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蕭縣大捷

在中線,白衣軍和楚軍在武關一帶,互相做疑兵,大玩“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時候,東線的戰局,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徐海都統倪可福以網絡中常用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蕭縣爲了個水泄不通,可是進攻卻少之又少。

按常理來說,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圍城戰在戰爭史中本來就是極爲常見的。圍而不打,也不算什麼,從經驗上來判斷,楚軍這麼做的意圖,很有可能是想圍城打援。特別是十天之後,大楚皇帝馬雲帶領10000兵馬親自趕赴蕭縣。整個淮北的楚軍,軍心大振,大有決死一戰的氣勢。

不過,楚軍氣勢高昂,可是,對蕭縣的進攻卻並不兇猛。在宋州坐鎮的大周名將郭崇(作爲東線的指揮官,郭崇並沒有呆在蕭縣,不然倪可福把郭崇圍在蕭縣裡面,外圍的軍隊不就沒有人指揮了嗎?),對此卻並不在意。因爲,要圍城打援的話,蕭縣可不是理想的場所。蕭縣是什麼地方,過了蕭縣,不足百里就是宋州了,過了宋州,不足200裡就是汴京城了,就是大周的心臟所在了。蕭縣對於汴京是這麼的重要,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郭崇把蕭縣整個重新建造了一遍,城牆修得不比徐州差,城裡的糧草軍械足夠大軍使用三年,而且駐守在蕭縣的周軍也有15000人,再加上蕭縣依着汴河,靠着丁公山,本身也並不是那麼容易進攻的地方。

換句話說,如果楚軍在蕭縣圍城打援,在宋州的郭崇完全就不用理會,只要等到楚軍糧食消耗殆盡的時候,纔出兵追擊就可以了。如果楚軍擺出一副強攻的姿態,那對於郭崇更是有利,讓楚軍的精力都消耗在蕭縣的高牆之下,等楚軍疲憊了,自己再出動大軍,豈不是一場大捷嗎?

可惜,天不遂人願。

自大皇帝馬雲到了蕭縣之後,楚軍的戰略計劃似乎不是想圍城打援,而是想攻城。可攻城的法子,卻是非議所思。

倪可福兵圍蕭縣,可不是什麼也沒幹。倪可福出兵是4萬人,加上馬雲帶來的一萬人馬,總共是5萬人馬。可是,馬雲到達徐州之後,立刻下招領,調動徐州百姓5萬人,趕赴軍前效力。這效力的法子也極爲奇特,即不是讓百姓們搬運糧草,也不是讓百姓們充作炮灰。

而是讓老百姓在蕭縣城東堆砌出一座高高的土山。楚軍在土山上能把蕭縣內的情況看的一清二楚。

這人多果然力量大,這土山越堆越大,正慢慢的向蕭縣引動開展開,因爲土山比縣城高,所以,蕭縣的攻擊火力,完全被土山上駐紮的楚軍所壓制了。這和中線高懷德水淹黃土鎮的計策相似,如果把土山堆到了蕭縣城邊,那蕭縣可就守不住了。

剛剛接到消息的郭崇還有點不敢相信,馬雲難道真的有這麼大的手筆,堆出這麼大的一座土山來?這堆土山可不是什麼輕鬆活啊。楚軍站在土山上能壓制住城中的飛箭、拋石機,這說明這土山不僅很高,恐怕山頂的面積也很大。楚國這要挖多少的土,才能完成這麼大的一項工程啊!而且這堆土山的土從哪裡來?

大周的官員可能覺得堆土山很苦難,可對於楚國,特別是徐州的百姓來說,泥土、土磚卻是極容易得到的。大家難道忘了,去年徐州馬賊成災,鬧得徐州百姓沒辦法種地,正準備紛紛逃亡呢?當是大皇帝馬雲迫於無奈同意了徐州團練使曹彬的建議,出臺了一條政令:修渠令!

修渠令裡規定,由朝廷出面,僱徐州百姓開渠道,墾荒田,從渠道里挖出來的土,讓百姓直接在村子的外圍築造成土牆(防馬賊進攻)。而這次,馬雲下詔調用徐州百姓的時候,就命令那些百姓將土牆給拆了,把土給帶到蕭縣來,帶來的土越多,給的錢就多。這麼一來,百姓自然踊躍參加,很多人甚至把地裡的土也給拉來了。人多力量大,對土城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可就算郭崇的心裡有點想不通。但是這土山堆到蕭縣城牆邊,意味着是什麼,他是完全清楚的,這意味着,蕭縣高大的城牆,一下子失去了作用。蕭縣一定要救。不救蕭縣,中原危矣。

郭崇迫於無奈,只好被動出擊,率領軍隊去救援蕭縣。不過雖然是化主動爲被動,他的心裡卻並不怎麼擔心。因爲,楚國圍攻蕭縣的軍隊並不多,這讓準備救援的郭崇心裡也安心了不少。作爲楚、周邊境上的統兵大帥,他對楚國的情況還是有所瞭解的。楚國走的是精兵的道路,軍隊戰鬥力很強,可是軍隊總體數量上還沒有大周的人馬衆多。從東邊的海州到西邊的鄧州,楚軍在淮河一線上的軍隊不過十數萬人馬,比之大周人馬要少上一些。另外,五六年前,他曾經跟隨者皇帝郭威南下,和楚軍在鄧州交過手,楚軍的軍事實力不弱,可也不比周兵強到那裡去。最後,郭崇作爲邊防大將,他自然參加了多次對楚國的軍事施壓行動,他對於周、楚之間的形勢,認識的也算清楚,他覺得現在楚國和大週一樣,雖然視對方爲死地,可自己內部都是矛盾重重,眼下是絕對不可能發生重大的戰爭的。

於是,郭崇安安心心的帶領着宋州八萬大軍,從宋州城出發,準備去蕭縣巡邏一圈,讓楚軍知難而退。可惜,他完全沒有想到,這次楚國竟然下了很大的決心,要和大周真真正正的掰一下手腕子。在蕭縣城外的土山初具規模之後,馬雲就秘密命令東線行營總管朱元將淮南的軍隊除了在壽州留下10000人馬之外,全部調到了蕭縣附近。

郭崇取道碭山,準備趕赴蕭縣增援。可是,剛剛過了碭山縣,在汴河之邊、磨山腳下,中了楚軍埋伏。八萬大軍戰死、被俘了五萬餘人,就連郭崇也在戰場上丟了性命。楚國在東線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大兵壓境之下,宋州不戰而降,馬雲親自率領8萬大軍直逼汴京。

第6章 各有所謀第1章 你說不行,我說行第143章 等待第170章 益津關第4章 晚宴第15章 首富第188章 誰都沒法拖下去第20章 想我?像我?第199章 追擊第62章 匍匐臥倒第7章 援救第33章 入蜀(2)第27章 物價暴跌第19章 血戰(二)第183章 發兵第75章 搜捕第46章 撞車第33章 定策(下)第127章 買賣第8章 火中會師第121章 大好局面第1章 一三人才工程第43章 三使南唐(4)第27章 婚前恐慌症第40章 找點事幹(下)第73章 斷頭臺第47章 賞賜第12章 新妃(3)第178章 糧草第24章 大晉的恥辱第91章 契丹楊袞第64章 交州第194章 驚慌失措第108章 心動(中)第120章 我看行第124章 敲定買賣第68章 老婆闖大牢第1章 南平窘境第56章 是誰走漏了消息第138章 你有事了(1)第二 卷夜襲朔州上第104章 會戰(3)第163章 調兵遣將第37章 裁軍第126章 盡用楚人?(2)第174章 逼宮第97章 觀畫第35章 稱王荊湖(中)第44章 黃土鎮第154章 落井下槍第105章 幽會第65章 二合一第132章 刺殺第1章 馬邑之戰第19章 西遷(1)第106章 樊若水第60章 三成機會第37章 牢頭居然是王樸第14章 經濟計劃第35章 拉攏第77章 兩個吳越王第5章 敲詐勒索(3)第128章 給他功勞第55章 強弩之末?第45章 空去空來第127章 盡用楚人?(3)第211章 隴州第1章 稀裡糊塗的穿越第99章 請人喝花酒第128章 給他功勞第9章 倡議北伐(下)第118章 合議簽署第11章 周娥皇第120章 歸程(下)第37章 裁軍第16章 大海航行靠舵手第42章 三使南唐(3)第2章 整風運動26第14章 轉戰歸州(下)第22章 吊睛白額虎第80章 騎射第26章 謠言第69章 一鍋燴第72章 斬立決第80章 議徵安南第69章 一鍋燴第16章 應對第19章 血戰(二)第9章 行爲藝術大師第2章 丫就一空城第190章 窺測和揣摩第84章 後蜀的由來第96章 崩潰的前夕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106章 樊若水第83章 中箭第117章 救人第35章 稱王荊湖(上)第80章 議徵安南
第6章 各有所謀第1章 你說不行,我說行第143章 等待第170章 益津關第4章 晚宴第15章 首富第188章 誰都沒法拖下去第20章 想我?像我?第199章 追擊第62章 匍匐臥倒第7章 援救第33章 入蜀(2)第27章 物價暴跌第19章 血戰(二)第183章 發兵第75章 搜捕第46章 撞車第33章 定策(下)第127章 買賣第8章 火中會師第121章 大好局面第1章 一三人才工程第43章 三使南唐(4)第27章 婚前恐慌症第40章 找點事幹(下)第73章 斷頭臺第47章 賞賜第12章 新妃(3)第178章 糧草第24章 大晉的恥辱第91章 契丹楊袞第64章 交州第194章 驚慌失措第108章 心動(中)第120章 我看行第124章 敲定買賣第68章 老婆闖大牢第1章 南平窘境第56章 是誰走漏了消息第138章 你有事了(1)第二 卷夜襲朔州上第104章 會戰(3)第163章 調兵遣將第37章 裁軍第126章 盡用楚人?(2)第174章 逼宮第97章 觀畫第35章 稱王荊湖(中)第44章 黃土鎮第154章 落井下槍第105章 幽會第65章 二合一第132章 刺殺第1章 馬邑之戰第19章 西遷(1)第106章 樊若水第60章 三成機會第37章 牢頭居然是王樸第14章 經濟計劃第35章 拉攏第77章 兩個吳越王第5章 敲詐勒索(3)第128章 給他功勞第55章 強弩之末?第45章 空去空來第127章 盡用楚人?(3)第211章 隴州第1章 稀裡糊塗的穿越第99章 請人喝花酒第128章 給他功勞第9章 倡議北伐(下)第118章 合議簽署第11章 周娥皇第120章 歸程(下)第37章 裁軍第16章 大海航行靠舵手第42章 三使南唐(3)第2章 整風運動26第14章 轉戰歸州(下)第22章 吊睛白額虎第80章 騎射第26章 謠言第69章 一鍋燴第72章 斬立決第80章 議徵安南第69章 一鍋燴第16章 應對第19章 血戰(二)第9章 行爲藝術大師第2章 丫就一空城第190章 窺測和揣摩第84章 後蜀的由來第96章 崩潰的前夕第70章 三路反叛(1)第106章 樊若水第83章 中箭第117章 救人第35章 稱王荊湖(上)第80章 議徵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