第三百四十八節 三份密疏第四百八十八節 不服就幹第一百四十一節 計將安出第二百二十一節 騎兵訓練第四百七十四節 彎彎繞繞第二百零五節 歪理邪說第七十七節 阿巴泰的渴望第六百二十四節 秦愛卿壞着呢第四百零三節 又是與民爭利第四百三十一節 醉紅樓第二百四十九節 收網第八十二節 殺俘第七十二節 風波起第三百零一節 朝堂鬧劇第四百八十節 實屬無奈第六百一十二節 決戰開始第五百八十五節 軍心士氣第五百五十二節 不必了第六十六節 疏忽第三百四十五節 此生無憾第五百八十八節 袞袞諸公第五百五十節 憂心第一百三十節 知音第一百零四節 文成武就第五百零七節 抵近偵查第一百零三節 塵埃落定第二百八十七節 字字珠璣第九十八節 帝王心術第一百七十五節 禍水東引第十七節 大明的悲哀第六百零六節 來了,就別走第四百三十九節 洗腦第六百四十七節 離京之際第二百二十五節 天災將至第一百八十八節 這錢必須給第四百六十二節 處理漢奸的方法第二百零二節 底氣第三百八十三節 回報、人心、規劃第四百三十九節 洗腦第四百零六節 妾身不在乎第四百八十六節 船廠
第一百二十八節 後宮第三百八十六節 講武堂第四百七十五節 行動第二百六十五節 野心第二百五十一節 所獲頗豐第四百八十五節 事情做在明處第四百八十八節 不服就幹第四百零九節 居安思危第二百四十五節 雞飛狗跳第五百八十一節 血染遼東(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成爲本書第一位盟主!)第五百三十二節 得意門生第一百五十五節 無妄之災第四百九十七節 鄭森第三十三節 海陵伯玉第五百四十二節 都不是好鳥第一百二十四節 漢奸悲哀第五百五十二節 不必了第二百七十八節 琉球事件第三百八十五節 還是不是男人第一百九十一節 周皇后的智慧第四十七節 北上第七十九節 劫殺韃虜第六百五十四節 葡萄牙人第三百五十四節 難忘今宵第九十三節 漢家雄風第五百零一節 首重軍功第五百四十九節 無奈第二百七十七節 敲打第五百零八節 深入虎穴第六百四十五節 齊心戮力,共振大明第五百四十四節 鳥槍換大炮第二百三十五節 亂世來臨第三百七十九節 寒磣天子第三百二十一節 承包到戶第二百三十五節 亂世來臨第二百八十三節 君臣相宜第四百零八節 這錢來得堂堂正正第六百六十九節 攻陷馬尼拉第五百七十一節 父子對談第三百七十四節 那就聽你們的第一百九十節 樂極生悲第四百六十六節 利益均沾第二百二十七節 傷殘紀要第六百二十節 撤退事宜第四百一十九節 無恥之尤第三百三十二節 衆志成城第六百六十一節 流民安置第二百八十一節 難道血已冷第六十節 困局第六百二十一節 怎地一個了得第一百五十四節 怒火中燒第四十九節 男兒殺人行第五百九十五節 國之利器第二百二十三節 一箭三雕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三百四十四節 醉夜迷情第四百零二節 端的好手段第一百九十二節 膽大包天第四百九十八節 出兵濟州島第三百四十八節 三份密疏第四百八十八節 不服就幹第一百四十一節 計將安出第二百二十一節 騎兵訓練第四百七十四節 彎彎繞繞第二百零五節 歪理邪說第七十七節 阿巴泰的渴望第六百二十四節 秦愛卿壞着呢第四百零三節 又是與民爭利第四百三十一節 醉紅樓第二百四十九節 收網第八十二節 殺俘第七十二節 風波起第三百零一節 朝堂鬧劇第四百八十節 實屬無奈第六百一十二節 決戰開始第五百八十五節 軍心士氣第五百五十二節 不必了第六十六節 疏忽第三百四十五節 此生無憾第五百八十八節 袞袞諸公第五百五十節 憂心第一百三十節 知音第一百零四節 文成武就第五百零七節 抵近偵查第一百零三節 塵埃落定第二百八十七節 字字珠璣第九十八節 帝王心術第一百七十五節 禍水東引第十七節 大明的悲哀第六百零六節 來了,就別走第四百三十九節 洗腦第六百四十七節 離京之際第二百二十五節 天災將至第一百八十八節 這錢必須給第四百六十二節 處理漢奸的方法第二百零二節 底氣第三百八十三節 回報、人心、規劃第四百三十九節 洗腦第四百零六節 妾身不在乎第四百八十六節 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