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

〖宋江引軍救秀州~方臘趁夜出郡城〗

詩曰:

燕雀未有鴻鵠志,野雞空望鳳凰飛。

豐功偉業不易鑄,屈指古今數英才。

奉詔南來收鬼帝,罡煞隨徵多棄世。

成時王侯敗時寇,兔走烏飛任沉浮。

話說汪知縣方出東方家,不敢坐轎,騎馬而奔,十幾個隨從持刀劍斷後,待東方追出門外,汪治已經去遠。東方龍神牽出自己那匹寶馬,喚作“赤白胭脂雪。”這馬上身赤紅,如同女人用的胭脂,下身潔白似雪,因有“胭脂雪”之名。

東方翻身上馬,來追汪治,這馬奔騰如飛,一霎時追及,汪知縣大驚失色,叫道:“我待汝如子,怎敢忘恩!汝定是受奸人挑撥,幡然悔悟,不爲遲晚。”

東方大喝道:“你這昏官,不配做我父親!爾等爲朝廷徵調花石,害了多少百姓家破人亡,今日不以死謝罪,更待何時?”

汪治加馬一鞭,又大罵道:“你這無義之徒,枉費我一番苦心,擡舉你成人,今日卻要害我,我真是有眼無珠!”

東方厲聲道:“你這廝不知幹了幾許惡事,我歷歷在目,爲民除害,只在今日。”

這東方馬快力大,轉眼挑殺汪治隨從,近得汪治馬尾,在後兩手舉戟來劈,汪知縣翻身落馬,死於非命。

浦文英正待消息,不一時,東方入門,手裡提着一顆血淋淋人頭,擲在地上,浦文英見時,正是汪治。浦文英大喜道:“將軍功不可沒,聖公兵馬只在城外,可開門相迎。”

東方道:“我只有一事,大軍入城,不可有戧無辜。”

浦文英道:“都頭寬心,只要汪治一家老小。”東方乃與浦文英到得西門,打開城門,放下吊橋,浦文英使伴當在包裹內將出“方”字旗,立在城頭搖擺。

朱言、吳邦見事已成,引軍入城,拿住汪治一家老小一個不留。朱言、吳邦又謝過了東方龍神,寫了一封書信,令人報知方臘浦文英立了此功,啓請還朝。待浦文英去後,朱言、吳邦引兵進取婺州而去。

方臘怕朱言、吳邦取不下婺州,又派大將俞道安領兵兩萬前來助戰,自己與二太子方亳隨後而來。

這俞道安本是溫州永嘉縣人,天生兩條健足,可日行千里,且兩小腿毛有尺餘長,每次行走,腿毛隨風而起,所以人稱“飛毛腿。”善使一條三十斤龍尾三節棍,只是步戰,從不騎馬。此人先前聽說方臘起事,便在永嘉縣聚衆,打下溫州永嘉、樂清兩縣,將要渡江,溫州巡檢使陳華帶兵來捕,戰敗而死。溫州先鋒將張理、李振出南門迎敵,過八接橋時,橋斷馬蹶,溺死。俞道安帶兵至帆遊,守將夏祥遣輔褒迎戰,數十合,輔褒戰死。又有溫州人丁仲修者,字敏之,率領鄉兵在諸樂灣守禦,被俞道安帶兵擊潰,鄉兵失據,丁仲修以餘兵與賊戰,最後力屈死。俞道安因勢單力孤,來投方臘,方臘命俞道安爲步軍上將,今日便讓其助戰攻婺州。

婺州知州乃是蔣猷。蔣猷字仲遠,本是潤州金壇縣人,早年舉進士。道君皇帝政和四年,拜爲御史中丞兼侍讀,爲政有直聲。政和七年知貢舉,罷爲工部、吏部尚書,以徽猷閣直學士知婺州。朱言、吳邦與俞道安合兵,急速進攻婺州。蔣猷聽聞賊來,命婺州諸將謹守城池。

婺州城裡有一團練使,姓項名德,三十餘歲,婺州武義縣人,自幼習文練武,長大後任婺州團練使。此人乃是楚漢時,西楚霸王項羽從弟項莊嫡派子孫,身長七尺,容貌魁秀,所使一柄“青銅斬龍劍。”長三尺餘,乃是祖傳,曾是鴻門宴項莊所舞之劍。又使一戟,名叫“飛龍畫戟。”原爲項羽所使,項羽自刎烏江後,劉邦得此戟,還賜項氏,流傳至今。因漢初劉邦寬容項氏子孫,只誅項羽一人,項羽已死,從者皆免,因此項莊後人仍回江東定居。

當時項德領令死守城池,朱言、吳邦、俞道安數萬人馬攻城,這婺州兵少將寡,怎麼抵擋?第四日,婺州被反軍撞破城門,項德與數百人護佑知州蔣猷自婺州出逃,其餘人等都陷在城裡。

出婺州十餘里,項德與蔣知州道:“公乃文官,多留無益,不若去臨近州縣,權避一時,我使百人以公護衛。”

蔣猷道:“團練可隨本州同去。”

項德道:“我爲武義縣人,縣中父老望我搭救,不成功,便成仁!”

蔣猷道:“項將軍一片赤膽,本官雖不能助將軍殺敵,也需將百人留與將軍爲力,此意已決,不必再講!”

項德道:“大人既如此說,下官只讓三五人跟隨,路上當有照應,我亦放心。”

蔣知州方纔應允,說道:“我走之後,將軍事事小心,遇敵不可逞強,待朝廷大軍到來爲好。”

項德道:“某記下了,恕末將不能遠送,就此別過。”乃撥出三五個精壯之士,護送蔣猷。二人分別後,項德率領幾百人,星夜兼程至武義縣,出其不意破賊,據守邑之城隍祠,與敵周旋,出戰必爲軍鋒之先,退守必爲士卒殿後,苦守以待朝廷援軍。

方臘知婺州已破,又派使包道乙、仇道人犯越州,越州境內盜匪起兵應之,縣吏多有逃遁。只有剡縣知縣宋旅不懼賊來,這宋旅字庭實,泉州興化軍莆田縣人,爲擋賊兵,將妻子從海路送歸閩,獨與民據守,以忠義激勸,統領人馬以抗敵兵。

包道乙同裘日新,引領大軍到來,宋知縣與之死戰,雖頗殺獲,終以力不敵死之,縣城落於賊手,越帥劉韋合上表其事,道君皇帝下詔贈宋旅朝散郎,錄用宋旅四子爲官。

話分兩頭。是時,方七佛六萬大軍攻打秀州,大將龐萬春與先鋒雷炯、計稷前來相助,幾日未能攻克,且使他將分兵進入湖州。方七佛於秀州城下督軍攻城,突然有軍士快馬來報:“數萬宋軍自北而來。”

方七佛聞聽大驚,令大軍後撤三十里,準備迎敵。只一盞茶時,一路大軍,如風而至。只見官軍認軍紅旗上六個金字,繡着‘徵南正先鋒宋’,兩軍弓弩,射住陣腳,南北對望,列開陣勢。

宋軍當中走出一匹照夜玉獅子馬,馬上一人身量黑矮,金盔金甲大紅袍,手持令旗令劍,兩邊如同衆星捧月,數十員大將,騎馬持兵。

方七佛喝道:“來將何人?通報姓名。”

對面那人回道:“我乃山東宋江,今奉御旨隨宣撫使童貫,特來討伐你這夥反賊,天兵到此,還不速降!若要遲疑,粉身碎骨!”

《忠義水滸傳》中卻有一首《臨江仙》詞,單誇此人:

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事親行孝敬,待士有聲名。

濟弱扶傾心慷慨,高名水月雙清。及時甘雨四方稱,山東呼保義,豪傑宋公明。

方七佛笑道:“童貫閹人耳,汝等水窪蟲蟻隨宦官尋死乎?吾乃南國上將方七佛,誰敢與我一戰?”

宋江呵道:“你這廝不知死活,螳臂擋車,自不量力!”隨即問左右道:“哪位兄弟打頭一陣?”

話猶未了,只聽左手第五隊裡有人叫道:“這廝不是討死?小弟見頭一陣。”衆人尋聲望去,乃金槍手徐寧騎馬持鉤鐮槍出戰,方七佛催馬揮金槊來迎。

徐寧從前雖是金槍班教頭,武藝、氣力卻輸於方七佛,戰十合上,方七佛奮起神威,以槊杆做棒,掃在徐寧後心上,徐寧忍痛,虛刺一槍,撥馬望本陣便走。龐萬春見時,在馬上拈弓搭箭,正中徐寧項後,宋江急令諸將去救,救得徐寧回陣,送至軍帳,醫治休養。

宋江大罵小人,令劍揮時,全軍卷殺過去。王稟大軍也自北而來,與宋江合擊方七佛。方七佛領兵且戰且走,苦戰六日,退至杭州。南國軍馬損失慘重,六萬人被斬九千,屍橫數十里,血染雪紅。宋軍築京觀五處。

反賊兵馬破連城,秀州軍民亦堪危。

幸得宋江及時雨,峰迴路轉譜奇談。

時至宣和三年二月,童貫引領東路大軍,以王稟爲將,宋江爲先鋒,來救秀州。西路大軍乃由譚稹率領,以劉鎮爲將,盧俊義爲先鋒,去取歙州。

方七佛雖敗,宋江領兵追殺,五萬大軍已到清河堰。宋江問軍師吳用道:“方七佛退走杭州,軍師有何良策?”

吳用道:“方臘想分兵盡下東南郡縣,又讓方七佛引衆攻打秀州,是爲北上進取金陵,以圖畫江而守,與宋分庭抗禮。不想被我等擊敗,擾亂計謀,如今我軍初戰得勝,兵鋒正銳,應水路並進,速取杭州,纔是上策。”宋江乃傳令,火速進軍杭州。

再說朱言破婺州後,方臘大喜,巡視諸軍,數日前與二太子方亳行到杭州,正值方七佛引兵敗回,到御前訴說經過。方臘聽罷大怒,變色起身,拔出“更國”之劍,將帥案劈做兩半。

人問何爲“更國”之劍?卻有些來歷,乃是西漢末王莽篡位,更始帝劉玄在僞位二年自造,劍身刻有小篆書“更國”二字。方臘在布衣時得此劍,及貴時常佩戴,又因劉玄字聖公,因此方臘也自號聖公。

話不繁絮。太子方書出班道:“陛下息怒,依兒臣愚見,趁宋軍未到杭州,父王應離杭州暫避一時,此處自有兒臣與數位將軍在此,可保無虞。”

方臘說道:“朕怎能避讓水窪草寇,豈不讓天下人恥笑!”

忽地,武將隊裡一個大和尚,持笏板出班奏道:“大太子所言有理,宋江一夥雖稱水窪草寇,不乏有大宋朝廷軍將出身,皆是能征慣戰,如今又被大宋招安,隨童貫前來征伐,兵精糧足,不可小覷。我等雖自立南國,但將士多是平民百姓,作戰恐有不利,我主不如暫避一時。”

方臘見是國師鄧元覺,默然良久,說道:“朕還不曾見過宋江,都言他是個仗義疏財的及時雨,待他到來,見之再走不遲,此事不必再議。”

方臘又與方七佛道:“佛將軍,月前朕封你爲徵北大將軍,本以爲你能指日攻下秀州、金陵,不想汝軍馬傷亡慘重,大戰在即,姑且饒你死罪,軍前戴罪立功,再有疏失,斬你二罪歸一,好自爲之。”

方七佛堂上高呼道:“末將知罪。”如同雞啄碎米般的磕了幾個頭。方臘一甩龍袍下殿去了,殿頭官高聲叫道:“退朝!”羣臣耳語而散。

卻說此時,道君皇帝得知杭州知州趙霆棄州而逃,大爲惱火,將趙霆貶守吉陽軍,又令赴青州知州曾孝蘊道改杭州知州。曾孝蘊至杭州,得知賊人已經破杭,單車至城下,宋江亦領兵方到。曾孝蘊至軍中見過宋江,宋江則使其留在軍中,城破便可赴任,道君天子又降詔前來招撫方臘。

再說杭州城裡,方臘已知宋江領軍馬到來,便御筆修書一封,差使投到宋軍。宋江正在中軍大帳,與衆將商議如何取城,卻聞方臘下書,便拆開封皮看了仔細,卻是《張猛龍碑》字體手札,上面寫道:

南國永樂帝方臘手書示宋國先鋒宋江:可嘆未識尊顏,汝已成朝庭爪牙,宋先鋒通今博古,必知古之名臣結局,寡人不才略舉一二:白起賜劍杜郵,伍員浮屍江澨。亞夫死於獄吏,鄧艾追於檻車。李廣後期而自剄,竇嬰樹黨而喪身。鄧禹敗於回溪,終身無董戎之寄;馬援死於蠻徼,還屍闕遣奠之儀。其餘諸葛亮之儔,事偏方之主;王景略之輩,佐閏位之君。關羽則爲仇國所擒,張飛則遭帳下所害。凡此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況其功業穹隆,名稱顯赫,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非人主所忌,必死於他國。願宋先鋒熟慮之,來日陣前相見,不知宋先鋒膽量幾許?如或更變,別有定奪。

宋江看過書信交與吳用,吳用看過說道:“兄長不可親身犯險,有衆兄弟代勞,看那方臘如何!”

宋江說道:“我若不去,那廝定然笑我膽怯,見他一見,又有何妨!衆位兄弟不必多言。”衆人見宋江去意已決,各自不語。

翌日,宋軍飽餐戰飯,團團圍住杭州錢塘、武林、艮山、清泰、候潮、涌金、清波、靠湖等門。原來宋江一百單八將,在出徵時就缺了六人,公孫勝已回還薊州,隨師父羅真人出家去了;御前留用了金大堅、皇甫端、安道全;蔡京留用蕭讓;王都尉留用樂和。

宋江自與盧俊義分兵後,剩五十四員正偏將佐,正將有二十五員:

宋江、吳用、關勝、秦明、花榮、柴進、李應、朱仝、魯智深、武松、徐寧、索超、戴宗、劉唐、李逵、穆弘、雷橫、李俊、阮小二、張橫、阮小五、張順、阮小七、解珍、解寶。

偏將有二十九員:

裴宣、鄧飛、燕順、楊林、凌振、蔣敬、呂方、郭盛、王英、扈三娘、鮑旭、樊瑞、孔明、項充、李袞、馬麟、童威、童猛、宋清、穆春、杜興、朱貴、朱富、蔡福、蔡慶、鬱保四、白勝,更有前日秀州戰死的孔亮、宋萬、恰好五十四人,其餘人等撥於徵南副先鋒盧俊義麾下調用。

當日一早,宋江吩咐衆將圍住杭州各門,親自引領吳用、關勝、索超、戴宗、李逵、呂方、郭盛、鮑旭、樊瑞自來杭州北關武林門外,來見方臘,大軍扎住陣腳。

方臘在城上看了暗暗喝彩宋軍齊整,隨即讓人放下吊橋,大開城門,自己下城騎馬,引軍而出,在城邊將軍卒擺開,方七佛、鄧元覺在兩旁,與數個牙將護駕。

宋江一見反軍出城,向對面望了一遭。見一人身穿龍袍,騎匹白馬,料定此人就是方臘,宋先鋒一提戰馬,高聲喝道:“想必足下就是方臘?”

方臘聞聽回道:“汝應稱我爲帝。”

宋江笑道:“你只爲一己私利,置百姓死活於不顧,焉能稱帝?”

方臘回道:“你那道君皇帝爲了花石綱,搞得東南沸騰,也不配坐得龍椅!你我何不聯手,屠滅大宋,平分天下,各自爲帝,豈不快哉!”

宋江道:“我等如今已棄暗投明,此番前來只爲滅賊除惡,不敢辜負皇恩。自你起事,東南茶鹽之法盡廢,國家不得安寧,真乃十惡不赦,罪不容誅!”

方臘罵道:“我以爲名滿天下的及時雨是何等人物?不過朝廷一鷹犬耳。話不投機,不如放手一戰,盡聞你兄弟一百八人,不知何樣本事?”

宋江道:“今日倉促,明日我必來奪城!汝等反賊可引頸就戮。”

方臘大笑道:“水窪鼠輩,料你有何膽量?寡人就在這裡,何不今日?”

方臘這話卻惱怒了梁山一位好漢,那將揮起宣花戰神斧,縱雪豹馬飛出陣來,聲如震雷大罵道:“南賊!吃俺一斧!”

宋江與衆人見時,正是“急先鋒”索超。此人平生性急,每遇征戰,首先廝殺。前番因徐寧在秀州搶了頭陣,已然心中不平,如今聽了方臘這話,氣往上撞,要一斧子劈死方臘,才解心中這口怒氣,便不聽軍令跑出陣來,宋江等人哪能叫喊得住?

方臘見索超來得兇,自退回城中,令方七佛迎面接戰。索超、方七佛兩馬相交,二將猛戰。無十個回合,方七佛躲過一斧,佯裝敗逃,索超心急,只想取勝,不辨真假,前來追趕。

關勝陣前看了,大叫道:“窮寇莫追!”已然不及,方七佛見索超馬跑得近了,回馬一槊,索超猝不及防,正被搠在面門上,落馬而死。鄧飛來救索超,方七佛馬到一槊,將鄧飛刺死。劉唐大怒,挺鬼哭刀大踏步前來廝殺,方七佛縱馬相迎,一個馬上,一個步下,鬥了三五回合,劉唐不敵,轉身欲走,方七佛哪裡肯放,只一槊刺透後心,倒地而死。

國師鄧元覺見機到了,引着數個猛將衝殺過來,宋江帶兵大敗而走,虧了花榮、秦明幾人刺斜裡殺來,衝退南軍,救得宋江回寨,方七佛、鄧元覺得勝回城去了。

宋江等人回寨,升帳而坐,清點人數,鮑旭死於亂軍之中。宋江愁悶不已,說道:“南國真是虎狼之穴,折損這許多兄弟,如今卻不知盧員外那裡如何了?”

忽然有軍士來報,說盧先鋒送來戰報,宋江讓送信軍卒進帳說話,軍卒將盧俊義進軍經過,備細說了一遍,又遞上書呈。

宋江打開看了,說道:“盧員外已奪回宣州府寧國、旌德兩縣,又攻下了歙州祁門、婺源、績溪三縣,卻戰死了董平、張清、周通三將。”衆將默然不語,宋江、吳用等人盡皆落淚。

將至晌午,朝廷忽有聖旨到來,送入城中招降方臘。方臘卻不受詔,撕毀聖旨,斬了來使,自思杭州非久留之地,趁夜由方七佛率軍護駕,悄悄出城,突圍而走。只留大太子方書、國師鄧元覺、元帥石寶、將軍厲天閏、司行方與二十四偏將駐守杭州。

越日,婺州觀察使、步軍都統制王稟整軍到來,與宋江分兵同力攻城。一連幾日,宋江雖設計殺死敵將茅迪、湯逢士、元興、蘇涇、趙義,卻折損兄弟一人:張順欲夜晚進城放火,卻被城中伏弩亂箭射死涌金門外。

正是:

人間兄弟夢一場,天罡地煞歸星位。

若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四二回康王即位應天府 趙雲夜宿忠義村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二十二回俞道安兵敗身死 呂師囊計窮被擒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二十二回俞道安兵敗身死 呂師囊計窮被擒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三十一回周同功德圓滿 岳飛從軍真定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四十回感忠義岳母刺字 恨無力老種歸天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三十一回周同功德圓滿 岳飛從軍真定第五七回李伯紀縱論天下 楊義勇陳兵洞庭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四四回牽羊禮金主辱宋帝 治寇亂諸將討羣盜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二十五回龍虎山一道言讖 杭州寺二僧歸隱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一回方聖公僣號清溪縣 呂信陵首戰威坪鎮第二十七回楊惟忠還闕直事 韓世忠喜結良緣第二十四回羣星感應赴仙山 李逵大鬧伏魔殿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三十九回賊臣貶竄死異地 金軍攻陷太原城第五七回李伯紀縱論天下 楊義勇陳兵洞庭第六一回良馬對節使拜太尉 淮軍叛都督辭相位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二十二回俞道安兵敗身死 呂師囊計窮被擒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六六回楊再興戰歿小商橋 贏官人威震潁昌府第四六回宗澤彌留呼渡河 關勝盡忠死濟南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三十九回賊臣貶竄死異地 金軍攻陷太原城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三十一回周同功德圓滿 岳飛從軍真定第三十回童太師二次伐遼 劉延慶折損軍旅第十四回火牛陣黑夜破官軍 連環馬白晝取孤城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一回方聖公僣號清溪縣 呂信陵首戰威坪鎮第四四回牽羊禮金主辱宋帝 治寇亂諸將討羣盜第二十八回童宣撫分道伐遼 種都統退保雄州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三十回童太師二次伐遼 劉延慶折損軍旅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十八回方七佛自刎永寧江 呂師囊兵敗芙蓉鎮第五一回曲端絕命恭州獄 吳玠一敗金兀朮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十二回韓世忠力擒渠帥 林教頭奮斬敵將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十一回劉光世攻破婺州城 宋公明搶佔嚴家溪第五九回伐洞庭岳飛建功 戰官軍楊幺身死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六八回捨命柘皋龍爭虎鬥 謀計西湖論功行賞第二十七回楊惟忠還闕直事 韓世忠喜結良緣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五一回曲端絕命恭州獄 吳玠一敗金兀朮第二十二回俞道安兵敗身死 呂師囊計窮被擒第二十八回童宣撫分道伐遼 種都統退保雄州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
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四二回康王即位應天府 趙雲夜宿忠義村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二十二回俞道安兵敗身死 呂師囊計窮被擒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二十二回俞道安兵敗身死 呂師囊計窮被擒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三十一回周同功德圓滿 岳飛從軍真定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四十回感忠義岳母刺字 恨無力老種歸天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三十一回周同功德圓滿 岳飛從軍真定第五七回李伯紀縱論天下 楊義勇陳兵洞庭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四四回牽羊禮金主辱宋帝 治寇亂諸將討羣盜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二十五回龍虎山一道言讖 杭州寺二僧歸隱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一回方聖公僣號清溪縣 呂信陵首戰威坪鎮第二十七回楊惟忠還闕直事 韓世忠喜結良緣第二十四回羣星感應赴仙山 李逵大鬧伏魔殿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三十九回賊臣貶竄死異地 金軍攻陷太原城第五七回李伯紀縱論天下 楊義勇陳兵洞庭第六一回良馬對節使拜太尉 淮軍叛都督辭相位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二十二回俞道安兵敗身死 呂師囊計窮被擒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六六回楊再興戰歿小商橋 贏官人威震潁昌府第四六回宗澤彌留呼渡河 關勝盡忠死濟南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三十九回賊臣貶竄死異地 金軍攻陷太原城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三十一回周同功德圓滿 岳飛從軍真定第三十回童太師二次伐遼 劉延慶折損軍旅第十四回火牛陣黑夜破官軍 連環馬白晝取孤城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一回方聖公僣號清溪縣 呂信陵首戰威坪鎮第四四回牽羊禮金主辱宋帝 治寇亂諸將討羣盜第二十八回童宣撫分道伐遼 種都統退保雄州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三十回童太師二次伐遼 劉延慶折損軍旅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十八回方七佛自刎永寧江 呂師囊兵敗芙蓉鎮第五一回曲端絕命恭州獄 吳玠一敗金兀朮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十二回韓世忠力擒渠帥 林教頭奮斬敵將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十一回劉光世攻破婺州城 宋公明搶佔嚴家溪第五九回伐洞庭岳飛建功 戰官軍楊幺身死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六八回捨命柘皋龍爭虎鬥 謀計西湖論功行賞第二十七回楊惟忠還闕直事 韓世忠喜結良緣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五一回曲端絕命恭州獄 吳玠一敗金兀朮第二十二回俞道安兵敗身死 呂師囊計窮被擒第二十八回童宣撫分道伐遼 種都統退保雄州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三十六回武松獨臂殺首惡 趙桓登基貶羣賊第三十五回靈狐坐殿警公卿 金國毀盟侵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