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赴臺(下)

張偉急步竄到船頭,張目遠望,隱約看到波浪盡頭出現黑乎乎岸沿,卻原來是臺灣在望了。

搓了搓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張偉興奮道:“媽媽的,不用偷渡老子就來了臺灣啦。”

何斌又是大奇,忙問道:“偷渡?何謂偷渡?志華,好久沒有聽你爆粗口啦。我看你此番來臺,目地定然不如你說的那般簡單。”

張偉對何斌的這書呆子氣很是頭疼,心知如果不解釋他必定會打破沙鍋問到底,只得支吾解釋道:“偷渡,便是斐濟話不要通關文碟的意思,至於我的目地,嘿嘿,現今實話與廷斌兄說,我來臺,就是想做個山大王,佔山爲王,廷斌兄,你一定要助我。”

“志華,不是我潑你冷水,其它事情還好辦,只是現下這臺灣之主是荷蘭國人,雖說他們人數尚少,根基不穩,暫且影響不到這北港之地,不過將來在這邊設官立府,亦是遲早的事,只怕你的大計,終究是水中近撈月。”

“這個廷斌兄儘管放心便是,羽翼未豐之前,小弟絕不會與這荷蘭紅毛鬼起衝突的,現下當務之急,是安撫人心,開發土地。臺灣此地物產豐茂,土地一年可比內地三年的收成,咱們多弄些土產,再販賣至海外,從海外帶回銀子來多募人來臺灣,如此循環,不愁將來臺灣不成爲富庶之地。”

何斌失笑道:“志華,在澎湖看不出你有如此的勁頭,對臺灣瞭解亦很深,你這傢伙年紀雖小,城府卻深,只讓施琅這傻驢向前衝,弄的鄭老大厭憎!”

“廷斌兄,這樣說小弟,卻是你的不是了。我還不是受施琅的影響,纔對臺灣多加留意,如若不是他,小弟自管做海上貿易便是了。”

施琅卻不理會兩人的脣槍舌箭,自顧自去安排上岸的事宜,此人脾氣雖倔,卻是個極聰明之人,自幼也是奔波海上,因此張何兩人也放心任他施爲。

約摸又過了小半個時辰,船行至碼頭,張偉覺得船頭一震,船已停靠在了臺灣的碼頭之上。

未等跳板搭好,張偉搶先一步跳上了臺灣的土地,心中暗爽:想不到數百年後中國人最頭疼的臺灣問題,今日在老子腳下解決了。

顧目四盼,只見這碼頭小的可憐,所有設施皆是用木頭簡易搭成,有幾間小屋,也都是茅草做頂,顯的破敗不堪。到是腳下土地,黑油油的甚是肥沃。

“離此十餘里,便是北港鎮了,當年鄭老大與顏老大,帶十三艘小船,上千人上岸,白手創業,在這邊打拼出一番天地來。只可惜鄭老大太重視海上,對陸地全無興趣,現下算是白白便宜你這小子了。”

何斌亦也上岸,興致盎然的與張偉談談說說,離開喜怒不定的鄭芝龍,雖說現下臺灣還是破敗不堪,不過有着開基立業的衆人,到也沒有覺得失望。

施琅咪着眼盯着眼前肥沃的土地,還蹲下用手搓上搓,全然未來沒有海上名將的風範,到似鄉下積年耕作的老農。

張偉大笑,指着施琅道:“倔驢,還不去管事,在這裡儘自搓什麼,你家娘子晚上讓你搓的不夠麼。”

施琅橫了張偉一眼,放下手中泥土,自顧去了。

張偉向何斌虛邀一禮,道:“何大地主,咱們還不快去尋鄭彩鄭公子,若讓人家尋了來,那可是咱們的不是了。”

兩人相顧一笑,騎上從船上拉下來的馬匹,也不待長隨跟上,各自在那馬身上痛打一鞭,兩馬吃痛,咴咴叫上兩聲,以示抗議,蹄下疾揚,帶起一縷塵土,眨眼間便疾奔起來。

兩人任馬疾奔了半個時辰,眼見北港鎮隱約可見,方纔勒住繮繩,讓馬放慢速度,邊在馬上談談說說,一邊看着沿途風光。

張偉一路上看來,只在路邊看到幾戶人家,耕作好的田地亦是不多,顯然這北港雖有數千人,但大多是以海上生息爲主,踏實墾作的只是少數。

因向何斌道:“廷賦兄,這次鄭老大棄臺不顧,未知這北港數千人能留下多少?”

“估摸約有六成人要離臺而去,現下這邊約有四千餘人,鄭彩走後,加上我們帶來的人,至多能有兩千人。”

“農具種子都夠麼?”

“按現下的人數,綽綽有餘。”

“我意過上一段時日,便去福建募集貧苦無地之人來臺,三兩銀,一頭牛,五年之內不收田賦。”

“嗯,如此,需要有大量的白銀方纔支持的住。”

“銀子自然要去賺,日本國有大量的白銀,只是現在德川家康閉門鎖國,生意不大好做,上次鄭老大去拜會了他一次,纔得到在平戶交易的資格,咱們現在離了鄭老大,只怕這生意……”

“暫且只好讓鄭老大抽成,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哼,等我手中有了實力,不愁這小日本不與我們貿易。”

張偉心中一陣懊惱,當時的日本可稱的上是銀谷,每次船隻到了日本,便是滿船的銀子拉了回來,現下離了鄭芝龍來臺發展,以後與日本貿易是否順利,到是難說的很。但現在與鄭芝龍翻臉,那是無論如何也可行的。

“志華,北港鎮到了。”

張偉正沉思時,卻已到了北港鎮上。看得幾眼,張偉一陣發呆,只叫聲苦也……

第16章 綁架(上)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7章 遼東(六)第49章 鎮倭(十)第5章 初會(下)第60章 鼎革四第55章 偷襲(九)第57章 試探(一)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章 結交(下)第17章 亂起(上)第16章 綁架(下)第64章 關寧(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7章 激戰(八)第44章 定臺(上)第45章 設縣(中)第66章 北伐(一)第72章 法度(三)第73章 南洋(三)第67章 激戰(八)第60章 鼎革四第57章 試探(五)第27章 協議(上)第57章 試探(六)第31章 立威(下)第67章 激戰(七)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7章 激戰(一)第43章 攻城(上)第16章 綁架(上)第69章 相峙(二)第11章 北港(下)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0章 和談(三)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4章 關寧(七)第11章 北港(下)第56章 返臺(一)第66章 北伐(八)第61章 伐明(十四)第73章 南洋(四)第58章 呂宋(六)第70章 決戰(一)第49章 鎮倭(六)第71章 定鼎(二)第40章 出兵(下)第72章 法度(一)第32章 堅船第73章 南洋(四)第64章 關寧(二)第62章 江南(六)第66章 北伐(七)第67章 激戰(十)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7章 遼東(十)第69章 相峙(七)第42章 圍城(上)第56章 返臺(一)第70章 決戰(十六)第24章 論兵(上)第49章 鎮倭(三)第49章 鎮倭(十)第67章 激戰(四)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十三)第70章 決戰(十一)第20章 會議(下)第63章 倭亂(七)第48章 滅鄭(八)第65章 治平(六)第13章 赴閩(上)第67章 激戰(三)第43章 攻城(上)第56章 返臺(三)第30章 械鬥(中)第21章 招兵(下)第55章 偷襲(一)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2章 圍城(上)第67章 激戰(二)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6章 北伐(八)第29章 官學(下)第66章 北伐(三)第12章 安身(上)第48章 滅鄭(二)第73章 南洋(四)第69章 相峙(五)第73章 南洋(九)第63章 倭亂(八)第46章 制約(中)第42章 圍城(下)第55章 偷襲(十)第63章 倭亂(六)第11章 北港(下)第5章 初會(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30章 械鬥(上)
第16章 綁架(上)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7章 遼東(六)第49章 鎮倭(十)第5章 初會(下)第60章 鼎革四第55章 偷襲(九)第57章 試探(一)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章 結交(下)第17章 亂起(上)第16章 綁架(下)第64章 關寧(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7章 激戰(八)第44章 定臺(上)第45章 設縣(中)第66章 北伐(一)第72章 法度(三)第73章 南洋(三)第67章 激戰(八)第60章 鼎革四第57章 試探(五)第27章 協議(上)第57章 試探(六)第31章 立威(下)第67章 激戰(七)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7章 激戰(一)第43章 攻城(上)第16章 綁架(上)第69章 相峙(二)第11章 北港(下)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0章 和談(三)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4章 關寧(七)第11章 北港(下)第56章 返臺(一)第66章 北伐(八)第61章 伐明(十四)第73章 南洋(四)第58章 呂宋(六)第70章 決戰(一)第49章 鎮倭(六)第71章 定鼎(二)第40章 出兵(下)第72章 法度(一)第32章 堅船第73章 南洋(四)第64章 關寧(二)第62章 江南(六)第66章 北伐(七)第67章 激戰(十)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7章 遼東(十)第69章 相峙(七)第42章 圍城(上)第56章 返臺(一)第70章 決戰(十六)第24章 論兵(上)第49章 鎮倭(三)第49章 鎮倭(十)第67章 激戰(四)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十三)第70章 決戰(十一)第20章 會議(下)第63章 倭亂(七)第48章 滅鄭(八)第65章 治平(六)第13章 赴閩(上)第67章 激戰(三)第43章 攻城(上)第56章 返臺(三)第30章 械鬥(中)第21章 招兵(下)第55章 偷襲(一)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2章 圍城(上)第67章 激戰(二)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6章 北伐(八)第29章 官學(下)第66章 北伐(三)第12章 安身(上)第48章 滅鄭(二)第73章 南洋(四)第69章 相峙(五)第73章 南洋(九)第63章 倭亂(八)第46章 制約(中)第42章 圍城(下)第55章 偷襲(十)第63章 倭亂(六)第11章 北港(下)第5章 初會(下)第61章 伐明(十四)第30章 械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