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臨江

收穫?要說這場大戰,馬雲還是有點收穫的,他至少明白了一點,世界上還真有人能拉開5、6石的強弓,並且跑動中百步穿楊。高懷亮這小王八蛋,笑起來禽畜無害的,可做起事來又陰又狠,一箭差點要了他的老命。

見馬雲一臉的疑惑,徐仲雅搖晃着腦袋說道:“臣以爲汴京一戰,至少有三大好處。第一,這場戰爭,向天下人宣示了大楚的仁,僞周的兇殘。我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中原百姓無不翹首以盼王師,特別是曹將軍在宋州,開倉放糧,更是博得了好評。可以說,此次北伐,讓中原百姓瞭解了我大楚的情況,讓那些原本視大楚爲虎的中原人對大楚有了更爲直觀的認識。這看起來是無形,卻是大楚的財富啊。昔年北魏拓跋珪俘虜燕國六萬大軍,在參合坡將他們全部坑殺,導致中原百姓對北魏異常仇恨,和北魏硬生生的對抗了四十年,哪怕皇帝、官員都逃跑了,百姓依舊抗爭不已。據臣所知,僞周在中原到處宣稱大楚殘暴不仁,可是,經過這次北伐,恐怕沒有多少人在認同這個觀點了。”

聽着徐仲雅緩慢有序的話,馬雲心裡不禁浮起了一個聲音“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照徐仲雅這麼解釋,也並非沒有到底的,此次北伐,馬雲本着同根同宗的緣由,對中原百姓還算不錯,大楚的國際形象在中原應該有比較可觀的改變。畢竟說大楚是洪水猛獸的是僞周政權,老百姓只不過人云亦云罷了。只是,曹彬在宋州放糧的動機不純,他完全是因爲這糧草太多搬不走,所以才發給了老百姓。可是糧食到老百姓手裡沒兩天,就又被僞周官府給收繳了。送人東西自然落好,奪人東西,哪怕這東西前幾天還不是自己的,也難免被人嫉恨。這麼一來,宋州一帶對楚國的觀感不錯。

徐仲雅又說道:“第二,周軍殘暴,在泗州和淮南暴行累累,罄竹難書,正好和咱們所宣傳的吻合,呵呵,這麼一來陛下籌備北伐的阻力就大大減小了。老百姓們也會支持。”

徐仲雅這話有點膩歪,周軍又不是傻子,他們爲什麼在淮南燒殺搶掠呢?還不是因爲僞週四面受敵,戰線不敢拉的太長,哪怕明知道大楚淮南空虛,也實在是抽調不出來足夠的人馬實施佔領,所以,他們就只能玩一錘子買賣,先搶一票再說。

“第三,陛下北伐到了汴京城下,導致四國聯合出兵,雖然蜀國、漢國先後敗亡,可是契丹人卻在河北打得不錯,讓河北的向訓等人只能跟在契丹人的馬屁股後面吃灰。莫要小看了楊袞的這個舉動,哪怕楊袞這次河北一點錢財都沒有搶到,也足以觸動契丹的神經了。契丹人這些年來不敢南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當年耶律德光南下一戰,勝得快,敗得更快,被中原給打怕了。可是,當他們看到楊袞居然在河北來去如風、如履平地的時候,久居苦寒之地的契丹人,真的就能放棄中原的花花世界嗎?沒有漢軍做策應,楊袞在河北一定會見好就收的。這麼一來,四國伐周,只有契丹人勝了,陛下大可以派人通知田雨,奉契丹人爲四國盟主,許以重諾,鼓動其南下之心。只要契丹主力南下,則大楚趁機而出,天下可圖矣。”徐仲雅意氣風發的說道。

馬雲心中一動,契丹人烏龜不出頭,一個原因是想玩均衡的把戲,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不自信,可楊袞的行動卻再次證明了僞周是個紙老虎,契丹的鐵騎在周軍面前還是大有優勢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原的富庶和軍力的空虛,就能夠引發契丹人的貪婪,如果。。。如果在許諾割讓些地盤,那麼契丹人出兵的可能性就大了許多。一旦契丹大舉南下,楚國的機會就來了。

“妙計啊,陛下,以臣之見,徐相的計策,可行性很高!蜀隊孱弱,漢國地盤狹小,皆非結盟的對象,只有契丹人兵強馬壯,若能爲我所用,天下不難圖。”趙普在一旁贊同道。趙普從極北的幽州一路跑到江南,一生經歷的事情太多,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在他看來送契丹人一個空頭的“盟主”頭銜也不算什麼,而且也沒什麼大不了。畢竟這年頭黑厚大師太多了,爲了當皇帝石敬瑭認了個乾爹,劉崇拜了兩個幹叔叔。什麼“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盟兄盟弟更是舉不勝舉。利益相關的時候,哥倆好的蜜裡調油,一旦利益衝突,立刻翻臉不認人,甚至於過河拆橋、落井下石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可是,並不是人人都是黑厚大師的,還不等馬雲說話呢,拓跋恆就跳出來反對道:“不可,我大楚是天下正朔,中原淪陷,我大楚自當竭盡全力,圖救中原。與契丹就好,何必奉其爲盟主呢?自古名不正、言不順,安有中華皇帝拜蠻族爲兄的呢?昔年勾踐十年休養生息,十年整軍練武,十年圖謀天下。陛下大可以效仿,上下一心,十數年後未嘗不能蕩平域內。更何況契丹荼毒中原久已,惡名遠揚,陛下奉其爲盟主,豈不是被人詬病嗎?而且徐仲雅之言大謬,什麼叫‘許以重諾’,莫非想先石敬瑭那樣割讓燕雲十六州嗎?石敬瑭目光短淺、遺禍子孫,石晉實則而亡,豈不是前車之鑑啊!”

徐仲雅被責罵,他趕緊反駁道:“陛下,契丹雖強,僞周也不弱,朝廷許契丹以重諾,契丹也未必能取得中原之地,兩虎相爭,十有是俱都受傷,這麼一來,大楚趁機而進,天下可定矣!”

馬雲微微一笑,他原以爲是楚國和契丹同時出兵瓜分僞周,沒想到徐仲雅想的卻是契丹爲主,楚國只不過在邊境上搖旗吶喊兩聲,等契丹和僞周打累了,自己在趁機而出。可契丹人會那麼傻嗎?契丹又不是昔年的蜀漢,他們沒有“匡扶天下”的大志,有的只是貪婪,都是些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這。。。契丹人會同意嗎?

第2章 回家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第192章 真議和第25章 決定戰爭的因素第144章 收拾王殷1第95章 內鬥連連第83章 中箭第14章 經濟計劃第78章 蒙汗藥第114章 遠交近攻第62章 匍匐臥倒第136章 刺殺連連第111章 夜宴(二)第91章 契丹楊袞第65章 搏命第126章 盡用楚人?(2)第120章 我看行第36章 打不打第63章 天生麗質第32章 入蜀(1)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20章 三分之二第21章 江湖傳聞第15章 巧奪向城第4章 敲詐勒索(2)第159章 幫你守城第8章 倡議北伐(上)第102章 溫存一下第47章 五代諸葛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24第5章 誰去出征?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73章 斷頭臺第66章 援軍?第26章 販布的同行第65章 二合一第38章 決策(1)第63章 皇帝樓上坐第80章 議徵安南第21章 劉崇南下第45章 水攻第40章 一三五第24章 名臣第51章 漫天要價第103章 高舉旗幟不動搖第73章 半渡而擊第39章 茅山道長第164章 立下大功勞第61章 龍虎風雲會(四)第164章 立下大功勞第108章 臨江第43章 再戰石守信第130章 一石二鳥第57章 京變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111章 夜宴(二)第105章 後宮第15章 案發第203章 謀蜀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8章 圍堵慕容彥超第4章 造假幣第57章 京變第19章 血戰(二)第47章 關門打狗第30章 攻克江陵第20章 洞庭密議第117章 造反第94章 箭在弦上第97章 向東!第42章 三使南唐(3)第47章 南下邕州第7章 大火熊熊第39章 李唐的反映(4)第7章 暖煙閣第101章 逃亡第38章 決策(1)第91章 遇刺第125章 半夜敲門第175章 御駕親征第20章 洞庭密議第51章 漫天要價第107章 心動(上)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61章 打死你丫的第109章 峰迴路轉?第2章 丁思覲是誰?第137章 刺殺連連(2)第143章 等待第200章 混戰第112章 只能打楚國第115章 西征第41章 三使南唐(2)第87章 援兵3第79章 豫章行(二)第69章 進攻潼關第160章 慢慢磨吧第122章 把爺的馬車開來第129章 盡用楚人?(5)
第2章 回家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第192章 真議和第25章 決定戰爭的因素第144章 收拾王殷1第95章 內鬥連連第83章 中箭第14章 經濟計劃第78章 蒙汗藥第114章 遠交近攻第62章 匍匐臥倒第136章 刺殺連連第111章 夜宴(二)第91章 契丹楊袞第65章 搏命第126章 盡用楚人?(2)第120章 我看行第36章 打不打第63章 天生麗質第32章 入蜀(1)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20章 三分之二第21章 江湖傳聞第15章 巧奪向城第4章 敲詐勒索(2)第159章 幫你守城第8章 倡議北伐(上)第102章 溫存一下第47章 五代諸葛第90章 給契丹人拉活24第5章 誰去出征?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73章 斷頭臺第66章 援軍?第26章 販布的同行第65章 二合一第38章 決策(1)第63章 皇帝樓上坐第80章 議徵安南第21章 劉崇南下第45章 水攻第40章 一三五第24章 名臣第51章 漫天要價第103章 高舉旗幟不動搖第73章 半渡而擊第39章 茅山道長第164章 立下大功勞第61章 龍虎風雲會(四)第164章 立下大功勞第108章 臨江第43章 再戰石守信第130章 一石二鳥第57章 京變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111章 夜宴(二)第105章 後宮第15章 案發第203章 謀蜀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8章 圍堵慕容彥超第4章 造假幣第57章 京變第19章 血戰(二)第47章 關門打狗第30章 攻克江陵第20章 洞庭密議第117章 造反第94章 箭在弦上第97章 向東!第42章 三使南唐(3)第47章 南下邕州第7章 大火熊熊第39章 李唐的反映(4)第7章 暖煙閣第101章 逃亡第38章 決策(1)第91章 遇刺第125章 半夜敲門第175章 御駕親征第20章 洞庭密議第51章 漫天要價第107章 心動(上)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61章 打死你丫的第109章 峰迴路轉?第2章 丁思覲是誰?第137章 刺殺連連(2)第143章 等待第200章 混戰第112章 只能打楚國第115章 西征第41章 三使南唐(2)第87章 援兵3第79章 豫章行(二)第69章 進攻潼關第160章 慢慢磨吧第122章 把爺的馬車開來第129章 盡用楚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