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尼薩星,天琴座α即織女星星系第3行星,太空中一眼望去,是一顆滾動而行的、瑰麗多彩的星球。
尼薩星距地球直線距離26.5光年、距艾融星16.4光年;大小與地球相差不多,且都是本星系第3行星。
雖然尼薩星同地球比較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卻是與地球截然不同的另外一個世界。
若處在織女星與尼薩星之間觀察尼薩星,會發現它的自轉姿態與絕大多數行星有着很大差異:自轉軸始終是指向母星織女星的,也就是說,如果地球圍繞太陽自轉時是一顆“站着”轉動的行星,那麼尼薩星便是一顆“躺着”滾動的星球。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尼薩星與織女星所形成的運動姿態,就好比一套碾壓糧食的人力石磨,磨盤中心軸是織女星,而磨盤上滾動的碾輪便是尼薩星,當推動碾輪時,它圍繞磨盤中心軸的轉動即爲尼薩星的公轉,而碾輪自身的滾動便是尼薩星的自轉。
由於特殊的自轉方式,尼薩星一側永遠面對自己的“太陽”織女星,而另一側則永遠背對着它。如果隨機處在星球面的某一點,會感覺沒有白天與黑夜之分——或者永遠亮如白晝、或者永遠天光灰濛、或者永遠暗如黑夜。
特有的自轉姿態自然帶來星球上特有的環境:任意某個地方沒有黑夜與白天之分、沒有一年四季的變化。面向織女星一側,終年飽受着“太陽”的灼烤,距織女星最近處最高氣溫可達攝氏100度、地表溫度甚至高至140度;背向織女星的一側,卻因始終得不到光熱的溫暖而冰冷異常,距織女星最遠處最低氣溫爲攝氏零下90度。即使大氣層所製造的溫室效應可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但在我們看來,尼薩星仍是一個冰火兩重的世界。
尼薩星的水系也與地球不同,沒有大面積的海洋。面向織女星一側,距織女星較近處由於溫度過高,即便有液態水也會馬上被蒸發,因此只剩下了荒蕪的沙漠;而背對織女星的另一側,距織女星較遠地方的水系,則是由一個個終年不化的冰湖所組成;只有在光明半球與黑暗半球交界處的環帶形地帶,溫度還算適宜,有液態水系存在,不過也是由許多湖泊構成。
尼薩星的密度是地球的1.3倍,地心引力比地球大,地球人若在尼薩星上行走,會感覺有一些吃力。大氣濃度與地球相差不多,而厚度比地球大氣略薄,因此,地球人若在此地生活,基本不會受大氣壓影響。尼薩星的大氣構成同樣比較複雜,但氧氣含量與地球幾乎相同,由於大氣對織女星光線的散射作用與地球不同,因而尼薩星擁有一片綠色的天空,而從太空望去,她則是一顆帶有綠色斑點的美麗逾常的星球。
******
說了這麼多尼薩星的自然現象,那麼在這顆星球沒有遭到天外劫難前,其生物與文明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與地球不同的自然環境必然造就與地球風格迥異的生物類羣及文明。尼薩星共生存着五十多萬種動植物,但統治這個星球的生物只有兩種——黃金人與奴魯巨獸。
若將距行星自轉軸垂直距離最遠的地方稱爲赤道的話,那麼在太陽與地球間所形成的平面上去看赤道切成的圓,是非常扁長的一個橢圓,而在織女星與尼薩星之間相同的視角去看尼薩星赤道,則它是立着的一個正圓,好像滾動的車輪。赤道即光明與黑暗、酷熱與寒冷的分界線,因此,尼薩星上的生物,絕大多數都集中在赤道附近,沿赤道形成了一條相對並不很寬的生物帶。
黃金人,也就是艾融人去營救的尼薩人,是這個星球光明世界的統治者,也是源自尼薩星的唯一智能生物。倘若將尼薩星面向織女星的半球稱爲赤道內側,那麼黃金人就生活在赤道內側的生物帶上。
黃金人的身體雖然也由頭顱、軀幹、四肢組成,卻因尼薩星地心引力大於地球而身高不及地球人,平均只有1.3米左右。他們呼吸氮氣,飲用湖泊中的淡水,食物多以植物爲主。
在非本星球人看來最爲神奇的,便是尼薩人金光閃閃皮膚。因爲他們生存之地雖然已是光明半球距織女星的最遠處,但沒有黑夜;而且,織女星的表面溫度高達攝氏10000度,比太陽(6000度)高出很多,織女星提供給了尼薩星更多的光熱能,因此尼薩人所生活的那條生物帶上,氣溫仍然高達50攝氏度。伴隨着光明與灼熱衍生而成的尼薩人,最終進化爲了渾身金光閃閃的模樣——他們的皮膚能夠反射織女星的光芒,不致吸收過多熱量才得以戰勝自然,繁息了下來。
所以,當艾融人第一次踏上這個星球、看到生物帶上金光閃亮的尼薩人時,就把他們稱作了黃金人。由於尼薩星適於生物生存的地帶面積非常有限,造成黃金人人口數量僅爲8000萬人。
在環繞尼薩星一週的黃金人生物帶上,建造着他們引以爲榮的圓形城市,那裡就是黃金人居住及從事主要社會活動的地方。尼薩星全球有50多座圓形城市分佈在生物帶內,與湖泊相間佈置,每座直徑約7~15公里不等。從上空俯視,整座城市的格局如鏢靶般環環相套,“靶心”範圍是城市的中心,“靶環”便是公用與民用建築,“靶環”之間建有閉合的環路及地下市政設施,而從市中心向外修建的呈放射狀的道路,將“靶環”串聯起來,一直到最外層,從而形成了整座城市的交通、市政網絡。
ωwш ¤тt kǎn ¤C〇
工業區及農業基地也呈環狀,圍繞在城市周圍。再向外層便幾乎沒有了人文的痕跡,是由低矮的丘陵、大片的湖水、茂密的植被所構成的自然景區。
尼薩文明始於7000年前,比地球文明大約晚4000年。雖然尼薩人在接觸到艾融人後,受到了艾融文明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長久以來相對單調、狹擠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尼薩人的智商還達不到地球人的高度。
從古至今,在尼薩人類的人文活動中,始終遵循着一條相當重要的守則:不要過於靠近赤道。工業及農業設施的建設,必須規劃在遠離赤道不小於10公里的地方,以留出安全距離。歷史記載的因黃金人活動範圍超越赤道,而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不勝枚舉,因爲赤道那邊生活着黑暗世界的統治者——奴魯巨獸。
“奴魯”,尼薩語黑暗之意。奴魯巨獸是赤道外側黑暗半球的統治者。
這些巨型生物同樣生活在靠近赤道的區域,因爲對它們來說,那裡纔是最溫暖的地方。只不過位置是在與黃金人遙相對應的黑暗地帶。
奴魯巨獸的體形猶如地球的獵豹,但十分巨大,成年巨獸體長可達6米,高近3米。它們在尼薩星黑暗半球進化而成,雖不是智能生物,卻是這個星球最爲兇殘強悍的猛獸。
碩大的頭顱上部雖僅長有一隻眼睛,卻如碗口般大小,眼睛能在黑暗中發出紅光,辨認物體;它們嗅覺靈敏、身形迅猛、動作靈活,以肉類爲主要食物,靠捕食黑暗半球其它弱小動物爲生。
但是,奴魯巨獸也有自身的弱點——懼怕光明。由於進化過程所造就的極強的背光性,使得這類猛獸無法深入到赤道另一側,故它們與黃金人各踞一方,基本互不干涉。
黃金人與奴魯巨獸雖然統治着尼薩星各半個星球,但同地球一樣,生態環境要由相互制約的生物鏈來保持平衡,其它動植物同樣以它們特有的方式生生不息。生物帶寬度約四百五十公里,那裡不僅生活着黃金人與奴魯巨獸,還有寬廣的湖泊及茂盛的森林。碧綠深邃的湖水、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都是萌發、哺育生命的理想場所。那裡同樣變幻莫測、五彩斑斕,蘊藏着各種各樣的生靈,甚至在生物帶外側,也存在着少數可在極端環境下存活的生命。
冰與火的兩極、神秘的綠色天空、金光閃耀的尼薩人、黑暗之王奴魯巨獸……這便是曾經的尼薩星——一顆純粹又純樸的星球、一個令人想往的地方!
wωω¸тт kán¸C〇
但如今,她真的已變成一個失落的世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