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武廟都有他

開篇出題:"明朝之前,哪個歷史人物斬獲了唯一進入唐朝、宋朝所設文廟與武廟的榮譽?"

沒必要故弄玄虛了,直接公佈答案一一此人名叫杜預,出生於公元222年,別名杜武庫、杜父,字元凱,京兆郡杜陵,即時下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父杜畿、父親杜恕,均做過曹魏高官。

杜預從小喜歡博覽羣書,且勤於鑽研探究。杜預特別熱衷《左傳》,自稱患有"《左傳》癖"。杜預爲人實在,擁有自知之明意識:"立德是我這生無法企及的事,但立功立言當可通過努力做到。"不過,由於他的父親不受權臣司馬懿待見,因此杜預一直得不到任用。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其長子司馬師接掌其權。出於鞏固自家勢力,司馬師廣招人才,杜預被錄爲尚書郎。其間又娶司馬師之妹高陸公主爲妻。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承權。有大臣上書,陳述杜畿功績,於是杜預被封豐樂亭侯,食邑一百戶,承父親杜恕爵,併成爲司馬昭的幕僚。

公元263年五月,杜預被任鎮西將軍鍾會的長史,參於徵伐蜀國。魏軍攻滅蜀漢後,鍾會聯合蜀漢降將姜維謀反,欲割據益州自立,不料翌年正月,鍾會及許多僚屬被不願跟叛的亂兵所害,只有杜預憑藉智慧倖免於難。事後,被增封食邑一千一百五十戶。

公元266年二月,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先前兩年主要配合賈充修編《晉律》的杜預轉爲晉臣,代理河南尹一職。雖然《晉律》名義上是賈充爲主編,但內中所有註解,皆系杜預完成。

杜預就任河南尹期間,針對官場陋習,推出"六年爲期,拔擢優者,裁汰劣者"之舉,不想此項改良遭到司隸校尉石鑑的反對並彈劾,杜預被免。

公元270年六月,司馬炎啓用杜預出鎮邊關,先爲安西將軍石鑑的軍司,後升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但石鑑也同時都督秦州諸軍事,仍系杜預上司。

當時杜預所轄的隴右地區很不安定,河西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起兵造反,朝廷派遣鎮壓的將領不是戰敗,就是被殺。石鑑藉機命令只有三百士兵、百匹戰馬的杜預出擊。杜預猜知石鑑此令是想讓他去送死,便將當前敵我雙方情狀,以"五不可,四不須"上報石鑑,提請他等到翌年春天再與叛軍交戰爲妥。石鑑大怒,以"乏軍興(擾亂軍心)"罪名,將杜預逮捕並交延尉治罪,多虧杜預有着附馬身份,逃過被斬厄運,但仍丟掉了爵位。不久,急於尋戰的石鑑大敗,事實證明杜預的預見正確。

公元271年十一月,匈奴人劉猛在時下山西地區武裝暴動,杜預精準分析預判,收到明顯效果。司馬炎重新啓用杜預,任命他爲度支尚書,負責政府的經濟財政事宜。其間,獲勝而歸的石鑑,爲了多得獎賞而報功不實,杜預指出其錯,兩人再次互相攻擊,司馬炎惱極,將兩人俱免官職。不過數年後,杜預覆被授任度支尚書。

杜預發現一直通行的歷法不合晷度,便予反覆計算,終於找出內中差謬原因,修訂出《二元乾度歷》。經過驗證,最後取代舊曆,通行於世。杜預一生所做的類似上述糾錯增益、著書立述之事,不勝枚數,朝野內外因此尊稱其爲"杜武庫",意指博學多通,就像武庫一樣,無所不有。

公元278年春季,一直籌劃吞併吳國的荊州前線主帥羊祜突然病重,臨終前,羊祜向司馬炎舉薦杜預接替其職。受命之後,杜預前往荊州,積極進行軍事部署,並決定先行拿下吳國的西大門一一西陵。

其時西陵的守將張政,雖然不及逝於公元274年的名將陸抗,但軍事才能同樣不可小覷。爲了除去張政,杜預實施一條借刀殺人之計,他從軍中選出一批精壯將士,突襲張政並致其吃虧。張政懼怕孫皓問罪,沒有如實報告此次遭敗情況。杜預深知孫皓生性多疑,就讓那些俘虜返回吳國,到處傳講張政被襲之事。孫皓大怒,召回張政,任命武昌監劉憲接替張政。大戰前夕易帥,吳國軍心動盪,由此先輸一着。

但就在杜預準備對吳國發動總攻之時,駐守揚州的晉軍主帥王渾,聲稱吳國已經動員傾國之兵,準備攻打晉國。這一消息,促使反對伐吳的官員賈充、荀勖等人頻繁上書勸諫。司馬炎不得已,便令暫停滅吳計劃。

杜預得知司馬炎變卦,非常着急。他連續三次上書司馬炎,堅持伐吳之戰不可拖延。第三次上書時,湊巧大臣張華正陪司馬炎下棋。張華看罷杜預之信後,立即停止下棋,懇求司馬炎採納杜預建議。這次司馬炎終於下了決心,命令杜預迅速發兵南征。

二十多萬晉軍,兵分六路,水陸齊進。雖然此戰杜預不是主帥,只爲西線指揮,但整個滅吳之役的走向,一如杜預所預判的那般發展,充分體現了他的卓越軍事才能。

西晉滅吳,結束了漢末三國以來山河分裂割據狀態,促使中國重歸一統。杜預因功進封當陽縣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戶,其子杜耽也受封爲亭侯,食邑千戶。

杜預受賞後,返回襄陽繼續領軍。期間多次反對"天下安定就要廢棄軍備"的觀點,認爲"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他在提醒軍隊將士們將防禦重點轉至對付當地少數民族方面的同時,多次上書請求退職,讓年輕將帥領銜,但不被朝廷允許。

公元285年,杜預被徵調中央任司隸校尉,加位特進。不料在赴任途中逝世鄧縣,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成"。

公元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內中包括杜預。公元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設廟享奠,杜預在列。宋朝仿唐設廟,故杜預成爲明朝之前唯一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杜預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杜甫是他的第十三代子孫。

龐會報仇虛實辯死後蒙恥嘆全琮死後哀榮實堪傷孫吳穩固贊呂範不識廬山真面目聰明反被聰明誤章表書檄看陳琳曹彰有將領之氣三國鼎立論首功昏饋靈帝毀江山現實與理想之別真正八卦在無形兩面三叨是譙周界橋之戰顯麴義七歲看老話曹操浪子回頭金不換朝盛晚衰嘆李嚴曹芳年號蘊蹊蹺自我膨脹害彭羕一以貫之是許靖謀士成堆牌難打兩面三叨是譙周世冤一箭泯恩仇大儒大義獨盧植父女惡行天地怨放蕩不羈敘簡雍蜀漢馬忠多輝煌既菜又壞一蠢將卸磨殺驢亦明智耿耿忠心鑄英名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愛江山愛美人大材小用惜龐統吃酒誤事是藉口卸磨殺驢亦明智一以貫之是許靖紙上談兵尤可哀文盲將軍戰功傲鞠躬盡瘁看張嶷狼心狗肺是李儒蔡瑁並非將幹害曹豹無涉虎豹騎秦宜祿啊尋你樂父女惡行天地怨童真有趣辨真假蔡邕一生令人噓知足不辱敘程昱張遼戲耍三巨頭善惡蛻變一念間大丈夫兮太史慈沉默無聲一良將人生贏家歸呂岱睜眼閉目盲錢財越想要臉越丟臉三國三帝不正統曹子建獨佔八斗這個謀士有點冤張遼爲何不打蜀張遼戲耍三巨頭媳婦變婆惡滿貫迷茫之苦誰人知沉默無聲一良將鞠躬盡瘁看張嶷父女惡行天地怨語不驚人死不休善惡蛻變一念間子不繫父見董允東吳大壯僅徐盛拖延病症害死人面朝北方命奉上三國官名今日解大儒大義獨盧植情到用時方知絕文人相輕禍害深身在蜀漢心在魏黃權堪與法正比守城悍將數郝昭牢騷滿腹必斷腸心比天高命如紙殺雞儆猴武與文路人皆知非笨蛋關羽的三種死法孫吳穩固贊呂範愚忠之才遇庸主爲官論道稱天師誇誇奇談能揚名世崇關羽爲武聖大丈夫兮太史慈內事不決問張昭人心不足蛇吞象德趣益彰頌羊祜鐵肩道義宗預擔劉備和他夫人們奇謀迭出看荀攸黃權堪與法正比大材小用惜龐統馬騰兩個想不到內事不決問張昭孰先孰後競風流人心不足蛇吞象
龐會報仇虛實辯死後蒙恥嘆全琮死後哀榮實堪傷孫吳穩固贊呂範不識廬山真面目聰明反被聰明誤章表書檄看陳琳曹彰有將領之氣三國鼎立論首功昏饋靈帝毀江山現實與理想之別真正八卦在無形兩面三叨是譙周界橋之戰顯麴義七歲看老話曹操浪子回頭金不換朝盛晚衰嘆李嚴曹芳年號蘊蹊蹺自我膨脹害彭羕一以貫之是許靖謀士成堆牌難打兩面三叨是譙周世冤一箭泯恩仇大儒大義獨盧植父女惡行天地怨放蕩不羈敘簡雍蜀漢馬忠多輝煌既菜又壞一蠢將卸磨殺驢亦明智耿耿忠心鑄英名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愛江山愛美人大材小用惜龐統吃酒誤事是藉口卸磨殺驢亦明智一以貫之是許靖紙上談兵尤可哀文盲將軍戰功傲鞠躬盡瘁看張嶷狼心狗肺是李儒蔡瑁並非將幹害曹豹無涉虎豹騎秦宜祿啊尋你樂父女惡行天地怨童真有趣辨真假蔡邕一生令人噓知足不辱敘程昱張遼戲耍三巨頭善惡蛻變一念間大丈夫兮太史慈沉默無聲一良將人生贏家歸呂岱睜眼閉目盲錢財越想要臉越丟臉三國三帝不正統曹子建獨佔八斗這個謀士有點冤張遼爲何不打蜀張遼戲耍三巨頭媳婦變婆惡滿貫迷茫之苦誰人知沉默無聲一良將鞠躬盡瘁看張嶷父女惡行天地怨語不驚人死不休善惡蛻變一念間子不繫父見董允東吳大壯僅徐盛拖延病症害死人面朝北方命奉上三國官名今日解大儒大義獨盧植情到用時方知絕文人相輕禍害深身在蜀漢心在魏黃權堪與法正比守城悍將數郝昭牢騷滿腹必斷腸心比天高命如紙殺雞儆猴武與文路人皆知非笨蛋關羽的三種死法孫吳穩固贊呂範愚忠之才遇庸主爲官論道稱天師誇誇奇談能揚名世崇關羽爲武聖大丈夫兮太史慈內事不決問張昭人心不足蛇吞象德趣益彰頌羊祜鐵肩道義宗預擔劉備和他夫人們奇謀迭出看荀攸黃權堪與法正比大材小用惜龐統馬騰兩個想不到內事不決問張昭孰先孰後競風流人心不足蛇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