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帝不正統

評判三國鼎立局面的構成要素,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大家知道,其實魏、蜀、吳三方在成爲"國家"之前,他們早已作了"三分",這就是曹魏、蜀漢、東吳。之所以成爲國,就在於皇帝的產生。比如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曹魏成魏國;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蜀漢成蜀國;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東吳成吳國。由此可見,無帝不國。

那麼在漢獻帝劉協尚活人世的情況下,向來以忠漢、挺漢、扶漢爲名起家的曹、劉、孫三股勢才,爲何會置劉協於不頋,自行稱帝呢?本文試從曹丕、劉備、孫權等三人稱帝的方式,詮釋一下三國鼎立時期"一個天下三個帝"的由來歷史。

中國古代王朝的確立,講究一個正統性。所謂正統性,按照時下的觀念,就是合法性。在古代,某個王朝一旦搭上不正統的傳謠,也就意味着這個王朝的統治地位,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其實正統與否,存在於"大多數"之中,換句話說,如果大多數人民認爲,這個王朝中的皇帝,已經無有權威了,他下的聖旨如同放屁,無人執行,也就表明這個王朝不正統了。

曹丕就是借用這一理論,實施代漢稱帝的。對於漢獻帝劉協而言,自從他被曹操"友好"地迎至許都,成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計策中的一枚"棋子"時,他的權威性就蕩然無存。那麼曹操爲何不在有生之年,取代劉協,自己稱帝呢?蓋因其時忠於漢室的遺老遺少實在太多,多到連曹操都覺得"漢獻帝不可怕,可怕的是漢獻帝周圍的人"。到了曹丕繼承曹操王位時期,那些誓死擁護漢獻帝的大臣們,有的己經死了,有的因年老而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漢獻帝劉協本人也失"重振山河"之志,故爾讓曹丕有了空子可鑽。即便如此,曹丕仍不敢掉以輕心,他以“高姿態"的方式,三次婉拒漢獻帝劉協的"禪讓",直到"衆臣齊皆跪地不起",方纔勉強同意。因此說,曹丕稱帝,走的是禪讓之路。禪讓的好處是:能讓天下臣民覺得,曹丕頭上的那頂皇冠,系劉協主動所贈。

相對於曹丕沾了"禪讓"之光,遠在蜀境當了"漢中王"的劉備不幹了。劉備就像千餘年之後的阿Q一樣,來了句"你可革命,爲何我革不得?"但劉備也明白,要讓千里之外的漢獻帝劉協說句"我要把皇冠轉給劉玄德",無疑天方夜譚。劉備就想啊想,白天想,夜裡想,功夫終於不負有心人,他想出了一個妙計,這個妙計就是繼承。

劉協姓劉,劉備姓劉,漢朝的開山鼻祖是劉邦,在之後的數百年漢朝歷史中,劉姓家族所創立的門閥制度,已經根深蒂固。作爲"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劉備,屬於正統的劉氏傳人。在多事之秋的三國,自己有權挑起"恢復漢朝江山"的大梁,但這個大梁,也不是隨便到想挑就挑的地步,因爲繼承皇位的首要前提,是先皇駕崩,否則的話,便是僭越。劉協還活着,自己就在蜀漢宣佈黃袍加身,這不是犯上作亂嗎?

劉備就藉助古代信息閉塞這一特殊條件,在蜀漢境內大肆傳播"漢獻帝劉協已被曹丕迫害致死"的消息。等到蜀漢上下認同這一說法後,劉備便推出"國不可一日無君"的口號,在蜀境實施加冕儀式。因爲心虛,他就反對堅持"聯吳伐魏"的諸葛亮,提出舉全國之力,攻打東吳,爲關羽報仇。關羽被害於兩年前,劉備不提半句報仇口號,忙着考慮"學習曹丕",等到當了皇帝,才提出爲關羽報仇。劉備這麼做的深層次原因,在於他怕蜀軍將士在伐魏期間,知道漢獻帝劉協還活着的消息。

要說三國三個巨頭中的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對東漢王朝,亦即漢獻帝劉協最爲忠誠的,當屬孫權,因爲他是最後一個稱帝一一按照常理,自己不另立一國,就是前朝臣子。孫權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后,連續數年就是不予效仿,你說他對漢朝的忠誠,會差麼?

公元229年,孫權終於不甘屈居於魏、蜀之後,決定建國稱帝。對孫權而言,他既沒有曹丕的禪讓條件,也沒有劉備的"世襲"理由,因此採取何種藉口,就成爲他首先必須解決的難題。好在三國時期"謀士如雲",東吳的謀士也是不少,這些謀士便爲孫權出了個不是主意的主意,就是"天授人權"。孫權十分喜歡這個理由,於是撥出鉅款,秘令親信分赴東吳境內各地,僞造祥瑞。比如一塊巨石上,出現一個"權"字,比如一條河中,捕到一條腹內吞有竹簡上寫有"孫爲帝"的魚兒,至於三教九流中的頭面人物,更是用裝瘋賣傻式的言行,大加造勢。等到東吳民衆,都認同這是上天想讓孫權承當皇帝的徵兆後,孫權便心安理得地舉辦了稱帝典禮。

在禪讓、繼承、天授三個"爲帝"的方式中,"天授"無疑高於禪讓、繼承,這也就是皇帝被稱爲"天子"的原因。既然孫權是"天子",那麼他的神聖,就得用超越魏、蜀一一此時魏國已是曹睿爲帝、蜀國已是劉禪爲帝,爲了顯示高貴,孫權將稱帝的國號是"大吳",是爲"吳大帝",意思是說,曹睿、劉禪只不過是"小帝",他纔是正統的天授之帝。

觀照魏國、蜀國、吳國三個皇帝的"投胎史“,如果僅以正統的角度衡量,無論是曹丕,還是劉備,抑或孫權,都有僭越之嫌。中國古代史上,被史學界廣泛認可最爲正統的王朝,爲漢朝和明朝。漢朝是反抗秦朝的暴政而建立的王朝,明朝是驅逐元朝的暴政而建立的王朝,其餘大大小小的王朝的正統性,都不足以和漢朝、明朝相提並論。

而三國中的魏、蜀、吳,因揹負"三分天下"之名,故正統性越加存疑,如從"國家必須統一"層面而言,它們就像三個淘氣的小子,揹着父母,玩了次"分家"的遊戲而已。

妙手回春亦有憾學高情摯追邴原七歲看老話曹操曹芳年號蘊蹊蹺外粗內細慈蘊悍曹操最恨哪三人能掐會算賽諸葛曹魏政權八虎騎許允醜妻有憂喜自古英雄出少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實與理想之別大儒大義獨盧植曹操和他兒子們後聖大名歸周羣劣質謀士釀禍端學高情摯追邴原能掐會算賽諸葛醉翁之意在平衡界橋之戰顯麴義曹操最恨哪三人料敵如神看滿寵趙忠乃是朕母親功過難分話步騭大材小用惜龐統知足不辱敘程昱趙忠乃是朕母親既菜又壞一蠢將生死不渝在磊落有過對比無傷害內事不決問張昭玩火自焚蘊因果因果輪迴苦作舟劉備之死該怪誰智商高低看嘴巴在國連憂之愍侯歷史常被小人戲再續衛瓘敗與煌嗜血之魔公孫度智商高低看嘴巴三國隱士第一人英雄難過美人關瘦死駱駝比馬壯童真有趣辨真假竹籃打水嘆步闡牢騷滿腹必斷腸後聖大名歸周羣桃源地獄須臾間仁爲第一義居次兇手其實是此人烏桓之戰定北方文廟武廟都有他華歆乃是一好人仕途沉浮似狼狗義重如山贊臧洪界橋之戰顯麴義三國鼎立始與滅迷茫之苦誰人知情到用時方知絕名不符實滋國殤一場政變皆改弦兩面三叨是譙周晚節不保名遭辱自我膨脹害彭羕曹子建獨佔八斗秦宜祿啊尋你樂功勳卓著震敵國在國連憂之愍侯關羽的三種死法清濁太明害張溫內心蘊善難勝奸爲官論道稱天師因果輪迴苦作舟三國三帝不正統劉備和他夫人們擅變之鬼公孫淵父女惡行天地怨胡編亂造故事巧三國鼎立始與滅三國鼎立論首功醉翁之意在平衡王凌生就被誅命歷史就像揉麪團聰明反被聰明誤竹籃打水嘆步闡牢騷滿腹必斷腸三國三帝不正統世崇關羽爲武聖韓遂的翻來覆去不勝酒力丟性命奇謀迭出看荀攸胡編亂造故事巧許允醜妻有憂喜涼州能安靠張既功勳卓著震敵國吃酒誤事是藉口兇手其實是此人神人難分侃左慈朝盛晚衰嘆李嚴
妙手回春亦有憾學高情摯追邴原七歲看老話曹操曹芳年號蘊蹊蹺外粗內細慈蘊悍曹操最恨哪三人能掐會算賽諸葛曹魏政權八虎騎許允醜妻有憂喜自古英雄出少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實與理想之別大儒大義獨盧植曹操和他兒子們後聖大名歸周羣劣質謀士釀禍端學高情摯追邴原能掐會算賽諸葛醉翁之意在平衡界橋之戰顯麴義曹操最恨哪三人料敵如神看滿寵趙忠乃是朕母親功過難分話步騭大材小用惜龐統知足不辱敘程昱趙忠乃是朕母親既菜又壞一蠢將生死不渝在磊落有過對比無傷害內事不決問張昭玩火自焚蘊因果因果輪迴苦作舟劉備之死該怪誰智商高低看嘴巴在國連憂之愍侯歷史常被小人戲再續衛瓘敗與煌嗜血之魔公孫度智商高低看嘴巴三國隱士第一人英雄難過美人關瘦死駱駝比馬壯童真有趣辨真假竹籃打水嘆步闡牢騷滿腹必斷腸後聖大名歸周羣桃源地獄須臾間仁爲第一義居次兇手其實是此人烏桓之戰定北方文廟武廟都有他華歆乃是一好人仕途沉浮似狼狗義重如山贊臧洪界橋之戰顯麴義三國鼎立始與滅迷茫之苦誰人知情到用時方知絕名不符實滋國殤一場政變皆改弦兩面三叨是譙周晚節不保名遭辱自我膨脹害彭羕曹子建獨佔八斗秦宜祿啊尋你樂功勳卓著震敵國在國連憂之愍侯關羽的三種死法清濁太明害張溫內心蘊善難勝奸爲官論道稱天師因果輪迴苦作舟三國三帝不正統劉備和他夫人們擅變之鬼公孫淵父女惡行天地怨胡編亂造故事巧三國鼎立始與滅三國鼎立論首功醉翁之意在平衡王凌生就被誅命歷史就像揉麪團聰明反被聰明誤竹籃打水嘆步闡牢騷滿腹必斷腸三國三帝不正統世崇關羽爲武聖韓遂的翻來覆去不勝酒力丟性命奇謀迭出看荀攸胡編亂造故事巧許允醜妻有憂喜涼州能安靠張既功勳卓著震敵國吃酒誤事是藉口兇手其實是此人神人難分侃左慈朝盛晚衰嘆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