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艱險的任務
1
尼薩星智能生物帶內的庫谷城。
庫谷城距小行星撞擊中心僅300公里,雖屬重災區,但**發射基地位於該市郊區,基地內又建有堅固的掩體,因此被列爲了搜救行動的重點地區。
從劍豚母艦出發後,搜救隊9組的碟形子艦準時到達庫谷城。半空中,看到的是城內大面積的斷壁殘垣,而外圍的工業區及農田同樣荒無人跡——城內城外一片寂寥。飛船失望地盤旋一陣後,降落在郊外的發射基地內。
子艦內的生存環境自脫離母艦後,便不在藉助調節系統保護,完全融入到尼薩星的自然環境裡;而在脫離母艦8天后,隊員們身上裝備的調節系統也已完全卸去——長久以來的、頻繁的載人太空探索,促成艾融人的生理機能可以更加適應不同環境,因此相對其他智能生物,也更加適合星際活動。過渡期後,隊員們無一有不適反應,全體離開子艦,踏上了尼薩星堅實的土地。
呼吸着大氣中的氧氣、身着着薄如蟬絲卻能阻擋織女星如火光熱的連體衣,9組隊員進入到地面搜救行動中。
******
**發射基地是三十多年前艾融人援建的產物,多數設施的主體結構,是由艾融人研製的強度、塑性均大大高於水泥混凝土的一種建築材料澆築而成。然而,即便是具有超強抵抗外力能力的這些設施,也未能阻擋“昆達”撞擊所帶來的損害,一座座坍塌的建、構築物支離破碎,幾乎已辨別不出它們的種類,只有兩處從地面略微凸起的殘骸在證明着:那是原來的**發射塔。
組長找到一小片背陰,將投影儀置於一塊較爲平整的地面上,按動按鈕,眼前的虛空中馬上浮現出一張基地三維竣工效果圖。此圖是在基地建成後製作的,並通過波信號傳回艾融星,準確無誤。
“以**發射塔爲參照,這裡便是指揮中心,而地下掩體應該在那邊…… 組長對應着竣工圖,逐一覈對着現場各建築物方位,並同隊員們一起討論着。
“撞擊前最後的地面聲訊是從指揮中心發出的,與此同時,人們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於是馬上撤入掩體。”一名隊員說。
“所以我們應根據效果圖顯示的各建築物位置,先去指揮中心察看,然後循着落難者撤離的路線去往地下工事搜索。”組長指着距發射塔不遠處的一個方位,說道。
一行隊員踏着高低不平的建築碎塊,來到指揮中心的遺蹟上。這裡除了建築殘渣,還有一些框架柱東倒西歪,有幾棵居然能矗立不倒,直挺挺站在廢墟當中。走着走着,一名隊員忽然指着一棵柱子後面大聲說:“快看,話筒!”
組長馬上順手指方向一腳深一腳淺地邁過去,來到已經嚴重鏽蝕的話筒前。其他隊員緊隨其後。
“危情聲訊是從這裡發出的,但隨着衝擊波的到來,建築物倒塌、電力系統破壞、訊號發射系統失靈。”組長表情凝重地說。
“竣工圖所示,身後即爲通往地下掩體的甬道……找到了,這就是已經塌陷的甬道,我們沿着它繼續搜尋吧。”組長注視着身後不遠的、一條溝帶狀建築殘渣講到。
沿甬道殘跡前行,地勢逐漸降低。三維圖顯示甬道是由地上通往地下的,但由於它的地下部分也被震塌,所以在地面形成了一道由淺至深的大溝。順大溝走出三四十步後,光線逐漸暗淡,氣溫也變得陰涼起來,在深入溝下大概距地面10米的地方時,一面由巨大建築碎塊所堆積的障礙物擋住了前路。
“障礙後是掩體大門,應求助工程隊幫助解決掉這些攔路虎。”組長說完,擡起手腕,對着錶盤傳話:“我是搜救9組,位置庫谷城郊外**發射基地,現已到達地下掩體入口,請工程隊支援。這裡需要破碎並搬運建築碎塊。”
不多時,工程隊的子艦徐徐降落在大溝旁,幾個工作人員走下飛船,與搜救隊員們交流之後,又看了看現場,隨即返回子艦,發動了工程機械自動組裝裝置。只見外表光滑的子艦慢慢開啓一扇缺口,口內的機械手臂將一些組裝部件一件件放置在艦外的地坪上;緊接着,機械手臂開始組裝,只用大約5分鐘,一部兼破碎、裝載、運輸等多功能用途於一身的工程機械便神奇地出現在眼前。
駕駛員將機械開動到障礙物前,機械臂杆前端的鑽頭將大塊的建築碎塊破碎成小塊,隨後,鑽頭自動轉變成爲機械抓,將殘渣抓入料斗並從大溝內陸續運送出去。掩體大門隨着碎塊的清除逐漸顯露了出來。
兩扇門同樣由高強度材料築成,厚度達2米,中間還夾有50釐米厚的金屬板防核屏蔽層,牢靠無比。大門的控制開關早已失靈,開啓仍需工程機械幫助。這時,機械臂杆上的機械抓回縮,一束紅色激光從機械抓消失的孔洞**出,並將大門切割出一個一人多高的洞口。
一股陰風從洞內迎面撲來,夾雜着潮腐的氣味。眼前的黑暗與難聞的氣息令隊員們有些遲疑,神情緊張地注視着組長。
“有害氣體遠未超標。沒關係,跟我來!”組長看了一眼錶盤測出的氣體成分與含量,說道。語氣沉穩中帶着無所畏懼。言罷,他打開照明設備,首當其衝從洞口鑽了進去。
掩體內的電力系統早已失去作用,漆黑一片。當初設計掩體時未曾預料會遭受橫禍飛災,因此只被修建成臨時避難場所,是一個地下車庫般的構築物,其內除了堅硬的頂板及四壁外,並無其它設施。在組長的帶領下,隊員們跟隨着昏黃的燈光,腳踩堅硬的地面,亦步亦趨地深入到掩體內部,隨後兩兩一組,藉着光線開始了地毯式搜索。
細碎的腳步聲在封閉的空間內隱隱作響,沒過多久,某位隊員興奮的聲音便在掩體裡迴盪起來:“這裡發現了情況!”
組長馬上順着聲音的方向,朝兩個晃動的光點趕了過去。
距牆角不遠,3盞燈的光線清晰地照亮了一片焦黑的地面,地面上還堆積着燃燒後的灰燼,旁邊零散着一些生活殘餘物,顯然有人曾在這裡點火照明、取暖。而從那些凌亂的廢棄物可以看出,點火人應在火堆旁生活了一段時間。組長從揹包內取出紅外顯影儀,以灰燼爲圓心,向外仔細查找了起來。
“找到了!”組長的聲音有些激動。顯影儀顯現出腳印痕跡,且越來越多。他馬上又啓動儀器分析系統進行辨析,判斷出是33年前遺留的足跡,而且,根據其大小、輪廓,以及必須利用儀器才能測定出的深淺程度,斷定足跡是艾融人和尼薩人共同遺留的。
灰燼附近的足跡十分密集,越遠離的地方越爲稀疏,然而,有一小股十分集中的腳印形成一條直線,離開火堆向外延去。組長依舊俯身控制、對照顯影儀,沿直線繼續搜索,發現艾融人的足跡是往返的,而尼薩人的足跡只是單向遠離火堆。兩名隊員緊隨其後,與組長來到了固定在掩體另一面牆壁上的一扇鐵門旁。
推了推已鏽跡斑斑的門把,居然感覺門是活動的,於是三人吃力地拉動門把,隨着“鋼鋼”的響動聲,門竟然被打開了!
一屢微弱的光線從門外透進來,三人進到門內,發現裡面是一座從地下直通地面的備用豎井。有光線射進,說明井的出口未被完全掩埋。組長依舊身先士卒,攀着固定在井壁上的梯子爬了上去。
順着爬梯返回地上,剛剛脫離黑暗,馬上又身至強光之中,組長適應了一下刺眼的光亮後向四周望去,發現已處在離發射基地主體200米開外的一片空地上。
利用顯影儀在豎井周圍繼續尋找,又發現兩條方向不同的足印:一條通往基地主體內部,是艾融人往返時所留;而另一條則指向庫谷城市區,是艾融人與尼薩人共同留下的。
不多時,其他隊員也陸續通過豎井從掩體中爬出,大家重新集結,對剛纔的搜查結果進行研討。
組長問:“除了火堆、生活廢棄物、腳印外,你們是否發現了別的情況?”
一名隊員說:“利用工程機械幫助所進入的大門,只是地下掩體若干出入口中的一個,不過,通往另一些建築的出入口也是封死的,很可能同樣被建築碎塊堵住,所以,豎井是逃進掩體內的人們唯一的出入通道。”
“好的。就剛纔的搜查結果看,可以確定小行星撞擊後是有生還者的,而根據搜查過程,還能大致想象出災難當時指揮中心人們的情形。”
“他們逃進了掩體,並曾在這裡生活過,後來便不知去向。”一名隊員道。
組長“嗯”了一聲後,沉思片刻捋出了頭緒:“‘從甬道逃入掩體,並曾經在這裡生活過’,這點已沒必要再討論,但是他們遺留的足跡卻留給我們更多的信息,依我看,倖存者進入掩體後的情形大致是這樣的——
由於掩體大門關閉後外面的衝擊波隨之而來,將各出入口及電力系統全部破壞,因此倖存者只能靠備用豎井出入。小行星撞擊後造成的無際黑夜,逼迫着這些人只能生活在掩體中,因爲黑暗不分地上地下,而在掩體中可以多少減輕些寒冷與輻射的侵襲。他們曾在掩體內點火取暖、照明並生活了一段時間,燃料與其它生活用品是從基地內廢墟中找來的。從艾融人往返於灰燼與廢墟間的足跡可以判定,他們負責了燃料與生活用品的尋找及運送,因爲艾融星的氣溫比較低,而且有白天、黑夜之分,所以艾融人更加適應在寒冷與黑暗中活動。在掩體內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可能是廢墟中的生活用品及燃料無法再找到,因而倖存者被迫離開這裡,去往了庫谷城市區。”
“何以見得?”旁邊的隊員還是有些不解。
“去往庫谷城的腳印是單方向的,且一直延伸到我們看不到的遠處。”組長手指腳印並向隊員們示意說,“還有,廢墟是大片的狼藉,可供給的生活用品很有限,因此他們可能沒有捱過數月的長夜,便摸索着黑暗離開了這裡。”他又補充道。
“倖存者果真會去庫谷城嗎?那裡的生存條件也許更爲嚴酷。”一名隊員還是有些疑慮。
“那你說他們會怎樣?”組長反問道,“生活資源沒有了,總不能坐以待斃吧。”
隊員點點頭:“我們下一步該怎麼辦?”
“雖然未發現倖存者的身影,但畢竟找到了他們遺留的痕跡,下一步,我們應沿着去往庫谷城的足跡繼續尋找。”組長回答。
“這裡距庫谷城市區三十多公里,徒步行走嗎?”另一名隊員問。
“是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們要依靠顯影儀在地面循跡而行。不過可以分成3個小組,1個組在地面,2個組在子艦上休息,地面尋蹤由3個組輪流進行。”組長解釋並安排道。
說完,組長用通訊設備與劍豚母艦取得了聯絡,在向大隊長彙報完搜救結果及下一步計劃並得以認可後,隊員們重新編組,開始了跟蹤腳印、返回庫谷城市區繼續搜尋倖存者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