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修房子

趙頊則在苦笑,是笑王巨所說的那段三代人君的啥。

他分明是在發牢騷啊。

不過做一個大臣,王巨確實做得很好了,如果個個都象王巨這樣,趙頊還要搞什麼變法?

而且趙頊也有趙頊的想法,王巨是未來,而非是現在。且不說他對變法的態度,以王巨的年齡,如何再提撥哉?

就是弄到西府做一個樞密副使,且不提大臣的反對,恐怕不用三天,以王巨的臭脾氣,就在西府將文彥博打得頭破血流了……

想到這裡,他也不由地好笑。

皇上在笑,問題就不大,錢東春鬆了一口氣。

趙頊說:“你先去將王安石召到宮來。”

“喏。”

趙頊又看着奏章,實際也非是王巨話外之音所指的,三代人君的什麼,就不能當真了,王巨這分明是在說,臣不提苦勞功勞,這是做臣子的本份,不過臣在前面衝,陛下你得在後方阻止其他人拖我後腿哉,難不成你想我變成第二個張亢?

不過趙頊做了什麼,只是派人下去查一查。

而且也有前例可言的,比如曹彬在河北看到三軍將士可憐,於是自掏腰包,賞賜了一些將士,立即貶官處理。

曹彬乃是大宋第一良將,何謂第一良將,不是他能打仗,而是脾氣最好最忠心的大將,甚至主動替趙匡義擔下了第二次北伐失敗的錯誤。難道他會養私兵謀反麼?

後面的還有滕宗諒與張亢,也因爲賬目不清而被貶官。

王巨也防範了,用商賈捐獻的名義,給三軍將士獎勵,其實這更扯蛋,就象用一片葉子將眼睛遮住,我看不到我看不到看不到。

如果不是自己擔護,王巨早就到嶺南了。

當然,趙頊也能理解,宋軍弱。你不給他們一點好處,就沒有士氣,如何能打敗敵人?並且是三十萬敵人。

況且王巨多少用了一些障眼法獎勵,並沒有赤裸裸地將這個面紗揭開。

不過有人提出來。趙頊也沒辦法,國家需要制度,需要人去執行制度,所以自己纔派了人下去查一查,搪塞一下。並沒有其他的用意。

可能是搪塞一下,不過王巨若不反擊,後面的事兒就會越來越多,這就不是趙頊能想得到的了。

王安石帶到。

趙頊先將王巨奏章與賬冊遞給王安石看。

王安石看後說:“臣弟也是就事論事,王巨多疑了。”

怎麼辦呢,終是他的弟弟。

“不過安禮於河東勸呂公弼勿出動民夫糧草,確實給國家帶來了額外損失。”

王安石不言。

王巨未點出來,大家說不定還以爲王安禮有先見之明,愛民之心。然而王巨點出來了,王安禮的動機也就清楚了。

在這事上。王安禮做得很不厚道。

不管經營羅兀城對不對,然而箭已發,那麼做爲宋朝大臣,就應當盡力去支持。爲什麼撫寧寨失守,無外乎種諤築城勞力不足,只好用兵士築城,撫寧寨的兵士不多。還有王巨,王巨所築的堡砦是種諤的兩倍有餘,然而勞力也是兩倍有餘,又是春暖花開時才正式築的。但築了多久纔將諸堡砦築好?如果河東路聽從朝廷詔令,出動四萬民夫運糧築城呢?

趙頊也不點破,畢竟這不是玩三國,諸葛兄弟各爲其主。傳爲佳話。

難不成王安禮要奉文彥博爲主?

而且王安石確實也馬虎了。

王巨說斂財,主要就是寬剩錢、高息青苗貸、未來嚴重擾亂市場的市易法,還有其他的一些斂財手段,比如鹽酒茶,未來一個蜀茶又斂了好幾百萬,讓賣酒。鹽也是如此,這三樣在熙寧時,同樣也斂了不少錢帛出來。

因此王安石對這個鹽也是很看重的。加上王巨不是他的人,一直沒有支持變法,所以默視了大臣們對王巨的攻擊。

現在王巨解釋了原委,也用一本本賬冊做了證據,加上弟弟的“良苦用心”,王安石能說什麼呢?

趙頊又讓太監將文彥博傳來。

繼續給文彥博看王巨奏章與貼黃,文彥博大聲說道:“陛下,老臣冤枉。”

“文公,朕派中使去慶州查看,非是你們所說的那樣……錢東春,你將你在慶州所看到的對文公說一說。”

錢東春便將他看到的再次複述一遍。

“連西夏人都懷念王巨,說明王巨非是你們所說的殘暴貪功生事之徒。相反,這次他做得很好,進退有據,文公,你們就不要再刁難王巨了。”

“與老臣……”

“不用多說,這次朕只將你們二人傳來,便是想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欲騷動。否則前線將士浴血奮戰,後方卻是異議種種,萬一下回大敵來犯,三軍動搖之下,如何應敵?”

朕沒有打算責問你,識相一點吧,不要再勾心鬥角了。

而且趙頊又補充了一句:“朕很煩。”

因爲這樣下去很不妙,連王巨都感到不滿,朕如何用人哪。

對於趙頊來說,這個很煩那就是重得不能再重的話,文彥博只好將話忍到嘴邊,不敢再說。

“再給你們看一樣物事。”趙頊將楊繪的供狀拿出來,道:“王巨掃蕩橫山反羌,無意中得到了它。他欲保全大臣臉面,沒有聲張,只是將相關人等一一斬殺。可是諸公仍不放過王巨,王巨氣憤不過,將它交給了朕。文公,王卿,你們意下如何?”

“陛下,這恐怕是韓絳與王巨聯手陷害。”

“證據何在?就是陷害,難道因爲一頓痛打,就變節媚敵嗎?作爲御史中丞,這種文字是怎麼寫出來的?”

其實那天晚上,那些蕃子做了什麼?

不過踢了幾腳,揍了幾拳,外加幾個大耳光子。這算什麼刑罰,連笞杖都比不上,更算不上酷刑了。

當然,如果真是王巨做的。王巨那就悲催了。可關健證據呢?

再派人下去查,王巨殺了那麼多蕃子,上哪兒找證據去?

然而這時候趙頊又氣又樂,氣的是楊繪如此的貪生怕死。樂的是王巨這小子太邪,這簡直是不按理出牌。

趙頊又說道:“王卿,選一上縣,讓他去做知縣吧。”

不要呆在鄭州了,但也算是高拿輕放的處理。並不過份,若是過份輕則只能管一小監,重則貶到嶺南,甚至管制起來。

不過趙頊如此處理,一是不想再鬧下去,這也是對王巨的保護。二也是想保護王安石的臉面,畢竟有王安禮夾在中間,王安石到時很難看。

這是他的想法,實際文彥博不會甘心,王巨也不會放手……

但這份奏章來得比較及時。

首先是王巨建議下。已經替宋朝打好一個基礎,再加王安石的斂財,薛向的調度,如今宋朝一年的盈餘,若是沒有戰爭到來,能逼近四千萬。

正月時因爲慶州之戰,國庫漸漸空蕩。但半年多過後,國庫又漸漸充實起來。

河湟就提上了議程。

正好郭逵在西府十分尷尬,於是趙頊將郭逵調到秦州,畢竟郭逵也是懂軍事的。

然而郭逵到了秦州後發生誤判。他看到王巨“自衛反擊戰”都遭到這麼多大臣攻擊,朝廷豈會同意主動地去開邊?

因此郭逵一到秦州,便發牒責問王韶備邊財賦與商賈市易。

已經搞過一次了,王韶不勝其煩。看後一怒之下扔到地上。

不過他想了一會,這樣還不是辦法,得將郭逵搞下去,否則沒辦法去開邊。因此又將它撿起來,放在櫃裡。另取了一件牒文裝入懷中,然後當着郭逵使者的面。將這個牒文撕碎。

郭逵聽後大怒,連忙上報朝廷。爲何呢,王韶手中有兵有錢哪,萬一生起兵變,這個後果非是他能承擔的,還是讓朝廷來處理。

朝廷便派了蔡確審查。

蔡確到了古渭州,王韶說冤枉,郭公怎麼做出這小人之事呢,幸好我將這個牒文保存了。

蔡確就納悶了,問,你沒撕?

王韶將郭逵牒文拿出來給蔡確觀看,是郭逵的字,還有郭逵的官印。看來確實是郭逵冤枉王韶了,於是將郭逵調到潞州,讓韓縝擔任秦州知州兼安撫使。

這就是眼下宋朝的狀況。

講道理,沒辦法講,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王巨,以毒攻毒。

韓家兄弟來了,那是沒話說的。

因此朝廷準備經營河湟,準確地說是暫時先正式經營古渭州到洮河一帶。

然而朝堂發生了嚴重的爭議。

那邊王韶開始動手了,但在開始之前,王韶已經與王安石發生了一個衝突。

衝突乃是爲了兩個和尚,一個是漢人的和尚,一個是吐蕃的和尚。

漢人和尚叫智緣,此人精通醫術,時常召到皇宮替宋仁宗看病。平時就呆在大相國寺,許多達官貴人也登門求醫。他不但精通醫術,據傳還精通卜算。有次王安石找他診脈,智緣在把脈時說其子有登科甲之意,果然第二年王雱中了進士,由是得到王安石器重。

王韶前去西北經營邊防,看到吐蕃人信仰佛教,於是上書以佛事懷柔,主動請智緣來邊境勸誘吐蕃各族歸宋。智緣能將王安石都忽悠住了,可見其口才。因此去了西北,立即說明了青唐名僧結吳叱臘歸附宋朝,兩人又共同說服了許多吐蕃部族降宋。

本來三人合作還是很愉快的,但郭逵到了秦州後,兩個大和尚投靠了郭逵,與王韶反目成仇。

你們兩個大和尚,勸降吐蕃就勸降吐蕃,何必加入這些大臣的勾心鬥角當中?所以王巨說權利要節制,不然連大和尚都避免不了。

郭逵讓王韶坑下去,王韶又上書彈劾兩個大和尚。趙頊將智緣召回。

這件事讓王安石多少有點不快。

因此在爭論是否要開始經營河湟時,王安石說王韶是文人……

意思王韶行不行啊?

看到沒有,王安石情操是好的,也是無可挑剔的,但他的度量確實成問題哪,比王巨還要小,最少王巨能勉強做到對事不對人。趙頊便說,且看王巨。

王安石沒有作聲。

文彥博則說,這一打又不知道會花費多少錢帛,輪到文彥博,王安石則又與王韶站在一線,便說,王韶在秦州屯田市易很長時間,有錢有糧,不會產生多少花費。

文彥博便說大家知道怎麼蓋房子嗎?工匠在開工之前總是會將預算說得很低,引誘房主開工。等蓋到一半時,各種要求都出來了,那時房主不得不蓋,不得不被宰。王韶種種,也不外乎如是。

趙頊被他一次次雷語也雷得不行了,便問,愛卿,你家房子壞掉不修嗎?

這一問問得妙,就象王巨在貼黃上所說的那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是與百姓共治天下。表面上似乎如此,但當真不顧百姓想法,不顧百姓死活嗎?那麼明天陳勝吳廣就會站在你文彥博門口大聲喊,王候將相,寧有種乎了。

而且王韶也動手了。

俞龍珂歸宋,但另一個蕃酋新羅結不從。韓縝便命王韶取之。王韶就將諸將喊來商議,王君萬說不用他軍,我一人足矣。

王韶居然就相信了。

王君萬便來到新羅結部,約新羅結一道出來打獵。此時的王君萬與史上的王君萬名聲截然不同,那是戴着慶州第一功將身份返回秦州的。

新羅結雖不歸宋,也不想得罪宋朝,便帶着一大羣隨從出寨,然而看到王君萬隻有孤身一人,也就鬆懈了,於是迎上前來,當然這個打獵是假的,主要是看王君萬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王君萬拍馬上去,一刀就在幾百名隨從中將新羅結人頭割下,提到手中,返回古渭州城。那幾百名隨從一個個全嚇傻了,無一人敢追擊。隨後紛紛向宋朝請降。

趙頊看到奏報後,喃喃道:“真乃關羽關雲長是也。”。

第431章 撫養第170章 大功績(下)第794章 讓(上)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255章 分裂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357章 坑的就是兄弟第447章 禽獸不如第766章 天機第186章 子午山剿匪記(下)第230章 都想第296章 胡鬧(上)第303章 改良第627章 動心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590章 戰鬥,已經開始第799章 不敢碰第645章 長城(中)第316章 直臣第642章 原來是虎(上)第821章 一家人第666章 入彀第197章 大捷第298章 舅舅們(上)第663章 老朋友第455章 韓公,賜教第106章 捉他第720章 王遍天下第452章 一路向北(上)第452章 爭標第118章 舅家第56章 苦逼的丁家(上)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127章 好高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167章 鐵門第503章 大轉移第196章 破\處(下)第438章 求親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332章 水與火第807章 肺腑之言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下)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833章 贊普的人選第115章 四告(上)第822章 是他第175 新私商(上)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336章 安靜第570章 戲耍(下)第555章 和平派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750章 張睦(下)第758章 大家都動手吧第182章 子午山第154章 小知縣(下)第231章 迷惑第189章 不能言第443章 市易第350章 大家比着坑(下)第403章 私軍(上)第63章 親戚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59章 離去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641章 文臣第195章 **(上)第241章 大順大順(上)第540章 春雷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489章 慘戰第698章 第三個(下)第702章 大事(上)第250章 九屍迎客(四)第429章 道第349章 大家比着坑(上)第446章 下江南第488章 泄露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633章 南國山河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739章 裂車(上)第307章 南方第250章 九屍迎客(四)第239章 都有手段第216章 報復第89章 高家第716章 睜眼說瞎話第455章 韓公,賜教第685章 撈人第625章 有過第203章 兩位高人第358章 不可傳第633章 南國山河
第431章 撫養第170章 大功績(下)第794章 讓(上)第361章 很軟很暖和第255章 分裂第812章 想不到的人第541章 放過樑乙埋第357章 坑的就是兄弟第447章 禽獸不如第766章 天機第186章 子午山剿匪記(下)第230章 都想第296章 胡鬧(上)第303章 改良第627章 動心第791章 九丐十儒第590章 戰鬥,已經開始第799章 不敢碰第645章 長城(中)第316章 直臣第642章 原來是虎(上)第821章 一家人第666章 入彀第197章 大捷第298章 舅舅們(上)第663章 老朋友第455章 韓公,賜教第106章 捉他第720章 王遍天下第452章 一路向北(上)第452章 爭標第118章 舅家第56章 苦逼的丁家(上)第713章 西邊的消息第127章 好高第841章 一土蓋天第167章 鐵門第503章 大轉移第196章 破\處(下)第438章 求親第484章 墨菲定律第332章 水與火第807章 肺腑之言第428章 七兩銀子第692章 聲東擊西計第567章 資本的開始(下)第581章 最強最不要臉的吼聲第833章 贊普的人選第115章 四告(上)第822章 是他第175 新私商(上)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336章 安靜第570章 戲耍(下)第555章 和平派第700章 另一個世界(下)第750章 張睦(下)第758章 大家都動手吧第182章 子午山第154章 小知縣(下)第231章 迷惑第189章 不能言第443章 市易第350章 大家比着坑(下)第403章 私軍(上)第63章 親戚第736章 最暗黑(中)第59章 離去第526章 開胃菜(上)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第641章 文臣第195章 **(上)第241章 大順大順(上)第540章 春雷第45章 奇蹟之戰(二)第489章 慘戰第698章 第三個(下)第702章 大事(上)第250章 九屍迎客(四)第429章 道第349章 大家比着坑(上)第446章 下江南第488章 泄露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633章 南國山河第176章 新私商(下)第450章 十將-躍馬第739章 裂車(上)第307章 南方第250章 九屍迎客(四)第239章 都有手段第216章 報復第89章 高家第716章 睜眼說瞎話第455章 韓公,賜教第685章 撈人第625章 有過第203章 兩位高人第358章 不可傳第633章 南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