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太師二次伐遼~劉延慶折損軍旅〗
詩曰:
燕山烽火燃,宋遼復爭端。
將軍短謀略,雄兵至邊關。
城中屍骨堆,荒野旌旗埋。
仇讎一日結,何時能解分?
話說宋江剛剛歸附,道君皇帝一時高興,正在萬歲山遊玩,忽然接到童貫戰敗於遼之事,心中甚懼,立即下詔,令童貫班師。童貫領令後,班師至河間府。
童貫至河間府不久,遼國卻有一個消息傳來,原來是新立遼國狼主耶律淳懼怕天祚帝復來奪權,鬱郁亡故。蕭幹、耶律大石等大臣,便立耶律淳之妻蕭普賢女爲皇太后,主軍國大事於幽州,奉耶律淳遺命,立天祚帝五子秦王耶律定爲帝,因耶律定不在燕京,蕭太后遂掌大權,改年號爲德興。
耶律淳將死之時,密授太尉李處溫番漢馬步軍都元帥,委託後事。耶律淳死,蕭幹掌契丹兵權,又奪李處溫元帥之職。其弟李處能懼禍,落髮爲僧。李處溫卻暗寫書信使易州富民趙履仁聯合宋太師童貫,欲挾持蕭後,納土歸宋。一面又與金人暗通,作爲內應。李處溫此人極爲貪婪,哪知後來事情敗露,處溫與子李奭都被蕭後所殺。
卻說大宋朝中宰相王黼聽聞耶律淳已死,上表奏請天子再使童貫、蔡攸伐遼,天子准許。道君皇帝又聽童貫彈劾之言,一怒之下,將种師道貶爲右衛將軍,並罷其官。將和詵貶爲濠州團練使,筠州安置。
閒話少說,只講這童貫接到朝廷旨意,以心腹大將五十五歲的劉延慶爲宣撫司都統制,代替种師道督軍十萬,使其子劉光世爲副統制,代替辛興宗督軍十萬,欲再次伐遼燕京,卻突然有人求見,童貫命入玄武節堂見之,乃是臨江軍清江人,李邈字彥思。
李邈此人,本是唐宗室宰相李適之後人,少年時有才能謀略,精悍敏決,以父任爲太廟齋郎。初調安州司理,監潤州酒務。後爲京官,監在京竹木務,擢提轄環慶路糧草,通判河間府。因忤蔡京、童貫調任霸州知州,任遼國賀正副使。還朝後,童貫欲聯合女真攻遼,曾招李邈至自己府邸,欲以言語說其附己。李邈乃說契丹並未厭棄其主,並上書言道:“契丹不可滅,若誤軍機要事,願誅臣以謝罪。”都轉運使沈積中污邈五十三條罪狀,鞠治一無所得,卻以建神霄宮不如詔免官。後方臘作亂,命爲嚴州知州,代還。近聞童貫欲以西北兵馬再次入燕,特來勸諫。
李邈入了玄武節堂,與童貫各自坐了。李邈未等童貫開口,當先說道:“近聞太師欲二次伐遼,來進愚言。方臘小丑,一呼而屠七州四十餘縣,竭數路之力而後能平之,殆天以此警公也,何可遽移之北乎?”
童貫說道:“此是聖上之意,遼侵我中國燕雲之地日久,今當地歸原主,正是時也。”
李邈說道:“我觀金人狼子野心,若吞遼土必然得寸進尺,覬覦我宋地山河,不如與契丹聯合,圖謀金人。”
童貫說道:“彥思不必多言,二十萬大軍伐遼刻不容緩,怎可輕廢,因而示弱於契丹?”李邈與童貫說之厲害再三,見童貫執意北伐,不聽勸阻,即刻告辭而去,並向朝廷乞請告官還鄉。
本年九月初二,朝散郎宋昭上書勸諫不可北伐,被王黼排擠而削職。九月初三,金人派遣徒孤且烏歇前來,商議兩軍夾攻遼國之期。十三日,高麗國王王俁死,道君皇帝派路允迪,前往弔祭,船行渤海灣遇大海風,八船覆七,得媽祖佑而往返。十八日,宋庭爲伐遼無失,派遣趙良嗣與馬政、馬擴父子以海上之盟回訪金國,再議夾攻幽雲事宜。
何爲“海上之盟”?還需簡單敘述一番:原來宋、金兩國欲要聯盟,卻苦於遼國在中相隔,陸地不能通信,只有乘船於渤海灣水路相通,方能達成合議,遂稱“海上之盟”。
九月二十三日,遼將郭藥師率所部八千人以涿、易二州來降。
郭藥師本是渤海鐵州漢人,青年少壯,相貌偉岸,沉毅勇猛,人多附之。天祚帝天慶六年時,渤海人高永昌殺遼東京留守蕭保先,自立大元國皇帝,佔遼東五十餘州,天祚帝使宰相張琳以兵討之,被高永昌女真盟軍所敗。天祚帝便令燕王耶律淳爲都元帥,招募遼東饑民爲兵,使之報怨於女真,稱之“怨軍”。怨軍分爲八營,共兩萬八千人,藥師爲其首領之一。怨軍成後,勝少敗多,東南路怨軍董小丑伐利州叛亂不利處死,其部將羅青漢、董仲孫率兩營反,被藥師所殺。都統蕭幹留二千人爲四營,以郭藥師與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分別爲將。耶律淳稱帝后,改“怨軍”爲“常勝軍”,擢升藥師諸衛上將軍、涿州留守。耶律淳死後,太后稱制,蕭幹掌權,殺太尉李處溫,始對漢人不信。蕭後與蕭幹懼常勝軍有變,將欲圖謀。郭藥師見事不好,囚禁監軍蕭餘慶等人,不願依附金人,只好遣團練使趙鶴壽率精兵八千、鐵騎五百,奉涿、易二州降宋,被封爲恩州觀察使,仍知涿州軍事。與其同降的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趙鶴壽等人各有升遷,歸於劉延慶麾下。
道君皇帝得知郭藥師來降,見燕京收復就在眼前,十月改燕京爲燕山府,並令童貫、蔡攸、劉延慶父子進取燕雲。
童貫、蔡攸接了旨意,便令劉延慶與郭藥師領軍出雄州渡白溝,入新城。又令劉光世領軍出安肅渡易水,過易州。兩軍共二十萬人馬會合於涿州。
郭藥師降宋後,蕭後急招文武百官議事,不得已向宋、金同時奉表稱臣,意圖苟延殘喘,後聽聞宋庭起重兵必取燕雲十六州,蕭後已知做番臣無望,只得令蕭幹、耶律大石盡起兩萬人馬拒敵宋軍。
且說劉延慶與子劉光世領軍二十萬號稱五十萬,以王淵爲護糧將督促糧草,向北進發。郭藥師見劉延慶行軍毫無紀律,扣馬諫道:“如今大軍拔隊起行而不設備,若敵軍設伏兵擊之,首尾不能相顧,則全軍潰敗,如之奈何?”
劉延慶不聽,笑道:“遼國大勢已去,爭奈片刻土崩瓦解,我提虎狼之師二十萬,何懼區區伏兵?郭將軍休要小題大做!”
宋軍人馬行至良鄉盧溝河南岸,紮下大營。未到一刻,遠看煙塵起處,遼將蕭幹率軍一萬而來,兩軍射住陣腳,列成陣勢。
蕭幹兩腳點鐙,戰馬竄出陣前,勒住絲繮,厲聲大叫道:“宋軍何人統兵?快來受死!”遼、宋兩國語言不通,自有通事官陣前翻譯,不必細說。
劉光世欲出陣,被劉延慶止住。劉延慶舉目看那遼將時,金盔金甲,紫衣紅馬,卻認得是蕭幹。生的如何?有詩爲證:
虎頭牛項鬼王面,紫霧虯髯眼如電。
餓食狼肉飲熊血,蕭幹人稱活太歲。
這蕭幹非是一般遼將可比,又名回離保、和勒博、夔離不、古爾班。身高八尺有餘,膀寬三停,腰大十圍,兩臂有千斤之力,曾經一拳打死一頭瘋牛,因而名震天下。身騎一匹“捲毛赤驥馬”,鳥翅環上掛着一杆百斤“鳳翅鎦金钂”。有宇文成都舉鼎之猛,僕固懷恩反唐之心。
劉延慶見蕭幹出陣,出馬來到陣前,高聲問道:“對面番將可是蕭幹?”
蕭幹回道:“正是蕭幹。”乃目視劉延慶,年已半百,身披人字盔甲,得勝鉤上掛着一口百斤“古銅斬將刀”,端坐“踢雪盜驪馬”上。有詩爲證:
保安軍世爲將家,從西伐屢立戰功。
面目闊須如鐵絲,劉延慶雄豪有勇。
蕭幹看罷劉延慶,朗聲笑道:“童貫前番戰敗於白溝,只你便是那手下敗將,尚有臉面來?”
劉延慶見他口出譏言,身後軍士聽得真切,自覺麪皮上難看,一氣之下,擡腿摘下斬將刀,催馬前來廝殺,蕭幹摘钂接戰。兩軍擂起戰鼓,二人各逞神威,上面人鬥人,下面馬咬馬。兩人約戰四十回合,不分勝負。
二人正在交戰之時,宋軍突然大亂,原來是耶律大石領伏兵一萬從側翼殺來,將宋軍衝的七零八落,劉光世急忙揮軍迎戰。劉延慶見自家軍馬混亂不堪,虛晃一刀撥馬回走,蕭幹揮钂來追。
張令徽、劉舜仁、甄五臣、趙鶴壽四將見了,急來相救,各揮軍器圍住蕭幹廝殺,蕭幹大罵四人:“背主之賊,還敢見我!”那四人聽蕭幹這聲大吼,一來覺得心中有愧,二來懼怕蕭幹手段,紛紛敗逃而去。
蕭干與耶律大石夾攻宋軍混戰一場,宋軍大敗,劉延慶令弓弩手強行射退遼軍,宋軍退進營寨,閉壘不出。遼軍亦退於盧溝河北,兩軍隔河相望。
宋、遼兩軍對峙數日,劉延慶無計可施,郭藥師突然獻計說道:“蕭幹兵馬不過萬人,今悉力拒伐,以全師抗我,燕城必虛,願得奇兵五千,倍道襲取,城內漢人必然響應,再令三將軍劉光世爲後應,可降燕,得全勝。”
劉延慶笑道:“好計,我與汝六千人馬,汝若攻破幽州,光世軍馬即至。”遂遣郭藥師常勝軍爲先鋒,高世宣、楊可世等將同往,點起軍馬六千,夜半偷渡盧溝河,倍道進襲燕城。
這高世宣乃劉延慶手下第一大將,面如熟蟹殼,連鬢絡腮鬍須,身高八尺,力能舒鉤,與楊可世一般,都能騎得烈馬,都使開山大斧,此番劉延慶怕破幽州不利,所以令其前來。
燕城幽州乃蕭太后自守,並無多少兵力,甄五臣當先以五千人馬攻打迎春門,片刻便殺進城裡,郭藥師等將帶領剩餘人馬隨後進城,將幽州七城門,每門以兩百軍士兩將鎮守,並下令:納燕人降而盡殺城中契丹、奚人。藥師又遣人說蕭後,欲使其降。自宋軍入城後,毫無紀律,奸女屠男,燒殺搶掠。遼人深恨。
蕭後使人密令蕭幹回援,蕭幹接令後,乃與耶律大石分兵兩路:一路由蕭幹領三千輕騎回救幽州;一路由耶律大石劫宋軍糧道。
蕭幹回軍幽州,趁宋軍不備,一鼓作氣攻進城裡,城中契丹百姓四處響應。郭藥師等將得知蕭幹回軍之快,只得倉促應戰。藥師與高世宣、楊可世等將說道:“劉三將軍爲何渝約不至?幽州將要得而復失,如何是好?”
高世宣恨道:“劉光世向來無能,只靠其父之名,他若不來,我等只能死戰報國。”原來這劉光世前番在範村已被遼軍殺怕了,所以不敢出兵接應。
楊可世說道:“我大宋若都是高將軍這等英雄,何愁韃虜不滅,山河不復?”郭藥師、高世宣、楊可世三將只得領兵與遼軍巷戰,高、楊二將當先縱馬在前殺敵。二將馬到之處,恰似如入無人之境;斧落之時,人頭順着斧頭亂滾。
高世宣、楊可世正在衝殺,對面一員遼將身騎快馬,如風似電而來,二人看時,正是蕭幹。
蕭幹見了二人,大吼一聲,如同嘴邊響個霹靂,揮钂來戰二將,二將當面來迎。只見這場廝殺,古今少有:
一杆钂,兩柄斧。鳳翅钂,黃澄澄,遍體金光;開山斧,沉甸甸,冷燦冰霜。钂去似鳳凰涅槃又重生,斧來如巨靈憤怒劈華山。钂起如丹鳳朝陽,斧落比猛虎下山。這一將是番邦擎天柱,那兩人是大宋紫金樑。今日英雄乍相逢,不知誰輸是誰贏?
那三將大戰了兩刻,高世宣、楊可世漸漸不敵蕭幹,且遼兵越聚越多,正在生死之際,郭藥師與張令徽、趙鶴壽、甄五臣、劉舜仁領兵殺透重圍來救,蕭幹見寡不敵衆,急忙引軍退走,高世宣大叫道:“潑番賊休走!”縱馬揮斧來追。
楊可世在後叫道:“高將軍,窮寇莫追!”四處喊殺聲一片,高世宣如何把這話聽得見?只顧追去,卻不防遼將曹勇義來助蕭幹,射出連珠箭三枝,皆中高世宣前胸,幸虧有獸面護心鏡擋住,箭矢都落於地上。世宣大怒,舉斧直取曹勇義,勇義急令軍士亂箭攢射,世宣用大斧撥擋箭雨,楊可世、郭藥師等將引兵趕來,兩軍巷內混戰三晝夜,宋軍屢敗,只剩四百人餘人,死屍堆積巷口,大將高世宣死於亂軍之中。郭藥師、楊可世等人皆失馬,幾次險些遭擒,不得已縋城而出,逃歸宋營。蕭幹直追回盧溝河來,與耶律大石合兵。
且說蕭幹回援燕京後,耶律大石親引勁旅奇襲宋軍千人糧道,生擒護糧將王淵與宋兵二人。耶律大石又假借軍中得勝歡慶之時,以周瑜誆蔣幹故事,散佈僞語道:“聞漢軍十萬壓吾境,我遼軍多其三倍,戰之綽綽有餘。當分左右兩軍,舉火爲號,以精兵直衝劉延慶中軍,左右兩軍呼應,殲之無遺。”耶律大石又暗叫看守鬆懈,王淵不知是計,深夜逃回,密報劉延慶。
劉延慶聽後信以爲真,夜不能寐,欲要撤軍,楊可世等皆勸道:“此耶律大石詭計,不可輕信,此時若退,恐蹈前番伐遼覆轍!”
尚未天明,劉延慶遙見盧溝河對岸火起,以爲遼軍殺來,令大軍燒營,自先領軍逃命。蕭幹得知劉延慶中計,率大軍來殺,直追到涿水方纔退歸。
此次宋軍大敗,相蹂踐死者百十餘里,自熙寧、元豐年間所儲軍需,全部喪盡。劉延慶領殘兵敗將退保雄州,後因罪貶筠州安置。燕人作歌嘲諷,知趙佶不能用兵,由是輕宋。
正是:
麋鹿失歸徑,羣虎爭相餐。
若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