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起兵,次日便要出發。
太子手中足有五萬三千兵馬,留兩千親兵戍守紫禁城,其餘五萬一千隨皇太子一路南下。除去設立三皇子爲謀士,太子分別提拔先帝留下的左右將軍爲行軍統領,各領二萬精兵。
憑藉雄厚的軍力,以及兩位所向披靡的常勝將軍。皇太子這一路可謂是勢如破竹,順利突破邙山及龍門山兩大關。倘若一鼓作氣堅持下去,繼續攻下那萬安山,便可直逼敵軍要害。
誰知,正當皇太子所率的千萬騎兵磨拳擦掌,都以爲奪回皇位不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軍卻困在了萬安山一道,遲遲無法突破。
也便是當日,皇太子統領的大軍與那個傳聞中身世神秘的二皇子首次交鋒。
此時的二皇子在朝中根基不穩,除去幾位主帥,手下通共不過萬餘兵力,與京中培養出來的這一批最精銳的禁軍根本無法比擬,皇太子手下幾位猛將急於攻城,原本不屑將這幫子蝦兵蟹將放之心上。
豈料那二皇子以寡敵多,出手卻極爲狡詐狠辣,奇招百出。充分利用洛陽城丘陵交錯,複雜多樣的地形地勢,來勢洶洶,勇猛抵禦,殺了太子軍一個措手不及!
前線的這則奏報不久後於長安城中傳開,百姓們個個膛目結舌,從未想過這個從前聞所未聞的二皇子竟能有這般實力。
蘇婉容自然也聽得了這些消息。她的反應倒是顯得頗爲淡定。
畢竟無論是如一匹黑馬忽然衝入衆人視野的二皇子殿下,或是接下來的戰事發展,原本與上輩子如出一轍,並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倘若完全依照前世,二皇子在短短半年以內,率領兵士一鼓作氣直殺紫禁城,約莫翌年開春,就已在京城登基稱帝了。
可是就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偏生出了一點差錯。以至於之後接踵而來的一樁樁消息皆出乎蘇婉容的意料之外。
正當皇太子率領的大軍被二皇子打得節節敗退,一籌莫展之際,皇太子營中卻有人及時獻上良策,連夜研究輿圖,琢磨出一個符合洛陽地勢的新陣法,取名爲“泥潭陣”。
據說陣法效果極其顯著,敵軍困在其中無法脫身,太子軍這一邊則趁機以弓箭手從後方攻入,二皇子手下至少有千餘兵力喪命於泥潭沼澤之中。
這實在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泥潭陣”佈陣極爲巧妙,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後來甚至被編入史書,欲意供朝中武將傳閱學習。
而上一世,能有這般大智慧,思忖出足以讓天下將士眼前一亮的卓絕陣法的人。蘇婉容記得很清楚,是晉元帝本人無疑。
明明是晉元帝一人鑽研出來的陣法,當初那晉元帝也就是憑藉這一陣法直接攻向了皇太子的主帳。
如今卻被太子軍先行挪用,反過來對付到晉元帝自己頭上……
蘇婉容微微蹙眉。
幾乎不用多費腦子,她也能猜出此事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改變,消息中爲皇太子獻上良策的將士,必然就是那個同自己一般,也留有前世記憶的薛硯之。
想必那薛硯之自己心裡也清楚,若是光明正大地正面交鋒。就算太子軍以多敵少,也未必能是未來晉元帝的對手。
二皇子損軍一半,饒是他麾下兵將再如何驍勇善戰,所剩的兵士數量擺在那裡。且洛陽一戰耗時四月有餘,僥倖於“泥潭陣”中存活下來的將士早已疲累不堪,急需休整,哪裡還有體力繼續與太子軍抗衡。
再者說,無論當年登基後的晉元皇帝多麼有勇有謀,百戰不敗,那也是許多年以後的事情。
而如今的二皇子,便猶如一柄剛出鞘不久的利劍,饒是如何鋒利,都尚未經過歲月打磨。
到底年紀還輕,當初扭轉戰局的陣法已被敵軍納入囊中,就算是他二皇子,面對這樣明顯處於劣勢的險峻境地,又能有幾成反敗爲勝的可能?
恐怕也是微乎其微的吧。
事實也正如蘇婉容所預料那樣,有了三皇子竊取來的“泥潭陣法”,短短半月,左右統領親率大軍抵達洛陽城外,五萬精兵將洛陽城團團圍住,隨時準備攻陷城池,奪取二皇子項上人頭。
一場戰役過去一半,太子軍這邊除了先前與敵兵周旋,耗費了不少體力,幾乎毫髮無損。
而二皇子那邊呢,不但僅剩下五千殘兵,軍中士氣大傷,糧草供給也不足夠。孰勝孰負,到了現在這一步,似乎早已見了分曉。
太子軍趁勝追擊,二皇子的五千殘兵自知不敵,四下逃竄。太子軍策馬緊追其後,可對方反應過於迅猛,又擅長騎術,再加上洛陽山地實在錯綜複雜,一會兒的功夫,還真讓敵兵給跑了個沒得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