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河東之戰

話說朱溫送走了王珂,感覺心裡不踏實,爲什麼不踏實呢,因爲王珂除了是自己的表弟之外,同時還是李克用的女婿。

表弟能比女婿管用嗎,答案是否定的。更何況這表弟還是子虛烏有亂認來的,更不能作數了。

而且這一層關係讓朱溫覺得很彆扭,王珂喊自己叫表哥,對李克用卻要尊稱一聲岳父大人,那自己不就平白無故矮了李克用一輩嗎?

朱溫是隻佔便宜不吃虧的主,稱謂上的虧也不能吃,更何況現在河中這一大片領土已經到手了,他完全有了翻臉不認人的條件,所以真的就立刻翻臉了。

朱溫派人追上王珂,說你別去汴州了,先到長安去見見皇帝,跟他去嘮嘮嗑兒。

王珂現在身不由己,朱溫讓他做什麼他就只能做什麼,被人帶着往長安趕。

趕到半路到了華州,在驛館安頓下來,然後王珂就再也沒有從驛館走出來——他是被人擡着出來的,已經被朱溫的人給殺了。

朱溫得了河中,很想北上去打李克用。

李克用也不含糊,你要打就趕快來,我還等不及了呢!然後手下大將周德威、李嗣昭齊出,大敗汴州兵,分別取得洞渦和沙河大捷。

這時候蓋寓出來勸說李克用,他說別打了,打了也打不過,還是說幾句好話吧,也許朱溫一高興就回去了。

李克用一尋思,好漢不吃眼前虧,服個軟吧,於是給朱溫寫了一封信,敘說兩個人的情誼,並送了一份厚禮(金錢)過去。

說實話,李克用和朱溫其實也沒什麼情誼可講,如果非要講的話,反而是仇恨多於交情(想想上源驛就知道了)。

所以說這封信很難寫,但就是這麼難寫的一封信,有一個人竟然完成了,而且寫得文采飛揚,洋洋灑灑,辨麗非凡。

完成這項工作的人是李襲吉,當時的一名文士。

這封信送到了朱溫手上,粗人一個的朱溫也被裡面的文采打動了,當讀到“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的時候,朱溫慨嘆道:

“李克用偏居一隅,竟然籠絡到了如此人才,假如我能得到這個人,肯定能夠如虎添翼了!”

隨後囑咐身邊的敬翔道:“先生您好好地替我寫封回信。”

敬翔的文采我們是知道的,但不知道是他這次發揮的不好,還是在這方面本來就不擅長,寫出去的回信完全不能與李襲吉相提並論。

而李襲吉也因爲這封信而享譽當時,名聲流傳後世。

但是文章寫得再好,也不能當飯吃,該打的仗還是要打的。

朱溫收了李克用的書信和禮物後,陷入了沉思。

他就想啊,李克用是個硬漢,現在竟然肯服軟,看來晉國(李克用已封晉王)是真的不行了,可以攻取。

於是朱溫找了個藉口:“晉國雖然說要與我們結盟,書信中言辭卻傲慢得很,顯然沒有誠意,打他!”

既然要打,那就往死裡打,朱溫這次真的下了血本,我們來看看出兵的陣容就知道了。

氏叔琮入天井,張文敬入新口,葛從周入土門,王處直入飛狐,侯言入陰地,五路大軍齊出,還都是名將率領,真是兵強馬壯。

汴州兵前期的攻勢還是很凌厲的,氏叔宗這一路大軍首先取得突破,攻下了澤州和潞州,這兩州是晉國的南大門,大門被打壞了,家裡的瓶瓶罐罐就保不住了。

隨後承天軍告破,遼州(今山西左權縣)、汾州(今山西隰縣)守將舉城投降,晉陽震動。

按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兵圍晉陽應該不成問題,然而老天爺說有問題,那就真的有問題了。

什麼問題呢,天降大雨,連綿不絕,幾萬大軍淋在雨裡還沒有躲避的地方。

這樣淋上一時半會兒估計也沒什麼事,可一連淋了幾天,鐵人也要出問題啊,所以很多汴州兵生病了,非戰鬥減員嚴重,而漫天的瓢潑大雨絲毫沒有要結束的意思。

朱溫仰天長嘆,說不打了,不打了,你們都回來吧,然後之前派出的幾路大軍全部都撤了回去。

有人撤退就有人進攻,晉兵四出,又取了汾州、磁州、隰州等地,把之前被攻陷的地盤基本上都收了回來。

朱溫很無奈,既然北面的李克用打不下來,那就往西打吧,畢竟大軍已經拉出來了,總要打幾個人來活動活動筋骨。所以向西進軍,去長安勤王。

去長安就要入潼關,過華州,華州是韓建的地盤,潼關也是他在守着。

李茂貞聽說朱溫要入關,連忙派人聯繫韓建,說兄弟你先頂一會兒,千萬別放朱溫過來,我馬上派兵去支援你。

韓建說“馬上”是多久,我怕等不及。

李茂貞說你等着就行了,我還能騙你不成!

韓建還真就怕被騙,因爲平常被騙騙也還罷了,這次如果被騙了,輸掉的很可能是性命。

韓建太瞭解朱溫了,那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他忍受不了別人的絲毫違逆。和他對陣的人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一槍不放,投降,活下來;要麼鐵了心,死扛到底,扛成功了活,沒抗住死。

如果哪個人扛到一半了想投降,後果只會是死得更難看,不信你看看前面的王珂就知道了。

韓建陷入了沉思,投降或是死扛,他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這個選擇可以換一個說法,那就是在朱溫和李茂貞兩個人之間選隊站,站錯隊的代價就是自己的性命和華州的所有積蓄。

李茂貞現在很強,而且和自己是老搭檔了,在情感上韓建傾向於他。

朱溫更強,而且夠狠,更要命的是對方已經打到眼前了,很急,從形勢上來講,韓建傾向於朱溫。

事實再一次證明形勢比人強,韓建選擇了朱溫,然後一槍不放,讓出了潼關,又讓出了同州,最後退出華州,向朱溫投降。

韓建擅長種地(發展農業),也擅長經商(商品貿易),這個人很有些商業頭腦,接下來他進行了一場投資,投資的成本就是自己多年的經營所得,即華州城內數不盡的糧食和金錢(昭宗皇帝之前在華州被挾持了幾年,讓韓建賺了個盆滿鉢滿),而投資的對象就是朱溫。

韓建在投降的第一時間就把糧食和金錢全獻出來了,山屯海積的場面瞬間把朱溫給震撼住了。

朱溫連年對外用兵,現在最缺的就是糧食和金錢,爲此他急得不行,要不然也不會冒冒失失去打淮南的楊行密了。

這下可好了,想什麼來什麼,韓建給的東西太是時候了,簡直就如同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讓朱溫吃了個飽。

事實證明韓建的投資是成功的,朱溫很感激韓建,對他的能力也十分賞識,立刻對其予以重用,最後還任命其爲後梁的宰相,位極人臣。

潼關、華州相繼告破,下面該輪到長安了,李茂貞傻眼了,他在大罵韓建無能的同時,挾持昭宗皇帝奔赴鳳翔。

朱溫一看既然就要到長安了,應該給皇帝去一封信,知會一聲,要不然貿然帶兵進京被扣一頂謀反的帽子就不好了。

在信中朱溫稱自己奉詔而來,請皇帝給自己的下一步行動作指示。

昭宗皇帝把信拆開一看,崔胤就暴露了。

李曄拿着信就問了:“朱溫說是奉詔而來,朕沒有給他下過詔啊,誰能出來解釋解釋?”

宰相崔胤就說了:“這詔書是臣替陛下您下的,臣也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保護陛下您的安全。當然,矯詔是大罪,臣認罪認罰,陛下您看着辦吧。”

李曄看着崔胤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恨得牙根癢癢,當即罷免了對方的宰相之位,改授兵部尚書。

崔胤覺得再待在朝廷裡挺不好意思的,就偷偷溜了出去,逃到了華州。

崔胤的想法很簡單,我是朱溫的代言人,出了事他得幫忙兜着,所以說出逃肯定往他的轄區跑,於是就選擇了華州。

崔胤沒想到的是,代言人是用來代言的,你都跑出朝廷來了還能代哪門子言,在朱溫眼裡只有兩種人,有用的人和沒用的人,有用的人他拿來用,沒用的人那就沒必要存在了,所以說崔胤的結局現在已經確定了。

昭宗皇帝處理完了崔胤,給朱溫下了一個詔(這次是真的),詔書裡說朕現在好得很,愛卿你哪裡來的回哪裡去吧!

朱溫表示堅決擁護皇帝陛下的決定,所以就不到鳳翔來竄門了,但他也沒有老老實實回汴州的覺悟,畢竟出門一趟不容易,總要撈足了好處纔好回去,所以朱溫轉而攻打邠州。

邠州是邠寧藩鎮的治所,以前是王行瑜的地盤,後來被李茂貞吞併了,現在的節度使是楊崇本。楊崇本又名李繼徽,是李茂貞的養子。

李茂貞對楊崇本說:“兒啊,你替爲父把邠寧這塊地方守好啊,爲父看好你。”

楊崇本不是傻子,他很想回一句:“看好我有什麼用,你倒是派人來增援撒!”

但是楊崇本這句話沒好意思說出口,他是隻幹不說的主兒,認爲行動比言語更有說服力,所以在吃了朱友裕的幾次敗仗之後,直接帶着邠、寧、慶、衍四州的軍兵投降朱溫了。

朱溫樂壞了,也心滿意足,把楊崇本的家眷接到河中作爲人質,仍舊任命楊崇本爲邠寧節度使,下令班師。

班師之後並沒有回府,而是回到了河中,河中的北面是河東,朱溫現在又想打李克用了。

這也可以理解,朱溫感覺打誰都沒有打李克用解氣,因爲李克用是最強的,把最強的打下去才能顯示自己的實力嘛。

而且朱溫對上次因爲天氣原因而導致的失敗很不服氣,他要再打一次,心想這回老天爺不能再幫李克用的忙了吧。

李克用根本不等朱溫來打,他要主動出擊,攻打晉州和絳州,這兩個地方是通往河中的道路,這條路如果被打通了,李克用可以經常到河中來串門。

朱溫大怒,河中之前是我舅舅的,然後是我表弟的,現在是我的,我們的家族財產怎麼能讓獨眼龍染指呢,打他!

這次掛帥出征的是朱友寧,朱友寧是朱存的兒子,朱存是朱溫的二哥,這位二哥當年和朱溫一起投奔黃巢,在攻打廣州的戰役中戰死了,留下了兩個兒子,朱友寧和朱友倫。

這兩個兒子都不簡單,如果要把老朱家的後代排個名,朱友裕是第一,後面就應該是這兩位了。

這兩位都很能打,深得朱溫喜愛,所以經常讓他們帶兵出戰。

這次李克用派大將李嗣昭南下,朱溫派出了朱友寧。

雙方戰於臨汾,李嗣昭大敗,引兵退走。

李嗣昭會敗給朱友寧,這是有原因的。

因爲朱友寧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身邊有一個人,這個人是氏叔琮。

第一百零一章 朱溫很憋屈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朱友貞其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耶律阿保機發家史第六十七章 悲催的羅紹威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誥的崛起第十三章 亂戰中原第三十章 羣毆李克用(一)第七十九章 最後的貴族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十四章 朱溫的崛起第一百四十七章 猛人朱瑾第二百零二章 一塌糊塗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三十一章 羣毆李克用(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精明的符習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一百八十二章 牛人孔謙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四十二章 鄆兗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九十八章 禍起鎮州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五十三章 河東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拳來腳往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一百八十九章 我要投降第七十四章 極品刺客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宰相之爭第一百八十七章 好商好量來投降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十八章 崛起一個楊行密(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十四章 朱溫的崛起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的郭崇韜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造反天團第一百二十三章 極限運動愛好者李存勖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九十五章 郭崇韜之死第七十三章 張顥和徐溫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三十一章 羣毆李克用(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劉掞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雨飄搖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一百三十九章 幽州之圍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三十二章 貝州城最終結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劉掞的苦惱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四十六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一百四十六章 無法無天徐知訓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樣的太監——張承業第八章 黑鴉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八十一章 千年老二孔謙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四章 兵鋒所指——長安!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一百五十七章 王處直的悲劇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一百零八章 朱友珪的局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伶官
第一百零一章 朱溫很憋屈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朱友貞其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耶律阿保機發家史第六十七章 悲催的羅紹威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誥的崛起第十三章 亂戰中原第三十章 羣毆李克用(一)第七十九章 最後的貴族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十四章 朱溫的崛起第一百四十七章 猛人朱瑾第二百零二章 一塌糊塗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三十一章 羣毆李克用(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精明的符習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一百八十二章 牛人孔謙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四十二章 鄆兗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九十八章 禍起鎮州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五十三章 河東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拳來腳往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一百八十九章 我要投降第七十四章 極品刺客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宰相之爭第一百八十七章 好商好量來投降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十八章 崛起一個楊行密(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十四章 朱溫的崛起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的郭崇韜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造反天團第一百二十三章 極限運動愛好者李存勖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九十五章 郭崇韜之死第七十三章 張顥和徐溫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三十一章 羣毆李克用(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劉掞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雨飄搖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一百三十九章 幽州之圍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三十二章 貝州城最終結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劉掞的苦惱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四十六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一百四十六章 無法無天徐知訓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樣的太監——張承業第八章 黑鴉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八十一章 千年老二孔謙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四章 兵鋒所指——長安!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一百五十七章 王處直的悲劇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一百零八章 朱友珪的局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