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蔣琬和陳祗

“長安取士”這件事,身在成都的諸葛亮在聽說後,也只能是一聲嘆息。

諸葛亮現在還不知道這事兒到底是誰出的主意主意是好主意,但不管是提出的時機還是執行過程,都有些太過於急躁了,弄的好好的一件事,最終起到的效果卻非常的有限。

真的,如果諸葛亮在長安,絕對不至於讓事情鬧到現在的地步。

這事兒,本來是一個既能拉攏世家大族,同時也能爲以後的科舉制奠定基礎的好事兒,但如今鬧得多少有點一地雞毛的意思。

但不管怎麼說吧,這事兒諸葛亮暫時是管不了了,他還得忙着收拾成都的這幫不省心的世家們,尤其是那個參與了黃元叛亂的張氏。

滅族絕祀這種事兒,諸葛亮幹不出來,也沒有這個必要但敲打張氏,肢解張氏在蜀中的影響力,卻是必要的。

甚至諸葛亮還打算通過張氏如今的困境,撬開蜀中世家抱團的現狀,爭取讓蜀中世家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化,這才更加有利於自己之後施展政令,對蜀中進行整治。

也就是歷史上諸葛亮在建興年乾的那些事兒,現在諸葛亮都提前幹起來了。

不提諸葛亮在成都忙活,說回長安.長安取士這件事,總算是在五月底之前,徹底落下了帷幕。

雖然中間發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秦宓和張溪兩人也因此直接交惡,但四個人的人品和操守還都是很過得去的。

即使有矛盾,總算還是把這個事兒給弄完了。

這次長安取士,一共取士二百零七人,並且在取士之後的第一時間就授予了各部官職,分散到關中四十六縣上去了。

沒辦法啊,這都快六月份了,縣令,縣尉等官員早一天上任,百姓就能早一天有所依靠。

關中剛剛經歷完戰亂,地方盜匪都沒有肅清呢,可不是讓百姓“無爲而治”的時候。

再加上關中一向入冬比較早,從十月份開始就慢慢轉冷,如果再像去年那樣下一場持續一個月的大雪,那就麻煩了。

六月份任命官員,官員到任基本都得到七月份,十月份就得入冬,三個月的時間,要恢復地方安靜,本身就非常考驗官員的治理能力的。

而這羣取士選拔出來的官員,幾乎全部是生瓜蛋子,也不存在張溪的記憶中有所認知的那種遺珠俊才。

如今都已經三分天下了,稍微有點才能的人才都已經被三國挖掘的差不多了,真剩不下什麼內部挖潛的空間了。

也就是說,你不能指望他們跟龐統似的,荒廢政務三個月,半個下午就能全部搞定你必須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地方,開展治理工作。

這批官員在六月初開始挨個赴任,這才讓包括張溪在內的所有人鬆了一口氣。

也僅僅是鬆一口氣而已,接下來要忙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秦宓,他得正式開始研究劉備祭祖的禮儀規制問題,黃權也需要對軍中進行賞罰考評,龐統需要去對接漢中的法正,討論接下來的後勤補給供應,以及整個關中的戰略防禦佈置。

而張溪呢,他主要是負責政務實施,經營雍州。

張溪覺得吧,就屬他的事兒最多,也最繁瑣但沒辦法,誰讓張溪是四人組裡唯一一個有過地方理政經驗的人呢,只能硬着頭皮上了。

秋收和賦稅徵收的事兒倒是不用忙活了,大漢收復關中,爲了安定關中民心,劉備特意下旨,免除了今年的百姓賦稅。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漢軍在二月初擊破曹真,郭淮,三月份才勉強把靠近武關和潼關的遷徙百姓收攏下來,安置回鄉都已經是四月份以後的事情了,已經錯過了春耕時機。

百姓了不得是補種一茬糧食,但靠着這些糧食能不能撐過一年都不確定,如果還要百姓交稅的話,那就真的是把百姓往絕路上逼了。

劉備顯然不可能做到這麼絕,也知道即使強行徵收,也收不上多少糧食來,倒不如索性下旨,藉此安定民心。

秋收的事兒暫時是不用忙了,但百姓過冬的事兒,確實要準備起來,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於此同時,還有明確土地劃分歸屬,繪製魚鱗圖冊的事兒,也需要趕緊的做起來,免得那些世家們藉機侵佔無主土地。

這兩件事,就是這些新官上任後,最重要的兩項工作,而這兩項工作,也需要長安的州郡府官吏們,全力配合和監督。

爲了這事兒,張溪又開始忙活了。

好在啊,張溪前段時間搖的人,總算是陸續到位了。

尤其是蔣琬和陳祗的到來,給張溪分擔了相當多的工作量。

蔣琬不用說,他的能力一向是沒問題的,之前蔣琬不被劉備所喜,那不過是態度問題。

而如今,蔣琬經過近十年的地方歷練,早就已經脫去了一身傲氣,再加上本身的能力,即使劉備再次見到蔣琬後,也是欣喜異常。

如果不是張溪實在手底下缺人,劉備說不定都要跟張溪要人了。

這種人才,就該留在中書省,擔任是侍中一職啊。

蔣琬的表現,倒是不出張溪的預料,畢竟這位是季漢四相之一。

但陳祗的能力和表現,卻是讓張溪有些覺得不可思議。

陳祗是有能力的,這個張溪知道,否則也不可能在歷史上執掌季漢大權十幾年,對內壓制黃皓,對外支持姜維北伐。

但陳祗的歷史風評實在不高,姜維的北伐跟諸葛亮的北伐也有本質的區別,算得上是勞民傷財,除了精神可嘉外,沒有其他可取之處因此張溪總覺得,陳祗就算有才能,也比不上蔣琬,費禕這樣的大才。

可事實證明,就是蔣琬,對陳祗的能力也是讚不絕口,並且親口跟張溪承認,自己不如陳祗心細,施政上也不如陳祗考慮的周到。

要知道,這還只是蔣琬和陳祗相處一個月之後,得出的評價。

而陳祗從南中北上長安,庲降都督李恢,牂牁郡太守馬忠,都給張溪寫過信,在信中對陳祗的才能也是一頓誇讚.一開始張溪還以爲是人情關係的誇耀,但如今看來,陳祗是真的在南中乾的不錯。

能讓這麼多人交口稱讚,可見陳祗的能力,確實很強。

而張溪自己任用陳祗的這段時間裡,也能明顯感覺到不同。

陳祗等人沒到長安之前,張溪是讓柳隱幫忙處理政務,那時候張溪,柳隱,胡奮三人暫時搭起了雍州刺史府的架子,但三個人忙的昏天黑地的,行政效率依然不高,很多事情都做的沒有條理。

而等到陳祗,蔣琬等人抵達後,柳隱和胡奮外放去了右扶風和左馮翊,張溪卻感覺,自己的行政效率高了起來。

尤其是陳祗,在安排政務的時候井井有條不說,他本人的記性還極其出衆,張溪哪怕是隨口提過的一件事,下次想起來,他都能給你詳細彙報這事兒是誰在負責,已經執行到什麼程度了。

再加上陳祗的思維非常活躍,經常會給出一些雖然不合常規,但真的有用的策略也就是在這點上,讓習慣了地方行政方式的蔣琬自愧不如。

簡而言之一句話,陳祗的統籌能力,可以說是張溪見過的,僅次於諸葛亮的人。

有這樣的人幫忙,張溪做起事來,可以說是順手了不少。

唯一的問題是劉備不怎麼喜歡這個陳祗。

而劉備不喜歡陳祗的原因,是他覺得陳祗此人,跟他外祖父有點像,過於“識時務”了。

陳祗的外祖父,就是許靖。

許靖這人,才華不必說,能成爲天下大儒的人,從來就沒有不聰明的。

但許靖的做派,或者說德行吧,一直是被劉備所詬病的。

平日裡自然是看不出來,滿嘴孝悌忠義,仁義道德的,但一到關鍵時刻,許靖都能以六十高齡,翻牆出城投降這樣的人,如果不是身上的大儒buff,劉備壓根都不想理睬他。

而陳祗吧,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什麼來,但劉備曾經試探過陳祗,發現陳祗從來不會忤逆上官的決議,哪怕上官說的不對,他也不會主動去指正,也不會去勸諫,錯的政策他也執行。

對於有些人來說,會喜歡這樣事事順從的屬下,但對劉備來說,他不需要這樣的下屬。

爲此,劉備還特意私下警告了張溪,讓他看好了這個陳祗。

如果只是擔任副手,那麼這樣的人倒是可用,他確實可以保證上級的政策正確傳達,提高行政效率。

但千萬不能讓他獨當一面,否則的話,他的所制定的政策出發點,從來不來自於實際,只會是爲了迎合上意。

這樣的人,用好了是個好幫手,但用不好,坑害的可就是百姓了。

而張溪,聽完了劉備的這番警告後,大概也算是明白了,爲什麼陳祗的歷史評價不那麼高了。

這兩天天氣冷熱,不小心得了急行腸炎,在醫院掛水中.

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1024章 臨陣指揮對決第395章 曹丕親征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007章 襄陽情勢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689章 治理雍州第1222章 經濟戰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198章 對峙與密約第1044章 議罪錢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627章 階段性結束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519章 攻略西營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717章 缺乏經驗第1185章 魏縣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895章 石苞的心思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100章 接應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834章 追擊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59章 諸葛出山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64章 博望之戰第37章 一顧茅廬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555章 東線戰事第697章 私宴第437章 街亭第899章 曹魏的盤算第612章 撤退辦法第233章 佐官第1014章 寇封來援第678章 君臣一心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336章 公安城的戰鬥第486章 衆議第9章 寇封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750章 兵敗如山倒第430章 任免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807章 夜戰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905章 同行第594章 輪班制第903章 調任和妥協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1199章 援兵去哪兒第1122章 局勢有變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909章 談崩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1187章 兩線失敗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484章 劉備的反應第1102章 追擊第1054章 水戰(二)第782章 敗退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1034章 功虧一簣第368章 分兵第486章 衆議第983章 洛陽的威脅第856章 潼關之戰(十一)第883章 嚇退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890章 朱然掛帥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406章 樑緒在行動第227章 和談第263章 忙碌第381章 對外第924章 人才問題
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1024章 臨陣指揮對決第395章 曹丕親征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007章 襄陽情勢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689章 治理雍州第1222章 經濟戰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198章 對峙與密約第1044章 議罪錢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627章 階段性結束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519章 攻略西營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717章 缺乏經驗第1185章 魏縣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895章 石苞的心思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100章 接應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834章 追擊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59章 諸葛出山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64章 博望之戰第37章 一顧茅廬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555章 東線戰事第697章 私宴第437章 街亭第899章 曹魏的盤算第612章 撤退辦法第233章 佐官第1014章 寇封來援第678章 君臣一心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336章 公安城的戰鬥第486章 衆議第9章 寇封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750章 兵敗如山倒第430章 任免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807章 夜戰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905章 同行第594章 輪班制第903章 調任和妥協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1199章 援兵去哪兒第1122章 局勢有變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909章 談崩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1187章 兩線失敗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484章 劉備的反應第1102章 追擊第1054章 水戰(二)第782章 敗退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152章 魚鱗圖冊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1034章 功虧一簣第368章 分兵第486章 衆議第983章 洛陽的威脅第856章 潼關之戰(十一)第883章 嚇退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890章 朱然掛帥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406章 樑緒在行動第227章 和談第263章 忙碌第381章 對外第924章 人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