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內鬥連連

乾佑元年初(即李唐保大六年),李唐在嶺南損兵折將,先後投入十萬大軍,在英州全軍覆沒,只有雄州刺史盧絳逃之夭夭,此後,馬雲本着楚唐長期友好的考慮,釋放了李唐南征軍的招討使邊鎬,監軍查文徽,以及聯絡員馮延魯同志,其餘被俘的大小將佐,全部被留在了楚國,並分成幾撥在各地開荒種地。\\\\

這唐軍在宿州大敗之後,又一場完敗。震怒下的李景,立刻炒了馮延巳的魷魚,馮延巳、查文徽、馮延魯一個不留全部被下了大牢。接着李景又調整了政局,周宗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覺仍然擔任樞密使,朝局粗安。

可是內鬥依然激烈。兩場大敗,五鬼倒了四個人,僅僅留下樞密使陳覺。政治鬥爭,向來都是殘酷的,沒有一絲一毫的脈脈溫情。英州大敗之後,韓熙載、常夢錫、孫晟、江文覺等人,一個個全都跳出來,先後上奏,人人喊打喊殺,強烈要求把馮延巳等人宰了,以正朝綱。陳覺這幫子馮黨的弟兄,當然是竄出來,要保這些人,可是除了陳覺之外,這些人說話都沒有前面幾個有分量,這一下子形勢逆轉,陳覺等馮黨殘餘勢力有點招架不住。這個時候,馮延巳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來了一個辦法,讓陳覺上書李景,請宋齊丘出山。

陳覺就按照馮延巳的建議,立刻上書李景,提出來要重用宋齊丘,理由很簡單:國難思良將,板蕩識誠臣嘛。現在咱們大唐朝風雨飄搖,就要宋齊丘這樣的老人出來,穩住局勢,震住四面八方心懷不軌的勢力。

時間是最好的稀釋劑,這麼多年過去了,李景對宋齊丘的怨氣,早就消散了,而且,正如陳覺說得那樣,現在局勢不穩,確實需要宋齊丘這樣的開國第一功臣出來穩一穩陣腳。而且宋齊丘政治經驗豐富,精於治國,有“機變”的稱號,除了私德不太好以外(比如沾沾自喜、心胸狹窄、貪權好面子、沽名釣譽、愛耍小脾氣,經常鬧情緒),這人還是不錯的,可以說是李景他爹的“諸葛亮”了。

這理由冠冕堂皇的,李景仔細的考慮了一下,就同意了,想當年宋齊丘第一次炒老闆的魷魚,就是當時的皇太子李景親自帶着皇帝的詔書,去九華山相請的,現在,他就命令自己的皇太弟,也帶着自己的詔書去九華山相請宋齊丘了。

詔書到了,禮節到了,臺階有了,宋齊丘就順坡下驢了。宋齊丘到了金陵已經是四月了,可朝廷還忙着秋後算賬,清查馮延巳一黨誤國誤民、勞民傷財、喪地辱師等罪惡行徑的活動纔剛剛開了個頭。爲什麼這麼慢呢?主要原因是周宗一黨,找錯了攻擊攻向,韓熙載等人是嫉惡如仇,要畢其功於一役,想一棒子把馮延巳兄弟、查文徽等人徹底打死,可沒想到馮延巳在李景心中竟然有那麼高的地位,李景推諉着就是不同意,說是要聽聽宋齊丘的意見。

在這個時候,周宗大意了,他知道雖然自己和宋齊丘不對付,可是馮延巳和宋齊丘也不對付啊。看宋齊丘心胸狹窄的樣子,他肯定會趁機下手,除掉馮延巳的。於是,周宗也就讓手下的人繼續造勢,企圖給李景施加點壓力。

可沒想到宋齊丘到了金陵之後,竟然婉轉的替馮延巳進言。在李景召見宋齊丘,兩人聊家常的時候,宋齊丘竟然念起了一首馮延巳的詞: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這是馮延巳寫得最有名的一闕詞了,寄情於景,渾然一體。他念完之後,委婉的勸道:“陛下,人才難得啊,大刀一舉,人頭滾落,再想找這樣的妙詞佳句可就難了。”

這句話說道李景心坎上了。後世的人都知道,中國歷史的皇帝很多都喜歡寫個詩詞,這裡面,成就最高,獲得後世文學界稱讚的,大概也就那麼四位(就綜合水平來說分別是:宋徽宗趙佶、李煜、李景、後蜀後主孟昶),如果說李景的兒子李煜能排在前兩位的話,那麼李景的絕對可以排在前三位。李景絕對不是馬希範那樣自吹自擂的文學家,那絕對是一個真正的大家,他對手下的臣子也很挑剔,要是馮延巳幾個人死了,要想再找這樣的人,可就難了。

看着李景有些心動的樣子,宋齊丘繼續說道:“從詩詞中,也可以看出文采來,馮延巳幾人或許有缺點,可是各個都算的上是人才了。只不過,他們都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裡,碰上了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罷了。”

這句話,李景也聽進去了。他死活拖着,不願意殺馮延巳等人,一來是人才難得,二來,馮延巳幾人是自己提拔重用的,韓熙載等人把馮延巳說得那麼的不堪,那作爲皇帝的自己,豈不是識人不明嘛?自己的面子往哪裡放啊?再說,平時馮延巳幾人,在李景面前談詩論曲,說的是滔滔不絕,天花亂墜,自己也深以爲然,偶爾還撫掌叫好。這幾個人確實有才華,只不過,倒黴的碰到了一羣無賴罷了。在宿州,魏岑的大軍陣勢沒有擺好呢,漢軍就衝過來了。而在嶺南,馬雲完全就是一個混球,吃我的,喝我的,拿我的,最後還不給我辦事!這不是一個騙子是什麼!要是按着堂堂正正白紙黑字上面寫的條文,這……這西江以北,早就是我們大唐的天下了!

於是,李景就下詔,從天牢裡面放了馮延巳等人,當然這個口子上,自然不能當官了,把馮延巳兄弟流放到舒州(今安徽潛山),查文徽流放到蘄州(今湖北蘄春)。

馮延巳逃過了一劫。他爲什麼能逃過去呢?因爲他對宋齊丘這個人瞭解的是要比周宗深刻的多。宋齊丘確實不是什麼大肚的人,可他更是一個貪權的人。放了自己,對宋齊丘來說可是一石二鳥的妙計。

爲什麼這麼說呢?李景的詔令一下達。在朝堂上鼓足幹勁,要致馮延巳於死地的周宗黨派中的直人,像韓熙載、江文覺等人,便忍不住跳了出來。韓熙載上書朝廷,極力的勸諫,要求誅殺馮延巳等人,讓朝廷真正做到有功則賞,有過則罰,他的奏章上,沒有一絲一毫指責李景用人不明的意思,可就是這種壓根不提的做法,讓心中有愧的李景,就感覺這字裡行間說得就是他,他一生氣,就下詔令,將韓熙載貶爲和州(今安徽和縣)司馬。聽到這個消息的江文覺,更是忍不住上表,這老頭鬍子眉毛一把抓,不僅攻擊馮延巳等人,還把陳覺給捎帶上了,他在奏章裡清楚的分析道,爲什麼會發生宿州兵敗和韶州久攻不下的事情呢?最重要的願意,不在於魏岑、查文徽,在根子在陳覺哪裡,就是陳覺進攻福建,足足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方纔艱難的拿下了兩州之地,讓李唐的精兵,在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徹底的疲倦了,損失了,建州的攻堅戰,徹底流盡了李唐的鮮血。

話是實話,可看了奏章的李景,暴怒了。陳覺進攻福建,是李景登基一來,唯一拿得出手的功績了,現在卻被江文覺給撥的一無是處。李景狂怒之下,立刻就下詔,把江文覺給貶爲江州參軍。

周宗這些君子黨,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圖有政黨之名,沒有真正的勾連,特別是對於江文覺、孫晟這樣的老資格,周宗一來話不能說得太直白,二來,又不能命令人家做什麼不做什麼。在很短一段時間內發生的這些事情,把周宗他們給打懵了。

宋齊丘則高興了起來。一石二鳥的計策,終於完成了。一方面,他救了馮延巳等人,給外人一個以德報怨的樣子,可馮延巳被流放了,一時半會兒根本就回不到朝廷裡面;另一面,由於韓熙載等人的不滿,他趁機激怒李景,把韓熙載、江文覺貶黜,狠狠的打擊了周宗等人。他這個掛着“太傅”虛銜的人,反倒一下子成了朝廷的重臣了!

馮延巳一案結了之後,李唐朝廷的目光就立刻轉向了內部,銅錢暴漲,商人紛紛從淮南遷往長沙、嶺南,李唐的經濟就處在懸崖邊上。事實上,周宗當了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後,先做的就是廢除了馮延巳死抓商人的法令,然後,他首先禁止銅器買賣、禁止民間私鑄銅器,這麼一來,卡死了在銅器、銅錢之間投機倒把的商人,第二,他下令鄂州(今武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吉州(今江西吉安)、虔州(今江西贛州)、汀州(今福建長汀),劍州(今福建南平)這些於楚國交界的州縣,嚴查過往商人,卡住銅錢流向楚國的可能性,第三,在海州、泰州等地,嚴查海船,不準商人私自攜帶大批銅錢上船。

他以爲卡住了這三個方向,這銅錢肯定會回穩,結果銅錢仍然暴漲,就彷彿有一個幕後黑手在操縱一樣,對銅錢只吞進,不吐出。這種情況下,他更不敢提議鑄造大錢了,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麼水印一類的防假幣措施,真幣假幣的區別,就在於字跡、色澤等方面,可這怎麼說得清楚呢。

正在他苦苦支撐着朝野壓力的時候,江州傳來令人震驚的事情:江州大戶張家,在城外的別院裡私藏銅錢20箱,合計白銀8萬多兩。宋齊丘、陳覺抓住這個把柄,窮追不捨,將矛頭直直周宗,上書李景,揭露周宗的醜惡嘴臉:這傢伙是故意大發國難財,他一面讓自己親信們收斂銅錢,另一面卻拒絕鑄造大錢,起目的,不是想鑄造大錢,而是想讓銅價上升到最高點。銅錢日漸缺少,本來可以鑄造以一當五的大錢,現在就必須鑄造以一當十的大錢了。周宗手裡攥的那麼多的銅錢,到時候牟利恐怕不下百萬!

周宗冤枉啊!可誰讓張家和他是親戚呢,而且還抓了個整着,至於爲什麼周府裡面沒有銅錢呢?那肯定是你周宗自己私下藏起來了啊。周宗的罪名就是“私藏銅錢,意圖不軌”,至於證據,全在周宗嘴裡啊,只要撬開他的嘴,什麼證據不都有了嗎?

於是,宋齊丘等人拼命往周宗身上潑髒水,常夢錫等人則拼命的替周宗辯護,到了九月,李景煩了,下詔:流放,流放到汀州。同時李景把馮延巳等人從流放地招了回來,讓他們做了幾個小官,然後以宋齊丘爲中書門下平章事、孫晟爲副,正式開始發行大錢。

過幾天一定爆發,最近太忙了。兄弟們多體諒啊!

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115章 大江之爭第65章 搏命第105章 幽會第31章 定策(上)第152章 給王殷通風報信29第56章 賬本第133章 刺客來歷第86章 南下第111章 決策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138章 想享受文人待遇嗎?第63章 我冤!我冤!第107章 心動(上)第68章 釋放第156章 養馬之術第71章 一錯再錯(下)第57章 波瀾再起第138章 想享受文人待遇嗎?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17章 謀臣(2)第84章 後蜀的由來第112章 孫晟來訪(2)第9章 倡議北伐(下)第50章 家書第90章 兄壯侄大第77章 奇襲第9章 讓涇州第91章 陪太子讀書第41章 三使南唐(2)第136章 刺殺連連第52章 韶州鏖戰第19章 援軍第159章 幫你守城第79章 兵發明州第12章 岳陽樓(下)第40章 一戰關中(1)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69章 側翼第18章 光猛南下第115章 西征第138章 想享受文人待遇嗎?第126章 兩派第二 卷夜襲朔州上第40章 一戰關中(1)第13章 周宗犯錯第22章 嶽州流言第51章 發證獎勵30第47章 南下邕州第136章 詩賊(3)第184章 奔襲第85章 援兵1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37章 瘋狂的想法第67章 徒呼奈何第89章 援兵5第34章 兵圍封州(下)第84章 驛站春風第122章 攻陷河中第120章 李唐猝亡(4)第59章 龍虎風雲會(二)第45章 三使南唐(6)第36章 火藥與石油第54章 留一手第157章 收復涼州第43章 再戰石守信第189章 高勳議和第86章 援兵2第124章 水火不相容第104章 會戰(3)第5章 大楚高級會議(一)第106章 樊若水第82章 老馬的新想法第19章 軍務政務第39章 李唐的反映(4)第36章 稱王荊湖(下)第107章 明詔第73章 戰爭賠款第69章 一鍋燴第114章 刑部大堂(上)第15章 伏擊(一)第86章 援兵2第31章 推波助瀾第91章 契丹楊袞第66章 援軍?第110章 新策略第70章 一錯再錯(上)第53章 圍困汴京第204章 芙蓉花第57章 怒闖拱聖營第125章 盡用楚人?(1)第101章 逃亡第76章 吳越變亂第41章 馬踏南平(五)第23章 入貢第84章 後蜀的由來第89章 馬作的盧飛快
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115章 大江之爭第65章 搏命第105章 幽會第31章 定策(上)第152章 給王殷通風報信29第56章 賬本第133章 刺客來歷第86章 南下第111章 決策第48章 嶺南的對策第138章 想享受文人待遇嗎?第63章 我冤!我冤!第107章 心動(上)第68章 釋放第156章 養馬之術第71章 一錯再錯(下)第57章 波瀾再起第138章 想享受文人待遇嗎?第140章 改朝換代(1)第17章 謀臣(2)第84章 後蜀的由來第112章 孫晟來訪(2)第9章 倡議北伐(下)第50章 家書第90章 兄壯侄大第77章 奇襲第9章 讓涇州第91章 陪太子讀書第41章 三使南唐(2)第136章 刺殺連連第52章 韶州鏖戰第19章 援軍第159章 幫你守城第79章 兵發明州第12章 岳陽樓(下)第40章 一戰關中(1)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69章 側翼第18章 光猛南下第115章 西征第138章 想享受文人待遇嗎?第126章 兩派第二 卷夜襲朔州上第40章 一戰關中(1)第13章 周宗犯錯第22章 嶽州流言第51章 發證獎勵30第47章 南下邕州第136章 詩賊(3)第184章 奔襲第85章 援兵1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37章 瘋狂的想法第67章 徒呼奈何第89章 援兵5第34章 兵圍封州(下)第84章 驛站春風第122章 攻陷河中第120章 李唐猝亡(4)第59章 龍虎風雲會(二)第45章 三使南唐(6)第36章 火藥與石油第54章 留一手第157章 收復涼州第43章 再戰石守信第189章 高勳議和第86章 援兵2第124章 水火不相容第104章 會戰(3)第5章 大楚高級會議(一)第106章 樊若水第82章 老馬的新想法第19章 軍務政務第39章 李唐的反映(4)第36章 稱王荊湖(下)第107章 明詔第73章 戰爭賠款第69章 一鍋燴第114章 刑部大堂(上)第15章 伏擊(一)第86章 援兵2第31章 推波助瀾第91章 契丹楊袞第66章 援軍?第110章 新策略第70章 一錯再錯(上)第53章 圍困汴京第204章 芙蓉花第57章 怒闖拱聖營第125章 盡用楚人?(1)第101章 逃亡第76章 吳越變亂第41章 馬踏南平(五)第23章 入貢第84章 後蜀的由來第89章 馬作的盧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