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張進是一名情報人員,精於潛伏和收集情報,但是對於戰略戰術及行軍打仗就是外行,即便粗通也難以從深層次理解戰略戰術上的安排。但是他能夠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如實的提供給趙昺,讓他可以從中瞭解雙方對戰事的部署及意圖。
據張進所言,趙昺略加分析就明白了江鉦收復襄陽的戰略和戰術部署,其基本沿用了十幾年前蒙元破襄陽的策略。最先也是想通過將襄陽敵軍誘出城池與其野戰,利用己方的裝備上的優勢殲敵於城外,所以通過不斷的拔點戰術吸引敵軍出城。
可是敵襄陽守將並沒有中計,而是主動放棄了外圍的據點,將主力收縮進城池,分別部署在興化軍的谷城和襄、樊,三座城池。並以部分兵力死守楓林關,扼守峴山和羊牯山,以此堵塞宋軍從西方和南方進襄陽腹地的通路。其實雙方部署並沒有什麼新意,幾乎就是當年宋蒙襄陽之戰的翻版,只是攻守互易而已。
趙昺以爲雙方如此排兵佈陣依然沒有跳出前人的禁錮,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極爲成熟的策略,而這也是襄陽獨特的地形所決定的。襄陽三面環水,一面環山。敵人想要攻入此城,必須從靠山的一面進攻,其他三面環水,加劇了侵入的難度;而裡面的人,想要捍衛襄陽城,只須在靠山的一面多加防衛。
南面和西面的漢江沿岸,多爲灘塗,沙洲,不利於渡江。附近渡口在城北城牆腳下,峴山下游及對岸樊城。且城北城牆離漢江不到五十米,再加河岸高度決定了從水上進攻的難度極大,所以歷代攻襄陽都會選擇陸路。
陸路通道主要有兩條,向西經萬山,通往十堰、漢中;向南經峴山,通往荊州。兩座山道路狹窄,利於防守。尤其是城池西南角離羊牯山山腳不足三百步,這正好在強弩和拋石機的射程之內,可以切斷兩條陸路之間的聯繫。
如此萬山、峴山、羊牯山將襄陽城外的空地分割成了兩塊相對狹小、封閉,彼此隔離的空間。這種地形有利於防守,襄陽守軍憑藉地利輕易將城外攻方一分爲三。無論是從西面、南面、還是北岸水軍,彼此難以呼應。而攻方缺少一個方向,守方就多一項援軍。而只要谷城不失,則能夠從漢江獲得源源不斷的人員和物資補充。
由此可以看出蒙元守軍的策略就是與宋軍打持久戰,將戰鬥拖到雨季到來,如此可以利用江水來阻擋敵軍進攻。而在徐州失守後,朝廷就已經向宋廷提出議和,那麼他們只要保證襄陽不失,雙方談上一年也只能以各自現有實際控制區劃界,最終雙方締結城下之盟,襄陽也就保住了。
宋軍在經過一系列的戰鬥後,清掃了周邊的據點後才發現蒙元方面對此並不在意,並不肯出兵與他們決戰,甚至坐視周圍據點的丟失。進而不得不重走當年蒙軍圍城的老路,用兵白河口,攻佔鹿門山以切斷蒙軍與漢東地區的聯絡;利用蒙元當年圍襄陽修築的築堡,斷襄樊採樵之路;同時搶佔萬山以斷漢水西向的交通,絕東流的通道……
“襄陽守將是誰?”敵軍應對宋軍進攻的部署得當,除了充分利用了地理、地形之外,還結合了當前整體局勢。趙昺感覺這位守將不簡單,喝了口茶問張進道。
“陛下,現下蒙元襄陽路總管府總管兼管軍萬戶爲史弼,襄樊知府爲阿里罕。”張進回答道。
“史弼?!怪不得,其曾早年曾參與攻打襄陽城,並立下大功!”趙昺點點頭道。
“正是他,其作戰悍不畏死,殺將無數,在湖廣地區兇名在外,即使我軍官兵聞之依然膽寒!”張進回答道。
“在瓊州時其曾在湖廣和揚州任職,但是陰錯陽差間未能與其一戰,讓其逍遙至今,朕深以爲憾,現下終可親誅此獠!”趙昺擊案沉聲道。
史弼乃是蠡州博野人,應算是金朝遺民。趙昺以爲從其籍貫來看應該是漢人,他卻長於蒙古語,傳其膂力絕人,能挽強弓,曾舉起四百斤的石獅。至元十五年,升江淮行中書省參政,歷淮東、浙東宣慰使,以管軍總管隨劉整攻宋。
進攻襄樊時,史弼曾出陣挑戰,接連射殺兩人後橫刀大呼:“我就是史奉御!”一句話就將宋軍嚇退。攻樊城,其受命攻城東北隅,共攻擊十四晝夜,破城,殺宋軍都統。襄陽投降後,史弼因功受賜銀、錦衣、金鞍,升懷遠大將軍、副萬戶。
隨後跟隨伯顏南征,攻沙洋堡時,被飛箭射中手臂,仍奮戰不止,城破時他袖子裡已經充滿凝固的血液。攻陽羅堡時,伯顏宣佈:“先登南岸的人爲上功。”史弼率精兵進擊,擊敗宋軍,伯顏登上南岸後,論史弼居功第一,升他爲定遠大將軍。
元軍攻下鄂州後,進軍至大孤山,突然狂風大作,伯顏命令史弼向大孤山神祈禱,狂風居然立即停止,於是風言鬼神皆懼之,聲名更甚。元軍進駐瓜洲,史弼奉命率三千人,在楊子橋要道處建立木堡據守,其只領數十騎就直驅揚州城。
姜才當夜率軍萬餘人來攻,史弼嚴密防守,殺千餘人。姜才退卻,史弼出兵追擊,元將阿術等人也率兵來援,姜才敗退。後又率兵夜襲,史弼三戰三勝。天亮後,姜纔看見史弼兵少又率兵圍攻。史弼迎擊所向披靡,手殺數十人。破圍而出後,宋軍數百騎在後面追趕,史弼殿後,宋軍見到他後竟不敢進逼。
元滅宋後,史弼受封昭勇大將軍、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萬戶。後來蒙元湖廣右丞阿里海牙在攻瓊時戰敗殞命,其又調任湖廣行省宣慰使。此後宋軍反攻江南,元軍戰敗,其隨軍退到江北。真金繼位後將其降爲襄陽路總管府總管。所以陰錯陽差之下,趙昺攻江南、戰揚州都未能與其碰面。
史弼轉戰半個中國,戰襄樊、破湖廣、攻揚州,取淮東,斬將殺敵,可謂是兇名赫赫,宋朝軍民畏之如虎。而攻打荊襄的宋軍各部皆在湖廣駐紮過,且擴編時兵員也是來自湖廣各地,對其所爲是耳熟能詳。而作爲一軍主將的張霸出身淮軍,其很可能與史弼交過手。所以張進所言‘軍兵懼之’還是可信的。
“陛下,還有一事不知該不該稟告!”張進想想又道。
“儘可直言,你方纔所言,朕覺得十分有益於對當前局勢的判斷。”趙昺言道。
“陛下,屬下在我軍收復樊城時聽軍中有人言,除了官兵對史弼心存忌憚外,還十分害怕‘襄陽炮’,因此對強攻襄陽皆極力反對。張霸對此尤甚,在江帥探城深受重傷後,因其年長又從軍最久,便以其暫領軍務,主持攻城事宜。”張進言道。
“張霸主持軍務後,便下令棄樊城移駐鄧城,並攻打穀城縣。對外稱是因爲連日暴雨,秋汛提前,擔心敵軍截水淹城。可私下有人風傳是因爲張霸聽說蒙元要重奪樊城,已經調動砲軍上船,他心懼不已,又擔心承擔不戰而退的罪名,纔想出這麼個主意棄城。”
“真是荒唐,荒唐之極!”趙昺聽了怒道。
“陛下勿要生氣,也許只是謠言。不過敵軍入城後確是架起了數架‘襄陽砲’,並有敵兵譏笑我軍膽小如鼠,砲尚未發便棄城而逃。”張進見皇帝生氣,有些慌,可還是將實情道出。
對於‘襄陽砲’,也就是回回砲,趙昺不僅前世就久聞大名,而這一世也是如雷貫耳。他不僅從蒐羅來的筆記中看到過對其的描述,也聽人說過這種巨砲的傳說,總之說的最多的就是兩個字——可怕。
其實襄陽砲的首戰是在樊城,是在至元十年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舉告捷。接着元軍才移炮以向襄陽,,在城東南角安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結果,一炮就射中襄陽譙樓,“聲如雷霆,震城中”呂文煥自知不敵,遂納城歸順元軍。
相持五年之久的襄樊戰役,就這樣在回回炮的一聲怒吼中宣告結束,回回炮就此一戰成名。接着,元軍利用這種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不斷擴大戰果。至元十一年,元軍渡江,宋兵陳於江南岸,擁舟師迎戰。亦思馬因之子布伯於北岸豎回回炮擊之,宋舟全部沉沒。至元十三年,元軍以炮先克潭州,繼克靜江,將戰果擴大到湖南、廣西。
不過趙昺來到這世界也有十餘年了,與元軍海上、陸上交戰無數次,其中的戰鬥也有拋石機參戰。但是他還真沒見過這種傳說中高達數層樓,發射三百多斤的石彈,射程達數裡的巨砲,而見過的所謂‘襄陽砲’皆沒有什麼出色表現,不過須臾間就被自己的炮兵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