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紛亂

光緒還沒打開,好傢伙,夠厚的。這是一道李鴻章要仿洋人開辦銀行的折了,寫道如今大清的現狀,財政艱難,如果開辦銀行就可以集天下財富爲朝廷所用。並詳細講述了銀行的好處及開辦方法章程等等,連相關的人員、地點事無鉅細寫的是一個清清楚楚。而他上這道摺子的主要目的是,以北洋的名義先行開辦一家試行併爲北洋籌措經費。

光緒轉眼一想就明白了,李鴻章這樣做纔是真正的保密。一則,開辦銀行這麼大的事肯定會驚動朝中大小官員,這年頭凡是跟洋人沾着邊的東西,反對人無論清流還是保守派肯定的很多的,所以上的是密摺,如果慈禧點頭同意,朝中大小官員定不會逆了太后的意思,加上光緒自己肯定不會反對,那這事就能成。二則開辦銀行的摺子是上呈太后的,無論太后同意與否,最終都會將摺子交給光緒自己來處理,這樣就於光緒無關,太后不會心疑其它。就算是太后不同意而且直接招來軍機大臣商議,或都退回李鴻章,這都與光緒沒什麼關係。

這時慈禧說話了:“這是哀家三天前收到的,只有哀家看過。哀家看寫的還有些個兒意思。皇上怎麼看呀?”

光緒站起來,裝成思考的樣子在房間內快速踱步而行。光緒這下明白了,三天前收到的也就是,李鴻章看到朕下旨要檢閱八旗後呈上的。加上確實寫的是不錯,這樣一來,慈禧就會猶豫,按下不動。而八旗子弟的現狀李鴻章很清楚,檢閱的結果太后肯定不滿意。當然不論八旗兵現狀如何,光緒也會讓太后不滿意。這樣一來摺子就會到光緒手上正好給光緒說話的機會。看來呀這朝中爲官之人都是一個個人精,揣測上意都是很有一套的。不過將國家經濟表述的如此清楚,他老李再厲害也寫不出來。嗯,肯定是找槍手了。

“李中堂說的好呀,如今朝廷財政艱難,國家每年收入的8000多萬兩銀子,根本填不滿朝廷這個窟窿,就連親爸爸的過大壽修園子的錢,還得四處張羅。李中堂無時不爲朝廷分憂,忠心可嘉。兒臣以爲不必以北洋的名義了,就直接以朝廷的名義來辦。不然等李鴻章將銀行辦好了,朝廷又接手過來還不讓各地督撫認對朝廷有異議。就如摺子上說的先在直隸試辦,如果好再擴大。以兒臣之見,有一則,這銀行絕對不能讓洋人摻和。一但讓洋人蔘於進來,怕事又辦的不那麼回事了。”

“真如李鴻章說的那樣好?”慈禧還是有些猶豫,這權術她可說是中國自古來的第一人。可關係到國家經濟展布就不是她在行的了。

“好不好兒臣不知道,但有一點。尤其是這各省的厘金,說穿了就是地方督撫和各級大小官員的小金庫,地方督撫手握經濟大權,每年實際稅收比朝廷多了兩倍還不止,這對朝廷來說不得不防呀。”光緒指着摺子中的一句話:“親爸爸請看這句話。以洋人銀行爲例,各地將稅金都直接存入國家的銀行。如真能辦到,這樣一來地方就沒有了再收火耗厘金的藉口,就斷了各督撫的財源而且是名正言順。可以集天下財富爲朝廷所用。沒錢什麼事都辦不了,如此各督撫只能心向朝廷。”

要取消厘金,實際上就是中央向地方收權,單單只是這一點,就必將觸動激化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施行起來困難重重。如果能借老太太的手來辦這件事,以老太太的手段也許須要點時間,但十有八九能成。

“心向朝廷?”慈禧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句,而這句也是她最爲關心的。洪楊之亂之時,由於朝廷無力撲滅叛亂,只能讓各地督撫自行集餉練兵,終成尾大不掉之勢。如果一家銀行能收天下財權,到真有利於朝廷的統治。慈禧還是有些猶豫的問道:“真的能成?”

“畢竟朝廷還有大義名份,不論地方如何想法,誰還敢真的明着違抗朝廷旨意。兒臣想不如就依李鴻章所言,先在直隸試試。一則先看看成效。二則也給朝廷一個進退的空間。親爸爸以爲如何?”不等慈禧說話,光緒想趁熱打鐵:“兒臣前幾日以鐵路之事堵各國公使之口,不如將它真的給辦起來。兒臣想呀,這鐵路修好了,各地方總不能給鐵路設卡設局子吧。以朝廷的名義與洋人合辦,這錢還不都到朝廷裡來了?”

慈禧嘆了口氣:“這銀行就先辦起來吧,鐵路之事先緩緩,哀家還要好好想想。皇帝呀,治大國如烹小鮮,朝局以穩爲重呀。”

光緒裝出一副很是受教的樣子:“兒臣明白。”

處理國家大小事務,不是在朝堂。大臣們都明白,真決定國策的地方是慈寧宮,而軍機處不過是個傳達的地方。上朝不過是籤個到應應景的。如同走走過場。可今天光緒接連頒佈的三道聖旨讓所有在場的大臣一片茫然。

“昨日考教八旗,結果令人心寒。昔日無敵的八旗鐵騎已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之中。朕深感國家無強兵不能謂之以強國。朕今日昭告天下:凡年齡在18至25歲,身體健康的男性均可報名參加新軍。報名細則另行公佈。”

“現當整齊幣制之際,擬由戶部設立,參閱各國銀行章程,斟酌損益,迅即辦起銀行,以爲財幣流轉總彙之所。以前期準備的800萬兩白銀以本,以戶部歲入爲擔保。成立大清銀行。先行在直隸地區試行。擬林啓兆出任大清銀行總辦,立即前往京城面聖。”

“兵部尚書孫毓汶視察豐臺大營及京畿周邊防務。朕親自前住北洋視察淮軍及北洋水師。擬於光緒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前往,着北洋大臣李鴻章準備接駕。”

一時間朝野震動,總理衙門中守舊的頑固派,由其是孫毓汶更是在當天下午就像慈寧宮遞了牌子。他們公開認爲開設銀行會造成混亂,有動搖“國本”之虞。御史們更是上表“官設銀行,流弊宜防”的奏摺。對於奏摺,光緒一律留中不發。而去慈禧告狀的先是慈禧以皇上親政爲由推了出來,然而慈禧也經不起人多。去的人多了,慈禧只能招來軍機大臣發了一通脾氣:“皇上辦這新軍新學,這錢都是皇上從內務府拿的內努銀子,要是誰能拿出錢來辦這新軍新學,哀家就不辦這銀行。”

慈禧這句話下來,徹底的讓保守派沒話說了。這些人爭權奪勢,營私舞弊行,正要幹些個實事可都不在行了。可這些人也沒死心,想着法的多方刁難。這些指責和刁難集中體現在諸如利益的分配、總行所在地、政府與銀行的關係以及領導權等方面。特別是聖旨上提到的800萬兩的本金來源,更是讓光緒跑到慈禧那去解釋。這筆錢其實就是御膳房假菜案和日後牽連出來的各項貪瀆案,抄家所得的各項珍玩古董交給李鴻章讓他變買折成的現銀。

“親爸爸,朝廷已有多年未給北洋撥付一兩餉銀。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總不能讓將士們平時都餓着肚子吧。那樣真打起仗來還有誰爲朝廷用力。兒臣也是想着爲北洋籌措點餉銀。可沒想李鴻章這人到是忠心不二,不僅未貪未這筆銀子,到還讓他想出來個爲朝廷賺錢的法子。這李鴻章舉薦的林啓兆兒臣已讓他進京來,到時還請親爸爸見見。”

這錢的來源其實慈禧早就知道,這宮內朝中大小事務哪件事有她不知道的。慈禧之所以將光緒招來,只是想看看他會不會跟自個兒說實話。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光緒的所作所爲讓慈禧有些擔心。臣工們的摺子依然每天都會送來,光緒本人也隔三差五的來陪着說說話,問問政務。可以說現在朝廷上的事還是慈禧說的算的,光緒也依着慈禧的意思來辦。可一但關係到新軍之事,光緒就一定會依着自個兒的意思來辦。這也許是年少之人的意氣用事,慈禧本來是沒有在意,慈禧也想着爲祖宗守着這若大的基業。只是她心裡總有一種說不清的感覺。

“李鴻章的忠心哀家是明白的。這林啓兆哀家就不見了。皇上看着得用就用起來吧。

“就當給兒臣把把關?”

“好吧,哀家就見見吧。”

光緒的聖旨一頒佈,朝廷就開始爲光緒出巡做準備。行程、隨行人員、禮儀等等一大堆各種各樣的事務開始安排下去,光緒只交待了不要擾民,就不再過問。這些事反正有禮部官員安排。不過光緒在這特別提到了冷峻,要求必須將這人帶上。

而中國將要開辦自己的銀行一事也傳到了各國駐華公使的耳朵裡,第一個插手此事的是英國人,大清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赫德上折說清國無須自己辦銀行,大英帝國的匯豐銀行在大清各地均有業務,匯豐銀行也有良好的信譽。以匯豐銀行代理大清銀行相關事宜,可避免重複建設。而這份摺子竟然還讓總理衙門鄭重其事的呈報給光緒,氣的光緒晚飯都沒吃。緊隨英國其後的是帝俄。其它還有法、奧兩國,它們公然向清政府提出歸併合辦的要求。此時美國尚未在華設立銀行,因而密切關注大清此次開辦銀行的相關事宜。

國家中央銀行對於金融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調節貨幣供應量、穩定幣值。集中保管銀行的準備金,並對它們發放貸款,充當“最後貸款者”。同時爲國家提供金融服務,代理國庫,代理髮行政府債券,爲政府籌集資金;代表政府參加國際金融組織和各種國際金融活動等等。如此重要的道理,這滿朝官員竟然沒有一個能明白的,到是外地督撫如張之洞,劉一坤等人均上表支持,還希望能開辦至各省,以利錢糧流通。不過這些督撫都提到一個類似的要求:以他們現有的作爲基礎。

作爲一個的後世的人怎麼能不明白國家中央銀行的重要性。對於各地督撫所提到的事情,反正一時半會還靠不上邊,暫且擱置一邊。對於他國反對之聲光緒不可能置之不理。不過這一次光緒再次祭出他的法寶——修鐵路。

由於離出巡還有些日子,光緒接見了英美俄德四國公使,開門見山的就提出了關於鐵路修建的事宜。

第245章 驚天巨案第20章 皇上的棋局第27章 紛亂第168章 掠奪計劃第105章 旗正飄飄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二百三四章 乾綱獨斷第2章 低調做人第54章 驚喜連連第248章 別喊口號第300章 四十二章 羅斯福之死第55章 準備就緒第173章 這都什麼事嘛第365章 天崩第74章 月黑風高夜第19章 差事第300章 一十八章 不留後患第33章 賺錢的法子第300章 二十四章 偷天換日第172章 震驚第229章 材料革命第189章 蠢蠢欲動第155章 變天了第299章 公私分明第293章 皇后駕到第295章 瘋狂的尼古拉二世第87章 嚴復爲官第255章 對荷蘭宣戰第196章 各方反應第376章 一個念頭第130章 突圍第372章 勢在必行第42章 鐵路第374章 回京第203章 日俄密約第97章 太平洋艦隊第111章 亂像叢生第88章 生絲大戰第24章 紛爭四起第300章 四十五章 美西戰爭第267章 被羞辱的英國第29章 初見琅威理第22章 都是難題第145章 噩耗不斷第125章 決戰的序幕第300章 二十一章 恐懼的種子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300章 四十五章 美西戰爭第286章 海陸之爭第240章 南下的序幕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76章 針鋒相對第256章 宣戰的原因第110章 傷離別第29章 初見琅威理第415章 勝利的歸屬第218章 捷報頻傳第300章 零九章 不約而同第173章 這都什麼事嘛第354章 中美洲的煩心事第79章 各自退讓第216章 宋慶之死第82章 演習第430章 中國的野心第182章 任道而重遠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29章 初見琅威理第17章 必須的廢話第149章 生產建設兵團第378章 揍他第113章 焦點第276章 決不讓英雄在九泉下流淚第177章 寒流第167章 第三把火第233章 摺子戲第237章 發給德皇的電報第165章 工業浪潮第364章 我是誰?第299章 公私分明第65章 新年快樂第87章 嚴復爲官第73章 巧合第85章 李鴻章的難題第35章 容閎回國第300章 四十三章 菲律賓改名叫呂宋第402章 大海戰的序幕第249章 國家級別的面試第4章 朝堂之上第368章 亡清序曲第80章 紛亂第283章 離別第7章 着手準備第295章 瘋狂的尼古拉二世第288章 慈禧病危第148章 潮起潮落第138章 最後的電臺第362章 備戰第384章 流浪艦隊第147章 諸位輔佐,朕之大幸
第245章 驚天巨案第20章 皇上的棋局第27章 紛亂第168章 掠奪計劃第105章 旗正飄飄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二百三四章 乾綱獨斷第2章 低調做人第54章 驚喜連連第248章 別喊口號第300章 四十二章 羅斯福之死第55章 準備就緒第173章 這都什麼事嘛第365章 天崩第74章 月黑風高夜第19章 差事第300章 一十八章 不留後患第33章 賺錢的法子第300章 二十四章 偷天換日第172章 震驚第229章 材料革命第189章 蠢蠢欲動第155章 變天了第299章 公私分明第293章 皇后駕到第295章 瘋狂的尼古拉二世第87章 嚴復爲官第255章 對荷蘭宣戰第196章 各方反應第376章 一個念頭第130章 突圍第372章 勢在必行第42章 鐵路第374章 回京第203章 日俄密約第97章 太平洋艦隊第111章 亂像叢生第88章 生絲大戰第24章 紛爭四起第300章 四十五章 美西戰爭第267章 被羞辱的英國第29章 初見琅威理第22章 都是難題第145章 噩耗不斷第125章 決戰的序幕第300章 二十一章 恐懼的種子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300章 四十五章 美西戰爭第286章 海陸之爭第240章 南下的序幕第393章 隱秘之事第76章 針鋒相對第256章 宣戰的原因第110章 傷離別第29章 初見琅威理第415章 勝利的歸屬第218章 捷報頻傳第300章 零九章 不約而同第173章 這都什麼事嘛第354章 中美洲的煩心事第79章 各自退讓第216章 宋慶之死第82章 演習第430章 中國的野心第182章 任道而重遠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29章 初見琅威理第17章 必須的廢話第149章 生產建設兵團第378章 揍他第113章 焦點第276章 決不讓英雄在九泉下流淚第177章 寒流第167章 第三把火第233章 摺子戲第237章 發給德皇的電報第165章 工業浪潮第364章 我是誰?第299章 公私分明第65章 新年快樂第87章 嚴復爲官第73章 巧合第85章 李鴻章的難題第35章 容閎回國第300章 四十三章 菲律賓改名叫呂宋第402章 大海戰的序幕第249章 國家級別的面試第4章 朝堂之上第368章 亡清序曲第80章 紛亂第283章 離別第7章 着手準備第295章 瘋狂的尼古拉二世第288章 慈禧病危第148章 潮起潮落第138章 最後的電臺第362章 備戰第384章 流浪艦隊第147章 諸位輔佐,朕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