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張獻忠復叛

作爲兵部尚書,楊嗣昌理應對此次虜變負責,按照先例,他應當被處死。然而崇禎僅給予他象徵性的處分,還讓他主持處分別人。

有些大臣對此很有意見,上疏請治楊嗣昌之罪,崇禎坦護楊嗣昌,爲壓制輿論,他處分了上疏的大臣,這讓羣臣更加忿忿不平。

楊嗣昌很有自知之明,屢次上疏引罪,崇禎仍持優容態度,他的內心深感不安。

不過他很快就用不着內疚了,因爲他有機會將功贖過了——張獻忠在谷城復叛,他正可以藉此機會消滅張獻忠,以此堵住悠悠衆口。

張獻忠爲什麼復叛?

許多人認爲張獻忠復叛是必然的,因爲他受撫後不解散部衆,還在谷城打造兵器,屯集糧草,儼然國中之國,所以遲早還會造反。

持這種觀點的人可以考慮以下四個問題:

一、張獻忠並沒有在清軍入寇,明朝陷入一片混亂的時候復叛,而是清軍剛剛撤離以後復叛。如果張獻忠蓄意而爲,他應該選擇在明軍最虛弱的時候行動。換個角度看,清軍撤退,恰恰是明軍騰出手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時候。

二、除張獻忠以外,其他多支中原民軍也保持了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是民軍接受招撫的一個潛規則,一個隱性條件,不能簡單認爲,有一定的獨立性,就意味着心懷不軌,必定復叛。

三、張獻忠部早年曾驚鳳陽祖陵,打出“古元真龍天子” 的旗號,崇禎對此耿耿於懷。後來楊嗣昌出師平叛時,崇禎指示:獻忠曾驚祖陵,絕不可赦,其餘剿撫互用。

四、當時整個民變處於低潮時期,國內一片風平浪靜,張獻忠沒有必要冒險逆勢而上,相反,朝臣中要求突襲消滅張獻忠的聲音始終沒有停息過,清軍撤離後,明軍暗中向中原一帶移動。

綜合來看,張獻忠復叛應該不是單方面的因素,民軍有被迫的一面。

張獻忠要保持獨立性,官軍不允許其保持獨立性,務要撤底解決內部問題,不留隱患,以便全力對外,矛盾不可調和。

這是復叛的根本原因。

張獻忠是延安衛柳樹澗人,世代爲兵。和李自成一樣,張獻忠也有一個辛酸的童年。

小的時候他和父親一起到四川內江賣棗,他們趕着驢車四處叫賣,雖然當時沒有城管驅趕他們,但卻受到了當地豪強劣紳的欺負。

有一次,他們把驢拴在一個鄉紳家的石坊上做買賣,期間驢子又拉又尿,污染了石坊的柱子。鄉紳家的僕人看見了,破口大罵,給了張獻忠的父親一頓“竹筍炒肉”,並勒令他用手把驢糞捧走(令以手鞠他所)。

張獻忠見此情景,敢怒不敢言,心中暗暗發誓:我將來一定要把你們都殺死,才能解我心頭之恨。後來張獻忠入蜀,果然將內江民衆屠殺一空。

長大後,張獻忠先是當兵,後來做了捕快,一直在刀口上討生活。

崇禎三年,混不下去的張獻忠響應王嘉胤造反,在米脂佔山爲王,自稱八大王。

從“參加革命”的時間以及實力上看,張獻忠處於第一方陣的末端、第二方陣的前列這樣一個位置。

如果按照“大逆不道”、“殘忍”、“狡黠”、“破壞性”等要素來排名的話,張獻忠絕對能登上榜首。

這些要素也使得張獻忠很快就成爲民軍中的佼佼者,民軍出陝西后,他的地位僅次於王嘉胤,與闖王高迎祥等並肩稱雄。

高迎祥死後,張獻忠與曹操(羅汝才)一起成爲中原民軍中的喋血雙雄。

高迎祥、李自成等人有濃厚的鄉土情結,始終眷戀着黃土高坡,只有在不得己的情況下才轉戰中原。張獻忠、羅汝纔等人沒有這種情結,他們喜歡四處流動,以縱橫江湖爲樂趣。在羣魔亂舞的中原地區,張獻忠是跳得最歡的一個,他的身影無處不在。

到了崇禎十年左右,民軍中出現了一股反思潮,他們不再盲目流動,開始反思自己,到底要幹什麼?倒底要得到什麼?他們普遍感到了迷茫。

民軍進入迷茫期,人心思定。這是熊文燦等人招撫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民軍想要的是和平與自由,當然也有榮華富貴。只有割距一方,才能實現這個理想,保障“革命的果實”。因此,這一時期的民軍都固定在一個地方過日子,不再流動破壞,當然也沒有放下手裡的武器。

民軍的這種思潮對於千瘡百孔的明朝是一件好事,明朝可以藉此機會喘一口氣,恢復一些體力。

然而崇禎急於攘外,所以必須徹底安內,雙方沒有共識,再戰不可避免。

崇禎十二年五月,就在官軍舉棋不定的時候,張獻忠己透過各種管道感受到威脅,於是他殺死谷城知縣,打開監獄、釋放囚犯、掠奪府庫,然後開往房縣與羅汝才部匯合。羅汝才與張獻忠聯合攻下房縣縣城,然後率部轉入西部山區。

張獻忠造反時,在牆壁上書寫留言,表明造反的原因是熊文燦等人對其敲詐勒索,並將受賄官員的名單寫在牆上。

熊文燦自知大禍臨頭,爲了將功贖罪,不顧他人死活,逼迫左良玉入山追擊,左良玉不得己倉促追擊,結果在羅猴山被民軍伏擊,副將羅岱被俘殺,左良玉拼死突出重圍,軍符印信盡失,官軍士卒死者近萬,逃回房縣的不到一千人。

張獻忠復叛的消息剛到北京,左良玉的敗報就接踵而至,崇禎皇帝大怒,將熊文燦革職,同時將左良玉降三級戴罪自圖。

熊文燦罪有應得,但是對於左良玉來說,受到處分實在是比竇娥還冤。

左良玉早就看出張獻忠“反跡大露”,他建議熊文燦先發制人,發動突然襲擊。熊文燦擔心萬一不能戰勝,反而會逼反張獻忠,更害怕引起連鎖反應,使撫局前功盡棄,因此主張“慢慢來”。

應該說熊文燦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作爲領導,總是要考慮到責任和風險的問題,往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做事都比較慎重,熊文燦這樣的草包領導更是沒有勇氣和魄力去冒險。

但是左良玉下面的分析完全可以打消熊文燦的顧慮。

左良玉說:“不然,‘逆賊’擅長流動作戰,不擅長守城,如果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賊兵’必定會恐慌逃散,而其它部衆一時難以心齊,必定採取觀望態度,這樣就能一舉攻下谷城,擒獲張獻忠,如果錯過這個時機,後悔莫及。”

左良玉的一番分析充分證明了他是一個實戰經驗豐富的軍事家。他不僅充分了解敵我雙方的優劣,還懂得運用心理戰(造成敵人恐慌),而且擅於捕捉戰機,明瞭各種利害關係,能釐清許多似是而非的問題,直達真理的彼岸。

這正是諸多紙上談兵的文官督師所缺乏的能力。

如果熊文燦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領導,他就一定會聽取左良玉的意見,如果他只想做一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太平官,他會置若罔聞。

非常遺憾,熊文燦屬於後者。他的問題不在於無知,而在於缺乏責任感。他的可惡之處也不僅僅在於缺乏責任感,而在於爲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死活。

老虎在籠子裡的時候,他不讓左良玉捉,縱虎歸山後,又逼着左良玉去捉。

結果左良玉沒捉着老虎,還差點把命丟了,氣正無處撒,又得了處分,這一切都是熊文燦造成的,他對熊文燦的意見大了去了。

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八章 正確認識薩爾滸之戰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五章 烏龜戰術第二章 非卿莫能辦之也第七章 己巳事變之戰神隕落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一章 浪子回頭第十三章 皇太極繼位第二章 反勝爲敗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進攻第九章 袁崇煥語錄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四章 誅殺毛文龍第八章 將相不和第九章 兼併第七章 張獻忠復叛第五章 項城之戰和二打開封第四章 誅殺毛文龍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監第四章 鬆錦大敗第十章 打仗與踢球第十三章 第五縱隊第十二章 皇太極稱帝第十五章 以戰求和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二章 紅丸案第十章 好大的膽子第八章 合夥第五章 後金建立第三章 移宮案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三章 兩個拳擊手第一章 浪子回頭第十四章 無間道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四章 鬆錦大敗第一章 清軍耀兵京畿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八章 合夥第二章 袁崇煥初露鋒芒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進攻第二章 無爲而治第十一章 努爾哈赤之死第二章 洪承疇督遼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四章 楊鶴撫局的失敗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第四章 民軍中的舒馬赫第七章 張獻忠復叛第三章 趕鶴上架第八章 袁崇煥的疑點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四章 拉鍊門事件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四章 劉興治兵變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十章 孫傳庭俘殺闖王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五章 東林黨的真面目第十二章 對黨爭的最後鑑定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六章 正確認識魏忠賢及其它第六章 正確認識魏忠賢及其它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六章 正確認識魏忠賢及其它第一章 清軍耀兵京畿第二章 寧遠兵變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戰第五章 東林黨的真面目第六章 虎兕出於匣第十三章 別拿太監不當幹部第三章 兩個拳擊手第十二章 對黨爭的最後鑑定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前 言 一段隱晦的歷史第八章 合夥第一章 何去何從第十章 打仗與踢球第三章 移宮案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十章 攤牌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一章 民變的性質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第十七章 最後的輝煌第十三章 皇太極繼位第二章 紅丸案第十一章 鷸蚌相爭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七章 新朝大換血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
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八章 正確認識薩爾滸之戰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五章 烏龜戰術第二章 非卿莫能辦之也第七章 己巳事變之戰神隕落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一章 浪子回頭第十三章 皇太極繼位第二章 反勝爲敗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進攻第九章 袁崇煥語錄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四章 誅殺毛文龍第八章 將相不和第九章 兼併第七章 張獻忠復叛第五章 項城之戰和二打開封第四章 誅殺毛文龍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監第四章 鬆錦大敗第十章 打仗與踢球第十三章 第五縱隊第十二章 皇太極稱帝第十五章 以戰求和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二章 紅丸案第十章 好大的膽子第八章 合夥第五章 後金建立第三章 移宮案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三章 兩個拳擊手第一章 浪子回頭第十四章 無間道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四章 鬆錦大敗第一章 清軍耀兵京畿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八章 合夥第二章 袁崇煥初露鋒芒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進攻第二章 無爲而治第十一章 努爾哈赤之死第二章 洪承疇督遼第十四章 誰是大忽悠第四章 楊鶴撫局的失敗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第八章 圍剿與反圍剿第四章 民軍中的舒馬赫第七章 張獻忠復叛第三章 趕鶴上架第八章 袁崇煥的疑點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四章 拉鍊門事件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四章 劉興治兵變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十章 孫傳庭俘殺闖王第十二章 大妃殞命第五章 東林黨的真面目第十二章 對黨爭的最後鑑定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六章 正確認識魏忠賢及其它第六章 正確認識魏忠賢及其它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第六章 正確認識魏忠賢及其它第一章 清軍耀兵京畿第二章 寧遠兵變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戰第五章 東林黨的真面目第六章 虎兕出於匣第十三章 別拿太監不當幹部第三章 兩個拳擊手第十二章 對黨爭的最後鑑定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前 言 一段隱晦的歷史第八章 合夥第一章 何去何從第十章 打仗與踢球第三章 移宮案第九章 盧象升蕩平中原第十章 攤牌第六章 己巳事變之外圍誘敵深入第七章 挾天子以令朝臣第一章 民變的性質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第十七章 最後的輝煌第十三章 皇太極繼位第二章 紅丸案第十一章 鷸蚌相爭第七章 陳奇瑜重蹈覆轍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七章 新朝大換血第五章 魏忠賢:繁華過後是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