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家宴

bookmark

烏雲蓋頂,白雪飄飄,從湯池溫泉到京城的官道旁邊,一隊騎士正快馬加鞭地疾速快行。

馬隊行駛的是原本的官道,不過因爲旁邊修建了新的水泥路,所以原本的官道只剩下了一半寬,只能容下兩騎並行。

而水泥路雖然更有利於車行和人們步行,卻不適合奔馬,所以原本的官道並沒有取消。

朱有燉跟在朱瞻基的身邊,勉力支撐着疲憊的身體。但是幾十裡地跑下來,大腿早就被磨的生疼。

要不是今天臘八節,各家王府今年都有人在京城,又被陛下召集在一起舉行家宴,他纔不會如此折騰自己,騎行幾十裡向回跑。

這樣的天氣,躺在溫暖的溫泉裡,看着雪花飄飄,那纔是極美的享受。

當然,懷裡摟着一個嬌美的小美人,那就更美了。

想到這裡,他也忍不住有些羨慕今日在那裡舉行婚禮的幾十個大兵了。那可都是各家王府收集的佳麗,就這樣便宜他們了。

不過……他斜着眼神看了看一臉平靜的朱瞻基,這個侄兒今日這一舉動,這些將士哪個不是甘願爲他效死啊!

論拉攏人心,他都不如這個侄兒,不僅給他們這些人送媳婦,還親自給他們舉行婚禮,這樣的規格,以後誰也不敢對這些人如何了。

哪怕就是有上官想要搶奪這些美人,但是隻要想到這是太孫親自許配,並且願意把自己的別院拿出來給他們當新房,還有誰敢搶?

這些海軍的後起之秀雖然現在都還官職不高,但是有大功在前,只要不自毀前途,二十年後,怕不都是一方大將,這海軍,就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他的手裡。

今日騎馬,雖然沒有擺出太孫儀仗,但是當先的兩個錦衣衛還是舉起了兩面皇旗。

不時有路上的行人認出了這兩面旗幟,一個個都心甘情願地跪下磕頭,待他們行過,才又起身繼續趕路。

如今這京城四周,太孫在百姓的眼中,怕不是比皇上還要英明。

這些人有奶便是娘,不過這個侄兒也的確造福了京城的不少老百姓。

從鄭和四次下西洋,從南洋帶回來的吃的,用的,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整個江南一帶,幾乎沒有哪個家族沒有從這個產業鏈裡面受益。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太孫這些年搞出來了這麼多新興的產業,每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只要有點力氣,哪怕家中無地,靠雙手也能養活一家人。

而這些人,沒有一個不說太孫好的。

朱有燉想了想自己,開封府要小的多了,但是恐怕他走出來,也沒有幾個人認識他。

這就是差距。

行至孝陵衛,除了原本的軍營,這裡如今也有大批百姓依附這個侄兒的下馬橋農莊生存。路邊的簡易窩棚就多了許多。

速度也終於降了下來,這個時候,朱有燉不用再繃緊了身子,也能緩緩了。

這裡不遠處是太祖陵寢,這些窩棚都還是朱瞻基讓人搭建的,就是給周邊百姓一個擋風遮雨的地方,也能賺幾個小錢。

這些人對朱瞻基的態度就更親近了,有人喊了一聲“殿下來了。”路兩邊就跪滿了百姓。

他從來不像這個侄兒,總是不厭其煩地跟所有人打着招呼,笑臉相迎。

但是他也從來沒有經歷過,百姓由衷的跪拜。他們看向這個侄兒的眼神滿是尊崇,這是他從來都沒有體會過的。

路過了如今已經成爲禁地的下馬橋農莊,他不知道這裡面有什麼東西需要保密,也沒有興趣打聽。

知道的越少,就越安全,這是他用親身經歷換來的經驗。

但有時候他還是忍不住好奇,難道這裡的東西,比夾江工業區那邊還要重要嗎?

不過他也沒有答案。

馬隊很快抵達了後標營,這裡過去就是東安門了。朱有燉的心終於鬆懈了下來,這個時候才感覺到了寒風刺骨,他握着馬繮的手都已經僵硬了。

朱瞻基這個時候回過頭來跟他笑道:“六叔留在京城,要多敦促一下那幾位作家,儘快將資料整理好,寫出來話本。”

朱有燉點頭應道:“明日我就到你的別院,親自監督他們跟那些英雄交流。”

“內監那邊我已經安排好了,待話本寫出來,就會大量刊印,發行於世。不僅各處書鋪,就連官衙,縣學,府學都會低價售賣。不要怕賣不出去,光是海軍,我就已經預定了兩萬本,準備免費發放。”

“只是……,這耗費是不是大了些?”

朱瞻基搖了搖頭笑道:“紙墨都是內監出產的,最多也就是耗費些人工。只要賣出一半來,就不會虧了……何況,這耗費真不大。”

他已經看出來了,他這個六叔雖然貴爲周王世子,也願意接觸底層人物。但不知道是不是跟那些窮酸接觸多了,也變得窮酸起來。

總體來說,眼界不夠寬,魄力不夠大。不過,搞文化思想工作,還是可以的。

東安門處,劉萬帶着幾個小太監在寒風中正打着哆嗦,看到朱瞻基他們回來,立刻就迎了過來。“殿下,時辰不早了,陛下一刻鐘前已經吩咐擺膳了,要快一點。”

朱瞻基點了點頭問道:“我的衣服準備好了嗎?”

“在東華門內換馬處。”一邊說着,他就已經開始開始迫不及待向裡面跑。

因爲大明皇宮建在整個城市的東南角,東安門是外城門,東華門是皇宮門,但是兩道城門距離並不遠。

這東安門並不對百姓開發,內外城之間住着錦衣衛,內監,還有府軍前衛三個不同的軍衛。這裡有一條對文武官員開放的小路通到承天門外,方便大臣們,還有來東宮拜訪的勳貴們進出。

要不然,總不能有人到東宮拜訪,還穿過整個皇宮吧!

東華門內是個甕城,這裡也是養馬藏兵之地。一些來皇宮拜訪的大臣們,也都是在這裡等待召見。

劉萬他們爲了給朱瞻基節約時間,將他的新衣拿到了這裡的客房處,除了給朱瞻基準備了一套,朱有燉的內侍也將他要換的冬衣拿了一套過來。

今日臘八節,是家宴,所以倒也不用穿冠冕,常服就足矣。

朱瞻基脫掉了騎裝,又換上了常服,坐在凳子上由着李亮幫他重新梳理了一下頭髮,帶上了網狀的四方平定巾。

今日的家宴被擺在了西宮的武英殿,這裡也是朱棣經常宴請大臣的地方。皇宮的御廚,位於西宮和後花園之間,大皰廚就位於武英殿的西側。

今日雖然是家宴,但是最多也不過四五百人,沒有一點品秩的,根本上不了席面。

而這麼多人,御廚們就能伺候出一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穿過三大殿,就直接來到武英殿。朱瞻基對宮中的聚餐並不陌生,這個時候,一般前殿是男人聚餐處,後殿是女眷聚餐處。

朱有燉又發覺到了朱瞻基在宮中的威風。這三大殿乃是國之重地,皇宮也是隻有皇上才能不受限制地進入各處。

他們這些宗室,進了皇宮也是隻能在指定的區域活動,一般都不能從東宮到西宮,更別說直接穿過三大殿之間的門廊了。

這個規矩就連太子也要受到限制,可是朱瞻基這個太孫卻通行無阻,那些守門的太監,三大殿的錦衣衛一個個也都習以爲常,根本不阻擋。

越是跟這個侄兒接觸的多,越是發覺他簡直太厲害了,竟然能把皇宮裡面的太監和錦衣衛全部收攏了。

一進入武英殿,朱瞻基就發覺了氣氛似乎有些凝重,那些小太監一個個低眉順眼,根本沒有過節的喜慶。

還在疑惑,金闊已經迎了上來,低聲說道:“殿下,遼王世子惹了陛下發怒,大家可都盼着你回來,勸慰一下陛下。今天大過節的,何苦爲了個外人,氣壞了自個身體。”

“發生了何事?”

金闊壓低了聲音說道:“據說是虐殺了一個良家婦女,手腳卻不乾淨,被夫家人發現了,這才鬧到了陛下跟前。”

“臥槽!老朱家怎麼盡出這樣的敗類啊!”朱瞻基心裡暗罵了一句,恨不得直接幹掉此人,卻又只能壓抑住心裡的憤怒。

朱元璋立下的規矩,這些宗室,只要不是造反,皇帝也很難直接殺人,最多把他們囚禁到鳳陽高牆裡面去。

這些宗室也是因爲有這個免死金牌,所以做事根本上毫無顧忌。

朱貴烚,我記住你了,這次出海,不把你折磨的死去活來,我就不姓朱。

今日給幾十個下屬舉行集體婚禮,本來挺好的心情,現在被壞的一乾二淨。朱瞻基哼了一聲,冷着臉率先踏進了大殿。

殿中擺滿桌椅,正中的一張圓桌上,朱棣冷臉坐在那裡,在他不遠處,跪着遼王世子朱貴烚。

與遼王一系,朱棣本來就不親密。遼王原本封地在後世的山海關到鴨綠江一帶,但是朱棣起兵反,建文擔心距離朱棣不遠兼擁重兵的朱植會支持朱棣,於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服從建文帝的命令,從海路來到到了京城。

當時原本被封在荊州府的湘王朱柏因爲反對削藩,自己把自己點火燒了。他沒有後代,所以封藩被削除。

建文見遼王如此聽話,就把他封到了荊州。

但是朱植沒有想到的是,原本他不願意搭理的朱棣當了皇帝,這一下押錯了寶。

朱棣奪得帝位後,埋怨朱植在靖難之變時不支持自己,所以不喜歡他。永樂十年的時候,朱棣也尋了一個藉口,削其護衛,只留下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像這樣的王爺,原本就該低調,沒有想到,這個朱貴烚竟然還敢在京城犯事。

而且案子能被朱棣知道,那就必定是錦衣衛,都察院,或者是刑部三者必有一個部門已經受理了此案。

如果是錦衣衛和都察院先知道,那就可能是朱棣要對付他們。但是如果是那死者夫家告到了應天府衙或者刑部,那就是公事公辦了。

懷着些許疑問,朱瞻基一邊跟其他人打着招呼,一邊走向了朱棣。“皇爺爺,孫兒回來了。”

“婚禮可還熱鬧?”

朱瞻基從懷裡掏出了一塊石頭笑道:“一切從簡,談不上熱鬧不熱鬧,不過衆將士倒是很爲滿意。其中一位將士曾在儀真月塘拾得一塊雨花石,因花紋獨特,特託孫兒呈交給皇爺爺。”

朱棣略有些好奇,他知道朱瞻基不是喜歡這些奇趣之人,現在當着這麼多人面前送上這塊石頭,必有不俗之處。

等接過這塊白色的石頭,看清了上面的花紋,他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塊石頭上面的花紋,與他的名字棣字竟然有九成相似,這可就難得了。

一見之下,他就十分喜歡,笑道:“這倒真是一份好禮,卻沒有想到,我沒有給他們賞賜,他們倒還記得我。這可比整天只會給我添麻煩的族人更讓人歡喜。”

朱瞻基笑道:“人一上百,千奇百怪。想要衆心合一,就需設立同一個目標,再施以嚴格的制度。放任自流,只會壞事。”

他不知道是在看石頭,還是在想事情,拿着石頭又看了一會兒,才說道:“如同這石頭一般,固然有天然成才的,但是大多需要精雕細琢……。朱貴烚,你也起身吧,今日過節,不能因你壞了衆人的心情,你的事明日再說!”

朱瞻基看到他對着自己討好地笑了笑,卻沒有理他。此人比自己還大一歲,按照輩分也是自己的叔叔,哪怕他千錯萬錯,也沒有一個晚輩指責的道理。

所以這件事,他現在不碰最好。

按照朱元璋留下的規矩,他最多也就是罰俸,圈禁的處罰。圈禁的時間長短,也跟死者的身份有關,要是普通百姓,能關他一個月就算不錯的了。

但是嘛,既然是個如此不堪之人,朱瞻基在內心裡已經判了他的死刑,

朱瞻基可不認爲因爲有同一個曾祖,他就該享受特權。與其以後被文官限制住,還不如一開始就建立嚴苛的規則,來自我約束,自我保護。

宮中有宵禁,冬天戌正,也就是後世的八點。夏天亥正,也就是後世的十點,宮門就會緊閉,再不開門。

這個時候,除了皇帝親自下旨,否則任誰也打不開宮門。

今日的家宴氣氛並不熱鬧,朱棣高高在上,與宗室關係親密的朱高熾如今在京城,朱瞻基卻跟這些宗室關係一般。

所以不到戌時,這頓略顯寡淡的宴席就散了。

朱棣今天情緒不好,多喝了兩杯,隨後就回了後宮休息。朱瞻基原本還想跟他談一下跟他出海的內監首領安排,也只能改天了。

這次出海,他是正使,鄭和是副使,剛出海歸來的候顯這次留守,不過還有一個同樣對南洋諸國比較熟悉的王景弘幫鄭和減輕負擔。

他們三人負責整個船隊的全面工作,不管是使節團,還是貿易團,還是航海指揮,作戰指揮,都由三人全面控制。

內監首領是朱瞻基最貼心的大太監金闊,他是負責內監貿易的太監總管,但是還必須給朱棣的親信太監們留幾個位置。

這次出海,光是內監就抽調了足足一千五百人,他們用這半年的時間,從全國各地籌集了大批的貿易物資。

這次內監準備充足,要將這些貨物全部變成金銀和各種生產資料運回來。

使節團由禮部,通政使,錦衣衛三部聯合組建,專門負責船隊的外交環節,總管是禮部右尚書金純。

自東瀛之戰之後,金純這個在朱瞻基心裡比較古板的文臣卻對他親熱了起來。

這種親熱不是有心投效,而是對朱瞻基的處事之道有些興趣。

在東瀛的時候,他還對朱瞻基意見多多,認爲朱瞻基霸道有餘,王道不足。

但是在發現朱瞻基的方法比他更有用了以後,他就開心細心研究朱瞻基處世之道,這次出海,也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

使節團的人數有五百多人,除了各級吏員,更多的是翻譯人員,這也導致了這裡面的異族佔了一大半。

甚至裡面還有來自東歐和南歐的人員,他們有些是被俘虜過來的,有些是到南亞一帶做生意,被他們的使節帶過來的。

使節團的翻譯總管是朱瞻基比較賞識的馬歡馬宗道,此人學識豐富,具有很高的外交水平。

《瀛涯勝覽》此書一出,他也成爲了如今大明在外交領域最權威之人,僅比如今幫朱瞻基管着下馬橋農莊的陳誠名氣略遜。

這主要是因爲陳誠是作爲主官在中亞一帶縱橫捭闔,幫大明將整個西域納入了統治圈。而馬歡原本只是一個翻譯,所以比不上陳誠。

艦隊航行總管是海軍第二艦隊的總兵朱真,他將會負責這次出海,近千條船的行軍佈陣。他曾經歲鄭和三次下西洋,這些工作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

其次,他也是海軍作戰總兵,這次出使的五萬海軍,大部分將直接由他指揮。

不過以大明艦隊的力量,恐怕根本沒有誰敢來捋虎鬚,所以海軍人數雖然多,更多是作爲航海保障力量。

陸軍作戰總兵是朱瞻基的心腹薛祿,他率領兩萬兩千神機營,加上副總兵趙永亮率領的一萬兩千羽林衛,將會是軍事作戰部分的主要力量。

而黃淵這個守備,卻成爲了了後勤保障部分的總管,他的級別雖然不夠,但是有朱瞻基和鄭和的支持,也沒有誰敢提意見。

他負責的項目比較繁雜,財務管理、後勤供應、醫護,通訊聯絡,都由他負責。

幼軍總管則是原幼軍統領張鳳山,他如今也已經晉升羽林衛守備,雖然級別不算高,還比不上一些幼軍出來的士兵在其他軍衛的級別,但是這是在太孫身邊的守備,而且他還是羽林衛學的山長,屬於極具潛力的將領。

他吃虧在於年紀有點大了,所以現在對仕途追求不高,安心在朱瞻基身邊,幫朱瞻基管理好人才培訓。

這次出使,八百幼軍全部一起出行,他們肩負着描繪最詳細的世界地圖的任務,這比其他事情更受朱瞻基重視。

因爲現在的世界地圖雖然在比例上已經跟後世差不多,但是大部分大陸的內部,都是比較模糊的。還有一些小島,比如新西蘭,並沒有在地圖上顯示出來。

將已經確定出行的人隨便統計一下,這已經是差不多九萬人,這還沒有算總人數達到三千人的宗室成員和他們的隨員。

另外還有數百名來自各國的使節,這次出海,也會將他們都送回去,等回航的時候,又會帶上那些小國新的出使人員。

除此之外,那些勳貴們還會有最少數十條船跟隨着艦隊一起下南洋貿易,他們都是繳納了海關稅的,大明艦隊有保護他們的責任。

當然,也少不了文臣們的觀摩團,這個觀摩團從永樂五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開始跟隨艦隊出使,如今規模越來越大。

永樂五年,鄭和艦隊在第一次下西洋歸來之後,又迅速準備第二次下西洋,送十九國使節回家。

當時恰逢秋闈掛榜,才十歲的朱瞻基以天真的語氣詢問,爲何不把這些考上舉人的文臣派到海外去了解一下南洋各國?

舉人還不是進士,嚴格說起來還不是官,但是已經有了當官的資格。

如今的大明新朝初立,官員還不氾濫。但是連續換了三個皇帝,恩科增加了好幾次,舉人的數量也不少了,求官的更多。

朱棣當時也比較煩惱怎麼安排這些人,隨即下詔,願意隨艦隊巡檢南洋,並能寫出讓他滿意策論的舉人,可以優先賜官。

金榜題名三年一次,一次幾百人,對整個大明的文人來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官位更是杯水車薪。

大部分舉人都卡在了最後一關,蹉跎歲月。現在不用再考進士,就能直接授官,登時吸引了無數人報名。

第一次只選了五百人,回來有超過兩百人授予了九品,從九品官職。第二次就選了一千人,雖然依舊授官兩百人,但是比例依舊很高。

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人數就突破了一千五百人。這次除了地方輔官選了兩百人,組建銀行的時候,也安排了超過兩百人。

這一次再出海,人數也不會少於一千五百人。

這樣算下來,這次出海,總人數即使不足十萬,也相差無幾了。

感謝想要的和擁有的,上官沙,隨豬奔跑,燈火見人家,額吐你哦,山青盈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四十章 天道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九章 拜師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四十章 遠行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九章 旅途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三章 新生活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五十章 交戰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十一章 各國第十一章 逆反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二章 家天下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十章 囚禁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三十一章 根第三十章 心態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五章 天才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五十五章 利益
第一零五章 盟友第二十九章 達芬奇的冒險(八千字大章)第一一四章 選定第一二八章 病危第一三五章 對儒家態度(求訂閱)第一五九章 心機第三十五章 理想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一二九章 陳誠(求訂閱,求月票)第四十章 天道第一二八章 西域使團第九章 拜師第六章 學文(求推薦票)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二十七章 計劃書第二十七章 開戰第二二六章 籌備與立威第一七六章 清查第一零六章 水泥第四十四章 行軍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變化第四十章 殺無赦(八千字大章)第四十章 遠行第四十八章 活動第一五三章 戰場的變化第八十八章 過年第八十八章 發現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四章 誰家天下第一一一章 滑翔翼第九章 旅途第二十六章 社會穩定的基礎第四章 悲與喜第一八九章 出現第五十八章 東洲計劃第三章 新生活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一六五章 大赦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三十六章 質問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三章 克太子第一五六章 警告(搖搖搖頭兄弟盟主加更6)第一八零章 試驗第六十五章 激動第七十四章 相見第三十七章 前往西洋第六十六章 安排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五十章 交戰第二十八章 野望第二零八章 家祚(二合一大章節)第五十四章 勝利第一九六章 無需再藏第二一零章 活捉與貿易第四十三章 戰爭不僅僅是殺敵第七十八章 新型炸藥第九十三章 幼軍(加更完成)第三十九章 銘記歷史第三十六章 環島之行第一八六章 娶親第四十八章 異心第六十一章 問計第十四章 改變的策略第十一章 各國第十一章 逆反第三十七章 對策與覲見第一四五章 計劃第十六章 娘娘歸來第七十一章 反轉第二章 家天下第一二五章 海權(搖搖搖頭盟主第一更)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十八章 帝王之術第一一六章 拜師(二更求訂閱)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槍第十三章 震撼第二一一章 意料之內的結果第一四四章 重擔第十五章 局勢與大勢第十章 囚禁第一三六章 大善第三十一章 根第三十章 心態第一五七章 攪屎棍第五章 天才第一八二章 備戰第一四零章 數字和符號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十二章 第一次下西洋第三十九章 大朝會第四十四章 壓力第二十八章 格物學第一一一章 消息第一一八章 局勢第一零八章 國家與民族第九十五章 合法財產保護第二二四章 實力與裝比第五十五章 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