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佈置

四天之後,國防部“獵雕”作戰室定下了“亞洲戰略”的框架方案,中央政府所有部門開始遵照新的“亞洲戰略”開始進行前期準備。前期準備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財政部利用中央的宏觀調控,在最短的時間裡儲備一筆用以戰爭的經費。

這方面採取了很多辦法,比如統一規劃國內股票市場,控制股票市場上的流動資金,暗中掌握一筆現金;又比如行“建國國債”,對外稱用以國家未來建設,只向國內銷售;同時財政部與外交部也在積極聯繫美國,進行第二次國家借貸。

其二是北方第一集團軍的建成之後完善所有系統,並且由國防部參謀長作戰會議與陸軍部一起,對北方第一集團進行戰前的實質評估。同時關於北方第一集團軍的人事任命也會在月內落實。經過兩天的磋商,吳紹霆決定調蔡鍔爲北方第一軍團總司令,直轄新三十七師,吳佩孚爲總參謀長,直轄新三十八師。

不僅如此,吳紹霆決定撤銷戰區戰略編制,直接設置永久性的區域統帥部。戰區戰略編制從之前南北戰爭到最近的青島站在,都是屬於臨時性的最高戰略指揮中心,其作用是爲了統籌一個地區衆多部隊的行政指揮情況。而新設置的區域統帥部,則是以集團軍爲主要戰略單位,並以集團軍所轄區域爲主要行政指揮區域,不僅加強了指揮系統的效率,減少了戰區司令部與集團軍司令部的層次。

當然,戰區與統帥部各有各自的優勢劣勢,相對統帥部來說,臨時編制的戰區操作更靈活,更適合在多部隊區域執行。而統帥部僅僅只掌握集團軍和轄區地方軍政的指揮,一旦遇到多部隊同時作戰,則需要申請更高規格的指揮權。

其三是從外交和地方政務上,繼續擴大中日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東北三省地區,派出更多的諜報人員一邊蒐集日本的最新進展,一邊散播對日本不利的輿論消息。在這個方面張盛霆北方事務公司與北京大本營着重出力,前者在商業上利用官商背景大肆排擠日本企業,後者則提供政治保護,同時也與東三省的地方士紳拉攏關係,注資張盛霆北方事務公司,擴大中國企業的資本全力對抗日本。

中央政府在未來四個月時間裡的側重點雖然是放在“亞洲戰略”上,但是國內民政的建設也不是毫無建樹。在南京中央政府工作會議結束之後,中央政府內與“亞洲戰略”並無直接聯繫的部門馬上按照吳紹霆做出的指示,開始投入各自的工作當中。

財政部成立了國家稅務局總局,分派官員趕赴地方省府整頓國稅,同時也監督省府的地稅系統建設。吳紹霆在中央政府工作會議上關於國稅、地稅的一番激烈言論,很快就通過各黨派官員傳遞了出去,僅僅三、四天的功夫就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地方政府知道吳紹霆既然能說這番話,也就能按照話中的內容來付諸行動,各省不由自主感到壓力倍增。

不過吳紹霆在南方執政期間,已經於南方諸省打下了一定稅政基礎,尤其是在執政府時期更是加強了這種稅政體系。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尤爲其甚,浙江、雲南、貴州、四川四省也有一定政治基礎,至於湖南、江西、湖北三省雖然政治勢力不屬於吳紹霆的範疇,但因爲有嫡系大軍駐紮在此,推行起來也不會太困難。

真正感到擔憂的還是北方諸省的地方政府,這些地方政府就指望着扣押稅款來維持政府運營,而且十多年來一直如此,突然要把地方的稅務分一大半給中央,換做誰都不會心甘情願。不僅如此,地方政府依靠這些稅收才能與中央政府對抗,如果失去了這比資金,地方政府的權力會大打折扣,中央政府反而會越來越強,此消彼長之下遲早會損害地方官紳的利益。可是吳紹霆把話都放出來,畢竟中央政府現在手握雄兵,而且還贏的了全國民心,真是惹毛了吳紹霆只怕遭殃的會更快。

北方諸省的態度各有不同,有人驚慌失措,有人無比憤怒,有人鬱悶不已。但是經過中央政府內部的北洋公黨去北方各省做了工作,勸說北方各省不要輕舉妄動,更何況這次僅僅是整頓稅政,又沒有說要撼動地方政府的權威,只要好好配合一定不會有虧待。北方諸省的衆人聽到如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爲除了遵從之外別無他法,總不能現在揭竿而起跟中央政府對着幹?再者只要有北洋公黨在中央把持幾分席位,必然會爲北方爭取利益。

稅政的問題得以解決,但真正要揮稅政系統的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民間老百姓對這項政務仍保持着許多猜疑,唯一讓百姓們欣慰的那就是新的稅政不會增加稅負。

教育部部長朱執信在中央政府工作會議鄭重許諾之後,第二天便開始大刀闊斧的執行任務。他先在廣東、福建、江蘇三省幾個大城市裡推行三年義務教育試點,要求這些城市的所有小學堂對適齡兒童進行免費入學,直至完成三個學期課程之後再開始收費。

當然,爲了保證這些學堂能夠正常運作,他派遣專員到廣東、福建兩省聯繫地方教育部,協調地方與中央一同撥款贊助小學堂。至於江蘇省的教育工作則由他親自督辦,要求江蘇省所有教育部門、機構在三個月之內完成所有統計和前期準備工作,必須在六月中旬正式推出三年義務教育試點。

爲了給教育提供足夠的資金,尤其是在“亞洲戰略”是姓期間,朱執信從財政部要到的經費少之又少,他不得不推出教育基金以及教育部募捐項目。前者分爲地方教育基金與中央教育基金,不過性質是一樣的,只不過一份由省教育部管理,另外一份則由中央教育部直轄。教育基金屬於商業基金,採取自願購買的形式,以爲學生儲備高中、大學的學費爲目的。

而教育部募捐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每年定時向全社會公開募捐,而定時的這一天則被稱爲“教育節”;另外一部分是接受海內外熱忱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的人募捐,甚至對捐款到達一定數額的人給予受益學校某棟大樓命名的特權,這樣一來則能吸引一些希望名流千古或者沽名釣譽的富戶豪商。

щщщ• тт kΛn• c○

無論是教育基金還是教育募捐,所得資金統一交給教育部專門機構保管,用來進行盈利性質投資,當然前提還要保證資金運作的風險。如果這兩項教育資金來源控制的很好,那麼教育部手中就能掌握一筆充裕的資金,對教育事業的展大有幫助。

朱執信在這十幾天的時間裡,除了計劃三年義務教育試點和教育資金之外,還花了大功夫規範全國的教育部門。經過常年內戰,不少地方政府還是軍政府的性質,而軍政府當中幾乎很少有教育部門,就算有也只不過是擺設罷了。

中央教育部的命令能否得到貫徹和落實,能否執行的更有效率,必然要有地方教育部的配合,畢竟中央政府不可能把全中國上校的教育事業一攬子都囊括了。在經過三次會議之後,朱執信決定成立教育部督辦小組,派遣專員到每個省審查教育部工作,對還沒有教育機構的省府協助組建中央直屬的教育工作站,一步一步完善全國的教育系統。

爲了配合三年義務教育試點,民政部也加快了戶籍制度的落實,所有享受三年義務教育的家庭都必須有當地的戶籍,否則暫時不予辦理免費入學。而在正式推行的戶籍制度當中,民政部決定將戶籍分爲三級,其一是城市戶籍,其二是縣鎮戶籍,其三是農村戶籍。這項戶籍制度的出臺,正式爲中國奠定了“城市”化的概念,雖然分爲三個不同戶籍,實際上正是爲了將中國舊有的“縣”向“城市”過渡,而在這個過渡的過程當中,利用不同戶籍更好的進行民政上的調控和監督。(未完待續)

第1066章 ,海峽殖民地第956章 ,血染鴨綠江第93章 ,公正之名第640章 ,閃擊第527章 ,安德烈暗示第264章 ,堅持下去第342章 ,何應欽執行任務第741章 ,泄密第1018章 ,戰場轉折點第799章 ,再戰第98章 ,舊部後哨第981章 ,北京縮影第867章 ,掌握之中第742章 ,最後的北洋第994章 ,對話“毒氣彈”第1181章 ,目標在美國第121章 ,獲悉陰謀第663章 ,揭底第889章 ,分寸第667章 ,通宵之會第1176章 ,調查第482章 ,宋教仁到訪第873章 ,英法立場第753章 ,南京總統府第895章 ,山縣有朋第724章 ,梧州火車站第333章 ,本性之舉第100章 ,總結大會第1114章 ,預言第160章 ,同志們,革命!第38章 ,偷聽內幕第410章 ,授勳儀式第380章 ,袁世凱的決定第811章 ,情勢急轉第729章 ,宣武上將軍府第138章 ,欲擒故縱第11章 ,整頓軍務第379章 ,豪賭第1083章 ,四月二十三日第139章 ,故意泄露第421章 ,北洋政府的嫌疑第966章 ,大戰在即第70章 ,有機可第502章 ,法令引發的血案第476章 ,德國人的大生意第279章 ,沈鴻英的毒手第638章 ,分割第1124章 ,大陸橋第三兵團第1050章 ,行前事務第452章 ,北洋的反應第132章 ,一鳴驚人第611章 ,首戰告捷第260章 ,陸裕光的野望第104章 ,張人駿言第307章 ,鼓舞民心第1163章 ,軟硬兼施第668章 ,壯士暮年第257章 ,廣西戰略第216章 ,一夜之間第66章 ,承受下場第764章 ,春夜第106章 ,陰謀詭計第978章 ,協約國決議第416章 ,交心第195章 ,談判第608章 ,大戰再臨第1149章 ,定局南亞第241章 ,應接不暇第1177章 ,中華革命黨和德國第476章 ,德國人的大生意第207章 ,訂購德械第239章 ,推測第670章 ,大變之前第15章 ,借力打力第984章 ,可大可小的爭執第382章 ,停戰協約第346章 ,突然反攻第87章 ,似有隱情第1039章 ,人肉炸彈第184章 ,龍濟光的計劃第761章 ,婚姻第365章 ,初見袁世凱第989章 ,空中騎兵第648章 ,動身第421章 ,北洋政府的嫌疑第65章 ,自討苦吃第357章 ,複製格里芬行動第160章 ,同志們,革命!第1146章 ,三股勢力形成第916章 ,被俘第901章 ,海防線計劃背後第530章 ,急流第864章 ,國民大會第506章 ,柳州淪陷第85章 ,起義會議第1053章 ,預兆第1209章 ,北洋震動第788章 ,年輕的空軍將領第676章 ,座談鬼胎第1139章 ,收復烏梁海
第1066章 ,海峽殖民地第956章 ,血染鴨綠江第93章 ,公正之名第640章 ,閃擊第527章 ,安德烈暗示第264章 ,堅持下去第342章 ,何應欽執行任務第741章 ,泄密第1018章 ,戰場轉折點第799章 ,再戰第98章 ,舊部後哨第981章 ,北京縮影第867章 ,掌握之中第742章 ,最後的北洋第994章 ,對話“毒氣彈”第1181章 ,目標在美國第121章 ,獲悉陰謀第663章 ,揭底第889章 ,分寸第667章 ,通宵之會第1176章 ,調查第482章 ,宋教仁到訪第873章 ,英法立場第753章 ,南京總統府第895章 ,山縣有朋第724章 ,梧州火車站第333章 ,本性之舉第100章 ,總結大會第1114章 ,預言第160章 ,同志們,革命!第38章 ,偷聽內幕第410章 ,授勳儀式第380章 ,袁世凱的決定第811章 ,情勢急轉第729章 ,宣武上將軍府第138章 ,欲擒故縱第11章 ,整頓軍務第379章 ,豪賭第1083章 ,四月二十三日第139章 ,故意泄露第421章 ,北洋政府的嫌疑第966章 ,大戰在即第70章 ,有機可第502章 ,法令引發的血案第476章 ,德國人的大生意第279章 ,沈鴻英的毒手第638章 ,分割第1124章 ,大陸橋第三兵團第1050章 ,行前事務第452章 ,北洋的反應第132章 ,一鳴驚人第611章 ,首戰告捷第260章 ,陸裕光的野望第104章 ,張人駿言第307章 ,鼓舞民心第1163章 ,軟硬兼施第668章 ,壯士暮年第257章 ,廣西戰略第216章 ,一夜之間第66章 ,承受下場第764章 ,春夜第106章 ,陰謀詭計第978章 ,協約國決議第416章 ,交心第195章 ,談判第608章 ,大戰再臨第1149章 ,定局南亞第241章 ,應接不暇第1177章 ,中華革命黨和德國第476章 ,德國人的大生意第207章 ,訂購德械第239章 ,推測第670章 ,大變之前第15章 ,借力打力第984章 ,可大可小的爭執第382章 ,停戰協約第346章 ,突然反攻第87章 ,似有隱情第1039章 ,人肉炸彈第184章 ,龍濟光的計劃第761章 ,婚姻第365章 ,初見袁世凱第989章 ,空中騎兵第648章 ,動身第421章 ,北洋政府的嫌疑第65章 ,自討苦吃第357章 ,複製格里芬行動第160章 ,同志們,革命!第1146章 ,三股勢力形成第916章 ,被俘第901章 ,海防線計劃背後第530章 ,急流第864章 ,國民大會第506章 ,柳州淪陷第85章 ,起義會議第1053章 ,預兆第1209章 ,北洋震動第788章 ,年輕的空軍將領第676章 ,座談鬼胎第1139章 ,收復烏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