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

後梁王朝的建立,標誌着五代十國曆史的開端。

說來真是慚愧,我們的這部書寫了半天,到現在纔開始拉開五代十國的序幕。

不過這也正常,如同《三國演義》用一大半的內容來敘述東漢末年的事情一樣,五代十國的歷史也要把唐末的歷史寫清楚。

沒辦法呀,不這樣寫就見不到李克用,也不可能講清楚歷史故事的來龍去脈,也就更不可能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更客觀、更深入、更全面的瞭解。

朱溫登基之後開始大行封賞,把追封先人、子弟封王、遍賞羣臣的戲碼走了一遍。

像敬翔啦、李振啦、孔循啦、蔣殷啦、薛貽矩啦,這些人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朱溫升汴州爲開封府,是爲大梁東都,把之前大唐的東都洛陽變成了西都,又把前大唐的西都長安廢掉,降格爲雍州。

長安嘛,朱溫對這個地方沒好感,因爲這個地方離他太遠,不好控制。

唐哀帝李柷也有了自己新的職位,被封爲濟陰王。

從皇帝變成王爺,這是比較悲催的事情。然而更悲催的事情還在後面,這位濟陰王也沒有悲催多久,很快就被朱溫給殺了。

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前朝的皇帝不能活着,活着就有光復的可能,朱溫顯然不想冒這個險。

值得一提的是朱溫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婆張惠,追封她爲元貞皇后。

幽州的羅紹威、洛陽的張全義、陳州的趙犨、華州的韓建,以及一大幫子文臣武將也都得到了封賞。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更何況是當皇帝呢。

在登基的天,朱溫開始大宴羣臣。然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演奏這個插曲的人是朱溫的親哥哥,朱全昱。

這個朱全昱很不贊成朱溫稱帝,朱溫籌備登基大典的時候他就跟朱溫潑了一瓢冷水,向自己的弟弟說道:

“朱阿三(朱溫排行第三),這個皇位你覺得自己有資格坐嗎?”

言下之意告誡朱溫不要亂來。

如果是別人敢這麼說話,朱溫早就拿刀上去砍人了。但說這話的是自己的大哥,朱溫雖然動怒,但哼哧哼哧了半天也沒敢說什麼。

朱溫登基後,在宮中召集大臣們飲酒作樂。

老朱是個粗人,一高興就開始和羣臣擲骰子狂飲,儼然一副山大王的習性。(這個皇帝做得真是超凡脫俗)

朱全昱當時也在場,拿起骰子來往桌案上狠命一砸,“哐啷”一聲杯盤落地,酒水四濺,衆人都驚呆了。

全昱指着朱溫的鼻子大罵:“朱阿三!你只是碭山的一個小老百姓,遭逢亂世蒙天子賞識才有今天,人家哪裡負了你了?你可倒好,竟然滅了李唐三百年社稷,難道就不怕被滅族嗎,竟然還有心思賭博!”

朱大哥說完,揚長而去,留下朱老三和一幫子文臣武將在風中凌亂。

被哥哥守着自己的一幫小弟臭罵一頓,朱溫那張老臉沒地方放了,場面一時間尬得緊。

解決尷尬的最好方法就是散場,於是酒席不歡而散。

朱全昱不是譁衆取寵的人,之所以這麼做,說明他還是有良知的。

朱溫雖然封他爲廣王,但這位王爺殿下卻絲毫不改舊時習慣,不喜歡住王府,到死都一直安居在碭山老家裡。

老子很硬氣,兒子就不太中用了。

朱全昱有三個兒子,也都被封王,分別是衡王朱友諒,惠王朱友能,邵王朱友誨。

朱友諒在前文中露過臉,他後來被朱溫任命爲宣武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

這一年宋州發生了洪澇災害,友諒同志卻無動於衷,反而拿了一莖三穗(一棵麥稈上長了三個麥穗)的瑞麥到汴州去向朱溫獻祥瑞。

朱溫好歹也是個開國皇帝,他不傻,把瑞麥摔到地上,揪住自己的侄子一陣好吼:“今年宋州發大水,你送這個東西過來是什麼意思!”

隨即罷了朱友諒節度使的職位,把他留在開封。

朱友諒不中用,朱友能和朱友誨更不成氣候。

這兩個人驕奢淫逸,寵信方士,禍害百姓,把紈絝們能做的壞事都做了一個遍。

兩個傢伙禍害百姓還嫌不夠,把自己家族的兄弟們也拿來禍害,這兩個人在樑末帝朱友貞在位的時候先後造反,雖然沒成功,但也真夠氣人的。

而朱溫自己的兒子們也好不到哪裡去,除了混吃等死,就是窩裡鬥,沒一個能拿得出檯面的。

所以說,老朱家現在後繼無人了。

朱家老幼男丁都封了王,大概一年之後,有一個人心裡不平衡了。

這個人是朱友寧的妻子。朱友寧是朱溫的侄兒,幾年前討伐王師範的時候戰死了,這個侄兒很爭氣,深得朱溫喜歡。

朱友寧的妻子找到朱溫:

“陛下現在化家爲國,人人都得到了封賞,我家友寧卻橫屍疆場,而仇人現在還在朝廷享受高官厚祿,陛下要明察啊,爲我家那死老公作主!”

一句話提醒了朱溫,大怒道:“我差點忘了這個賊人!”

當即命令手下到洛陽去滅王師範的族。

手下到了王師範家門口,也不進門,先在附近挖坑。

坑挖好了,進門殺人。

王師範見了使者,點頭笑道:“你來啦。麻煩再給我點時間。”

使者按刀而立,帶人站在旁邊。

王師範召集宗族老小,大宴飲酒,酒席間對使者說道:“人總有一死,更何況我還得罪了朱溫呢。死並不可怕,怕的是失了長幼秩序,死後愧對先人。”

酒席進行到高潮的時候,王師範命令家族成員按老幼順序依次離席,起身赴死。整個王家族人先後被殺,葬身大坑之內。

王師範詩書傳家,待人以禮,世人愛之,其受戮之日,洛陽百姓爲之泣下。

朱溫殺了王師範,追封侄子朱友寧爲安王,朱友倫爲密王。

對於朱溫的登基活動,各路諸侯的表現各不相同。

忠於大唐的人咬牙切齒,陰險狡詐的人想渾水摸魚,沒有發言權的人感覺無所謂。

李克用是咬牙切齒的那一個,他指天大罵,誓與朱潑三不共戴天。

四川的王建想渾水摸魚,他首先聯絡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一同討伐朱溫。

但後兩者都清楚王建的爲人,這個王八蛋想要討伐朱溫是假,動歪心思算計人是真,要不然李茂貞的山南西道怎麼跑到這傢伙手裡去了呢?大家心知肚明,都不搭理他。

王建口號喊了半天,沒人捧場,感覺挺沒意思的,就把自己的最終目的說了出來。

他給李克用去了一封信,信裡的內容是這樣的:“朱溫都已經篡位了,我們也別乾耗着了,各自稱帝吧。等以後討平了朱溫以後再來光復唐室,到時候再把自己的帝號去掉也不遲。”

荒謬,無恥,簡直就是自說自話,掩耳盜鈴。

李克用怒了,他只給王建回了一句話:“我李某人指天爲誓,此生不會失節於大唐!”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

王建最終自立爲帝,建立了十國之一的前蜀政權。李克用繼續做着自己的忠臣,咬着牙與朱溫互掐。

朱溫也很痛快,下詔剝奪了李克用所有的官職、爵位。

…………………………………………………………

在王建稱帝的道路上,有兩個人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而這兩個人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治世之能臣。

他們是韋莊和馮涓。

韋莊這個人大家應該很熟悉,在當時的文壇上很是有名,爲晚唐“花間派”的代表人物,與溫庭筠並稱爲“溫韋”。

著名的“樂府三絕”裡邊的《秦婦吟》就是他寫的,當時他還出版了一部詩集《浣花集》。這還不算,老韋的《菩薩蠻》系列作品還是後世宋詞的奠基之作。

所以說,韋莊在文學方面可以稱得上是繼往開來的風流人物。

而這個人的文學只是副業,他的主業在政治上。

馮涓和韋莊一樣,也是政治、文學兩棲型人才,他的文學作品也有流傳,但並不多,也不如韋莊有名。

這倒不是馮涓纔有所不及,而是他的主攻方向是奏章,而不是詩詞。

《鑑誡錄》裡面稱馮涓“清苦直諫,比諷箴規,章奏合於教化。所薦文章,迥超羣品,諸儒稱之爲大手筆”。

詩詞相當於散文小說,而奏章卻是實打實的公文寫作。

從兩個人主攻方向的不同,也可以品鑑出兩人治政理念的差別。

在爲政方面,韋莊講究的是不拘一格,完全以實用管用爲衡量標準,我們可以稱之爲創新派。而馮涓則是恪守政治規矩的守舊派。

守舊與創新並無高下之別,也無褒貶之意,完全是選擇不同而已。

兩個人都很能幹,是王建的左膀右臂。但這兩個人卻在文風、性格、施政理念方面大相徑庭。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拋開兩人的個體因素不談,我也仔細考究過兩人的早期經歷,希望能從裡面找尋出差異的源泉。

最後還真就讓我給找到了。

韋莊早年舉進士,屢試不第,到了58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

所以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句話真是誠不我欺啊,不管早晚吧,人家韋莊最後還是考上了,比什麼黃巢、李振之流還是強了很多的。

韋同志雖然是士族(京兆韋氏)出身,但肯定也嚐遍了心酸滋味,他對大唐政府有多少認同度我們不敢妄加猜測,但大器晚成的人一般做事都會很切合實際,這是毋庸置疑的。

馮涓就不一樣了,考中進士的時候比韋莊早了三十幾年,這位仁兄從政比較早,也很有歷史使命感,一直以匡扶大唐江山社稷爲己任,所以說他走的是正統道路。

他們兩個現在都在王建手下當差,是文士幕僚裡面的代表人物。

王建想要稱帝,這是件大事,肯定要和手下人商量。

韋莊帶頭舉手贊成,他的意見是這樣的:大王您不是不忠於唐室,主要是大唐現在已經亡了,想盡忠也沒有對象了呀,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禍”,那就稱帝唄。

贊成的人還是很多的,至少佔到了百分之九十九。

馮涓就是那個百分之一,他不贊成。

“朝興則未爽稱臣,賊在則不同爲惡。”

意思是說不能稱帝,這樣做有個好處:如果大唐復興了,您就沒有喪失臣節;如果復興不了,您也沒有和賊人同流合污。

做人還是要問心無愧的好,對不對。

王建沒有那個覺悟,他要稱帝。馮涓爲此閉門不出。

看到沒,這就是忠臣的樣子。

馮涓與韋莊之間我們無法評論對錯,畢竟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

但有一個地方他們的做法很一致,那就是爲民請命。這也是兩個人能夠名留青史的原因之一。

王建在治理蜀地的時候賦稅比較重,百姓很受罪。

這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有病就要治。

但是王建作爲開國之君,有點狠,沒人敢治。

馮涓說我來!擼起袖子就上了。

馮涓也不是庸才,人家還是很講究策略滴。他在王建生日的時候獻上了一道頌詞(與奏章相通,馮涓擅長的領域),這道頌詞寫得文采斐然,對王建的功德大加讚賞,還沒有絲毫拍馬屁的痕跡,很是了得。

王建被拍得很舒服,但是往下一看,頌詞的下半部分卻說到了民生疾苦,妙就妙在疾苦的原因並沒有推倒王建身上,而且表達得很委婉、很順暢、很自然,讓人細思則有,略看則無。

王建不是傻子,他體會到了馮涓的想法,很是慚愧,向馮涓拜謝:“能有先生您這樣的忠諫之士,寡人功業何憂!”

馮涓厲害了吧,韋莊也不甘示弱。

他在王建稱帝之後被拜爲宰相。

佔了宰相的位子,就要做點子匡扶社稷的事兒。

當時大唐的公卿士大夫很多流落到蜀國,韋莊任用這些人打造出一整套治國理民的政治制度,這些典章制度有唐之遺風,又切合蜀國實際,一時間蜀內大治。

在做好內部治理的同時,韋莊主張息兵罷戰,休養生息。

老韋把當時天下的大勢看得很準,他知道亂世已來,生民的苦難纔剛剛開始。這時候誰也沒有一統天下的力量,自己也沒有匡扶天下的能力,既然保不了天下黎民,那就退而求其次,保全蜀地一隅的百姓吧。

而保護百姓的最好辦法就是把戰火拒之門外。

爲此韋莊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勸說野心勃勃的王建放棄對外擴張的念頭。

老韋對王建說,朱溫你打不過,李茂貞那個地方打下來也守不住,還不如不打,而且“兵家大事不可輕易而動”,好好關起門來過日子不好嗎?

王建是個淘氣的孩子,你不讓他出門打人,他肯定要憋壞,爲了不讓這孩子憋壞,必須給他一個發泄的出口。

爲了滿足王建的野心,韋莊帶頭勸其稱帝,因爲韋莊知道,稱帝不稱帝的,只是個名頭而已,而轄區安穩卻是實實在在的實惠。

第二件,打破了朱溫入侵蜀地的計劃。

朱溫有虎狼之心,對付這樣的人就要秀肌肉。當時韋莊奉王建之命到汴州去向朱溫修好,朱溫隨即派了一個名叫王殷的手下跟隨韋莊到蜀地回訪。其實就是來打探虛實的。

朱溫的使者到了,王建就要擺酒迎接。酒席間王殷就說啦:“你們蜀地雖然兵多,但是缺少騎兵吧。”

王建不樂意了:“蜀地多山,騎兵發揮不了作用,但是我們也不缺,你等着,改天給你長長眼!”

隨後韋莊召集了蜀地各州的兵馬在星宿山集結,合計共有官馬八千,私馬四千,部隊齊整,軍威浩大。然後請王殷一起來閱兵,王殷嚇了一跳,心想這麼多馬,比我們大梁的還多,不好惹啊不好惹。

這一番虛實探聽下來,朱溫算是打消了西侵的計劃。

肌肉秀完了,還要打政治戰。

當時昭宗皇帝遇弒,新帝李柷即位後派人到蜀地宣諭。

這個宣諭可能是來聯絡感情,讓王建關鍵時候能夠起兵去勤王的;也可能是朱溫派來的人,來試探一下王建立場的。

這個事情不能不小心應對。

韋莊應對的方法很巧妙,他指派武定節度使王宗綰去告訴對方:

“蜀國數十萬精銳都在枕戈待旦,日夜想着爲先帝報仇,你還來宣諭什麼?哪兒來回哪兒去!”

這樣一來,既給李柷吃了一顆定心丸,也讓朱溫知道厲害。

意思是說你老朱別老想着試探我們,也別打蜀地的主意,你想做朋友的話,我們就牽手把歌唱;想打的話,我們蜀國的虎狼之師將打着爲先帝報仇的名義去征討你,就問你怕不怕。

朱溫怕不怕我們不知道,反正雙方自始至終沒怎麼打仗。一來是離得遠,二來不得不說是韋莊的手段起了作用。

所以說蜀地多賢才,王建能夠在四川站穩腳跟登基稱帝,還是有很大的實力作支撐的。

王建稱帝了,岐王李茂貞也想稱帝,但他現在兵微將寡,地盤狹小,害怕稱帝之後被人暴打,所以採取了一個瞞江過海的計策。

他雖然不對外稱帝,但是對內皇宮也建了,百官也封了,妻子稱皇后,下令稱詔書,出行的儀仗和皇帝一樣兒一樣兒的,和稱帝也差不多了。

所以說古人的智慧真是無窮,李茂貞偷偷享受了實惠,還不用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更不怕周圍的人惦記,真是一舉多得。

當然,李茂貞不只有小聰明,也有幾分真本事,說通俗一點:這個人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這幾把刷子體現在理民和治軍上。

李茂貞治軍和理民只講究一點,那就是“寬簡”。

怎麼來理解這個詞呢?

寬,就是指政策比較寬鬆,沒有苛政,讓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簡,就是簡單,不搞複雜的花架子,不折騰,不作,崇尚大道至簡。

這和道家的思想有點像。

理念決定出路。李茂貞之所以可以發展起來,得益於他的寬簡;之所以最後又被打壓下去,也是因爲這個寬簡。

寬簡得民心,所以可以迅速發展;寬簡治軍難以激發戰鬥力,所以遇到朱溫“拔隊斬”的樑兵就不行了。

有個小故事,可以讓大家更加立體地瞭解李茂貞這個人。

話說有人向李茂貞打小報告,說部將符昭要造反。

符昭這個人李茂貞肯定是瞭解的,對方會不會造反他心裡也有數。

但自己心裡有數,不代表別人心裡也有數,要不然也不會有人來告狀了。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李茂貞隻身一人,直接到了符昭家裡。去了之後啥也不說,向對方要了一方牀榻,倒頭就睡。

這一睡就是一宿,第二天李茂貞安然無恙,伸個懶腰,打了個哈欠,大搖大擺地回去了。

事實勝於雄辯,符昭這個人會不會反,大家心裡都有數了,再也沒有人嚼舌根了。

所以說李茂貞這個人有膽有識,也能夠服衆,自有他成爲一方諸侯的道理。

生逢亂世,他不夠狠,所以難成大業。但他寬簡理民,從容治軍,人心歸附,所以說自保還是有餘的。

不服朱溫的人我們已經說了三個,還有一個,應該是楊行密。

但現在楊行密早就薨(死)了。

楊行密是在朱溫攻打趙匡凝,後者逃到淮南的那一年死去的。那一年是公元905年,楊行密享年五十四歲。

這個年歲和錢鏐、馬殷、王審知這些長壽佬一比可就差得遠了。

正因爲去世的早,孩子們還都沒有培養成才,所以淮南的繼位者就有點弱了,政局開始不穩。

這爲後來南唐的建立埋下了伏筆。

有人稱楊行密爲五代十國第一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爲這個人北拒朱溫,南制錢鏐、馬殷、王審知,奠基開創了吳國,對這個時代政治版圖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他是南方抵禦北軍入侵的一道屏障,爲南方各國探索經濟、政治、社會發展模式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他本人也十分擅長治政理民,爲南方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楊行密是個亂世中的建設者,也是寬厚長者,他有很強的人格魅力,這個人既不嗜殺好戰,也不闇弱無能,在戾氣與和氣之間把握得剛剛好,這在五代十國期間是很難得的。

楊行密臨終的時候子嗣都很小,長子楊渥又不堪大用,他對傳位的問題一度十分苦惱。

由於天不假年,他最終還是把位子傳給了楊渥,並給他指派了兩個人來保駕護航。

這兩個人就是當時的左牙指揮使張顥,右牙指揮使徐溫。

這兩個人都不簡單,再加上楊渥,三個人開始搭臺唱戲。唱了幾年之後主角楊渥被兩個配角幹掉了,這戲就成了二人轉。再之後徐溫又把張顥幹掉了,二人轉又變成了獨角戲。

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獨角戲是常態,人太多了就有點亂了。

朱溫篡位的時候楊渥還活着,他秉持乃父遺志,但凡朱溫所做的,必是他所反對的。

楊渥小朋友一直在高喊口號:打倒朱溫,打倒僞皇帝,興復朝廷,光復大唐!

然而現在的楊渥也就只能喊喊口號了,因爲楊行密走了,一些老將死的死(李神福),跑的跑(王茂章),淮南軍再跟樑軍打就有點露怯了。

淮南的事情我們放在後面細細地講。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北方,去探望一下幽州的劉仁恭。

因爲幽州出事了。

第五十二章 小弟不好當第四十四章 鬧獨立的劉仁恭第一百二十一章 拳來腳往第七十五章 鬧市殺人事件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六十八章 大唐晚鐘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一百零二章 腦殘的劉守光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七十六章 潞州之圍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茂章最後的表演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一百零二章 腦殘的劉守光第二十八章 朱珍的結局(二)第二百零一章 郭從謙第二百零一章 郭從謙第一百三十二章 貝州城最終結局第一百零四章 朱溫的獨角戲第一百六十一章 精明的符習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一百三十九章 幽州之圍第四章 兵鋒所指——長安!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九十一章 潑皮無賴也有自己的無奈第二百一十六章 阿保機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氣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後時光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後時光第一百五十三章 劉掞第八十四章 李存勖的改革第二百章 死伶人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二百一十八章 朝廷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掞的落幕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八十四章 李存勖的改革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二百零三章 烽煙四起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二百一十七章 遊子歸故里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百姓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彥章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勝渡第九章 黃巢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楊劉爭奪戰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樣的太監——張承業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三章 北伐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立儲風波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茂章最後的表演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氣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彥章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九十七章 錢鏐的那些事兒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勝渡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二百一十四章 無恥房知溫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一百五十九章 晉將之冢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十七章 崛起一個楊行密(一)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五十二章 小弟不好當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八十四章 李存勖的改革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七十章 奇葩父子第九十九章 柏鄉之戰(一)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誥的崛起
第五十二章 小弟不好當第四十四章 鬧獨立的劉仁恭第一百二十一章 拳來腳往第七十五章 鬧市殺人事件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六十八章 大唐晚鐘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一百零二章 腦殘的劉守光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七十六章 潞州之圍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茂章最後的表演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一百零二章 腦殘的劉守光第二十八章 朱珍的結局(二)第二百零一章 郭從謙第二百零一章 郭從謙第一百三十二章 貝州城最終結局第一百零四章 朱溫的獨角戲第一百六十一章 精明的符習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一百三十九章 幽州之圍第四章 兵鋒所指——長安!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九十一章 潑皮無賴也有自己的無奈第二百一十六章 阿保機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氣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後時光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後時光第一百五十三章 劉掞第八十四章 李存勖的改革第二百章 死伶人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二百一十八章 朝廷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掞的落幕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八十四章 李存勖的改革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二百零三章 烽煙四起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二百一十七章 遊子歸故里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百姓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彥章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勝渡第九章 黃巢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楊劉爭奪戰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樣的太監——張承業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三章 北伐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立儲風波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茂章最後的表演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氣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彥章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九十七章 錢鏐的那些事兒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勝渡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二百一十四章 無恥房知溫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一百五十九章 晉將之冢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十七章 崛起一個楊行密(一)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五十二章 小弟不好當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八十四章 李存勖的改革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七十章 奇葩父子第九十九章 柏鄉之戰(一)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誥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