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憶往難寐(三)

昨天弄了一個好笑的段子,準備開碼第二更時,感覺不舒服了。往牀上一倒,矇頭燒了十幾個小時,發了發汗,稍好些,頭還是很痛。爆到現在,手上肯定沒有存稿,所以昨天一更,見諒一下。

“外面的動靜如何?”武則天問道。

“啓稟天后,坊間已經有了一些議論之聲,但幾位宰相併沒有發難。雍王監國,表現還可。”李首成小心地說道。

這與武則天當初的預料有了差距。

想了想,武則天忽然會意。坊間有謠傳,那是自然,論欽飈派人拉着那個太監天天陣前喊話。青海各關諸將士氣憤之下,動用了伏遠弩與炸藥,但在吐蕃人保護之下,都沒有成功。喊了幾次,青海就有了議論聲。

可相信的人不多,現在傳回長安,並不足奇。

至於幾位宰相,郝處俊、李義談、張文罐與劉仁軌是長子的人,或者說只有長子才能讓他們心折。對於其他人選,皆不是很支持,可長子生死未明,於是不管丈夫推出什麼人選,只會緘默。

裴炎難得地對江碧兒說了一句,以他很深的城府,已經算是對自己拔他爲宰相,給自己一個回報了。不到關健的時候,裴炎是不是會出手的。

崔氏兄弟要支持三子,現在三子力量還很弱,沒有必要立即豎起大旗,與雍王黨爲敵。薛元超原來是次子的人,抹不開臉面。倒是一個王德真,可一個人的力量終是小。況且次子還有張大安等一干諸臣鼎力支持。

“莫要急,武則天說道。

丈夫的身體還得槓得住好幾年,這時候丈夫依然想扶持這個不孝子。

換作自己也是這想法的,自己身體越來越差,可是帝國總要有一個繼承人。長子是好,生機卻十分緲茫。三子資質過差,不到萬不得己,是不會讓三子繼承帝國基業。至於老四因爲太小,就不用考慮了。

但是不是如此呢?

所謂的監國,不是真讓你代替皇上批閱各種奏摺,是在各個宰相幫助下,學習批閱各種不重要的事務,然後觀摩學習。真正的大事情,還是各個宰相政事堂協商解決,政事堂解決不了的,上報皇上與皇后。

李賢不差,否則李治都不會容忍他做出這種悖逆的行爲。以前大哥數次監國,照葫蘆畫瓢,他還是能學得來的。但手再長一長呢?郝處俊他們能容忍,可是宰相,到了這地步,能有幾個是差的,心中當真不懷疑?當真開心?只要手一長,新仇舊恨一起就涌上來了。

想到這裡,她說道:“李首成,你替本宮小心地在宮中散佈一個謠傳,就說這個不孝子是韓國夫人所生。”

“這不可能啊。”

當時武則天生李賢時已經進入內宮,剛剛進,李治還在外面等候生產的。再說,武則天姐姐韓國夫人得寵,是在武則天爲皇后以後,得以自由進出內宮,被李治看上的。

“什麼叫不可能?本宮問你,弘兒被遇的真相有幾人知?”

“是。”

“再說,本宮怎麼會有這個悖逆的兒子?”

“是。”

其實還有一個更好的主意,直接揚言李賢非是李治之子,那時候自己在宮外,一揚言廠對這個不孝子的地位更加不利。可那樣的話,對自己也不利。傷敵一千,傷己八百,這樣的做法,武則天不喜的。

李首成忽然心領袖會,道:“天后,奴婢明白了。”

“你也跟隨本宮多年,這都不明白,本宮會很失望。”

“是,還是太子好啊。”李首成嘆了一口氣,太子也爭,不爭不可能的,皇宮本來就是一個大殺場,若是太軟,遲早會被人幹掉。可爭有分寸,對母親是圖謀不軌也好,還是孝順也好,但是眼中的尊敬,那是不假的。這個雍王李賢,做得太過份了。

“去吧,此事不急在一時,須做得隱蔽一些,勿得讓他人知道。”

“喏。”

戴至德帶着李敬玄他們就回到長安。

郝處俊與劉仁軌、張文灌、李義談一道過來,詢問戴至德。

這幾人相交已久,除了李義談外,其餘幾人擔任宰相多年,也算稱職。但時與時不同,政局平靜了數年,又開始了動盪,當初動盪第一次是爲廢立皇后之事引起的。朝中的重臣朝令夕改。第二次是在上官儀罷免之後,其實說起來,他們之所以扶立起來,正是李治爲了維護朝堂平衡的。

皇后的力量過重,要一羣對妻子有排斥感的大臣擔任朝中宰輔,協助兒子穩定政權。開始幾年做得很好的,差一點讓武則天消聲隱跡。結果太子越來越有作爲,皇上的心態又趨向了皇后。

能理解,但很是反對。

因爲太子的種種做法,已經將他們深深的打動。

原來不知,現在才感到惋惜。

至於李賢,或者李顯,或者其他人,真沒有放在心上,天天吃慣了大魚大肉,再來吃粗糠蘿蔔乾,一點清油都看不到,當然,餓急了,能管一個飽,可真能好下嚥的?

戴至德將青海的種種說了一遍,張桂東的真相,沒有敢說。

然後問道:“朝堂如何?我一路過來聽到許多傳聞。”

郝處俊難過地搖了搖頭,道:“朝堂亂了。分成了數黨,雍王的一黨力量最爲強大,近半的大臣倒戈附於雍王。”

戴至德沉默不言,李敬玄的話說得也有幾分道理兒,太子生死聽天由命了,一旦活着回來,一切皆象積雪遇到了六月的太陽,立即融化。一旦不回來,確實要爲國家將來着想。落在雍王手中,未必不會撥亂反正,若落在皇后手中,國家纔會真正動盪不休。

可不知道真相罷了,知道了,心中是十分不舒服的。

但其他大臣不知,太子陷於數十萬吐蕃大軍之中,還在敵人的後方,命運可想而知的。這時候不投奔雍王,投奔誰?可皇后會這麼甘心,問道:“還有呢?”

“還有新任宰相崔知溫與工部尚書崔知悌突然別出心裁,扶持周王,崔知悌還將其孫女,擇日就要下嫁給周王。”

“周王啊”戴至德腦海裡努力地回想着李顯的種種作爲,不由搖了搖頭。

“不僅如此,裴炎在天后替皇孫辦生宴時,突然高調地讚揚皇孫,似乎是想扶助皇孫。”

“皇刮啊,也不妥。”戴至德說道,太子的那個兒子才幾歲大,等到他成長起來,還得多少年,皇上的身體能拖到那時候?到時候大權必然落到皇后手中。

劉仁軌突然插言道:“有何不可?別以爲我不知道,太子之事,那個張桂東與雍王也有關連!當年太子是如何對待這個雍王的,若不是太子仁愛,雍王早就流放朝堂。我寧肯扶助周王,或者皇太孫,也不會扶助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張文灌、李義談、郝處俊他們只是重重地嘆了一口氣。到現在他們還沒有想好,若他們加入雍王黨,雍王必然會開心萬分,這幾人可以說是朝堂上的砥柱中流,有很大的話語權。可幾個人心中同樣不情願。

戴至德想到了李敬玄說的話,又想到了李賢的種種做爲,也嘆了口氣:“我也不知。”

但就是這時候,都疏忽了武則天的作用。李賢現在的力量看似很大,可是不是很大?

朝廷開始討論對李敬玄的處罰。

李敬玄閉門不出,家人一日三驚,李敬玄倒沒有害怕。其一,薛仁貴全軍覆沒,只是流放,並沒有處死。其二,自己提撥的官員遍佈朝堂內外,會有不少人替自己說話。其三,自己替皇土擋了一箭。

但心中羞愧,已經動了致仕的念頭。可這時候想致仕,朝廷也不會容可的。

大年三十到來,文武百官被喊到大明宮守歲。

宴席擺開,戴至德看了看,除了官員,還有後宮的嬪妃,太子的幾個妃子,以及一個宗室弟子,包括李賢、李顯、李旭輪,當然嬪妃與幾個妃子另外設席,與官員離開一段距離的。

衆人到齊了,李治與武則天姍姍來遲。施禮後,李治病秧秧的說了一句:“各位平身。”

讓大家坐下來,還沒有從打擊中走出來,身體基本康復,可精神不大好,三省呈上來的奏摺,幾乎很少過問,都交給了武則天批閱。

諸臣坐下,李治衝武則天努了努嘴。武則天說道:“各位愛卿,新年在即,順便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然後揮了一下手,一個太監打開奏摺,是李威寫來的信,以及裴行儉寫的奏摺。

李威信很簡單,有的事沒法說出口,只說了形勢所逼,我要撤退了,但會安然無事,幾月後自會脫險,至於如何退,退向哪裡,沒有說。又說了一句:兒臣失誤,以至三軍敗於黃河西岸,兒臣孤軍陷於囹圄之中,讓父皇母后焦心操掛,兒臣罪當萬死。

並沒有將過錯推於任何人身上。

戴至德嘆息一聲,還是太子好啊,與太子相比,李敬玄、郭待封這些大臣,或者李賢這個王子,差得太遠了。

然後是裴行儉的奏摺,大約將從撤回來的將士口中聽到的經過,寫了一遍,怎麼前去營救的,怎麼被圍困的,連論欽陵爲之心動,在三軍前面與太子敬酒的事,都寫了出來,然後是怎麼逃跑到積石山北麓的。太子沒有回來,裴行儉也寫了出來,但沒有寫對軍心與民心的收買作用,只是寫道:三軍未戰,將帥光沮,所以李敬玄之敗也。殿下若孤身脫逃,日後我朝大軍迎戰,皆以榜樣,軍將不軍,帥將不帥,臣雖垂淚慼慼,然以爲殿下應有此舉。

很淡的將這件事帶過去,就是怕李治到了這時候還會胡思亂想,那麼大事必去。

又寫了,正在調動青海大軍,甚至請救鬆州都督武居寂配合出軍,強行牽制吐蕃兵力,打出空擋,讓太子脫困。

這封信也不能說明太子安然無恙了,只是說明他還活着。

武則天舉起了酒杯,說道:“本宮昨天才收到這封奏摺,想到我兒的過去,一夜沒有睡着。不管如何,本宮爲我兒感到榮章。祝我兒早日脫困回來。”

說完了以酒潑天潑地,再敬諸臣。

喝了一杯酒後,武則天忽然望到末席處,說道:“明崇儼,你善長巫術,來,來,爲太子做一法術,祈福太子平安。”

知道明崇儼倒向武則天的人沒有幾個,聽到這一句,全場鴉雀無聲。李賢臉色立即變得蒼白起來,連明崇儼都被母親收買過去,那麼自己這一派的大臣,敢保證誰是忠心的?

明崇儼也不後悔,借雍王搭一腳,況且前前後後給了他多少錢?對得住他。

走過來伏於地上,虔誠地說道:“天后之命,臣敢不從?”

立即於衆人面前施展“巫術”。

表演完了,李顯又走了過來,說道:“父皇,母后,兒臣有句話當不當問?”

“顯兒,你問。”

“兒臣聽到許多謠傳,說大哥之陷,除了吐蕃論欽陵做了手腳外,還有二哥刻意讓張大安挑唆父皇,讓內侍張桂東前去青海做監軍使,然後重金收買了張桂東。所以張桂東一到青海,立即前去大拔鬥谷軍營。工部尚書劉審禮在張桂東的挑唆下,加土論欽陵用了反間計,引出漢胡分岐,這才按捺不住,最後纔沒有徵求大哥之命,強行出軍的。是不是有這事?”(

第347章 非川悽草(五)第50章 攤牌第329章 杜鵑枝上殘月第321章 鏡裡朱顏都變盡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28章 輕翻柳陌(一)第238章 滅口第119章 問琴(下)第64章 榮譽即吾命第109章 越權第363章 射日墜(五)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447章 月浸葡萄十里第264章 天下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457章 空見說(二)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140章 定(二)第155章 啓航(一)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297章 算蛟龍(二)第179章 南征問策 聖意難解第63章 小人膽戰 豐收瑞兆(下)第189章 一年第85章 老婦漁家 欲上嵩山(上)第22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二)第4章 悵客裡光陰虛擲(二)第337章 蕃胡菸灰(一)第370章 龍出海(三)第431章 聽得念奴歌聲(二)第459章 三千樂指(一)第324章 去去龍沙第108章 神人辦案 狄公瞎想第80章 王八之氣(上)第114章 白馬盛會 楊敏赴洛第42章 成嘆息(一)第45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八)第297章 算蛟龍(二)第177章 合(五)第408章 望不盡(二)第225章 人心所向 遼東紅玉第218章 姚州之戰(三)第137章 地域遠大 老花密報第203章 首功蕭何 再喻王弟第267章 安慰第481章 天上人間夢裡(五)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17章 夜來風雨(二)第350章 非川悽草(七)第145章 許府添丁 真相大白第414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一)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224章 以神爲名 西南始治第382章 氣開山崴(二)第304章 那更寒蟲四壁(一)第153章 問鼎(五)第149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上)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196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中)第154章 問鼎(六)第257章 論菊第31章 東宮大宴 太子約胡第188章 天天吃聖上第87章 前夕(五)第257章 論菊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361章 射日墜(三)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第140章 羞澀學拳 皆仿淑女第87章 老花不喜 矯篡懿旨第134章 春雷(六)第10章 一去無跡(一)第171章 探(九)第136章 聖意難違 洋曲舒情第130章 白馬說法 楊府借人第13章 宮中立威 將軍指點第40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三)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22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上)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上)第330章 孤城絕域畫角(一)第362章 射日墜(四)第183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下)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118章 兇相初現 以毒攻毒第132章 春雷(四)第72章 天高海闊第260章 大婚(中)第101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一)第248章 親事(下)第451章 肯把菱花撲碎(二)第66章 圖窮(上)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426章 甚輦路(一)
第347章 非川悽草(五)第50章 攤牌第329章 杜鵑枝上殘月第321章 鏡裡朱顏都變盡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28章 輕翻柳陌(一)第238章 滅口第119章 問琴(下)第64章 榮譽即吾命第109章 越權第363章 射日墜(五)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447章 月浸葡萄十里第264章 天下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457章 空見說(二)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140章 定(二)第155章 啓航(一)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297章 算蛟龍(二)第179章 南征問策 聖意難解第63章 小人膽戰 豐收瑞兆(下)第189章 一年第85章 老婦漁家 欲上嵩山(上)第22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二)第4章 悵客裡光陰虛擲(二)第337章 蕃胡菸灰(一)第370章 龍出海(三)第431章 聽得念奴歌聲(二)第459章 三千樂指(一)第324章 去去龍沙第108章 神人辦案 狄公瞎想第80章 王八之氣(上)第114章 白馬盛會 楊敏赴洛第42章 成嘆息(一)第45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八)第297章 算蛟龍(二)第177章 合(五)第408章 望不盡(二)第225章 人心所向 遼東紅玉第218章 姚州之戰(三)第137章 地域遠大 老花密報第203章 首功蕭何 再喻王弟第267章 安慰第481章 天上人間夢裡(五)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17章 夜來風雨(二)第350章 非川悽草(七)第145章 許府添丁 真相大白第414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一)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224章 以神爲名 西南始治第382章 氣開山崴(二)第304章 那更寒蟲四壁(一)第153章 問鼎(五)第149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上)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196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中)第154章 問鼎(六)第257章 論菊第31章 東宮大宴 太子約胡第188章 天天吃聖上第87章 前夕(五)第257章 論菊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361章 射日墜(三)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第140章 羞澀學拳 皆仿淑女第87章 老花不喜 矯篡懿旨第134章 春雷(六)第10章 一去無跡(一)第171章 探(九)第136章 聖意難違 洋曲舒情第130章 白馬說法 楊府借人第13章 宮中立威 將軍指點第40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三)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22章 小孩子打架 鬼市裡傳聞(上)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上)第330章 孤城絕域畫角(一)第362章 射日墜(四)第183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下)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118章 兇相初現 以毒攻毒第132章 春雷(四)第72章 天高海闊第260章 大婚(中)第101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一)第248章 親事(下)第451章 肯把菱花撲碎(二)第66章 圖窮(上)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426章 甚輦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