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被打亂的計劃

楚軍爲什麼不選擇從有內應的贛州出兵,而要從嶽州出兵攻擊鄂州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馬雲的戰略方針,是要引誘李唐軍隊的主力,與之決戰,徹底的擊潰他們,一戰定勝負,免得唐軍處處設防,進而大大拖延楚軍的進度。

楚唐之間的戰爭一爆發,對整個天下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如果楚國一戰而勝,那麼整個江南就將很快出現統一的局面。雖然這楚國現在大漢朝的藩屬,等它統一了江南,還願不願意當着藩屬那就不確定了,就算它仍舊願意當這個藩屬,可以是一個統一的江南,對於中原的威脅,肯定比現在好強的多。南北對峙的格局,就將因此而形成。

中原的大漢朝還沒有表態,那是因爲它自己內部有問題,李守貞的反叛,他們一直都沒有拿下來。在楚國表出現來一統江南這個趨勢的時候,郭威等人還不會繼續和李守貞比糧食的多少,可就不好說了。

所以對楚國來說,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讓整個戰局明朗化。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將李唐的主力吸引到一塊來。當然,爲了對中原的大漢朝進行一定的牽制,楚國的使者劉明義已經踏上了出使契丹的道路,準備要勸說契丹,南下中原,威脅漢朝的北方。

這個誘敵的地點,馬雲現在了鄂州:鄂州(今武漢)是李唐西線重鎮,它和後面的江州一塊扼守這長江天塹,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李唐對於鄂州防範想來都是嚴密的,駐紮着一萬五千人馬,如果鄂州丟失,楚軍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渡江東進,進攻李唐最爲繁華的淮南之地。這是李唐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一旦楚軍包圍了鄂州,就可以圍點打援,讓李唐的軍隊源源不斷過來救援,將他們一一吃掉。

按這個戰略假想,馬雲親自率領周行逢師、錢清師兩萬人從長沙出兵,過嶽州從南線進攻鄂州,第二軍提督朱元率領申屠從堅師、曹彬師從安州出發,在北線攻擊鄂州;而第一水軍提督林仁肇則率領水軍從嶽州出發,順江而下進攻鄂州。

大軍剛到鄂州城下的時候,武昌節度使臧循嚇得要命,趕緊派人飛章稟奏,告急求援。可是李唐政府雖然對楚國警惕性很大,可是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包括宋齊丘、陳覺等人在內,都認爲楚國就算要出兵,也要等一段日子,至少要一年左右時間。他們的判斷依據是:一是,楚國最近連年都在打仗,士兵疲勞不堪,軍無戰心;二是楚國良田、人口等等,相對於李唐來說,都處於劣勢,而且它又連年征戰,所以國庫空虛,這打仗不僅僅打得是人,更多的情況下比拼是兩國的綜合實力,楚國沒有這麼多的錢糧來打仗;第三,楚軍一直走的都是精兵路線,嶺南新服,外加上重新收復了交州,地盤驟增,這楚軍的第二軍、第五軍只要精力都用在了控制地方,並沒有多少餘力出征。

這三點分析並非沒有道理。可惜,馬雲作爲一個穿越人士,他雖然記不清楚具體的歷史事件,可是對於歷史的大致走向,他是相當的瞭解的。大漢朝蹦躂不了幾天,等後周建立起來,不過是郭威、郭榮還是以後的趙匡胤,這都不是容易對付的人,如果只是佔有楚國現在這一畝三分地,那是必輸無疑的。這一點不僅僅是馬雲知道,他手下的趙普也看到了這一點。

去年九月,馬雲召集重臣商量東征的事情,有人曾經反對過,理由就是,咱們打出征戰太過於頻繁了,要多注意善待百姓,收斂人心,過了二三年在出徵李唐不遲。當時趙普極力反對這種看法,從民心、國力等各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過,理由也很充分,可是真正打動馬雲的卻只有一句話:“若失去時機,等中原王朝恢復之後,大軍南下,依靠這荊南、嶺南,以一偶之地與中原對抗,恐怕是難以成功的,而一旦失敗,像我們這些臣子還或許有活路,而大王您,您作爲一個控制着90多州地盤的大王,您將來不知有何打算啊?”

馬雲夢醒,自己地盤太大了,就算投降,也肯定不受待見,像南平王不過三州地盤,投降了以後,朝廷肯定也不會太擔心,可是自己作爲一個控制了將近100州的大王,投降了,那還有什麼好處,要知道,整個天下也不過400多州,自己就足足佔四分之一,這。。。這是想投降,都沒有辦法投降的。

於是,馬雲堅定了自己的立場,他並不調動去年大戰過一場的第二軍、第五軍人馬,反而從休整兩年多的其餘三軍抽掉了4萬人嗎,再加上洞庭湖裡的水軍,把鄂州給團團包圍了起來。

原本是圍點打援,可是包圍了大半個月之後,眼看着李唐的主力在齊王李景遂、樞密使陳覺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過了洪州(南昌),越過幕埠山山腳,再過三四天就要趕到鄂州了,這鄂州的最高長官武昌節度使臧循,竟然投降了。這鄂州一來是水城,二來交通發達,這臧循投降的消息一下子就傳播了開來。李景遂知道了以後,竟然把軍隊停在了始興,不再前進了。始興這個地方地形特殊,始興城南城邊就是富水江,東流注入長江。富水江源頭是幕埠山脈地勢險峻。李景遂派了牙將田橫駐守始興城,自己的大軍則沿着富水江佈防,富水江誰然不寬,可是水速極快,水勢很大,要是沒有浮橋,向赤腳趟過河去,那是肯定不行的。

這麼一來,這十萬人馬把這五十餘里的富水江給收了個嚴嚴實實。攻始興城的話,這始興城很小,可城牆卻很高大,屬於易守難攻,自己人馬雖然不少,可人家城小,自己人再多也用不上,要是去攻富水江的話,這浮橋不好搭建在着也沒有大船啊。至於九曲長江,楚軍水師對哪裡的河道不熟悉,正在抓緊時間測量。一時半會兒也幫不上什麼忙。

楚軍一下子不得不在始興城停下了腳步

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51章 發證獎勵第79章 兵發明州第150章 財政收入第129章 盡用楚人?(5)第40章 三使南唐(1)第2章 整風運動第17章 謀臣(2)第117章 救人第15章 首富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4章 美侍女第15章 殺人第55章 連番用計第120章 我看行第41章 路遇趙匡胤第18章 三千精兵第30章 往事如煙(下)第120章 歸程(上)第71章 單挑第20章 西遷(2)第126章 兩派第30章 駐兵靈州(2)第96章 心理陰影第150章 當皇帝了(2)第88章 親征河東第44章 10萬兩白銀第33章 激戰封川(下)第21章 江湖傳聞第37章 馬踏南平(一)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57章 京變第105章 會戰(4)28第101章 逃亡第14章 威逼第4章 斷其一臂第28章 打劫第15章 巧奪向城第69章 往事第44章 他是個女人28第32章 定策(中)第208章 咱也出兵第209章 半個月時間第140章 僞周的計劃第35章 大戰略第102章 坦胸相見第56章 碰壁第28章 黎陽大戰第37章 瘋狂的想法第132章 測三圍(上)第80章 議徵安南第78章 蒙汗藥第67章 催妝第115章 西征第15章 下杭州(3)第52章 蕭縣大捷30第68章 來了第3章 墜馬的疑問第十二章第9章 長沙朝議第191章 被欺騙第11章 典軍的麻煩30第128章 盡用楚人?(4)第94章 箭在弦上第71章 三路反叛(2)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68章 結義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50章 家書第134章 詩賊(1)第57章 京變第117章 救人第二 卷夜襲朔州上第32章 定策(中)第52章 韶州鏖戰第21章 捕風房第83章 豫章行(六)第81章 分兵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第95章 新軍情第109章 昭告天下第66章 援軍?第48章 江湖節度使23第16章 應對第45章 神棍第31章 駐兵靈州(3)第29章 詐門第21章 形勢逆轉第130章 一石二鳥第80章 豫章行(三)第30章 自救與被救之間第130章 盡用楚人?(6)第90章 兄壯侄大第63章 皇帝樓上坐
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51章 發證獎勵第79章 兵發明州第150章 財政收入第129章 盡用楚人?(5)第40章 三使南唐(1)第2章 整風運動第17章 謀臣(2)第117章 救人第15章 首富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4章 美侍女第15章 殺人第55章 連番用計第120章 我看行第41章 路遇趙匡胤第18章 三千精兵第30章 往事如煙(下)第120章 歸程(上)第71章 單挑第20章 西遷(2)第126章 兩派第30章 駐兵靈州(2)第96章 心理陰影第150章 當皇帝了(2)第88章 親征河東第44章 10萬兩白銀第33章 激戰封川(下)第21章 江湖傳聞第37章 馬踏南平(一)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57章 京變第105章 會戰(4)28第101章 逃亡第14章 威逼第4章 斷其一臂第28章 打劫第15章 巧奪向城第69章 往事第44章 他是個女人28第32章 定策(中)第208章 咱也出兵第209章 半個月時間第140章 僞周的計劃第35章 大戰略第102章 坦胸相見第56章 碰壁第28章 黎陽大戰第37章 瘋狂的想法第132章 測三圍(上)第80章 議徵安南第78章 蒙汗藥第67章 催妝第115章 西征第15章 下杭州(3)第52章 蕭縣大捷30第68章 來了第3章 墜馬的疑問第十二章第9章 長沙朝議第191章 被欺騙第11章 典軍的麻煩30第128章 盡用楚人?(4)第94章 箭在弦上第71章 三路反叛(2)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68章 結義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50章 家書第134章 詩賊(1)第57章 京變第117章 救人第二 卷夜襲朔州上第32章 定策(中)第52章 韶州鏖戰第21章 捕風房第83章 豫章行(六)第81章 分兵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第95章 新軍情第109章 昭告天下第66章 援軍?第48章 江湖節度使23第16章 應對第45章 神棍第31章 駐兵靈州(3)第29章 詐門第21章 形勢逆轉第130章 一石二鳥第80章 豫章行(三)第30章 自救與被救之間第130章 盡用楚人?(6)第90章 兄壯侄大第63章 皇帝樓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