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爭(一)

一場殿前議事,把季漢接下來三年的大方向給定了下來——接下來的基本國策,以休養生息爲主,各地轉入戰略防禦。

但事情,可不是就這麼一點事情。

各地的發展情況如何,接下來的發展重點是什麼,如何在保證民生髮展的同時,兼顧各地防務,不給敵對勢力滲透的機會,中央朝廷又該怎麼協調跟地方之間的關係,需要給予地方怎樣的支持,而地方又需要給朝廷什麼樣的回報.很多事情,都需要私下認真討論後,才能決定下來。

不過這事兒,就不用當着劉禪的面討論了,回丞相府討論既可一方面是這樣的討價還價持續時間更長,另一方,那小胖子估計也聽不懂這裡面的彎彎繞繞。

回到丞相府,諸葛亮就回到了自己的主場,在丞相府長史張裔,參軍馬謖的幫助下,開始跟朝中大佬,各地方刺史,將軍們,討價還價。

現在已經不是那種需要站到國家層面去考慮國策的時候了,這會兒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尋求利益分配的時刻,誰還跟諸葛亮客氣。

尤其是龐統。

剛剛在大殿上,諸葛亮拉着法正,張溪,趙雲,力挽狂瀾,決定下了休養生息的策略.那時候龐統無奈只能點頭,可如今,事關門下省的財政撥款問題,那就不能跟這個死魚頭客氣了。

既然大政策已經決定了,這幾年需要休養生息,那麼朝政的重心,肯定要放到內部發展上來。

門下省,是監督六部執行的重要部門,但每年的財政撥款卻是三省中墊底的存在,手下人手不夠用也就算了,工資還最低,這誰受得了?!

你看看隔壁的虞翻,掌管御史臺,他手下的監察御史們出巡地方,哪個不是一路風光的坐車下去,公家提供一路吃喝不說,連車錢都不出。

到了他掌管的門下省這裡,連去六部調個卷宗,都要自己花錢僱車拉像話嘛!!!

這話說的,趕來議事的御史大夫虞翻聽了直翻白眼。

拜託,御史臺,是監察各地官員廉潔的,是去查貪腐的,你不得給最好的待遇,好好的供着麼?!

敢讓這幫小子背個包袱出行,指不定就有那麼幾個意志不堅的小子會忍不住誘惑,貪污受賄,最後該彈劾的人不彈劾,不該彈劾的人瞎彈劾。

御史臺是最不能缺錢的部門,虞翻又不是什麼腐儒,他太清楚人性是怎麼回事了,就是好吃好喝的供着,御史臺一年都要內查罷黜一批巡查御史呢,要是不給好待遇,誰願意來幹這種得罪人的差事?!

你龐統跟誰急眼錢糧,也不該跟御史臺急眼,有那個功夫,不如去找找尚書省的茬,整個朝廷最大的花錢窟窿就是尚書省,你但凡從他們手裡扣下一點財政費用來,都夠你門下省多發兩倍工資了。

虞翻這話一出,法正立刻急眼了。

是,尚書省確實是朝廷的銷金窟,但問題是,尚書省也是朝廷的聚寶盆啊你就看我每年花了多少錢,沒看到我每年給朝廷提供了多少賦稅麼?!

再說了,尚書省下轄六部,每個部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那麼大的攤子,那麼多的人,我這錢再多也不夠用啊。

真要有意見,你找中書省去,中書省那邊不過是翻翻卷宗,制定一下決策而已,至於每年佔用一大筆開銷麼?!

然後張裔也跟着急眼了。

如今諸葛亮升爲丞相了,中書令一職一直沒有做出安排,一方面是沒有合適的人選,另一方面,大漢也不需要再出現一個擁有決策權的中書令。

因此,中書令一職,一直是歸屬於丞相府,由丞相府長史張裔兼任的。

張裔一聽說要削減中書省的開支,頓時也忍不住跳出來了。

什麼叫中書省只要翻翻卷宗?!

拜託,中書省是決策部門,任何決策都需要有大量的文獻和數據作爲支撐的,沒有這麼數據支撐,制定出來的國政決策,交給你尚書省,你敢執行麼?!

中書省花銷多,那就是因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理這些文獻和數據,爲丞相府決策做出參考.削減中書省的花銷,萬一導致數據或者文獻不準確怎麼辦?!

真當中書省那麼多的中書郎只會抄資料麼,他們也要總結歸納,整理文獻和數據,從中發現各地的施政弊端,進而討論辦法加以改進.退一步說,就算中書郎只會抄資料,那總也得有人來抄才行吧?!

這年頭識字的人很多麼?!識字又願意來當中書郎的人很多麼?!

不給高薪,誰願意來幹這種庫吏一樣的工作?!

好嘛,諸葛亮還沒發話呢,三省加上御史臺,這四個部門就已經開始吵起來了,更別說後面還有各地刺史,將軍,就地方財政和軍費要跟諸葛亮扯皮呢。

這個事兒吧,一扯起來,沒有個十天半個月根本扯不完。

張溪本以爲,諸葛亮即使再是全能天才,他也得先擺平了中央朝廷內部的財政劃撥和軍費問題,接下來纔會跟地方刺史商討地方政務。

這沒個七八天的,根本討論不完。

因此吧,張溪都做好了在成都等上個七八天,再等諸葛亮召見的準備了.這七八天,好歹的可以放鬆一下,拜訪一下往日親朋好友,維護一下人脈關係。

比如說張飛,趙雲那邊,又比如說王平,馬謖那邊張溪是真的好奇,怎麼馬謖回到成都後,會從禮部侍郎的位置走回了老路,重新成爲了丞相府參軍?!

這小子還沒息了領兵作戰的心麼?!

可惜,張溪沒有時間去問。

一個,是馬謖如今很忙,忙着幫諸葛亮出謀劃策,應對朝中大佬們的各種要錢藉口。

另一個,是張溪也沒閒着,他被諸葛亮和法正一起拉着,參與了整個中央朝廷的財政分配計劃。

別看你張溪現在是雍州刺史,但你身上還掛着一個兵部尚書銜呢,你也是六部一員。

諸葛亮那意思,你一個兵部尚書,不參與國政,不參與制定軍費標準,想跑去偷懶?!

門都沒有。

而法正那意思吧,兵部好歹是六部之一,歸尚書省管,妥妥的尚書省干將,不想着幫尚書省多爭取一些經費,就想着置身事外?!

然後張溪就被這倆沒良心的貨給拖住了,參與到制定朝廷的財政分配當中來。

但其實.張溪是真的有點太小瞧諸葛亮和法正的用意了。

兩人拖着張溪參加,還真不是爲了討價還價的時候多個幫手。

這點事兒,他們爭歸爭,實際能達到什麼樣的最終目的,雙方其實心裡都有數,無非是尋求一個平衡點而已。

真正的目的,是爲了讓張溪儘可能的參與進朝政事務中來,增加在中央朝廷處理政務的能力。

說白了,就是培養執政朝廷的能力。

諸葛亮今年已經四十五了,法正年紀更大,已經快五十了,而張溪,還不到四十歲有些事情,是需要提前考慮起來的。

既然先帝有意讓張溪在必要的時刻成爲“博陸侯”,那麼張溪就得有這個能力,能撐起朝政運轉.這大概也是爲什麼先帝要讓張溪鎮守雍州,成爲第一個實權刺史的原因吧。

將軍出於軍伍,丞相出於地方嘛。

這兩年,張溪在雍州那地方乾的還行,防務,安民的措施做的都不錯,唯一欠缺的,大概就是經濟方面的頭腦.先從這次財政分配開始學起,如果能在這麼複雜的利益分配中學會怎麼協調處置,那麼將來至少不會再讓世家們哄的團團轉。

這就是諸葛亮和法正的良苦用心。

可張溪.張溪如今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

他聽誰說的理由都覺得對,但手頭就這麼點錢,到底該怎麼分配,他依然沒有什麼頭緒,也提不出什麼兩全其美的建議。

自己想不清楚,只能是看看諸葛亮怎麼去討價還價,怎麼去想辦法解決財政分配的問題.學歸學,但進展真的不大。

簡單來說,張溪的腦子,真的不適合搞經濟,他對一國經濟的理解太過於膚淺了,只能看到表面,對內部真正的核心利益掌控,始終欠缺一些洞察力。

這方面是急不來的,畢竟不是什麼人都是諸葛亮這樣的天才而且話又說回來,諸葛亮也不是一上來就掌控一國經濟事務的,他也是從一開始的荊南三郡練手,到後來主掌一州經濟,到現在掌控全國經濟,一步一步鍛煉出來的。

只能說,諸葛亮在這一路走來,犯錯的概率太低了,低到讓人有種錯覺,那就是諸葛亮一出山,他就啥都會。

張溪雖然比諸葛亮多了一千多年的積累,但經濟這個東西吧.現代人有幾個敢說自己真的懂的?!

大部分的現代人,估計還不如熟讀《管子》的古代人呢。

好在,諸葛亮和法正也不着急,還有足夠的時間,一點點的,慢慢來就是了。

就這樣,張溪被諸葛亮和法正“綁着”,全程參與了這次的財政分配行動。

等到中央財政分配計劃結束後,就該輪到地方刺史和中央之間,就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的關係進行討價還價了。

而此時的張溪,已經頭暈眼花了。

第792章 命中註定的待遇第719章 諸葛到來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290章 戰報第622章 謀士和武將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129章 破騎兵第1038章 東吳退兵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614章 亂戰第512章 關羽的戰術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989章 戰備第977章 試探與使者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96章 周瑜退兵第1102章 追擊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第123章 聯軍第1152章 調兵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55章 拜師第1204章 猶豫第680章 成都應對第588章 山路第1141章 濮陽失守第1207章 退路第663章 潼關的差異第116章 草船借箭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408章 姜維獻計第40章 運氣極好的曹操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1242章 應對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421章 張飛的遭遇第221章 直百錢第37章 一顧茅廬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862章 尾聲第228章 戰與和第449章 吳王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39章 訪友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905章 同行第200章 涪城相會第661章 潼關路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229章 結束對峙第212章 投石車第328章 陣前嘴炮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148章 出巡第1020章 兜圈子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392章 魏王曹丕第11章 鄧艾?!第639章 關羽觀陣第1018章 陸凱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180章 迎親第233章 佐官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649章 司馬赴任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550章 毌丘儉的決斷第282章 變化第729章 空城計第1242章 應對第389章 替代戰略第156章 曲轅犁第486章 衆議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631章 單挑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1150章 劉曄的建議第9章 寇封第649章 司馬赴任第702章 託孤第454章 關羽的調整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535章 陳倉防務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531章 衝陣對決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553章 調兵第1126章 互相猶豫第205章 局勢變化第715章 救災第933章 魯陽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1010章 河洛戰事
第792章 命中註定的待遇第719章 諸葛到來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290章 戰報第622章 謀士和武將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129章 破騎兵第1038章 東吳退兵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614章 亂戰第512章 關羽的戰術第836章 包圍網內的苦戰第989章 戰備第977章 試探與使者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96章 周瑜退兵第1102章 追擊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第123章 聯軍第1152章 調兵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55章 拜師第1204章 猶豫第680章 成都應對第588章 山路第1141章 濮陽失守第1207章 退路第663章 潼關的差異第116章 草船借箭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408章 姜維獻計第40章 運氣極好的曹操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1242章 應對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421章 張飛的遭遇第221章 直百錢第37章 一顧茅廬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862章 尾聲第228章 戰與和第449章 吳王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39章 訪友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905章 同行第200章 涪城相會第661章 潼關路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229章 結束對峙第212章 投石車第328章 陣前嘴炮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148章 出巡第1020章 兜圈子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392章 魏王曹丕第11章 鄧艾?!第639章 關羽觀陣第1018章 陸凱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180章 迎親第233章 佐官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649章 司馬赴任第1076章 事關國本?第550章 毌丘儉的決斷第282章 變化第729章 空城計第1242章 應對第389章 替代戰略第156章 曲轅犁第486章 衆議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631章 單挑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1150章 劉曄的建議第9章 寇封第649章 司馬赴任第702章 託孤第454章 關羽的調整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535章 陳倉防務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531章 衝陣對決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553章 調兵第1126章 互相猶豫第205章 局勢變化第715章 救災第933章 魯陽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1010章 河洛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