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佈置

四天之後,國防部“獵雕”作戰室定下了“亞洲戰略”的框架方案,中央政府所有部門開始遵照新的“亞洲戰略”開始進行前期準備。前期準備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財政部利用中央的宏觀調控,在最短的時間裡儲備一筆用以戰爭的經費。

這方面採取了很多辦法,比如統一規劃國內股票市場,控制股票市場上的流動資金,暗中掌握一筆現金;又比如行“建國國債”,對外稱用以國家未來建設,只向國內銷售;同時財政部與外交部也在積極聯繫美國,進行第二次國家借貸。

其二是北方第一集團軍的建成之後完善所有系統,並且由國防部參謀長作戰會議與陸軍部一起,對北方第一集團進行戰前的實質評估。同時關於北方第一集團軍的人事任命也會在月內落實。經過兩天的磋商,吳紹霆決定調蔡鍔爲北方第一軍團總司令,直轄新三十七師,吳佩孚爲總參謀長,直轄新三十八師。

不僅如此,吳紹霆決定撤銷戰區戰略編制,直接設置永久性的區域統帥部。戰區戰略編制從之前南北戰爭到最近的青島站在,都是屬於臨時性的最高戰略指揮中心,其作用是爲了統籌一個地區衆多部隊的行政指揮情況。而新設置的區域統帥部,則是以集團軍爲主要戰略單位,並以集團軍所轄區域爲主要行政指揮區域,不僅加強了指揮系統的效率,減少了戰區司令部與集團軍司令部的層次。

當然,戰區與統帥部各有各自的優勢劣勢,相對統帥部來說,臨時編制的戰區操作更靈活,更適合在多部隊區域執行。而統帥部僅僅只掌握集團軍和轄區地方軍政的指揮,一旦遇到多部隊同時作戰,則需要申請更高規格的指揮權。

其三是從外交和地方政務上,繼續擴大中日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東北三省地區,派出更多的諜報人員一邊蒐集日本的最新進展,一邊散播對日本不利的輿論消息。在這個方面張盛霆北方事務公司與北京大本營着重出力,前者在商業上利用官商背景大肆排擠日本企業,後者則提供政治保護,同時也與東三省的地方士紳拉攏關係,注資張盛霆北方事務公司,擴大中國企業的資本全力對抗日本。

中央政府在未來四個月時間裡的側重點雖然是放在“亞洲戰略”上,但是國內民政的建設也不是毫無建樹。在南京中央政府工作會議結束之後,中央政府內與“亞洲戰略”並無直接聯繫的部門馬上按照吳紹霆做出的指示,開始投入各自的工作當中。

財政部成立了國家稅務局總局,分派官員趕赴地方省府整頓國稅,同時也監督省府的地稅系統建設。吳紹霆在中央政府工作會議上關於國稅、地稅的一番激烈言論,很快就通過各黨派官員傳遞了出去,僅僅三、四天的功夫就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地方政府知道吳紹霆既然能說這番話,也就能按照話中的內容來付諸行動,各省不由自主感到壓力倍增。

不過吳紹霆在南方執政期間,已經於南方諸省打下了一定稅政基礎,尤其是在執政府時期更是加強了這種稅政體系。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尤爲其甚,浙江、雲南、貴州、四川四省也有一定政治基礎,至於湖南、江西、湖北三省雖然政治勢力不屬於吳紹霆的範疇,但因爲有嫡系大軍駐紮在此,推行起來也不會太困難。

真正感到擔憂的還是北方諸省的地方政府,這些地方政府就指望着扣押稅款來維持政府運營,而且十多年來一直如此,突然要把地方的稅務分一大半給中央,換做誰都不會心甘情願。不僅如此,地方政府依靠這些稅收才能與中央政府對抗,如果失去了這比資金,地方政府的權力會大打折扣,中央政府反而會越來越強,此消彼長之下遲早會損害地方官紳的利益。可是吳紹霆把話都放出來,畢竟中央政府現在手握雄兵,而且還贏的了全國民心,真是惹毛了吳紹霆只怕遭殃的會更快。

北方諸省的態度各有不同,有人驚慌失措,有人無比憤怒,有人鬱悶不已。但是經過中央政府內部的北洋公黨去北方各省做了工作,勸說北方各省不要輕舉妄動,更何況這次僅僅是整頓稅政,又沒有說要撼動地方政府的權威,只要好好配合一定不會有虧待。北方諸省的衆人聽到如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爲除了遵從之外別無他法,總不能現在揭竿而起跟中央政府對着幹?再者只要有北洋公黨在中央把持幾分席位,必然會爲北方爭取利益。

稅政的問題得以解決,但真正要揮稅政系統的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民間老百姓對這項政務仍保持着許多猜疑,唯一讓百姓們欣慰的那就是新的稅政不會增加稅負。

教育部部長朱執信在中央政府工作會議鄭重許諾之後,第二天便開始大刀闊斧的執行任務。他先在廣東、福建、江蘇三省幾個大城市裡推行三年義務教育試點,要求這些城市的所有小學堂對適齡兒童進行免費入學,直至完成三個學期課程之後再開始收費。

當然,爲了保證這些學堂能夠正常運作,他派遣專員到廣東、福建兩省聯繫地方教育部,協調地方與中央一同撥款贊助小學堂。至於江蘇省的教育工作則由他親自督辦,要求江蘇省所有教育部門、機構在三個月之內完成所有統計和前期準備工作,必須在六月中旬正式推出三年義務教育試點。

爲了給教育提供足夠的資金,尤其是在“亞洲戰略”是姓期間,朱執信從財政部要到的經費少之又少,他不得不推出教育基金以及教育部募捐項目。前者分爲地方教育基金與中央教育基金,不過性質是一樣的,只不過一份由省教育部管理,另外一份則由中央教育部直轄。教育基金屬於商業基金,採取自願購買的形式,以爲學生儲備高中、大學的學費爲目的。

而教育部募捐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每年定時向全社會公開募捐,而定時的這一天則被稱爲“教育節”;另外一部分是接受海內外熱忱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的人募捐,甚至對捐款到達一定數額的人給予受益學校某棟大樓命名的特權,這樣一來則能吸引一些希望名流千古或者沽名釣譽的富戶豪商。

無論是教育基金還是教育募捐,所得資金統一交給教育部專門機構保管,用來進行盈利性質投資,當然前提還要保證資金運作的風險。如果這兩項教育資金來源控制的很好,那麼教育部手中就能掌握一筆充裕的資金,對教育事業的展大有幫助。

朱執信在這十幾天的時間裡,除了計劃三年義務教育試點和教育資金之外,還花了大功夫規範全國的教育部門。經過常年內戰,不少地方政府還是軍政府的性質,而軍政府當中幾乎很少有教育部門,就算有也只不過是擺設罷了。

中央教育部的命令能否得到貫徹和落實,能否執行的更有效率,必然要有地方教育部的配合,畢竟中央政府不可能把全中國上校的教育事業一攬子都囊括了。在經過三次會議之後,朱執信決定成立教育部督辦小組,派遣專員到每個省審查教育部工作,對還沒有教育機構的省府協助組建中央直屬的教育工作站,一步一步完善全國的教育系統。

爲了配合三年義務教育試點,民政部也加快了戶籍制度的落實,所有享受三年義務教育的家庭都必須有當地的戶籍,否則暫時不予辦理免費入學。而在正式推行的戶籍制度當中,民政部決定將戶籍分爲三級,其一是城市戶籍,其二是縣鎮戶籍,其三是農村戶籍。這項戶籍制度的出臺,正式爲中國奠定了“城市”化的概念,雖然分爲三個不同戶籍,實際上正是爲了將中國舊有的“縣”向“城市”過渡,而在這個過渡的過程當中,利用不同戶籍更好的進行民政上的調控和監督。(未完待續)

第176章 ,廣東水師的頑抗第517章 ,德國對華政策第372章 ,段祺瑞回京第647章 ,卓如交心第734章 ,案件進展第496章 ,貌合神離第538章 ,整編協商會議第842章 ,會議第333章 ,本性之舉第1208章 ,馮國璋病危第528章 ,攻進泉州第1171章 ,投機主義第137章 ,無奈陣亡第1145章 ,沙俄二月革命第415章 ,一談第183章 ,當仁不讓第742章 ,最後的北洋第710章 ,西線有戰事第776章 ,索要青島第542章 ,船政學堂和造船廠第1113章 ,臺灣問題第140章 ,被迫升職第164章 ,廣州之戰第1089章 ,僵局第1149章 ,定局南亞第41章 ,援軍到來第1142章 ,南亞議和第827章 ,白熱化第821章 ,屠殺戰列艦第882章 ,一天一百萬第215章 ,開刀第1195章 ,生意問題第781章 ,安撫人心第683章 ,西巡計劃第418章 ,公開言論第354章 ,不期而遇第1173章 ,上海陰謀第539章 ,走訪李厚基第229章 ,粵漢鐵路第68章 ,張家邀請第1190章 ,軍事博覽會第3章 ,碼頭別見第514章 ,再次先發制人第440章 ,引薦人才第922章 ,對話張作霖第444章 ,推廣新武器第923章 ,事後第328章 ,王士珍的焦慮第665章 ,威壓第423章 ,另外一場談判第481章 ,飛機計劃第812章 ,收網行動第622章 ,江邊花園第424章 ,在日本第298章 ,粵北開戰第755章 ,宋教仁的態度第996章 ,從嚴辦理第915章 ,兵變開始第1208章 ,馮國璋病危第730章 ,政治婚姻第825章 ,空襲旅順第950章 ,戰前會議第537章 ,泉州整頓第953章 ,毒氣彈第345章 ,不太平的一夜第1144章 ,蒙古鐵路計劃第160章 ,同志們,革命!第1059章 ,反殖民狂潮第1157章 ,亞洲局勢第1163章 ,軟硬兼施第327章 ,袁世凱的壓力第80章 ,一介武夫第726章 ,圍追吳佩孚曹錕第613章 ,瀘州和成都第1106章 ,琉球第645章 ,遷徙第400章 ,買賣還是交換?第288章 ,在梧州第961章 ,通電第381章 ,蕭耀南的公開信第996章 ,從嚴辦理第245章 ,徐樹錚南下第278章 ,商隊第817章 ,海戰開始第179章 ,新的一天第1145章 ,沙俄二月革命第922章 ,對話張作霖第1023章 ,援軍出現第1012章 ,空降奇兵第77章 ,深入軍心第849章 ,採取行動第1167章 ,文化發展第963章 ,暴行事件第172章 ,趙聲的不滿第653章 ,大言第221章 ,又見龍濟光第385章 ,捧殺第333章 ,本性之舉第497章 ,履帶裝甲車
第176章 ,廣東水師的頑抗第517章 ,德國對華政策第372章 ,段祺瑞回京第647章 ,卓如交心第734章 ,案件進展第496章 ,貌合神離第538章 ,整編協商會議第842章 ,會議第333章 ,本性之舉第1208章 ,馮國璋病危第528章 ,攻進泉州第1171章 ,投機主義第137章 ,無奈陣亡第1145章 ,沙俄二月革命第415章 ,一談第183章 ,當仁不讓第742章 ,最後的北洋第710章 ,西線有戰事第776章 ,索要青島第542章 ,船政學堂和造船廠第1113章 ,臺灣問題第140章 ,被迫升職第164章 ,廣州之戰第1089章 ,僵局第1149章 ,定局南亞第41章 ,援軍到來第1142章 ,南亞議和第827章 ,白熱化第821章 ,屠殺戰列艦第882章 ,一天一百萬第215章 ,開刀第1195章 ,生意問題第781章 ,安撫人心第683章 ,西巡計劃第418章 ,公開言論第354章 ,不期而遇第1173章 ,上海陰謀第539章 ,走訪李厚基第229章 ,粵漢鐵路第68章 ,張家邀請第1190章 ,軍事博覽會第3章 ,碼頭別見第514章 ,再次先發制人第440章 ,引薦人才第922章 ,對話張作霖第444章 ,推廣新武器第923章 ,事後第328章 ,王士珍的焦慮第665章 ,威壓第423章 ,另外一場談判第481章 ,飛機計劃第812章 ,收網行動第622章 ,江邊花園第424章 ,在日本第298章 ,粵北開戰第755章 ,宋教仁的態度第996章 ,從嚴辦理第915章 ,兵變開始第1208章 ,馮國璋病危第730章 ,政治婚姻第825章 ,空襲旅順第950章 ,戰前會議第537章 ,泉州整頓第953章 ,毒氣彈第345章 ,不太平的一夜第1144章 ,蒙古鐵路計劃第160章 ,同志們,革命!第1059章 ,反殖民狂潮第1157章 ,亞洲局勢第1163章 ,軟硬兼施第327章 ,袁世凱的壓力第80章 ,一介武夫第726章 ,圍追吳佩孚曹錕第613章 ,瀘州和成都第1106章 ,琉球第645章 ,遷徙第400章 ,買賣還是交換?第288章 ,在梧州第961章 ,通電第381章 ,蕭耀南的公開信第996章 ,從嚴辦理第245章 ,徐樹錚南下第278章 ,商隊第817章 ,海戰開始第179章 ,新的一天第1145章 ,沙俄二月革命第922章 ,對話張作霖第1023章 ,援軍出現第1012章 ,空降奇兵第77章 ,深入軍心第849章 ,採取行動第1167章 ,文化發展第963章 ,暴行事件第172章 ,趙聲的不滿第653章 ,大言第221章 ,又見龍濟光第385章 ,捧殺第333章 ,本性之舉第497章 ,履帶裝甲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