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誘敵

王凌最終放棄了藉機生事的想法。

原因有三:

一,不符軍令。

洛陽留守司馬懿給出的軍令是各地堅守不出,如果自己覺得有機可乘,主動出兵去偷襲蜀賊,本身就是違反了軍令。

成功了不見得有功,但失敗了肯定要被問責的。

二,證據不足。

雖然看似諸葛亮和張溪之間,存在將相不和的可能,但那也只是王凌一廂情願的猜測,沒有具體實證,貿然出兵的話,風險太大。

三,信心不足。

就算是諸葛亮和張溪真的存在嚴重不合,這倆不能同心協力,給了自己可乘之機.但畢竟對方有六萬人,自己這邊算上陳泰派來的一萬援軍,一共就兩萬人。

偷襲成功了還好,要是沒成功,損兵折將的話,魯陽的防守就會變得非常的困難。

基於三點原因,王凌覺得,自己還是保守一點,等到洛陽的援兵到了以後,再找類似的機會吧。

反正,如果諸葛亮和張溪真的不合的話,以後這種機會還是會再次出現的,不着急於一時。

因此,王凌下令,全軍固守,堅守不出。

而此時的漢軍營寨內,諸葛亮也是皺着眉頭,看着眼前的地圖,在思考着作戰策略。

張溪嘛,就坐在軍帳內的案几前,無奈的搖着頭。

那個王凌,好歹也是歷史上掀起淮南首叛的人物,雖然整個叛亂過程顯得相當的虎頭蛇尾,結局更是顯得王凌貪生怕死但能讓曹魏東境集體反叛,沒點能力是做不到的。

這種小計謀,肯定不可能吸引的這樣的人主動出城作戰。

是的,前天的異動,是諸葛亮故意做出來的,就是要擺出一副自己不懂用兵的架勢,讓魯陽守軍覺得有機可乘,主動出城來偷襲,這樣諸葛亮纔好設伏,一舉擊潰魯陽守軍。

張溪其實也勸過諸葛亮,告訴他王凌這人文武雙全,不是沒腦子的莽夫.但諸葛亮反問張溪,如果不用計誘使敵人主動出城作戰,難道要打艱苦的攻城戰麼?!

又或者,張溪有什麼好的計謀,可以讓魯陽守軍主動出戰?!

張溪一想也沒轍,自己確實沒有更好的計謀,索性就讓諸葛亮試一下得了。

反正這個計謀吧,失敗了也沒有太大的損失,但萬一王凌真的輕視了諸葛亮,真的被騙出來了,那收益可就大了。

不過現在看來,諸葛亮和張溪都想瞎了心了,人家王凌根本不爲所動。

就這,諸葛亮還不打算放棄再次強調一遍,攻城戰,實在是太難了,哪怕用六萬大軍圍攻一萬人守衛的魯陽,都沒有速勝的把握。

更別說魯陽隨時可能有大量援兵到來。

所以,諸葛亮覺得自己的思路是沒有問題的,還是應該吸引魯陽守軍主動出擊。

因此,諸葛亮決定,跟張溪分兵移營。

張溪負責領軍攻打魯陽南門,而諸葛亮則率領一半士卒去攻打魯陽西門。

這麼做不是爲了牽制守城兵力的防守重點,這麼做,諸葛亮是爲了加深王凌的誤會,讓他堅信,自己和張溪之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以至於不能在一個軍營內共事了。

當然,僅靠這麼一個分兵的計策,顯然是不能達到預定的效果的,接下來,諸葛亮還會採取一系列的矇騙和誘導措施。

比如說,不顧攻城器械完備就再次發動攻城,但攻城過程中顯得猶猶豫豫,讓王凌加深諸葛亮不善用兵的印象。

同時,讓張溪不要在自己攻城不利的情況下過來救援自己,造成兩軍各打各的假象,誘使王凌相信雙方不合。

最後,再賣一個夜間炸營的營嘯事件,給王凌創造出城偷襲的機會最後再一舉擊破敵軍,奪取魯陽。

這一套組合拳,別說,真的把王凌給蒙的差不多了。

確實,當諸葛亮選擇移營去進攻西門的時候,王凌雖然依然按兵不動,但心裡確實是在嘀咕着,該不會對面蜀賊真的將相不和吧?!

當然,這個時候,王凌也只是稍微嘀咕了那麼一下,並沒有太過深入的去思考這個問題,畢竟分兵進攻兩門,分散守軍防禦重點,也是攻城戰裡常見的事兒。

但接下來的發展,卻越來越讓王凌加深了蜀賊將相不和的印象。

首先,是雙方的進攻配合簡直是稀爛。 正常來說,分兵進攻一座城池,大概率會在同一時間發動進攻,這樣才能造成守軍無法兼顧兩門防守,從而露出破綻。

可眼前的蜀賊,雖然分兵了,但只有諸葛亮的那個營寨在派出兵馬試探性攻城,南門外的張溪軍,根本就是按兵不動。

而西門諸葛亮的兵馬,說他們是試探性攻城都算擡舉他們了,現在王凌是真的開始懷疑,諸葛亮是不是會指揮作戰了。

是,諸葛亮大名鼎鼎,名聲著於天下,但那主要是他理政輔政的能力,在劉備去世後,輔佐天子劉禪實現了蜀漢的平穩過度軍事能力,真沒有什麼具體的表現。

印象中,諸葛亮就領兵打過一次西羌,可問題是,雖然是他掛帥出征,但是不是他指揮的作戰,依然不好確定。

畢竟,當時諸葛亮麾下有張溪,龐德,姜敘等人協助,諸葛亮就算啥事兒不做,以張溪,龐德的能力,都足夠橫掃羌人了。

畢竟,這年頭的少數民族,能打的真的沒幾個。

至於後面的關中反擊戰,諸葛亮也是坐鎮長安穩定人心,沒有到一線實際指揮作戰。

也就是在戰役尾聲的時候抵達了潼關前線,帶去了足夠威脅潼關的援軍.可也僅此而已了。

也許,這個人就跟郭祭酒,荀尚書那樣,是個謀略出衆,擅長總理全局的謀臣,並不是一個能在一線指揮作戰的優秀統帥。

反正,從現在直接面對諸葛亮的進攻來看,王凌是真不覺得,這個諸葛亮能給他製造出足夠的壓力。

相反,魯陽西門守軍,幾次出城去燒燬蜀賊的攻城器械,諸葛亮都表現出反應不及時,應對不足的毛病,輕易就讓魏軍的反攻得手了。

這再次加深了王凌對諸葛亮的評價——這就是個大局觀出衆,但沒有一線統兵經驗的謀臣而已。

更加讓王凌覺得自己有機可乘的是.諸葛亮進攻期間,南門的張溪依然在費勁的打造攻城器械,一點出兵牽制騷擾的意思都沒有。

就好像西門的戰事跟他張溪完全無關一樣。

這種應對方式,顯然不是張溪這種久經沙場的老將應該做出來的反應。

那麼解釋大概就有兩個。

一個,是諸葛亮爭功,不允許張溪出兵協助,他要靠自己的本事攻下魯陽,爭取這次北伐的頭功。

另一個,是張溪和諸葛亮嚴重不合,張溪不願意出兵幫助諸葛亮,坐視諸葛亮成敗。

這兩個可能性,都有,但不管是哪一個.至少王凌覺得,自己看到了破敵的可能性。

然後吧,沒過幾天的晚上,斥候來報,說是西城外的蜀賊半夜發生營嘯,一通慌亂之後,早上蜀賊後撤十里重新紮營。

到了這個時候,王凌是真的沒有懷疑,這一切都是敵人設的局在王凌看來,連續進攻不順,損兵折將,敵軍士氣必然低落,而諸葛亮本身又缺乏一線統兵經驗,缺乏對軍營管理的認知,這樣的話,半夜發生炸營事件,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這個時候開始,王凌已經相信了敵軍將相不和的事實,開始抽調五千士卒,做好準備,隨時跟隨自己在合適的時機,出兵偷襲西門蜀賊營寨。

是,老子面對六萬蜀賊的營寨,確實要考慮一下出城偷襲的風險問題,但如今對面只有三萬人不說,還剛剛經歷過炸營事件,士氣低落,精神敏感這麼低風險,高回報的事兒要是不抓住,那他王凌一輩子都沒有出頭的機會了。

只要攻破了諸葛亮這一支軍隊,不說殺敵多少,只要擊破,那麼剩下的殘兵敗將就算投靠到南門張溪處,威脅也不會太大。

而且,經過這一次失敗後,以諸葛亮的地位,肯定不會輕易認輸,再加上諸葛亮和張溪之間不合,搞不好退到南門的諸葛亮,還會選擇奪取張溪的兵權,再次指揮進攻魯陽,一雪前恥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個魯陽,就好守的多了。

是的,在王凌的腦子裡,他都已經快腦補到自己擊潰六萬蜀賊,一舉名震天下了。

但可惜,王凌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不是王凌沒有等到他破賊的機會,而是因爲司馬懿親自帶領兩萬洛陽援軍,抵達了魯陽。

並且,司馬懿親自接過了魯陽的軍事指揮權。

至於出城偷襲諸葛亮營寨的事兒,司馬懿想都沒想,直接拒絕了。

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483章 賈詡之計第479章 看不慣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631章 單挑第1211章 六伐結束第173章 人才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574章 懲罰第331章 燒營第1155章 方案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263章 忙碌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349章 樊城保衛戰(二)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1069章 休戰第140章 攻克江陵第652章 雪橇第288章 胡修與呂常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1078章 交易第158章 送犁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686章 公平第821章 主帥對決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512章 關羽的戰術第639章 關羽觀陣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1209章 變數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589章 試探第264章 再見面第834章 追擊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488章 劉巴的策略第20章 被搶了第16章 豆腐的作用第391章 調人第194章 示範區第212章 投石車第914章 壓力第1000章 公安撤軍第1028章 桃園重聚第809章 蔣琬用兵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165章 朋友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891章 應對與變故第101章 漢津口之戰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360章 庲降都督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12章 秘方第137章 中箭第1168章 曹爽掌權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359章 嘈雜的軍議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494章 違令第987章 議定第181章 成婚第264章 再見面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665章 突圍第757章 離間計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528章 關羽搦戰第1050章 朱然的謀劃第239章 巴東郡保衛戰(三)第719章 諸葛到來第782章 敗退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190章 江東內事第887章 龐統訓姜維(二)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497章 一夜築城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427章 人情交換第586章 險計第476章 劉備稱帝第365章 點兵點將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503章 誰謹慎?!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349章 樊城保衛戰(二)
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483章 賈詡之計第479章 看不慣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1117章 孟達的決心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631章 單挑第1211章 六伐結束第173章 人才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574章 懲罰第331章 燒營第1155章 方案第1063章 局勢明朗第263章 忙碌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349章 樊城保衛戰(二)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1069章 休戰第140章 攻克江陵第652章 雪橇第288章 胡修與呂常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1078章 交易第158章 送犁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686章 公平第821章 主帥對決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512章 關羽的戰術第639章 關羽觀陣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1209章 變數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589章 試探第264章 再見面第834章 追擊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488章 劉巴的策略第20章 被搶了第16章 豆腐的作用第391章 調人第194章 示範區第212章 投石車第914章 壓力第1000章 公安撤軍第1028章 桃園重聚第809章 蔣琬用兵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165章 朋友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891章 應對與變故第101章 漢津口之戰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360章 庲降都督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12章 秘方第137章 中箭第1168章 曹爽掌權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359章 嘈雜的軍議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494章 違令第987章 議定第181章 成婚第264章 再見面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665章 突圍第757章 離間計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528章 關羽搦戰第1050章 朱然的謀劃第239章 巴東郡保衛戰(三)第719章 諸葛到來第782章 敗退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190章 江東內事第887章 龐統訓姜維(二)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497章 一夜築城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427章 人情交換第586章 險計第476章 劉備稱帝第365章 點兵點將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503章 誰謹慎?!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349章 樊城保衛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