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宗族(下)

“你設官學,資助貧苦無依人家的孩童上學唸書,這原也沒錯。不過這學中教的卻只是些史書,詩經,唐詩宋詞,這學了卻有何用?當今科舉考的四書五經,你全然不顧!”

“這當真是笑話!這些小孩全是貧苦人家,若是沒有我資助,將來一個大字也不識,我令人教一些史記,漢書,左右不過是讓孩子們知道咱們中華的歷史,將來不致忘本,教詩詞歌賦,不過是讓孩子陶冶情操,將來不致只知稻樑,不識風月。還有,縱然我令人教四書五經,他們又有錢去應考麼,我又準他們去應考麼,難不成我培養人材,是去爲大明效力!”

“可是人家父母到底想讓孩子有個正途出身,這些人自已苦了一生,總指望兒孫輩不繼續土裡刨食。志華,你是好意,但咱們畢竟還是大明子民,大夥兒想讓孩子去應試,求個功名,也是沒錯。”

“我看他們純是放屁!若是沒有我,這些小孩終日裡追雞打狗,又識得什麼字了?現下我好心反成了惡意,這人心,當真是永無滿足之日!”

“好,這且不提,你讓男孩去識些字也罷了,何故要強迫女孩兒也去讀書識字。還有事沒事跑去鼓動她們不要纏足?你可知你此舉令多少人不滿麼。陳復甫的父親原本也說這臺灣諸事都好,但你自從讓女孩入學,他老人家一氣之下,再也不去教書。後來男女分班,我又再三相勸,打了圓場,他這才又回心轉意。你這樣做,有違聖人經傳,大逆綱常,我,我也是看不慣!”

“哈!何廷斌,原來你也跟着人反我。”

“張志華,你不要血口噴人,我何斌行的正,坐的直,平日裡幫襯你受了多少冤枉氣,你現在竟然敢如此說我?”

兩人如半雞一般互瞪了良久,張偉方退讓道:“廷斌兄,你繼續說吧,我不急就是了。”

何斌恨道:“志華,我何嘗不知道你是好意,這女子纏足諸多痛苦,難道我又不懂麼。只是自南唐以來,中國女子纏足已久,你想憑一已之力改變,除非人有非議你便殺人,不然的話,你休想改變。”

何斌頓了一頓,又道:“還有,你上次倡議要辦什麼報紙,你也不想想,這識字的纔有幾人,大多是四書五經看多了的,腦子都迂腐不堪,你讓他們寫字登報,給那市井小民看,這如何使得?那些愚民村婦,到是對這些家長裡短,事事非非感興趣,可他們一百人裡未必有一個識字的,你讓誰看?至於你其它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什麼股份,銀行,公司,這些玩藝大多聞所未聞。就說那股票,咱們做生意,也一樣立憑據,分股份,何苦要發行什麼股票?那些小民,手頭有幾個錢,買股票也不過是想投機,你要想集資,還是得靠錢莊!志華,何苦呢,咱們現下不是發展的很好,不要急着把你從海外學到的東西全數用上,又傷神,又勞民,何必,何苦!”

張偉恨道:“廷斌,你這便是在翻舊賬了吧。你剛剛說的,我只是隨口提提罷了,我也知道現在辦這些太早,只是想讓大夥知道罷了。何必抓着不放呢。”

又向何斌道:“今天來找你,就是聽說外面情形有些不穩,好多人看我不順眼,彼想取而代之麼?”

何斌苦笑道:“我今天火大,正是爲此。那些個家族長老今日宴請我,我當有什麼好事,卻原來是把我請去倒苦水來着。說什麼你花樣太多,昨兒個又不容分說,強令衆人掃街,大傢伙累了一天了,你也不體諒。又把前話重提,好生埋怨了一氣。這也罷了,還有幾個族長拉着我,說你比我年輕,辦事毛燥,問我能不能讓你少管民政的事,把這一攤交給我得了。言下之意,就是勸我奪你的權。”

張偉聽到此處,不怒反笑,向何斌笑道:“原來這些不知死的貨真想造反,也好,我便派兵將他們盡數抓了,看是鋼刀硬,還是他們的脖子硬。”

說罷,便要起身安排人去拿人,何斌卻將張偉一把拉住,沉聲道:“志華,你又要魯莽了。咱們臺灣十餘萬人,你知道最大的幾個姓是哪幾個?”

張偉楞道:“這我如何得知?”

“咱們福建的大姓,不外是林、黃、蔡、鄭幾姓,今日宴請我的,正是這幾姓中大家族的族長,他們雖不致於一呼百應,抗拒官府,但你若是悍然捕殺了他,只怕在這臺灣將會人心盡失!”

張偉疑道:“我給他們田土,房屋,農具,他們肯會爲了一些老頭與我翻臉?”

何斌嘆道:“志華,你自海外歸來,不知道咱們中國之人不會爲什麼朝廷、大義與人拼命,到是身邊的田地財產,纔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便是血親。別看你給了大傢伙這些活命的東西,若是開罪了血親,就算不致有人造反,但暗中罵你也是免不了的,反正他們翻不起浪來,你又何苦一定要殺人。”

張偉想起早上自已還以宗親之義部置張鼐三人做自已的耳目,想到這三人若是自已親兄弟,哪怕是堂兄弟,只怕自已對他們的信任,還要在何斌施琅之上吧。想到自已還腹誹過鄭芝龍只信鄭氏家族的人,現下又是如此,當真是教人哭笑不得。

心中暗想:“日後斷不可讓這些陳腐落後的思維影響了自已。這些族長現下殺不得,老子暗中也要挑起他們內鬥,一批批的逮,一批批的殺,若是不破壞這些最落後的宗族勢力,還談何中興中華?”

第70章 決戰(三)第69章 相峙(七)第69章 相峙(五)第21章 招兵(上)第48章 滅鄭(二)第59章 爪哇(四)第65章 治平(一)第71章 定鼎(一)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8章 滅明(六)第65章 治平(九)第62章 江南(四)第73章 南洋(二)第8章 宴客(下)第43章 攻城(上)第66章 北伐(七)第57章 試探(三)第66章 北伐(五)第69章 相峙(一)第72章 法度(四)第13章 赴閩(上)第53章 造反(一)第60章 鼎革四第50章 和談(三)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0章 鼎革(九)第45章 設縣(下)第61章 伐明(十二)第28章 保甲(上)第54章 反間(一)第70章 決戰(二)第58章 呂宋(五)第47章 遼東(十)第40章 出兵(上)第18章 平亂(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4章 關寧(十)第56章 返臺(三)第28章 保甲(中)第68章 滅明(二)第70章 決戰(十三)第59章 爪哇(六)第42章 圍城(中)第8章 宴客(上)第48章 滅鄭(七)第30章 械鬥(中)第60章 鼎革(十三)第40章 出兵(下)第63章 倭亂(四)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4章 定臺(下)第42章 圍城(中)第36章 崇禎(下)第60章 鼎革(十五)第70章 決戰(一)第5章 初會(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4章 關寧(六)第59章 爪哇(六)第73章 南洋(六)第43章 攻城(上)第67章 激戰(十)第61章 伐明(三)第62章 江南(八)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4章 定臺(上)第27章 協議(上)第47章 滅鄭(一)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9章 爭拗(下)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9章 相峙(七)第47章 遼東(九)第64章 關寧(五)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5章 治平(九)第59章 爪哇(一)第64章 關寧(十)第57章 試探(七)第28章 保甲(下)第71章 定鼎(七)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9章 相峙(二)第55章 偷襲(三)第39章 賄賂(下)第67章 激戰(五)第65章 治平(九)第27章 協議(上)第50章 和談(二)第66章 北伐(十)第50章 和談(一)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8章 滅鄭(四)第65章 治平(五)第59章 爪哇(七)第70章 決戰(二)第42章 圍城(中)第57章 試探(四)
第70章 決戰(三)第69章 相峙(七)第69章 相峙(五)第21章 招兵(上)第48章 滅鄭(二)第59章 爪哇(四)第65章 治平(一)第71章 定鼎(一)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8章 滅明(六)第65章 治平(九)第62章 江南(四)第73章 南洋(二)第8章 宴客(下)第43章 攻城(上)第66章 北伐(七)第57章 試探(三)第66章 北伐(五)第69章 相峙(一)第72章 法度(四)第13章 赴閩(上)第53章 造反(一)第60章 鼎革四第50章 和談(三)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0章 鼎革(九)第45章 設縣(下)第61章 伐明(十二)第28章 保甲(上)第54章 反間(一)第70章 決戰(二)第58章 呂宋(五)第47章 遼東(十)第40章 出兵(上)第18章 平亂(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4章 關寧(十)第56章 返臺(三)第28章 保甲(中)第68章 滅明(二)第70章 決戰(十三)第59章 爪哇(六)第42章 圍城(中)第8章 宴客(上)第48章 滅鄭(七)第30章 械鬥(中)第60章 鼎革(十三)第40章 出兵(下)第63章 倭亂(四)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44章 定臺(下)第42章 圍城(中)第36章 崇禎(下)第60章 鼎革(十五)第70章 決戰(一)第5章 初會(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4章 關寧(六)第59章 爪哇(六)第73章 南洋(六)第43章 攻城(上)第67章 激戰(十)第61章 伐明(三)第62章 江南(八)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4章 定臺(上)第27章 協議(上)第47章 滅鄭(一)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9章 爭拗(下)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9章 相峙(七)第47章 遼東(九)第64章 關寧(五)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5章 治平(九)第59章 爪哇(一)第64章 關寧(十)第57章 試探(七)第28章 保甲(下)第71章 定鼎(七)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9章 相峙(二)第55章 偷襲(三)第39章 賄賂(下)第67章 激戰(五)第65章 治平(九)第27章 協議(上)第50章 和談(二)第66章 北伐(十)第50章 和談(一)第60章 鼎革(十一)第48章 滅鄭(四)第65章 治平(五)第59章 爪哇(七)第70章 決戰(二)第42章 圍城(中)第57章 試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