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只有丹心難滅(一)

六月中旬,李威終於到達鄯州。前面一到,後面將所有重要的將領一起召集,命侍衛將青海的大地圖掛起來。然後看了一眼李謹行,李謹行悄悄地點了一下頭。一開始李謹行很擔心,可是朝廷的旨意,不敢抗從,很想學劉仁軌裝病返朝,可劉仁軌這廝已經使了出來,不能再學。與夫人哀聲嘆氣,各位重將中,只有他一個將妻子帶來,但沒有一個有異議,他這個老婆可當一員勇將的。後來的穆掛英啥,不知道真假,花木蘭也不知道出自何處,可是其妻劉氏伐奴城一戰,幾年過去,靺鞨與高麗叛部,至今提起,還爲之失色。

劉氏就想了一個主意,將手下從部族中帶來的弟子攏在一起。實際上,這樣做就準備大敗後,自保的。……++++++++++++++++++++++6月中旬,李威終於到達都州。前面一到,後面將所有重要的將領一起召集,命侍衛將青海的大地圖掛起來。然後看了一眼李謹行,李謹行悄悄地點了一下頭。一開始李謹行很擔心,可是朝廷的旨意,不敢抗從,很想學劉仁軌裝病返朝,可劉仁軌這廝已經使了出來,不能再學。與夫人哀聲嘆氣,各位重將中,只有他一個將妻子帶來,但沒有一個有異議,他這個老婆可當一員勇將的。

後來的穆掛英啥,不知道真假,花木蘭也不知道出自何處,可是其妻劉氏伐奴城一戰,幾年過去,鞋鞠與高麗叛部,至今提起,還爲之失色。劉氏就想了一個主意,將手下從部族中帶來的弟子攏在一起。實際上,這樣做就準備大敗後,自保的。沒有辦法,李謹行本人很想建功立業,可是李敬玄這廝過來,能建個屁功業,弄不好十八萬人就能丟失在青海,他不想陪葬。然而沒有多久,又傳來消息,說是朝廷又改了聖旨,讓太子領兵。太子西南一役,知道的,還是不大放心。

朝中那羣文臣不知道,可他是一員名將,不可能不知道青海若戰,將與姚州一戰的區別。但稍稍好一點,依然不樂觀。沒有多久,接到太子一封信,這才喜形於色。看來太子不簡單哪,然後與妻子在被窩裡偷樂。至少看來太子比李敬玄強得多。然後佔着部城不放。實際上這也不對的,李敬玄到來就要交接了,鄂州的部城、龍支、涅水三縣一起交還給李敬玄統轄,他只能管廓州的達化、米川、化成三個小縣。李敬玄也不知道,胡勝前來都州交易,李威沒有隱瞞,只寫了信說是換馬的,請李敬玄一路放行,不求配合,不要阻攔。

李敬玄有些不快活,劉仁軌就是提這個議,讓他否決,最後劉仁軌逼他前來青海。但軍務不懂,這簡單的道理還是懂的,唐朝還是有許多戰馬,以及運輸的馱馬,還有府兵帶來的一些亂蓬蓬的馬與驢子,不過上了青海,皆沒有青海馬適合。而且以物換馬,成本也很低。因此勉強答應。只知道這一點,其他的李威沒有說。說了未必懂,反而有可能貪功誤事。李威卻向李謹行原原了出來,李謹行賴在都城不離開了。悄悄地將胡勝放出,讓他到吐谷渾境內。這一切無幾人知道,知道的都是他的貼身親信,然後默默地配合着太子的計劃。

李敬玄想不起來,而青海的最前線,無疑是廓州,河州與佻州一帶,邦州的最危險的地方就是都城。李謹行這員殺將,替他看管部城,他反而樂見其成。再說,也沒有這個精力看管,各路人馬到齊,如何統編安排,讓他忙得焦頭爛額。李威沒好問,只好使了一個詢問的眼神,李謹行點了點頭。可心中有些發毛,作爲一個衝鋒陷陣的大將,越年青越好的,可作爲三軍主帥,不象坊市傳奇故事裡所言,非要勇冠三軍,這需要的是智慧。看到太子太年青了,心裡面又打起了退堂鼓。

李威這才說道:“各位,大軍基本上皆已到達,物資也差不多運齊。我們先定下一個大方針。”也就是如何打了,衆將點頭。最少得有一個目標,否則這十幾萬人,就象一個失去蜂王的蜜蜂,會炸了營。“孤先來個拋磚引玉,將自己想法說出來,然後各位再說說自己的高見。兵者,用己之長,捨己之短。孤在路上就反覆地想過,我軍有什麼長處呢?兵器鋒利,無論原來的弓箭刀槊,皆比吐蕃人優良。還有火藥、投石機,利於守城。而短處,就是許多將士不適應此地環境,一路前來,孤已看過,儘管吃了紅景天,還有許多將士已經病倒。

不但是人,馬到了此處也不適應。且朝廷補充了許多戰馬,可依然不能做到全部是騎兵,以兵軍爲主,更不能象吐蕃人那樣,一人一騎另外一半人還有一匹駝馬使戰馬減重。因此野戰非是我軍之長。”“殿下,非是,昔日李靖同樣大破吐谷渾人。“王孝傑說道。“是。可是王將軍,孤問你,各位之中,誰有李靖的指揮才能?再說,我朝立國之初,皆百戰雄師,試問現在十八萬將士,有多少人真正久經沙場的?開國之初,吐谷渾勢疲,我朝乃大獲全勝。就是吐谷渾不被吐蕃所滅,依然不是我朝將士對手。

然而吐蕃人能比吐谷渾人?”王李傑無言。“所以即使戰,也不能出軍大非川與烏海。”“殿下,你是說守?“李敬玄問道。“對,就是守。”“可是糧食怎麼辦?”“屯田,爲什麼我朝能佔有廓州河州之地,依舊沒有丟失?正是因爲這裡水流密集,有烏逆水、龍泉水、閣門水、涅水、離水、大夏山水、佻水,河網密集度,即使中原許多地區皆不及。因此自古以來,此地百姓大多以耕種爲生,朝廷便於管理。而再向南去,多是高寒場所,水源少,地高氣寒,只能以遊牧爲生,大非川亦是如此。

要麼有少量百姓種植青棵,大家又吃不習慣。其實姜左相前來涼州,已經開始興辦屯田。可是去世得早,沒有普及。於是孤一路前來,看到的只是一片青蕪。”“殿下,非是,吐蕃騷擾,已經無法種植了。”李謹行答應。“這正是孤要想說的。一旦大量屯田,河涅將成爲我朝重要的產糧區,有了糧草,這裡可以屯集大軍,又有了火藥等器物守城,吐蕃將無法東進一步。但吐蕃的騷擾嘛,各位可以看一下地圖,“李威指着地圖說道,但他自己卻沒有看,繼續滔滔不絕地往下說去:“青海境內有許多大山,這些山脈高天雀【鬼】,甚至許多山脈終年不化,在境內橫絕道路。

因此”自古以來,從我朝到吐谷渾或者吐蕃,或者就南絲綢之路,前往西域的道路並不多。孤先說一說青海我治轄範圍內主要道路。河州境內有可藍關道,從臨州渡佻水,到大夏川,西北行至東谷,到抱罕,渡離水,到可藍關。從河州北行,經鳳林故關,到鳳林關,渡黃河鳳林津,越曼頭嶺,到龍支,西北行可至漁水。從河州向西南達離水,至鳳林關,可至藍泉縣,此煬帝徵吐谷渾故道也。又可從白土嶺、白土故城到都州。鳳林關北到赤岸橋、廣武樑到蘭州。”“部州境內主要道路有從都州渡閣門水,經昌鬆洪源谷,可到涼州姑賊,由都城循長寧川而上,經長寧橋,入長寧峽谷,入星宿川,星嶺,北渡閣門水,西北可入祁連山,哦,是大雪山的大斗拔谷。

此谷最爲兇險,谷東至涼州三百餘里,北到甘州刪丹二百餘里,又古今大驛道也。從大斗拔谷西行就是漢朝臨羌舊縣,就是龍夷故城,吐蕃人在此駐有一魚海軍,從魚海軍循青海可以吐谷渾伏俟城。由都城西至白土嶺,西接承風嶺,又可以從牽牛峽險道至吐谷渾。從都城涅水道行六十里折向白水澗,到石城山,三面環壁,只有一徑可上,越過此山二三十里,乃赤嶺,有大道可達大非川。此乃唐蕃主道也。從部城西南而行,循牛心川而上,可到承風嶺,隋置承風戍,管互市處,西南越過赤嶺就是吐谷渾的樹敦城。

”“廓州又有兩道,順西沿黃河北岸而行,離岸折北,達承風嶺,接赤嶺樹敦城道。從廓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到古澆河城靜邊鎮,也是積石軍駐所,西三十里是達化縣,又西南六十里,至洪濟橋,再西南一百五十里,乃是黃河九曲最西處,佻州之南是莫門軍,去西三百里是九曲之地,自北就是岷佻道。吐蕃寇疊州亦是從此道而過的。還有其他的道路,比如沿大積石山而下的古漢道入鬆州,上到吐谷渾。還有一些道路,有的隨地形湮滅,有的位置不重要。”一口氣說完,喝了一口茶,看着衆人。

有的人清楚的,有的人腦袋都說炸了,李敬玄可憐一邊聽着,一邊盯着地圖看。其實還有一條重要的道路,李威沒有說出來,自吐谷渾西北而行,就能到達沙州瓜州,也就是南絲綢之路,吐蕃入侵河西四鎮多從此道而過,那暫時不想收回來了,因此不說。另外還有許多羊腸小道,還不在少處,漠大的青海,這樣的小道沒有一千條,也有一百條,可不適合大軍出發,因此沒有必要一一細說。興唐李敬玄眼睛從地圖上轉過來,狐疑地問道:“殿下的意思是?”“築城。

白頭嶺、大夏川、洪源谷、星宿川、大斗攏谷、牽牛峽、石城山、洪濟橋,以及九曲之西,皆築石城,這些大城林立,再加上一些小的戍所拱衛,層層鏈式設防,還有火藥投石機箭弩拱衛,吐蕃人若是入侵,會陷入我朝駐軍的層層羅網之中。出大股軍隊,所得甚少,出小股軍隊,來而立殲!河謹之地可保無失。而且層層設防,九曲之地,皆得以開耕,兩年過後,糧食足以自保。又有許多草地,可以放牧,不愁戰馬供給。各位,吐蕃窮兵黜武,又有內亂隱現,現在不時攻佔的最佳時機。

但若不出兵,吐蕃狼子野心,勢必會吞下整個河涅,河淫一失,離西京長安就不遠了。這纔是朝廷最擔心的。”“是“李敬玄應道。這是朝廷不得不戰的真正原因。原來有吐谷渾人作爲一個緩衝,即便與吐蕃人開戰,戰火也在境外。可現在不同了,吐蕃不但危害到了西域,而且危害到河隴各州,這裡離長安城有多遠了?“層層設防後,青海可保平安,即使失去一城兩城,還有幾十城幾百城層層拱衛。青海不失,涼甘蘭臨疊岷等各州可保平安,那麼京城危機自解。那麼我們可以坐等戰機,一步步西向。

”“殿下,你想法是不錯的,可這需要很多士兵,朝廷那來那麼多士兵駐紮?”“這又是孤在路上想過的問題。昔日突厥既亡,其部族或北投於薛延陀部,或西奔西域,或者降於我朝。羣臣以爲北狄自古爲中國患,宜遷於河南諸州縣,教其耕織,永空塞北之地。顏師古以置之河北,分立酋長,則永無患。李百藥則認爲突厥雖雲一國,然種族繁多,應各立君長,不相臣屬,國分則弱而易制,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國。竇靜則認爲戎狄之性,有如禽獸,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義教,置於中原或恐有變。

不如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族,使其爲藩臣,永保邊塞。溫彥博則認爲遷於河南諸州,其性乖違,難以存養,請準漢建武故事,置降奴於塞下,分其部落,使爲中國之捍衛。魏徵以爲不妥,突厥世爲寇盜,百姓之恨也,今破亡不忍,他日之後繁衍輩衆,必爲腹心之疾。晉初郭欽江統勸晉武帝逐於塞外不聽,二十年後,伊洛之地,盡爲胡氈。溫彥博駁之王者於萬物,天覆地載,應當教以禮義,化而爲民。於是太宗擇彥博之議。”這是一段很著名的歷史,象契芯部安置涼州,也是這個政策下的產物。

一個個不知道太子說這段故事有何用意。李威又喝了一口茶說道:“錯,錯,錯,全部都錯了。”全部驚愕,這個錯不僅說是溫彥博錯了,魏徵也錯了,李百藥也錯了,竇靜也錯了,顏師古也錯了,李世民也錯了。(。

第249章 亮劍第282章 背棘去第118章 問琴(中)第290章 月上柳梢頭第117章 問琴(上)第389章 以和爲貴(二)第128章 終南真相 武后相譏第244章 問罪第415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二)第221章 姚州之戰(六)第133章 春雷(五)第11章 一去無跡(二)第92章 和尚吃肉 狄公歸來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143章 英冀鬥雞 老花之死第363章 射日墜(五)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121章 誰是鷹兔第224章 以神爲名 西南始治第34章 千古絕對 俏女跟蹤第275章 小重山第47章 毀屍滅跡 馬踏賀府第116章 天外的人駕到貼子管理第141章 門閥利弊 兇手始現(上)第320章 正涼風新發第168章 探(六)第90章 先聲奪人(上)第221章 姚州之戰(六)第320章 正涼風新發第428章 喧闐且止(一)第47章 我的國第447章 月浸葡萄十里第469章 暗滴鮫珠墜(一)第122章 東都黃昏(一)第3章 大非川第475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二)第300章 元不是池中物(二)第406章 竿旗過市(五)第136章 聖意難違 洋曲舒情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271章 江談第268章 人選第127章 東都黃昏(六)第346章 非川悽草(四)第166章 探(四)第196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中)第167章 朱威小辨 成人事儀第28章 曲轅犁出 國老心折第71章 沒得救了第296章 算蛟龍(一)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139章 定(一)第451章 肯把菱花撲碎(二)第187章 對症下藥 君子以諷第251章 砥柱第81章 王八之氣(下)第171章 探(九)第225章 人心所向 遼東紅玉第46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九)第259章 大婚(上)第264章 曲江第217章 姚州之戰(二)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119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上)第318章 堪笑一葉飄零(二)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179章 合(七)第384章 曰今朝流年(一)第224章 羣臣諫第403章 竿旗過市(二)第130章 春雷(二)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240章 立志第264章 天下第197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下)第81章 王八之氣(下)第250章 巧匠第98章 等(下)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420章 約綵鸞歸去(一)第211章 渡(上)第133章 春雷(五)第124章 臭味相投 太子謀財第278章 種惡因第243章 祥瑞第327章 一線青如發第27章 東郊籍田 一路哭聲第191章 節奏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432章 聽得念奴歌聲(三)第78章 君子之戰(中)第150章 問鼎(二)第397章 夜寒月白(二)第253章 枯骨接翠(三)第439章 清淚如水(一)第264章 曲江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136章 春雷(八)
第249章 亮劍第282章 背棘去第118章 問琴(中)第290章 月上柳梢頭第117章 問琴(上)第389章 以和爲貴(二)第128章 終南真相 武后相譏第244章 問罪第415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二)第221章 姚州之戰(六)第133章 春雷(五)第11章 一去無跡(二)第92章 和尚吃肉 狄公歸來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143章 英冀鬥雞 老花之死第363章 射日墜(五)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121章 誰是鷹兔第224章 以神爲名 西南始治第34章 千古絕對 俏女跟蹤第275章 小重山第47章 毀屍滅跡 馬踏賀府第116章 天外的人駕到貼子管理第141章 門閥利弊 兇手始現(上)第320章 正涼風新發第168章 探(六)第90章 先聲奪人(上)第221章 姚州之戰(六)第320章 正涼風新發第428章 喧闐且止(一)第47章 我的國第447章 月浸葡萄十里第469章 暗滴鮫珠墜(一)第122章 東都黃昏(一)第3章 大非川第475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二)第300章 元不是池中物(二)第406章 竿旗過市(五)第136章 聖意難違 洋曲舒情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271章 江談第268章 人選第127章 東都黃昏(六)第346章 非川悽草(四)第166章 探(四)第196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中)第167章 朱威小辨 成人事儀第28章 曲轅犁出 國老心折第71章 沒得救了第296章 算蛟龍(一)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139章 定(一)第451章 肯把菱花撲碎(二)第187章 對症下藥 君子以諷第251章 砥柱第81章 王八之氣(下)第171章 探(九)第225章 人心所向 遼東紅玉第46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九)第259章 大婚(上)第264章 曲江第217章 姚州之戰(二)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119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上)第318章 堪笑一葉飄零(二)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179章 合(七)第384章 曰今朝流年(一)第224章 羣臣諫第403章 竿旗過市(二)第130章 春雷(二)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240章 立志第264章 天下第197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下)第81章 王八之氣(下)第250章 巧匠第98章 等(下)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420章 約綵鸞歸去(一)第211章 渡(上)第133章 春雷(五)第124章 臭味相投 太子謀財第278章 種惡因第243章 祥瑞第327章 一線青如發第27章 東郊籍田 一路哭聲第191章 節奏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432章 聽得念奴歌聲(三)第78章 君子之戰(中)第150章 問鼎(二)第397章 夜寒月白(二)第253章 枯骨接翠(三)第439章 清淚如水(一)第264章 曲江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136章 春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