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能咋地

在趙昺的追問下,劉黻說出自己推薦的人便是狀元韓信同的老師陳普。其生於理宗淳祐四年,當下也只有四十出頭,正直中年。簡歷聽着也不錯,

陳普幼年勵志發奮苦讀,覽四書五經。長大後,他潛心探研朱熹理學。鹹淳初,投蘇州大儒韓翼甫在浙東崇德書院就學,韓翼甫並將愛女玉蟬許配他。他披覽羣書,博聞廣見,多才多藝。除六經外,他還熟諳律呂、天文、地理、算數之學,精於陰陽璣衡之說。

蒙軍南下後,陳普遂隱居於石堂山,終日以窮經著述自娛,以宋遺民自居,此後,陳普在石堂山仁豐寺裡設館倡學,招徒課藝。四方學子負笈從遊者歲數百。在教學上,陳普力倡理論聯繫實際,治經“不貴文詞,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在精心教學,輔導學生成才的同時,陳普還精研數理。

元廷曾三次詔聘他爲福建教授,均堅辭不就,誓不仕元。他怕元廷加罪‘遂隱遊古田、屏南、政和一帶山區十二年。在政和興辦德興初庵書院,又主講建陽雲莊書院、福州鰲峰書院、長樂鰲峰書院。所至之處,學者摳衣而來,不絕於途。其間,他反覆鑽研聚銅鑄刻漏壺,經無數次反覆試驗,終於第三年制成,應時升降,纖毫無爽。

“陛下覺得此人如何?”一番介紹後,劉黻問道。

“此人並未入仕,且又爲參加科舉,想是其不願受約束,恐不會應詔。”說實話,趙昺對其並不滿意,首先其應算是一個隱士,而這種人往往自視甚高,脾氣古怪,又不貪圖富貴,動不動就摔耙子,難以約束;再有其以鑽研儒學爲方向,什麼天文、地理和算學只能算是興趣所在,真實水平有多高很難講;另外其足跡只限於福建很小的範圍內,許多地方並未親自勘測過,見識終歸有限。

此外對於陳普發明漏壺,趙昺心裡十分清楚這有些言過其實了。他知道古時候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人們對時間的認識比較模糊,因而導致人們在用時、計時、守時等習慣上也比較模糊。在時間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燈時分”、“日上三竿”、“不見不散”等說法,也談不上準確。

且這種計時方式受外界影響較大,“掌燈”的時間和季節有關,和天氣有關,和地理位置及生活習慣也有關,因而沒有確定的時刻;“日上三竿”首先在計量上就無法進行,只能憑藉想像的太陽高度來確定一個大概的時間,“不見不散”更是沒有確定的時間期望值,只能是人們活動結果的一種願望,是最沒有時間效應的守時方式,直到刻漏壺的發明,讓這種狀況有了改變。

漏壺也分爲很多種,聽劉黻的描述,他基本可以確認陳普‘發明’的漏壺應是一種通過觀測容器內的水漏泄減少情況來計量時間,叫作泄水型漏壺,也稱沉箭漏。單隻泄水型或受水型漏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但是水流速度與壺中水的多少有關,單隻漏壺隨著壺中水的減少,流水速度也在變慢,這樣就直接影響到計時的穩定性和精確度。

後來人們想到在漏水壺上另加一隻漏水壺,用上面流出的水來補充下面壺的水量,就可以提高下面壺流水的穩定性。發明增加補給壺的辦法之後,人們自然會想到可以在補給壺之上再加補給壺,形成多級漏壺。但據趙昺所知補給壺的使用大概始於西漢末東漢初。起碼東漢的張衡已使用兩隻壺,即一隻漏壺和一隻補給壺;晉代出現了三隻一套的出水壺。

唐初的呂才設計了四隻一套的漏壺,基本形式是由大小不等的四隻銅壺組成,依次安放於階梯式座架之上。各壺皆有銅蓋,第一、二、三壺下端均裝有龍頭,龍口滴水,依次滴注儲入受水壺中,受水壺的銅蓋中央,插銅尺一把,尺上刻有十二時辰,自下而上爲子至亥時。又銅尺前插放一木製浮箭,下爲浮舟,隨着水位提高浮箭逐漸上升,顯示時刻,所以又稱“刻漏”。

宋朝之後燕肅又發明了另一種方法,被時人成爲‘蓮花漏’。他在中間一級壺的上方開一孔,使上面來的過量水自動從這個分水孔溢出,讓水位保持恆定,在北宋時曾風行各地。所以趙昺覺得陳普不過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直接仿製,或是在細節上進行了改進,說是其發明的便言過其實了。

而趙昺以爲若是自己仿製一臺多級漏壺,這件事情對於他並沒有多大難度,他自可通過精確的計算便能完成初級設計,然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校正就能投入使用,即便時間長些,也肯定用不了三年時間。從這些也可以看出陳普的數學和物理知識水平有限。

“陛下親政之後事務日漸繁雜,被瑣事纏身,難以一心二用。陳普既然又些本事,何不試試看?”應節嚴看出小皇帝皺着眉頭,顯然對這個人選並不滿意,話語中也多有推辭之意,於是勸道。

但他也知道,小皇帝對技巧之物及算學、天文、地理皆涉獵甚深,所知之淵博當世恐無人能及,不過他仍然以爲皇帝應以政事爲主,那些東西終是偏門,不應沉浸太深,以致荒廢了政務。而陳普也算是名儒,必會從中勸諫,以其從旁輔佐,至少不會使皇帝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陛下,應知事所言甚是,當下既然無合意的人選,可先以陳普代行教導,待日後有了勝任之人再行替換即可!”徐宗仁也隨之勸道。

“唉,陳普乃是名儒,以其主導研究這些事務,恐其會以爲朕慢待,不但不肯赴任,反而引出麻煩!”趙昺還是有些不願。可也覺要是欲尋到自己這樣的‘大才’,恐怕只有同爲穿越者了。而這個時代還活着名家只有郭守敬了,但其身居蒙元,正爲敵所用。

“陛下,陳普既然以忠君標榜,自當爲國爲君效力,其若拒絕徵辟,則是徒具其名的僞君子。臣願前去一試,勸其歸朝效力!”徐宗仁施禮道。

“好吧,但是不要強迫和誘惑,也不要許下什麼諾言。”趙昺沉吟片刻言道。

“是,臣遵諭!”徐宗仁再施禮道。

這個插曲之後,衆人對三榜的排名又討論了一番,其實三榜之中甲榜最重,甲榜之中前三最重。現下已經遴選完畢,應節嚴等三人也再沒有更多的異議,基本上便敲定了各榜人選和人數。其中甲榜計二十人,乙榜一百四十二人,餘者爲丙榜。

榜單一出,當然也有人頗有微詞,三榜之中報考的吏員有五十餘人之多,他們自此擺脫了一輩子爲吏的命運;此外瓊州舉子雖然沒有出現在甲榜之中,但是其餘兩榜合計也有三十人之多,這可以說是瓊州破紀錄的成績。

對於這種‘意外’,有些落榜的舉子自然不滿,質疑其中有弊,稱考官偏私。想想江南已經十餘年未開科,積累衆多的士子,結果卻不盡人意,使自己失去了晉身的機會,他們當然覺得自己受到了愚弄,因此準備集體上書,要求查清弊案,嚴懲涉事官員。

正當羣情洶洶,欲要爆發之際,小皇帝在瓊臺宴上的一番話頃刻讓他們沒了脾氣。據經歷者稱,陛下對士子們質疑舞弊之說專門予以澄清,言:吏員身處底層,不僅收入微薄,且要承擔最重的工作,也因而最爲熟悉國家法度和處理各種公務的程序。而這種人正是國家所需的人才,而非只會背誦聖人之言,不通公務的書呆子。

對於錄取的瓊州士子超額,那也是瓊州百姓們應得的。在朝廷最爲危險的時刻,他們與皇帝共患難,可謂休慼與共。爲保衛朝廷,重建大宋做出了重大貢獻,併爲收復江南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而那些叫嚷不公之人,又在國家危難之時做了些什麼?他們苟安於蒙元的淫威之下,卻不思抗元復國,此時有何面目來談公平。

再說朝廷在瓊州十年,建學施教,又有衆多名家大儒的執教,即便是荒蠻之地也能培養出無數棟樑之才,錄取二十餘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那些忠勇之士的子弟,忠君愛國的士子理應優先入選,他們比之那些只會哀嘆不公的可憐蟲要強之百倍。

若是再聽不明白那就是傻子了,皇帝這是表明了他的立場和態度,如此做就是他授意的,其就是主謀。而且態度也很強硬,朕就這麼做了,就是偏心了,你能怎麼樣?要怪也只能怪你們膽小怯懦,屈從於蒙元的淫威,沒有早日投奔朝廷,又沒有本事,如今也怪不得誰!

平息了質疑聲後,趙昺依照瓊州舊例,甲榜之人直接授官,卻只從八品起授,就是三鼎甲的狀元韓信同也只是七品,到禮部任員外郎;榜眼林青卻去了吏部,擔任從六品的案頭;而探花鄭思肖則去了御史臺,做了個巡殿御史。其餘人等則多授八品,分赴臨安府或朝廷各部自初級官員做起。其餘兩榜人員則入太學帶薪學習,但是能不能真正出仕做官,還要看他們的學習成績,一旦不合格則面臨着重回原點的境地。

皇帝如此可謂讓人感慨。社會上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爲:“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爲的就是金榜題名,爲的就是以文入仕,爲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

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但現在他們發現天變了,即便成爲狀元也不一定仕途就是一片光明。

而趙昺卻不這麼想,他作爲後世來人,對於狀元並不十分感冒,別說歷史上的七百多名狀元,即便是現代社會年年出現的狀元們,又有多少人在步入社會後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古代的狀元們以文得名,可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同樣了無幾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們身爲狀元,詩賦詞文,無所不通,亦有詩書傳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者。

所以從狀元整體來說,卻是名不符實的,其中的大多數虛有其表,相當平庸,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後,從此潛心仕途,無意文字,熱衷於官場得意,專注於富貴得失,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著探索,他們多文績平平,難傳千秋。形成了一種狀元難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的怪象。

如此懸殊的比例,足以證明科舉考試可以選拔人才的說法,在趙昺看來是不大靠譜的。別看狀元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可謂是人中之龍、天之驕子,其榮耀、其顯赫、其尊貴,簡直登峰造極。可即便文章做得好,考試也未必能把一個人的學識水平測驗出來,未必能做好官。

而那些靠背古書扒古書考出來的官員們,多是被洗了腦,沒有思想的機器人,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不過那些聖人之語,可要成爲大人物必須要有對世界有清醒的認識才行。更何況絕大數人中了狀元之後,也就掉進了榮華富貴的陷井,並且爲此在官場上爭名奪利。這也是絕大多數曠世奇才被科考拒之門外的緣由。所以趙昺以爲還是得以觀後效,而不能一考定終身……

第056章 超級武器(二)第979章 能咋地第478章 形勢已成第144章 安瓊策(三)第1342章 隨便聊聊第818章 生財有道第231章 以人度己第770章 懾敵第505章 狗都不如第337章 大家第1121章 飲鴆止渴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370章 心意第690章 悶聲發展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658章 二遍苦第861章 沒奈何第908章 主因第630章 希望第137章 只取一文第937章 說服第627章 高大上第1032章 煩心事兒第696章 有機可乘第273章 相互試探第543章 講藝術第410章 對決(二)第865章 謹慎些好第400章 有警第833章 揭露第136章 救災第675章 不是東西第1251章 兩廂對比第1441章 何以成惡第895章 步步帶坑第1046章 沉住氣第1036章 燙手山芋第857章 迎靈第321章 難做主第1110章 都憋屈第541章 化繁爲簡第901章 開啓新時代第1041章 恩威並施第277章 威脅第1052章 臨危不亂第923章 不得不第961章 不甘示弱第426章 論勢第899章 另有它意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1300章 心焦上火第505章 狗都不如第772章 幻想與現實第139章 悄悄的走第072章 老師第1174章 金湯之城第521章 殺了他第1303章 荒唐之極第049章 頭疼第404章 再等等第498章 坐地還錢第500章 枝節橫生第489章 悍不畏死第1258章 弦外之音第201章 生產線第732章 不能錯過第651章 一難又一難第651章 一難又一難第1346章 新式武器第1275章 養虎爲患第1299章 朕心甚憂第351章 東海島之役(六)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943章 露底兒了第1084章 孰強孰弱第1043章 命不由己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150章 順勢而爲第955章 飯票而已第225章 資源第566章 何以如此第897章 擔心第1175章 不死不休第134章 遠瞻第1180章 矛盾難消第1288章 一支奇兵第127章 方略第1053章 事出非常第803章 釜底抽薪第1224章 決意突圍第743章 一鍋端第1227章 呼之欲出第914章 懷璧其罪第919章 就勢而爲第666章 震撼第236章 預案第080章 人心難測第877章 有點兒亂第922章 訓妻第277章 威脅
第056章 超級武器(二)第979章 能咋地第478章 形勢已成第144章 安瓊策(三)第1342章 隨便聊聊第818章 生財有道第231章 以人度己第770章 懾敵第505章 狗都不如第337章 大家第1121章 飲鴆止渴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370章 心意第690章 悶聲發展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658章 二遍苦第861章 沒奈何第908章 主因第630章 希望第137章 只取一文第937章 說服第627章 高大上第1032章 煩心事兒第696章 有機可乘第273章 相互試探第543章 講藝術第410章 對決(二)第865章 謹慎些好第400章 有警第833章 揭露第136章 救災第675章 不是東西第1251章 兩廂對比第1441章 何以成惡第895章 步步帶坑第1046章 沉住氣第1036章 燙手山芋第857章 迎靈第321章 難做主第1110章 都憋屈第541章 化繁爲簡第901章 開啓新時代第1041章 恩威並施第277章 威脅第1052章 臨危不亂第923章 不得不第961章 不甘示弱第426章 論勢第899章 另有它意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1300章 心焦上火第505章 狗都不如第772章 幻想與現實第139章 悄悄的走第072章 老師第1174章 金湯之城第521章 殺了他第1303章 荒唐之極第049章 頭疼第404章 再等等第498章 坐地還錢第500章 枝節橫生第489章 悍不畏死第1258章 弦外之音第201章 生產線第732章 不能錯過第651章 一難又一難第651章 一難又一難第1346章 新式武器第1275章 養虎爲患第1299章 朕心甚憂第351章 東海島之役(六)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943章 露底兒了第1084章 孰強孰弱第1043章 命不由己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150章 順勢而爲第955章 飯票而已第225章 資源第566章 何以如此第897章 擔心第1175章 不死不休第134章 遠瞻第1180章 矛盾難消第1288章 一支奇兵第127章 方略第1053章 事出非常第803章 釜底抽薪第1224章 決意突圍第743章 一鍋端第1227章 呼之欲出第914章 懷璧其罪第919章 就勢而爲第666章 震撼第236章 預案第080章 人心難測第877章 有點兒亂第922章 訓妻第277章 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