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回良馬對節使拜太尉 淮軍叛都督辭相位

〖良馬對節使拜太尉~淮軍叛都督辭相位〗

詞曰:

千里馬多,奈何孫陽不長有。盡叫世人,肉眼看奇珍?

老驥伏櫪,思奔騰雲漢。心悲苦,青雲非青,敢與嘶鳴。

話說殿帥楊沂中大勝劉猊於藕塘,便與張俊相會,引兵攻壽春府,不克而還。後惠州軍賊曾袞作亂,摧鋒軍統制韓京募敢死士,夜襲破之,曾袞出降。

張浚在江上,嘗遣其屬呂祉入奏事,所言誇大,趙鼎每抑之。天子謂趙鼎道:“他日張浚與卿不和,必呂祉也。”

後張浚因論事,語意微侵趙鼎,趙鼎言:“臣初與張浚如兄弟,因呂祉離間,遂爾睽異。今浚成功,當使展盡底蘊,浚當留,臣當去。”

天子道:“俟張浚歸議之。”張浚奏乞幸建康,而趙鼎與折彥質請回蹕臨安。暨張浚還,乞乘勝攻河南,張浚入對,言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爲大將,請罷之。帝命與趙鼎議。

趙鼎言:“擒劉豫固易耳,然得河南,能保金人不內侵乎?光世累世爲將家子孫,將卒多出其門,無故而罷之,恐人心不安。”遂遷劉光世爲護國、鎮安、保靜軍節度使。張浚滋不悅。趙鼎乃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卻說此時,岳飛亦得旨助戰淮西,聞詔即日啓行,率大軍東下,待至江州,聞知金、齊大敗而退。

岳飛奏至,天子語張浚道:“劉麟敗北不足喜,諸將知尊朝廷爲可喜。”遂賜札岳飛,言:“敵兵已去淮,卿不須進發,其或襄、鄧、陳、蔡數州,或與劉豫有機可乘,從長措置。”岳飛乃還軍。

再說岳飛東去,劉豫便得密報,又正值劉麟、劉猊兵敗,遂集軍要復商、虢、唐、鄧等州。先使許清臣合金人馬步軍三萬五千,攻虢州;使關師古引軍一萬三千人馬攻商州,又令西京留守司統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共五萬人馬,攻襄陽府、唐鄧二州並信陽軍。

岳飛回軍途中,屢接王俊等將急報,乃日夜兼程,火速回軍,趁夜渡江,急令前軍統制張憲率萬軍援鄧州,自引大軍親赴唐州。

岳飛到唐州,牛皋、郭青已用步軍八千大破齊兵方城縣,牛皋陣斬馬汝翼,生俘千人,得戰馬三百餘匹;王貴、郝晸亦擊敗劉豫之弟劉復,焚其營寨,追入蔡州去了。

岳飛大喜之餘,張憲鄧州捷報又到,以萬人擊破僞齊留守司郭德四將五萬人,生擒郭德、施富一千人,得戰馬五百匹。然虢州右軍統制龐榮、寇成大勝,寇成殺降卒五百餘人,岳飛不喜,不以有功,乃回書責詈。

岳飛慮王貴兵少,乃率大軍,備十日之糧速進,以援王貴。數日,岳飛與牛皋皆會王貴蔡州城下,王貴來見岳飛道:“末將本欲擒劉復,奈何追之不及,遁入城中去了。”

嶽節使問道:“何人守城?”

Www✿Tтkan✿¢ ○

王貴道:“賊將李成、李序。”

岳飛遙見蔡州城道:“此城嚴守甚密,勢不可攻。”忽有哨馬慌急來報:齊軍不知多少,分四路而來,離此不過十餘里。

嶽節使問道:“哪四路人馬?”哨馬回道:孔彥舟從正東來;商元從正北來;王彥先從正南來;賈潭從正西來。

牛皋叫道:“莫等四路來,我便攻下此城。”就要攻城。

岳飛急止道:“休得莽撞。此番前來,兵馬不足,他將又不知曉,倘若被圍在此,坐等何人來救?”急令後軍變作前軍,退離蔡州。又使王貴、董先各自領軍埋伏,截殺追軍。

卻說岳飛方退數裡,劉復知援軍已到,令李成、李序引軍出城急追,行五里許,抹過一座竹林子,忽的撞出一彪人馬,當先馬上卻是王貴,厲聲大叫道:“奉嶽節使鈞旨,候汝多時矣。”

李成大叫:“誤中匹夫之計。”李成引軍便回,王貴追殺一場,得了些刀槍馬匹、俘獲賊軍一千餘,並十餘禆將。

李成驚慌行了二里,李序不見王貴追來,與李成道:“不過虛張聲勢,再追必殺岳飛。”孔彥舟等將已來,遂合兵一處,併力追殺。

李成、孔彥舟、商元、賈潭等十將追不過四里,山坡後擁出倆隊人馬來,爲首二將正是王貴、董先,大叫道:“潑賊子,還不歸降?”引軍殺來。

李成叫道:“岳飛賺我。”引軍慌忙便撤,孔彥舟等部亦被衝亂,只得後退。又被王貴、董先追殺一場,齊軍屍橫溪谷無數。王貴、董先再俘獲偏將十餘員,兵卒千餘,良馬千匹。李成不敢再追,與孔彥舟十將合兵後,岳飛已離了蔡州境內,只得作罷。

岳飛方離蔡州,便上奏朝廷,欲集大軍破蔡州以取中原,天子不許,岳飛乃召王貴等還。岳飛此番又破劉豫之兵,王貴因功擢升棣州防禦使,牛皋爲建州觀察使。

同年十二月,天子駐蹕平江,賞淮西功,加張俊少保,改鎮洮、崇信、奉寧軍節度使。右相張浚舉薦行宮留守秦檜,可倚大事,遂召秦檜赴行在。秦檜復起後,先後任觀文殿學士、溫州知州、紹興知府,皆以諂媚、阿諛用事,忽聞天子相招,急趨平江,來見天子,備言宜守不宜戰,諸將莫不恨之。

七年正月,李綱以爲平江去建康不遠,徒有退避之名,不宜輕動。上疏奏道:“臣聞自昔用兵以成大業者,必先固人心,作士氣,據地利而不肯先退,盡人事而不肯先屈。是以楚、漢相距於滎陽、成皋間,高祖雖屢敗,不退尺寸之地;既割鴻溝,羽引而東,遂有垓下之亡。曹操、袁紹戰於官渡,操雖兵弱糧乏,荀彧止其退避;既焚紹輜重,紹引而歸,遂喪河北。由是觀之,今日之事,豈可因一叛將之故,望風怯敵,遽自退屈?果出此謀,六飛回馭之後,人情動搖,莫有固志,士氣銷縮,莫有鬥心。我退彼進,使敵馬南渡,得一邑則守一邑,得一州則守一州,得一路則守一路;亂臣賊子,黠吏奸氓,從而附之,虎踞鴟張,雖欲如前日返駕還轅,復立朝廷於荊棘瓦礫之中,不可得也。借使敵騎衝突,不得已而權宜避之,猶爲有說。今疆埸未有警急之報,兵將初無不利之失,朝廷正可懲往事,修軍政,審號令,明賞刑,益務固守。而遽爲此擾擾,棄前功,挑後患,以自趨於禍敗,豈不重可惜哉!”

天子見李綱之奏,又用張浚薦,乃下詔移蹕建康,賞張浚以破敵功,遷特進,未幾,加金紫光祿大夫;發米萬石濟京東、陝西來歸之民。中旬,解潛罷,以劉錡權主管馬軍司,並殿前步軍司公事。下旬,以翰林學士陳與義爲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沈與求同知樞密院事;復置樞密使、副樞密使,知院以下仍舊,張浚改兼樞密使;禁諸軍互納亡卒;西蕃三十八族首領趙繼忠等來歸。

一日,天子於平江府行宮,見又是一年新春時節,乃作《漁父詞》一首:

春入渭陽花氣多。

春歸時節自清和。

衝曉霧,弄滄波。

載與俱歸又若何。

左右內侍聽了,連連奉承叫好。忽有宮人來報:問安使何蘚、範寧使金國而還。天子令引入內殿,無移時,二人入來,納頭便拜。

天子急問:“不必多禮,二聖與太后如何?”

何蘚、範寧叩首痛哭道:“淵聖皇帝一切皆好,道君太上皇及寧德太后昇天矣!”

天子變色而起,大叫道:“頑奴,何敢亂言。”

範寧道:“臣等雖萬死不敢胡說,陛下明察。”

天子泣道:“父皇、太后何時崩的?”

何蘚道:“先帝於紹興五年四月甲子,病重崩於五國城中,寧德太后則崩於紹興元年。”

天子慟哭道:“屈指算來,先帝年已五十四歲,太后五十有二。”又問:“先帝有何遺物?”

何蘚道:“先帝自北國留有詩詞十八首,臣已抄錄攜歸。”乃自袖中獻出。

天子反覆觀讀,卻是先帝之風,內中唯有一首《在北題壁》,甚是傷懷。寫道: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天子看罷,號慟擗踊,哀不自勝,昏厥於地。衆人急救,半晌方醒,扶入內殿。羣臣知之,急入宮問安。

徽猷閣待制、嚴州知州胡寅請服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天子欲遂終服,而張浚連疏,論喪服不可即戎道:“天子之孝,不與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廟社稷,今梓宮未返,天下塗炭,願陛下揮涕而起,斂發而趨,一怒以安天下之民。”乃命張浚草詔告諭中外,辭甚哀切,並立靈牌,祭奠先帝。張浚又請命諸大將率三軍發哀成服,中外感動。天子號慟,宮中仍行三年之喪,即日授秦檜樞密使,恩數視宰臣。遂遣王倫等使金國迎奉梓宮。後上道君太上皇帝諡曰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廟號“徽宗”,皇后曰顯肅皇后。

卻說岳飛得知道君太上皇死於五國城,乃急赴行在弔唁道君靈位,天子擺宴迎勞。宴罷,天子與岳飛閒遊於園中,從容問道:“卿身爲大將,一身武勇,必知刀劍、槍戟、甲冑、戰馬之優劣,可得良馬否?”

岳飛道:“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噉芻豆至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冑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爲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值復襄陽,平楊麼,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踊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爲馬,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天子道:“善。卿今議論極進。”

岳飛道:“臣前如後者之乘,至遇陛下,如見孫陽,今日願爲前者二馬,爲社稷分憂。”天子大喜,遂拜岳飛爲太尉,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

兩日後,天子乘輿發平江,至建康。三月初一至鎮江府丹陽縣,韓世忠入見,命世忠扈從,岳飛次之。明日至鎮江府,楊沂中入見,命沂中總領彈壓巡幸事務。次日,蠲駐蹕及經從州縣積年逋賦。越兩日,以吏部侍郎呂祉爲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而後,天子車駕行往建康府。

天子入建康府,次日早朝,大會羣臣。岳飛隨行至建康,乞並統淮西兵以復京畿、陝右,連夜親書《乞出師札子》一道,上呈天子,天子覽看:

起復太尉、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臣岳飛札子奏:

臣伏自國家變故以來,起於白屋,實懷捐軀報國、雪復讎恥之心,幸憑社稷威靈,前後粗立薄效。而陛下錄臣微勞,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數視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撫諸路。臣一介賤微,寵榮超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軍馬,使濟恢圖。臣實何人,誤辱神聖之知如此,敢不晝度夜思,以圖報稱。

臣揣敵情,所以立劉豫於河南,而付之齊、秦之地,蓋欲荼毒中原生靈,以中國而攻中國。粘罕因得休兵養馬,觀釁乘隙,包藏不淺。臣不及此時稟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謀,使劉豫父子隔絕,五路叛將還歸,兩河故地漸復,則金賊詭計日生,它時浸益難圖。

然臣愚慾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復拘臣淹速,使敵莫測臣舉措。萬一得便可入,則提兵直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則劉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至於京東諸郡,陛下付之韓世忠、張俊,亦可便下。臣然後分兵濬、滑,經略兩河,劉豫父子斷可成擒。如此則大遼有可立之形,金賊有破滅之理,四夷可以平定,爲陛下社稷長久無窮之計,實在此舉。

假令汝、潁、陳、蔡堅壁清野,商於、虢略分屯要害,進或無糧可因,攻或難於饋運,臣須斂兵,還保上流。賊定追襲而南,臣俟其來,當率諸將或銼其銳,或待其疲。賊利速戰,不得所欲,勢必復還。臣當設伏,邀其歸路,小入必小勝,大入則大勝,然後徐謀再舉。設若賊見上流進兵,併力來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長驅,搗其巢穴。賊困於奔命,勢窮力殫,縱今年未盡平殄,來歲必得所欲。亦不過三二年間,可以盡復故地。陛下還歸舊京,或進都襄陽、關中,唯陛下所擇也。

臣聞興師十萬,日費千金,邦內騷動七十萬家,此豈細事。然古者命將出師,民不再役,糧不再籍,蓋慮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遠在上流,去朝廷數千裡,平時每有糧食不足之憂。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陝、洛,而在寨卒伍有飢餓閃走,故臣急還,不遂前功。致使賊地陷僞,忠義之人旋被屠殺,皆臣之罪。今日唯賴陛下戒敕有司,廣爲儲備,俾臣得一意靜慮,不爲兵食亂其方寸,則謀定計審,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濟此大事也。

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裡,此臣夙昔所自許者。伏惟陛下恕臣狂易,臣無任戰汗。不勝拳拳孤忠,昧死一言。取進止。

天子覽罷,說道:“卿言甚當。有臣如此,顧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中興之事,一以委卿。唯張俊與韓世忠外,其餘並受卿節制。”令內侍念與羣臣,羣臣聽罷,多爲讚美。當下又命岳飛節制光州,令劉光世部將王德、酈瓊兵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二人、馬三千一十九匹,隸屬岳飛。

百官中只有兩人不樂,卻是張浚與秦檜。那張浚大權落空,自是不樂。秦檜主和,亦不喜岳飛獨掌軍權、屢言北伐,乃持象笏出班道:“嶽太尉雖能者多勞,然則國之大半兵馬,盡付一人之手,似有不妥,思昔日之王莽、漢末之曹操,皆可謂前車之鑑。”

岳飛聽罷,變色大怒道:“吾忠心爲國,何有他念。爾等鼓脣搖舌之輩,井底掘洞之流,何時獻策破敵斬將,安民保境寸土?卻在朝堂屢進讒言,矇蔽聖聰。”

秦檜爭道:“汝無異心便罷,若有,何人制之?徐文叛在目前,陛下何不思之?”

秦檜爲何言及徐文?原來徐文字彥武,萊州掖縣人,後徙膠水。少時販鹽爲業,往來瀕海數州,剛勇尚氣,儕輩皆憚之。宋季盜起,募戰士,爲密州板橋左十將。勇力過人,揮巨刀重五十斤,所向無前,人呼爲“徐大刀”。後隸王龍圖麾下,與夏人戰,生擒一將,補進武校尉。東還,破羣賊楊進等,轉承信郎。康王渡江,召徐文爲樞密院準備將,曾擒苗傅及韓世績,以功遷淮東、浙西、沿海水軍都統制。是時,李成、孔彥舟皆歸齊,宋人亦疑徐文有北歸志,大將閻皋與徐文有隙,因而譖之。天子卻使統制朱師敏來襲徐文,徐文乃率戰艦數十艘泛海歸於齊。齊以徐文爲海、密二州滄海都招捉使兼水軍統制,遷海道副都統兼海道總管。因而秦檜言及於此。

岳飛欲再爭,天子皺眉一想,說道:“淮西合軍,頗有曲折。卿下朝可與張浚議之。”乃命退朝,賜岳飛軍錢十萬緡。遂不以淮西王德、酈瓊兵隸岳飛。

岳飛退朝後,徑到都督府來尋張浚,張浚乃引岳飛坐,命人看茶。未及岳飛開言,張都督問道:“王德淮西軍所服,浚欲以爲都統,而命呂祉以督府參謀領之,如何?”

嶽太尉道:“王德與酈瓊素不相上下,一旦揠之在上,則必爭。呂尚書不習軍旅,恐不足服衆。”

張都督又問:“宣撫張俊如何?”

嶽太尉道:“暴而寡謀,尤酈瓊所不服。”

張都督再問:“然則楊沂中爾?”

嶽太尉道:“沂中視德等爾,豈能馭此軍?”

張都督艴然道:“吾固知非你嶽太尉不可。”

嶽太尉道:“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盡其愚,豈以得兵爲念耶?”良久,張浚吃茶不語,岳飛告辭而去。即日,岳飛上章乞解兵柄,終喪服,未報,乃以張憲攝軍事,步歸,廬母墓側。

張浚大怒,累陳岳飛積慮專在並兵,奏牘求去,意在要君,朝廷遂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參議軍事、兵部尚書張宗元權湖北、京西宣撫判官,實監其軍。

權宣撫判官張宗元命下,岳家軍中籍籍道:“張侍郎來,我公不復還矣。”直寶文閣、新知襄陽府薛弼在武昌,未上,請張憲強出臨軍,張憲諭羣校道:“張侍郎來,由我公請也。公解軍政未久,汝輩乃如此,公聞之且不樂。今朝廷已遣敕使起復我公矣,張判官非久留者。”衆遂安。

天子累詔趣岳飛還職,岳飛力辭,又命參議官李若虛、統制官王貴詣江州,敦請岳飛依舊管軍,如違並行軍法。李若虛等至東林寺見岳飛,具道朝廷之意,岳飛乃受詔赴行在。

張浚見岳飛,具道上之眷遇,且責其不俟報棄軍而廬墓。岳飛具表待罪,帝慰遣之。將行,高宗謂岳飛道:“卿前日奏陳輕率,朕實不怒卿;若怒卿,則必有行遣,太祖所謂:‘犯吾法者,惟有劍耳’。所以復令卿典軍,任卿以恢復之事者,可以知朕無怒卿之意也。”飛得帝語,意乃安。至是遣屬官王敏求來奏事,委曲感恩,雲:“非官家保全,何以有今日!”翼日,帝以其語諭輔臣,秦檜不悅。

張宗元自岳家軍還,與天子言:“將和士銳,人懷忠孝,皆岳飛訓養所致。”天子大悅。

右司諫陳公輔劾劉光世不守廬州,張浚亦言其沈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恢復,意氣怫然,乞賜罷斥。劉光世引疾請罷軍政,又獻所餘金谷於朝。遂拜劉光世少師,充萬壽觀使,奉朝請,封榮國公,賜甲第一區,以兵歸都督府。

陳公輔又言劉光世雖罷,而遷少師,賞罰不明;中書舍人勾龍如淵又繳還賜第之命。天子道:“光世罷兵柄,若恩禮稍加,則諸將知有後福,皆效力矣。”卒賜之。

劉光世麾下多降盜,素無紀律;劉光世罷後,張浚因分爲六軍,命參謀兵部尚書呂祉往廬州節制其軍。而樞密院以督府握兵爲嫌,乞置武帥,乃以王德爲熙河蘭廓路副總管、行營左護軍都統制,駐師合肥。即軍中取酈瓊副之,以酈瓊爲行營左護軍副都統制。張浚奏其不當。

時沈與求已死,天子遣呂祉如淮西撫諭諸軍。酈瓊與王德素不協,呂祉還朝,瓊與德交訟於都督府及御史臺,天子懼二人互相攻殺,乃命王德還兵建康,以其軍隸都督府。令張俊爲淮西宣撫使,駐盱眙;楊沂中爲淮西制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劉錡兼都督府諮議軍事副之,皆往廬州,以撫酈瓊。後又召酈瓊以所部兵赴行在。當時,建康瘟疫盛行,傷損軍民甚多,遣醫行視,貧民給錢,葬其死者。

卻說酈瓊字國寶,相州臨漳人氏。補本州學生。宣和間,盜賊起,酈瓊乃更學擊刺挽強,試弓馬,隸宗澤麾下,駐於磁州。未幾告歸,括集義軍七百人,復從宗澤,宗澤署酈瓊爲七百人長。宗澤死,調戍滑州。時斡離不伐宋,將渡河。滑州戍軍亂,殺其統制趙世彥,而推酈瓊爲主。酈瓊因誘衆,號爲勤王,行且收兵。比渡淮,有衆萬餘。康王以爲楚州安撫使、淮南東路兵馬鈐轄,康王即位天子後,累遷酈瓊武泰軍承宣使,隸劉光世軍中。酈瓊與王德等夷,亦有宿怨,聞朝廷使其受王德節制,恥屈其下。

八月,天子覆命呂祉至廬州節制之。呂祉至廬州,酈瓊等復訟王德。呂祉諭之道:“若以君等爲是,則大相誑。然張丞相但喜人向前,儻能立功,雖有大過亦闊略,況此小嫌乎?當力爲諸公辨之,保無他慮。”酈瓊等感泣。事小定,呂祉與統制官張璟等人,密奏乞罷酈瓊及統制官靳賽兵權。

呂祉書吏張微與酈瓊交好,漏語於瓊,酈瓊令人遮呂祉所遣郵置,盡得呂祉所言,酈瓊大怨怒。忽人來報:朝廷命張俊爲淮西宣撫使,置司盱眙;楊沂中爲淮西制置使,劉錡爲副,置司廬州;召將軍赴行在。酈瓊甚懼。

明日,諸將晨謁呂祉,坐定,酈瓊袖出文書,示中軍統制官張璟道:“諸兵官有何罪,張統制乃以如許事聞之朝廷邪?”呂祉與趙康直、趙不羣,見之大驚,欲返走,不及,爲酈瓊兵所執。

張璟與兵馬鈐轄喬仲福,見呂祉三人被擒,起身厲聲道:“酈瓊欲反乎?”

酈瓊拔劍而起,叫道:“反又怎地?”將二人砍翻,統制劉永、衡友大驚失色,起身欲走,靳賽背後追來,將二人殺倒於地。

酈瓊割下四人首級,推呂祉到軍中喝令:“有不從者,張璟四人便是榜樣。”酈瓊遂率全軍四萬人,並攜廬州、壽春府民十餘萬,渡淮降劉豫。

酈瓊攜呂祉行至三塔鎮,距淮三十里。呂祉下馬道:“劉豫逆臣,我豈可見之?”衆逼呂祉上馬,呂祉罵道:“死則死於此!”又語其衆道:“劉豫逆臣,爾軍中豈無英雄,乃隨酈瓊去乎?”衆頗感動,凡千餘人環立不行。呂祉、趙康直又大罵酈瓊,酈瓊大怒,恐搖動衆心,將二人碎齒折首而死。釋趙不羣,使還。呂祉妻吳氏得知,持帛自縊以徇葬,聞者哀之。

酈瓊殺二人後,引兵驅趕百姓,策馬渡淮,投劉豫去了。劉錡、吳錫至廬州,聞酈瓊已叛,以兵追之不及。

張浚以用人不當,引咎求去位,天子問道:“誰可代卿?”張浚不對。

天子且問道:“秦檜何如?”

張浚回道:“近與共事,方知其暗。”先是,張浚、趙鼎相得甚,張浚先達,力引趙鼎。二人共論人才,張浚劇談秦檜善,趙鼎道:“此人得志,吾人無所措足矣!”張浚不以爲然,故引秦檜,共政方知其暗,因此不復再薦。

天子又問:“然則用趙鼎如何?”張浚以爲然。遂以張浚爲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以萬壽觀使兼侍讀召趙鼎,拜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進四官,趙鼎於是復相。秦檜由是怨怒張浚。

臺諫交論淮西無備,天子與趙鼎道:“張浚罪當遠竄。”

趙鼎奏:“張浚母老,且有勤王功。”

天子道:“功過自不相掩。”已而內批出,張浚謫置嶺南。

詰旦,經同列救解,天子怒殊未釋,趙鼎力懇道:“張浚罪不過片策耳。凡人計慮,豈不欲萬全,儻因一失,便置之死地,後有奇謀秘計,誰復敢言者。此事自關朝廷,非獨私浚也。”秦檜在側,獨無一語。天子遂以張浚爲秘書少監分司西京,居永州。

正是:一朝興廢事,提筆寫奇聞。

若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十回二僧人幻境奇遇 兩魔王衢州鬥法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十一回劉光世攻破婺州城 宋公明搶佔嚴家溪第十一回劉光世攻破婺州城 宋公明搶佔嚴家溪第六八回捨命柘皋龍爭虎鬥 謀計西湖論功行賞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三十二回嶽鵬舉初戰告捷 郭藥師大勝番將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四六回宗澤彌留呼渡河 關勝盡忠死濟南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五一回曲端絕命恭州獄 吳玠一敗金兀朮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三十回童太師二次伐遼 劉延慶折損軍旅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十八回方七佛自刎永寧江 呂師囊兵敗芙蓉鎮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六十回梁紅玉陷陣身亡 楊沂中破敵晉爵第九回拜神像陳碩貞顯靈 入仙廟趙公明現身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五六回仇泰然死守抗敵 秦會之東山再起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六十回梁紅玉陷陣身亡 楊沂中破敵晉爵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四九回韓良臣大破苗劉 晃斡出攻陷杭州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五九回伐洞庭岳飛建功 戰官軍楊幺身死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五六回仇泰然死守抗敵 秦會之東山再起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九回拜神像陳碩貞顯靈 入仙廟趙公明現身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四十回感忠義岳母刺字 恨無力老種歸天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二十五回龍虎山一道言讖 杭州寺二僧歸隱第十八回方七佛自刎永寧江 呂師囊兵敗芙蓉鎮第四九回韓良臣大破苗劉 晃斡出攻陷杭州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二十五回龍虎山一道言讖 杭州寺二僧歸隱第八回仗妖術借屍還魂 借小道暗渡陳倉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十二回韓世忠力擒渠帥 林教頭奮斬敵將第三十七回魯智深雍丘誅佞 姚平仲入蜀得道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五七回李伯紀縱論天下 楊義勇陳兵洞庭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六十回梁紅玉陷陣身亡 楊沂中破敵晉爵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一回方聖公僣號清溪縣 呂信陵首戰威坪鎮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四四回牽羊禮金主辱宋帝 治寇亂諸將討羣盜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八回仗妖術借屍還魂 借小道暗渡陳倉第五四回韓五兵打劉光世 吳玠三敗金兀朮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二十七回楊惟忠還闕直事 韓世忠喜結良緣第三十七回魯智深雍丘誅佞 姚平仲入蜀得道第三十回童太師二次伐遼 劉延慶折損軍旅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五七回李伯紀縱論天下 楊義勇陳兵洞庭
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十回二僧人幻境奇遇 兩魔王衢州鬥法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十一回劉光世攻破婺州城 宋公明搶佔嚴家溪第十一回劉光世攻破婺州城 宋公明搶佔嚴家溪第六八回捨命柘皋龍爭虎鬥 謀計西湖論功行賞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三十二回嶽鵬舉初戰告捷 郭藥師大勝番將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四六回宗澤彌留呼渡河 關勝盡忠死濟南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五一回曲端絕命恭州獄 吳玠一敗金兀朮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三十回童太師二次伐遼 劉延慶折損軍旅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十八回方七佛自刎永寧江 呂師囊兵敗芙蓉鎮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六十回梁紅玉陷陣身亡 楊沂中破敵晉爵第九回拜神像陳碩貞顯靈 入仙廟趙公明現身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五六回仇泰然死守抗敵 秦會之東山再起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六十回梁紅玉陷陣身亡 楊沂中破敵晉爵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四九回韓良臣大破苗劉 晃斡出攻陷杭州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五九回伐洞庭岳飛建功 戰官軍楊幺身死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五六回仇泰然死守抗敵 秦會之東山再起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九回拜神像陳碩貞顯靈 入仙廟趙公明現身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四十回感忠義岳母刺字 恨無力老種歸天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二十五回龍虎山一道言讖 杭州寺二僧歸隱第十八回方七佛自刎永寧江 呂師囊兵敗芙蓉鎮第四九回韓良臣大破苗劉 晃斡出攻陷杭州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二十五回龍虎山一道言讖 杭州寺二僧歸隱第八回仗妖術借屍還魂 借小道暗渡陳倉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十二回韓世忠力擒渠帥 林教頭奮斬敵將第三十七回魯智深雍丘誅佞 姚平仲入蜀得道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五七回李伯紀縱論天下 楊義勇陳兵洞庭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六十回梁紅玉陷陣身亡 楊沂中破敵晉爵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一回方聖公僣號清溪縣 呂信陵首戰威坪鎮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四四回牽羊禮金主辱宋帝 治寇亂諸將討羣盜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八回仗妖術借屍還魂 借小道暗渡陳倉第五四回韓五兵打劉光世 吳玠三敗金兀朮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二十七回楊惟忠還闕直事 韓世忠喜結良緣第三十七回魯智深雍丘誅佞 姚平仲入蜀得道第三十回童太師二次伐遼 劉延慶折損軍旅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五七回李伯紀縱論天下 楊義勇陳兵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