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教育的奇蹟

等熱烈的掌聲平息下來,陳海松接着說:“八路軍是國民軍的一小部分,抗戰前總兵力是六萬人,不到國家軍隊總數的五十分之一,但我們憑着堅定的抗戰決心、過硬的軍事素質、靈活的戰略戰術和戰區民衆的大力配合,不僅消滅了五六萬敵人,自己的實力也得到了提升,部隊數量超過了十萬,繳獲飛機四十多架、坦克裝甲車50多輛、火炮一百多門、機槍2000多挺、步槍3萬多支。收復縣城20多座,解救戰俘2萬多人,轉移敵佔區民衆20多萬人。

中國以民族復興、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爲己任,面對危局我們決不退縮,遭遇強敵我們選擇戰鬥。事實證明,在有利地形條件下,經過充分準備採取運動戰、游擊戰消滅孤立分散的日本軍隊是完全可能的。之所以接連失利,一方面是信心不足、準備不力,另一方面戰術呆板,打法陳舊,正面防禦拼消耗,暴露在敵人的優勢火力之下造成大量傷亡。如果充分利用中國遼闊的地域、複雜的地形,發揮軍隊數量多的優勢靈活作戰主動出擊,相信部隊也能取得更多的勝利。”

“我們聽軍部隊深入敵後,完全處在敵人的包圍之中,你們的生活一定很艱苦?不少字”

“孤軍深入從軍事講是自尋死路的敗招,因爲身在敵後,物資彈藥的補充比較困難,情報不準、敵情不明很容易受到敵人的合圍,不停的轉移消耗戰鬥力。但我們中隊在中國的土地作戰有什麼好懼怕的?到處都是痛恨鬼子的中國人,敵人的動向我們一清二楚;到處都是中國人的村莊,支持我們的民衆寧願自己少吃一頓也不願我們餓肚子;到處是鬼子的運輸線,輜重車隊經常定期不定期地給我們送來急需的物資彈藥。

我們還有堅固的根據地、傷病人員在那裡治療、多餘的物資在那裡儲存、新入伍的愛國青年在那裡接受正規訓練、簡單的地雷、手榴彈在那裡製造。我們過的很充實、很舒暢。”

“聽你這麼描述,我都想去那裡體驗一下了。我的許多學生希望跟隨你到華北去參加抗日工作,你願意接受他們嗎?”不跳字。

“抗日戰爭是中國一百年來不斷積貧積弱、任人宰割導致的民族矛盾的總爆發,根源在於社會制度的腐朽、統治階級的反動、工業的落後、軍隊的虛弱。中日兩個民族的全面戰爭的強弱表面反映在戰場、更多的體現在國民的素質、工業體系、經濟實力的比拼。

華北戰場的拼殺不是多拼死幾個鬼子的事,而是在阻擋敵人、爲後方積蓄更強的力量而爭取時間,他們拼的很苦,每天都在死人。爲的就是你們這些身在後方有知識有技能的人們趕緊行動起來、把國家的經濟搞去、把現代工業建立起來,把大威力的武器製造出來,去扳回戰場的劣勢,少流些血,多殺些敵。”

“你的想法比我們更清醒、更理智、更深刻,我覺得同學們可以接受。”

“我覺得大家必須接受。中國的虛弱很大程因爲無序、缺乏有效的組織,無法把億萬民衆整合成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實現社會的共同目標。我們人有責任擔負起社會組織任務,我們能組織八路軍在前方戰鬥,能組織根據地人民配合八路軍戰鬥,也能組織同學們在後方參與戰鬥。

你們的戰場就在課堂、實習場所,你們的敵人就是未知的世界和內心的怯懦、懶惰。你們的指揮員就是教授、專家、蘇聯顧問、技師,你們的勝利就是弄通一個個專業名詞、專業理論、學會一個個操作步驟、生產出一件件合格的產品、解決一個個現實問題。

抗日戰爭對中國人民來說既是一次生死挑戰,也是一次歷史機遇,一次完成社會變革、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契機。”

“你的想法和我們教授的觀點一致,我們也認爲同學們留在這裡參與工業建設發揮的作用更大。不過你仍然讓我們感到驚訝,你和很多將領不同,他們除了要槍要糧,就是要錢要人,你卻把送門的人往外趕。”

“我並沒有把人往外趕,只是把不同能力的人分配在不同的戰鬥隊伍裡,事業需要打碎舊制度的,更需要建設新制度的,需要衝鋒陷陣的、也需要添磚加瓦的。”

“又回到了的話題了,你似乎對青年學生們的期望特別高。”

“是的,您也曾經年輕過,您不覺得中國的青年學生一直都走在中國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最前列,是中國最有激情、最有戰鬥力的羣體嗎?”不跳字。

“這我承認,青年人有激情、有勇氣,五四運動、大、一二九運動都是學生推動了中國政策的改變,你對當代的青年人有什麼希望?”

“戰爭會打碎許多東西,中國歷史也多次發生戰爭,有內部的農民起義、有外部的外族入侵,但不斷的改朝換代、並沒有換來社會的進步,陷入了不斷改朝換代的怪圈。我認爲造成這種怪現象的原因還是生產力水平長期停滯不前,主要是地主、農民這兩個階級主宰着中國社會。沒有新興的力量來改變中國社會的成分,沒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利益把地主、農民的目光從土地移開,有更高的追求。

所以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僅僅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成功的基礎。同學們有的學習農牧業、有的學礦山冶金、有的學兵器製造、有的學交通運輸、有的學機械加工、有的學化工製藥、有的學建築施工,哪一項都是中國迫切需要的。都會在改造中國社會面貌、增強國力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我希望你們繼承老一輩愛國愛民的優良傳統,把對祖國深深地愛化作對知識、對技能的追求、對國家、對人民未來的思考。樹立成爲強大中國建設者的信念,安心讀、理論聯繫實際、發揮學科優勢邊學習邊工作邊創造,儘快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深入到工廠工地實習摸索,儘快成爲張掖、包頭工業基地建設的生力軍,新設備、的使用者,新裝備、新產品的研製者,爲抗戰的勝利、爲中國人民的解放、爲中國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

“我能感覺的到你不僅僅是個軍事指揮員,更是一個有深邃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你的視野很開闊,考慮的問題都是有深遠意義,我聽說這所大學就是你提議創辦的,大學的辦學思想也是你制定的,我們對你非常感激也很欽佩。”

“您的誇獎讓我誠惶誠恐,面對你們這些在白色恐怖下獻身的老前輩,我們除了景仰就是想你們學習,沒有你們的第一步、李立三、瞿秋白他們的第二步,不可能有今天的第三步,即使你們有過失敗的記憶,依然無法抹去你們奮鬥的足跡,你們永遠是我的前輩、老師。

河西大學是在一片荒灘集中了張掖民衆的全部財力物力在很短時間裡建造起來的,的確是我提議建造的,原因前面說了。當時我們很忐忑,這樣的投入值嗎?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能辦成我們理想中的大學嗎?

八月底我帶着部隊離開了張掖,那時,校園裡僅僅有何先生帶領的北平中國大學、天津北洋大學等幾所大學的幾千名師生住在帳篷裡,邊學習邊勞動。半年過去了,當我重新踏進這片校園,我的感覺是震撼、是欣慰、是豪情。”

“別說你了,就我這個老教育工作者也感到震撼,只能用奇蹟來形容。如此短的時間裡辦學規模、專業設置、教授數量、研究所數量、藏量就全國第一,據我所知西安、長沙、重慶也遷去了許多平津、寧滬杭地區的大中專學校,至今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別說辦學連生存都很成問題。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更是中國的恥辱。”

“我也聽說了,從戊戌變法開始,中國就意識到教育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主要標誌,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發達程度的重要依據,是國家擺脫貧窮、打破愚昧、啓發民智、壯大民生的力量源泉。輕視教育,就是輕視國家的未來。我們在帝國主義列強面前總說實力懸殊,難以抵擋,可我們用心發展過實力嗎?我們對教育提供過寬鬆的環境、足夠的經費嗎?解決過辦學中的實際問題嗎?

對教育的重視、對教師的尊重、對學生的關懷、在資金、設備、儀器、後勤服務方面的全力以赴無不顯示出張掖民主政府是有遠見的、對國家民族負責任的政府。這也是在座各位的幸運。”

“我們很有同感,熊主席、林主任、宋副議長經常來學校詢問我們的需要,擠出資金保證教職工的薪水和教學、辦公所需,通過香港的辦事處訂購了大批器材、儀器、專業籍。馬家軍工程部隊也是不辭勞苦,在冬季來臨之前讓兩萬學生搬進了宿舍,政府甚至讓出了幹部宿舍,安置教授們,自己住在帳篷裡,對此我們十分感動。”

“這的幹部應該做的。讓我欣慰的是有那麼多追求光明、追求進步、追求國家富強的知名學者教授、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不辭路途的遙遠、不畏旅途的艱辛、不在意張掖的偏遠,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這裡,讓荒涼的戈壁從此燃燒起科學的火焰、讓沉睡千年的古老土地孕育出民主的生機。

教授專家組成的校務管理委員會奉行引領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研究自然規律,創造人類文明的理念,結合實際開設了衆多的學科專業,滿足了學生的求知需求,規範了教學和生活秩序,科學地統籌使用師資、校舍、設備,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倡導教學的民主自由、營造寬鬆的學術氛圍,引進啓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多思考社會需要、多實踐理論知識、多創造有用的物質精神作品,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加快了人才的培養速度。你們不是坐而論道的學者,是真正有思想的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教育家。你們的存在、你們的引領註定會培養出中國頂級的學者、科學家、工程專家、各領域的傑出人物。”

“我們也是在你的辦學思想啓發下才這樣做的,得益於張掖高度民主自由的環境,分局、政府從不干涉教授們的教學、教授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舉辦各種學術報告。分局只在各院系每月做一次抗戰形勢報告會。當然教授們也都是愛國的進步人士,絕不會在課堂發表賣國的言論。”

“沒有寬鬆的環境,就沒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學術水平就不會有提高,科學研究也不會有創新和突破。既然下決心辦大學,就要按照教育的規律來操作,就要堅持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則,張掖的做法今後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讓我充滿豪情的是中國因爲有了你們而獲得了強大的人才和物質援助,大學源源不斷輸送出來的各領域的優秀畢業生將帶着民主的思想、科學的方法、先進的理論、紮實的專業知識分散到各個根據地、各大工廠企業,去組織中國的國民、開發中國的礦產資源,充實中國的國力。中國力量因爲你們的加入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民族復興的希望會大大加快。

我同意陳老的觀點,你們創造了奇蹟,創造了中國教育史的奇蹟,這是中國人民追求進步、追求科學、追求民主自由的奇蹟,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事業征途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中國展到今天註定是中國社會整體的變革,絕不是趕跑日本帝國主義、推翻軍閥反動統治那麼簡單。民族的復興依賴於民族的解放、民族的解放必須擺脫東西方列強的經濟、政治的控制、必須擺脫封建思想的深刻影響,打碎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

這是在辛亥爲代表的民主的基礎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同學們的老師大都參加了那場,陳獨秀先生化運動、五四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者,他們的功績在於對名亡實存的封建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宣揚了科學和民主,讓習慣了被剝削被壓迫的民衆改變了麻木不仁。

二十多年了,中國的民主在緩慢地進行,老一輩者的心血也換回今天中國不倫不類的社會現狀,有進步卻遠遠不夠。廣大的農村土地仍然大量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淳樸的農民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大多數國民還不知道要靠科學改變生活、靠民主維護自己的權益。

城市中貧苦民衆被肆意壓榨,知識分子、新聞媒體的意見建議得不到尊重接納,當權者只關注自己的地盤、享樂,百姓的疙、國家的未來無人過問。絕大多數人不識字、不關注外部世界的變化,社會生產力低下、社會貧富懸殊巨大,這樣的生活還要持續多久?世界潮流奔騰向前,留給我們追趕的時間還有多少?繼續這樣下去,中國還有什麼希望?

每一個熱愛祖國的中國人都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任其發展,都應該在中華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擔負起責任,繼續推動民主的快速發展。在中國摸索建立科學民主、公平正義的新的社會制度、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建立新型的、高效率的、高質量的關乎國計民生的現代工業體系。打碎束縛中國社會進步的反動、落後、愚昧的意識,調整不適合的觀念,保留有益的、優秀的傳統精華,調動起千千萬萬中國人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煥發出創造的激情。這都依賴於在座各位的努力,你們責任重大,責無旁貸。”

“從同學們的掌聲中,我知道他們接受了你的觀點。我真替他們高興,有幸見到你這樣有睿智思想的領導人,思想得到啓迪和昇華,我相信他們會受益無窮的。你似乎忘了臺下的教授們,對他們有什麼要說的嗎?”不跳字。

“各位教授都是德高望重、碩果累累的大師,可惜海松軍務繁忙,沒法當面聆聽教誨,陳老能否一一介紹?”

“原浙江大學校長、現河西大學校長,家、氣象學家竺可禎教授。”

陳海松連忙向臺下站起的老者鞠躬,臺下掌聲一片。

“清華大學算學系主任、數學家熊慶來教授。

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家朱自清教授。

浙江大院院長、物理學家胡剛復教授。

清華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化學家張子高教授。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會長,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

中國物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物理學家葉企孫教授。

中央大學數學系主任、數學家何魯教授。

清華大院院長、物理學家吳有訓教授。

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放射物理學家嚴濟慈教授。

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趙忠堯教授。

清華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機械工程專家莊前鼎教授。

北平東北大學工學院機械工學系主任、農業機械專家劉仙洲教授。

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所長,生物學家秉志教授。

中央大院院長、化學家王璡教授。

中央大學生物學教授羅宗洛教授。

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研究員吳學周教授。

北平師範大系主任,家黃國璋教授。

中央大系主任、家胡煥庸教授。

中央大學化學系主任、化學家高濟宇教授。

中央大學醫學院科主任、生理學家蔡翹教授。

浙江大學數學系主任陳建功教授。

浙江大學數學系主任蘇步青教授。

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古文學家劉文典教授。

燕京大學漢語言系主任、語言學家王力教授。

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李繼侗。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聞一多。

唐山鐵路學校教務長、土木工程專家羅忠忱教授。

廣州嶺南大學副教授、家馮秉銓。

清華大學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高足周培源教授、他的夫人中學教師王蒂澄女士。

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所長,動物學家王家楫教授。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物理化學家柳大綱教授、他的夫人小學教育專家樊君珊女士。

燕京大學社會學家吳文藻教授、清華大學女院教授、文學家謝婉瑩夫婦。

中央大學工學院長物理學家盧孝侯教授。

還有留美的數學博士孫光遠、曾遠榮、化學博士莊長巷、生物博士孫宗彭、物理博士施士元、地理博士胡煥庸等幾十位教授有課無法到場。”

陳海松一一向這些科學泰斗、文學大師鞠躬致敬。他的心裡一陣陣激動,有了這些大師的加入,加他們的弟子,河西大學想不出名都難。在他們的率領下,教學、科研一定會全國領先,工業的發展一定會突飛猛進。

他誠懇地說:“各位都是我的長輩,中國的科學巨匠,我不敢要求什麼。青年學生願意來到這裡很大程受到你們的感召,你們學術的造詣、思想的光彩、生活中的示範使你們成爲青年人的榜樣、良師益。你們就是河西大學的旗幟,在發展中國科技實力方面、在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的中國新型建設者方面有着無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你們曾是中國民主的參加者,我希望各位能帶領你們的學生繼續成爲新民主主義的積極參與者,爲建設富強昌盛的新中國貢獻力量。我不能做出什麼承諾,但我可以保證在張掖你們學術自由、言論自由、來去自由、生活無憂,全力保障你們的科學研究,設備、儀器、資金、助手優先保證。

張掖民主政府一定爲大家做好服務,提高便利,成爲中國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的孵化地,我們期待着河西大學創造出中國教育科技方面更多的奇蹟。

河西大學要成爲社會進步的策源地、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泉。”

會員,:

發佈,

第40章 衝突第157章 功高遭忌第232章 戰爭準備第95章 主角配角第27章 撤離廣靈第460章 地方部隊第221章 中埔村機場第270章 新三國論第189章 飛虎臨穗第164章 治國理念第579章 冷卻的豪情第26章 戰術推演第171章 軍人責任第363章 課題研究第129章 瑞昌殲敵第631章 屠殺海盜第560章 攔截火車第307章 取之於民第410章 理想主義者第282章 臨別寄語第440章 四戰區整編第282章 臨別寄語第274章 中央新的佈局第313章 注視新疆第32章 繼續北上第43章 惡魔發狂第353章 死不瞑目第48章 戰後大勢第191章 南粵英豪第656章 雷達站第139章 111旅團覆滅第301章 國府大員第258章 陝北留守兵團第145章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第399章 該拼命了第71章 規勸張主席第251章 強軍的秘密第389章 空中遇險第373章 小野露餡第592章 奇異的聯合第360章 重錘敲擊第367章 進入新疆第218章 兩島合作二百零二章 土肥原的怒火第11章 河西大學第668章 整頓藏區第165章 後方建設委員會第668章 整頓藏區第531章 黑虎掏心第235 海南軍區第615章 藤堂入席第160章 大局已定二百零二章 土肥原的怒火第244章 第二軍瓦解第296章 軍政分離第21章 繁忙的一天5第400章 航空機槍第667章 麥克馬洪線第99章 星星峽2第46章 主持決戰第263章 國軍羨慕第243章 幾多歡樂幾多愁第42章 五常自衛軍第95章 天津38師第113章 一羣財迷第49章 露出破綻第134章 揮出鐵拳第292章 又壓又擡第675章 不是僥倖第657章 國軍接戰第241章 鋼鐵廢物第400章 航空機槍第334章 孔策沃別墅第57章 獨立一團第212章 準備奪島第93章 又見馬驍第14章 進入張掖第219章 拿下南澳島第248章 第十戰區第493章 做客藍宮第286章 徐永昌的顧慮第436章 向八路軍學習第257章 擊斃桑木第195章 第八師團第620章 社會組織第291章 抵達重慶第505章 先國後共第179章 周邊形勢第42章 勸說2第7章 只有自己救自己第522章 肢解北極熊第50章 屯兵王家灣第328章 最後的手段第455章 戰役部署第630章 川石島上第83章 演習1第100章 廬山2第607章 人員到齊第97章 震懾老漢奸第450章 戰術變化
第40章 衝突第157章 功高遭忌第232章 戰爭準備第95章 主角配角第27章 撤離廣靈第460章 地方部隊第221章 中埔村機場第270章 新三國論第189章 飛虎臨穗第164章 治國理念第579章 冷卻的豪情第26章 戰術推演第171章 軍人責任第363章 課題研究第129章 瑞昌殲敵第631章 屠殺海盜第560章 攔截火車第307章 取之於民第410章 理想主義者第282章 臨別寄語第440章 四戰區整編第282章 臨別寄語第274章 中央新的佈局第313章 注視新疆第32章 繼續北上第43章 惡魔發狂第353章 死不瞑目第48章 戰後大勢第191章 南粵英豪第656章 雷達站第139章 111旅團覆滅第301章 國府大員第258章 陝北留守兵團第145章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第399章 該拼命了第71章 規勸張主席第251章 強軍的秘密第389章 空中遇險第373章 小野露餡第592章 奇異的聯合第360章 重錘敲擊第367章 進入新疆第218章 兩島合作二百零二章 土肥原的怒火第11章 河西大學第668章 整頓藏區第165章 後方建設委員會第668章 整頓藏區第531章 黑虎掏心第235 海南軍區第615章 藤堂入席第160章 大局已定二百零二章 土肥原的怒火第244章 第二軍瓦解第296章 軍政分離第21章 繁忙的一天5第400章 航空機槍第667章 麥克馬洪線第99章 星星峽2第46章 主持決戰第263章 國軍羨慕第243章 幾多歡樂幾多愁第42章 五常自衛軍第95章 天津38師第113章 一羣財迷第49章 露出破綻第134章 揮出鐵拳第292章 又壓又擡第675章 不是僥倖第657章 國軍接戰第241章 鋼鐵廢物第400章 航空機槍第334章 孔策沃別墅第57章 獨立一團第212章 準備奪島第93章 又見馬驍第14章 進入張掖第219章 拿下南澳島第248章 第十戰區第493章 做客藍宮第286章 徐永昌的顧慮第436章 向八路軍學習第257章 擊斃桑木第195章 第八師團第620章 社會組織第291章 抵達重慶第505章 先國後共第179章 周邊形勢第42章 勸說2第7章 只有自己救自己第522章 肢解北極熊第50章 屯兵王家灣第328章 最後的手段第455章 戰役部署第630章 川石島上第83章 演習1第100章 廬山2第607章 人員到齊第97章 震懾老漢奸第450章 戰術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