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治平(十)

張偉急步出殿,唯恐又被這羣大臣們糾纏不休,不能脫身。出得奉天殿,由左側門而出,由乾清門迤邐而入,見身後各侍衛雜役緊隨其後,因笑道:“你們不必跟來,我略停一會兒這過去坤寧宮,再無別事。”

禁衛們得他吩咐,便一一佇足不前,往各宮門殿閣巡邏清查,待夜色上來,各人提着羊角風燈由內廷出外朝,這諾大的宮室之內,只在奉天門東角樓上留有內閣及參軍部的值班人員,以備漢王隨時召見詢問,其餘所有的人員例在天黑之前出宮而出。

“下錢糧了,下錢糧了……”

隨着一聲聲宮禁雜役們的呼喊聲,一扇扇高大厚重的宮門被推起鎖好,直待第二天五更時分,方纔打開。除非乃是張偉親令,任何人亦不可擅自打開宮門。此是明朝舊例,張偉因其確有必要,到也沒有加以廢除。

“佃戶李狗兒毆打其田主一案,經刑部及都察院各司官、推官、法官會議,臣等皆以爲浙江臬司處斷得當,並無誤判。經查,那李狗兒原本便是刁滑疲玩之徒,雖不曾觸犯法度,然此番因田主催賦逼租,那田主王某不合與他口角,李狗兒操起房內長凳,將王某毆至重傷……臣等議:田主與佃戶雖不是主奴之分,然自古尊卑上下有別,李狗兒以下犯上,誠刁惡蠻橫不可恕之暴徒,浙江臬司所議絞立決之刑並不當。若恩出自上,臣等亦自當尊令而行……”

底下全是些頌聖套話及判例律令的援引,無論是中央刑部,還是浙省當日判案的法官,均是異口同聲,都道這佃戶該死,漢王不必遲疑雲雲。

刑部改革早已在兩年前開始,各地方官員早已得命,不再負責判案拿人之事。拿捕偵察等務皆由靖安部該管,捕到人犯後則由刑部審判,其後由都察院覈查較對,若有不妥,則可駁回重審。這已經是很現代的逮捕、審判、審覈三道手續的司法改制,比之原本的由執政官員兼理法官的制度強過百倍。刑部除在中央有專門新設的判案老吏充做法官,並有合議斷案制度之外,還在原每省派有提刑按察使司。舊明制度,提刑按察使司只設在省城之內,署理一省的案件,現下卻是將提刑司強化加強,下派到府、州,縣,地方每有案件偵破,便由這些各級提刑司先行審理,若遇着死刑案件,或是犯人上訴,便有省級提刑司總理。判定之後,上交中央刑部複審,並移文案交由各級都察院審覈。

張偉原想着這麼一弄,必然是再無干礙,以致政治清明,律法森嚴。前前後後改革施行近兩年來,卻總因一些下屬的判例而氣的暴跳。其因便是因此時並沒有全然改革前明舊律,除凌遲酷刑早被廢止,那些什麼大明律、例、判等舊章程仍然使用。張偉滿腦子現代意識,然而腦子裡卻又沒有裝一部刑法回來,到底這法律如何改,該學習什麼先進經驗,卻也是全無頭緒,是以看到一些不合心意的判例,也只是乾着急罷了。

佃戶打傷田主,在張偉看來正是受欺壓的農民奮起反抗壓迫,乃是再正義不過的舉動了。然而在這些大臣和法官們來看,這是以下犯上,屬於十惡不赦的暴行。張偉屢次下令,勸導這些田主少收田賦,寬待佃農。去年春天甚至下令,在京畿地區實行政府規定田賦,凡有田之家租地給人的,與佃農的租約最多隻能是三七分成,不準那些黑了心的田主將佃農的大部份收成剋扣剝奪到自個兒手裡。原以爲這是前所未有的善政,就是那些士大夫也必定是拍手贊同,衆口一辭的稱頌漢王聖明。誰料命令一下,首先跳出來反對的便是朝中有土地田畝的大臣,衆人皆道:自古田主與佃戶的租約沒有政府幹預的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政府定製純屬多事之舉。一則於理不通,二則甚難施行。

張偉聞聽,暴怒之下便下令各級政府嚴加督管,不準陽奉陰違,一有發現違令者,一律抄家。在此嚴令之下,到果真沒有人敢觸這個黴頭,整個江南大大小小的田主們一律修改租約,原本拿大頭的田主們變成了拿小頭的。除去有限的政府賦稅,再交納給田主之後,統江南的無地農民竟然也能有不錯的收成,手中也可以有幾個餘錢。做到這個地步,張偉自然是滿意的很。只是這事情並非是在整個官僚集團贊同下施行,而是張偉藉着絕對強勢的統治者,再有幾十萬大軍的威勢 下以橫暴的手段強力施行,將來是否有反彈,卻也當是難說的緊。

呆呆的看一眼那個刑部送來的呈文,張偉想起前日何斌來閒坐,說起近來不少田主不願租地,甚至是有大量的田主以賣地來抗議。而舊明的士大夫中有田畝土地的也不在少數,張偉這麼着行事,竟是一下子得罪全江南的地主豪門。雖是頭疼,此事既然已行到這個地步,卻也是不能半途而廢。與何斌商議半天,又定下禁止荒廢土地的法案,交由刑部施行;政府大量的買入土地,以百分之二十的標準租給無地農民。如此這般鬧騰了幾個月,因強迫減租一事而沸沸揚揚的江南大局纔算是穩定下來。

此事一辦完,原本緊接着必定是以廢人口稅,改成按地畝收稅,行攤丁入畝一事,攤丁入畝一完,則可以施行官紳士民一體當差納糧,把施行千年的對士大夫的優惠盡數取消。這兩樣舉措都是非同小可,減免田租還只是皮毛,各地就鬧騰個不休,若是施行了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這兩樣,只怕是明刀暗箭不斷,從此休想安生了。那雍正皇帝之所以後世名聲極差,到不爲他奪嫡一事如何的不堪,實在是因爲他實行了這麼多的政策,又在任內大抄文武官員的家,全天下的讀書人多半與他爲難,暗中造他的謠言,將他的名聲弄的壞極。實則雍正到當真是一個勤政之極的好皇帝,只可惜,許多得了實惠的百姓並不知道感恩戴德,而是隨着讀書人的口水編着這個皇帝的瞎話,什麼害死康熙、毒死兄弟、血滴子,最後又死在呂四娘手中,雍正若是死後有靈,當真不知道做如何想了。張偉此時只是佔了半壁江山,北方還有滿清、明軍、農民起義軍這幾股力量讓他頭疼,行起這些改革之事只怕比雍正還要難上幾倍,卻教他如何斷然施行?無奈之下,也只得暫緩施行,只待打下全國之後,再言其它了。

想着近來種種煩難事情,原本還想與這些部臣爭上一爭的張偉狠勁咬着自已的上嘴脣,一滴鮮血被咬落下來,發出一聲輕響,落在眼前的那呈文之上,濺開成一個小小的紅墨點。

長嘆一聲,在腦中想着那李狗兒如何的刁滑疲玩,橫行鄉里,誠屬可惡該殺之徒,一邊想,一邊將手中毛筆拿起,在沾染了紅印泥的硯石上略沾一下,在那呈文上寫道:“知道了!照部議辦理,勿庸再議。”

寫畢,甚覺挫敗的張偉急忙將那刑部呈文拿起放在一邊,待將那呈文擱好,竟覺得手上燙熱非常,急忙甩了幾下手,又狠狠的在桌上拍了幾下,待手上當真傳來一陣巨痛,方纔覺得好過一些。他自天啓四年回到明朝,這些年來手上的人命當真是成千上萬,卻從未同意處死這佃農更教他難過。

“漢王,王妃命屬下來傳話,道是膳食在坤寧宮擺下了,請漢王這便過去用膳。”

張偉回頭一看,見是御前最受信衆的羽林衛尉王柱子親自前來,因問道:“宮門各處都鎖好了麼?”

“是,全數鎖好。內廷除了在乾清門還有侍衛把守,沒有鎖上之外,其餘所有的宮門都已鎖上。”

張偉略一點頭,笑道:“你辦事,我放心。天乾物燥,着令宮內巡查的侍衛們小心火燭,一旦不小心走了水,那可不是耍的。”

他平時從不肯過問這些小事,今天卻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只顧說些閒話,到讓這王柱子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只得小心翼翼答道:“是。這些事我都有交待,漢王把內廷安危交給咱們羽林衛,全因是待衛頭目多半是跟隨多年的老護衛了。辦事都肯經心,也很忠心。所以末將交待了,若是有疏漏誤事的,這麼多年的老臉,也顧不得了!”

看一眼張偉神色,見他仍是一臉鬱郁,王柱子不知道是爲了何事,只得繼續說道:“請漢王放心,侍衛們雖然不能進乾清宮的門,不過內廷之內有三四百健壯僕婦,都是精挑細選的力大膽壯之人。再加上管教訓練了幾個月才能入內廷侍候,若是有什麼危急,一時間也頂的上用場……”

他與張偉邊走邊說,穿乾清門直入內廷之內,左右跟隨着幾個小侍衛帖身護持,手中提着明瓦宮燈照路。待到了坤寧宮外,聽得宮檐下懸掛的鐵馬在微風下發出叮叮噹噹的碰撞聲,張偉聽着王柱子仍在絮叨,回稟些宮內防務整飾上的小事。因向他笑道:“柱子,我不過是白吩咐一句,你就一直說個沒完。年輕輕的,到成了老婆子嘴了。”

王柱子見他神色如常,拿他取笑,這才放下心來。亦隨着笑道:“漢王平常從不過問這些小事,今兒突然問起來,我心裡到真是的怕的慌。生怕是什麼事做的不對,您要訓斥。”

張偉擺手道:“沒有的事!你去吧,小心戒備着就是了。”

王柱子應諾一聲,立時一個轉身,身上的鐵甲環片被他猛力一晃,嘩啦啦一陣巨響。張偉聽得真切,心中突然一動,將王柱子召將回來,就站在坤寧宮殿外的臺階上向他問道:“柱子,你老孃接過來沒?”

“漢王,上回您問過啦,我老孃和媳婦都過來了。就在皇城邊上置的宅子,上回您出門,還特意繞了一遭,到我家裡轉了一圈。”

張偉這纔想起,便噗嗤一笑,向他道:“竟是如此,我現下記性竟平常了。”

又咪着眼看他,直盯的王柱子全身發毛,這才又道:“柱子,你媳婦生的到標準。想不到你小小年紀,到也能幹,上回見你媳婦,已經有五六個月的肚子了吧?現下估摸着是要生了?”

王柱子不自禁憨笑一聲,答道:“是啊。估摸着就在這個月了。等孩兒生了,不敢勞動漢王喝喜酒,卻是要請漢王給賜個好名字。讓那孩子長大了之後,也給漢王效力!”

“很好。這個事情我應承了!”

見王柱子挺胸凸肚,一臉得色。張偉突然斂了笑容,向他問道:“柱子,你在南京城外,可是置了土地田產?”

王柱子只是負責內廷禁衛,對朝中的政務從不過問,張偉也絕不允許外臣結交待衛,是以他對前一陣子朝野紛爭甚大的減租一事卻並不清楚。若是別的大臣聽到張偉問話,想必會心中打一個突,想上一想再來回話,他卻老老實實答道:“是,這事漢王也知道?我給漢王當差這麼多年,漢王待我不薄,賞賜總是頭一份子。所以這些年來也攢了幾個,都交給老孃好好收着。待全家大小接了過來,老孃就拿出錢來,叫我在城外買了百來畝地,這麼些年的積蓄可全用完了。”

“怎麼你不入股做生意,或是買條船讓人給你買海外去?那可是生髮更大,來錢更快。”

“漢王,咱是個粗人,只知道拿槍弄棒的。家裡除我之外,也沒有個頂用的男人。難不成讓老孃和媳婦拋頭露面的操心營運?買些土地來,每年收些租子銀兩,吃一口安生飯,也就是了。”

第61章 伐明(五)第60章 鼎革(十八)第20章 會議(上)第53章 造反(一)第35章 兵制(下)第66章 北伐(六)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1章 伐明(九)第61章 伐明(十三)第9章 爭拗第44章 定臺(上)第34章 開礦(上)第47章 遼東(五)第49章 鎮倭(七)第61章 伐明(十一)第55章 偷襲(四)第42章 圍城(中)第30章 械鬥(上)第61章 伐明(五)第48章 滅鄭(二)第62章 江南(一)第22章 新竹(上)第46章 制約(中)第66章 北伐(五)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5章 治平(八)第64章 關寧(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5章 偷襲(十)第64章 關寧(十)第56章 返臺(一)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17章 亂起(上)第41章 大員(上)第66章 北伐(八)第64章 關寧(十)第67章 激戰(二)第22章 新竹(下)第17章 亂起(下)第60章 鼎革二第48章 滅鄭(五)第69章 相峙(六)第60章 鼎革(十五)第29章 官學(上)第48章 滅鄭(五)第31章 立威(中)第63章 倭亂(三)第46章 制約(下)第65章 治平(二)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3章 倭亂(十二)第47章 遼東(六)第43章 攻城(下)第47章 遼東(三)第16章 綁架(上)第49章 鎮倭(四)第63章 倭亂(三)第49章 鎮倭(九)第32章 堅船第72章 法度(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7章 激戰(五)第60章 鼎革(十)第43章 攻城(下)第57章 試探(七)第48章 滅鄭(五)第67章 激戰(四)第72章 法度(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三)第30章 械鬥(中)第35章 兵制(中)第20章 會議(下)第3章 出海第60章 鼎革(九)第46章 制約(中)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0章 出兵(上)第23章 閱兵(上)第36章 崇禎(下)第23章 閱兵(上)第18章 平亂(上)第49章 鎮倭(一)第40章 出兵(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25章 宗族(上)第49章 鎮倭(七)第50章 和談(三)第54章 反間(一)第40章 出兵(下)第23章 閱兵(下)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1章 定鼎(六)第39章 賄賂(下)第19章 甘蔗(上)第64章 關寧(五)第61章 伐明(二)第73章 南洋(七)
第61章 伐明(五)第60章 鼎革(十八)第20章 會議(上)第53章 造反(一)第35章 兵制(下)第66章 北伐(六)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1章 伐明(九)第61章 伐明(十三)第9章 爭拗第44章 定臺(上)第34章 開礦(上)第47章 遼東(五)第49章 鎮倭(七)第61章 伐明(十一)第55章 偷襲(四)第42章 圍城(中)第30章 械鬥(上)第61章 伐明(五)第48章 滅鄭(二)第62章 江南(一)第22章 新竹(上)第46章 制約(中)第66章 北伐(五)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5章 治平(八)第64章 關寧(一)第73章 南洋(十二)第55章 偷襲(十)第64章 關寧(十)第56章 返臺(一)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17章 亂起(上)第41章 大員(上)第66章 北伐(八)第64章 關寧(十)第67章 激戰(二)第22章 新竹(下)第17章 亂起(下)第60章 鼎革二第48章 滅鄭(五)第69章 相峙(六)第60章 鼎革(十五)第29章 官學(上)第48章 滅鄭(五)第31章 立威(中)第63章 倭亂(三)第46章 制約(下)第65章 治平(二)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3章 倭亂(十二)第47章 遼東(六)第43章 攻城(下)第47章 遼東(三)第16章 綁架(上)第49章 鎮倭(四)第63章 倭亂(三)第49章 鎮倭(九)第32章 堅船第72章 法度(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67章 激戰(五)第60章 鼎革(十)第43章 攻城(下)第57章 試探(七)第48章 滅鄭(五)第67章 激戰(四)第72章 法度(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三)第30章 械鬥(中)第35章 兵制(中)第20章 會議(下)第3章 出海第60章 鼎革(九)第46章 制約(中)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0章 出兵(上)第23章 閱兵(上)第36章 崇禎(下)第23章 閱兵(上)第18章 平亂(上)第49章 鎮倭(一)第40章 出兵(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25章 宗族(上)第49章 鎮倭(七)第50章 和談(三)第54章 反間(一)第40章 出兵(下)第23章 閱兵(下)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0章 鼎革(二十)第71章 定鼎(六)第39章 賄賂(下)第19章 甘蔗(上)第64章 關寧(五)第61章 伐明(二)第73章 南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