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偷襲(十二)

今天仍不舒服,思維凝滯,是以VIP不能更新,請大家不要等了。不過有個好消息,我身體一日好過一日,明後天或可開始恢復每天兩章。也算是提前給大家吃定心丸吧。

以上,十月十四號

那統領得了濟爾哈郎之命,立時帶幾百壓後的旗兵驅趕城下漢民向前,凡是不聽令的,立時便用大刀長矛招呼上去,衆百姓無奈,明知前行是死,卻又畏懼身邊的刀劍,只得又被逼向前擁去。

漢軍此時已控制了西門的大半城頭,飛騎與身後的三衛軍在城頭上向下不住的射

箭、開槍,將城角下的八旗兵一步步向後壓去,那缺口處的漢軍已步步向前推進,眼見便能將擋在前面的旗兵驅散,卻又見那城角下八旗兵驅趕着城內漢人打扮的百姓擁將上來。

張傑此時已衝上城頭指揮,眼見斜城已快被屬下攻佔,那對戰肉搏的旗兵已快抵擋不住,卻又見敵人使出上午遲滯阻擋賀人龍部的毒招,心頭怒極,當是之時,滿漢大防嚴重,自登陸遼東以來,雖然見漢人大半已對滿人口服心服,甘心剃髮而降,但到底是華夷分明,漢軍心中對遼東漢民遭遇也頗是同情。此時眼見城內滿人又拿漢人爲肉盾,張傑氣的手腳發抖,卻偏是沒奈何,想到張偉吩咐下令時的決然口氣,又想到仗打到此時,斷然不能因小失大,因向身邊傳令兵令道:“快去下面傳令,各官督促兵士,不可因小失大,若是百姓前衝,不可被衝亂陣腳,凡擋路者,視爲敵軍,凡疏怠後退者,論死!”

城下漢軍原本便是得了命令,各級官佐又新得了張傑的命令,督促各部拼命向前,待擋在眼前的最後一批旗兵紛紛戰死之後,便是那些亂哄哄被趕向陣前,拼命想逃至城外的百姓。當頭的漢軍猶豫片刻,便將手中長槍下意識向前一伸,他已拼殺了一下午,這幾乎是隨意的動作,卻將跑在最前的一個健壯漢子一刀刺穿,眼見那人一臉驚愕,身子卻慢慢軟倒下去,那漢軍將心一橫,左腳踩在他胸上,將刺入的刺刀用力拔出,發一聲喊,向身邊的諸漢軍道:“不是他們死,便是咱們死。這些人寧願衝亂咱們陣列也不敢反抗,死便死了吧!”

說罷又將手中刺刀對準前方,待一有百姓衝到,便揮刀刺將過去,他身邊的所有兵士原本便知道此番要強行攻入,此時一見,便有樣學樣,將跑上前來的百姓一刀刀戳死,那百姓原本以爲可以從城外逃脫,卻見眼前這邊黑衣兵如同凶神惡煞般逢人便殺,卻比城內的八旗還要兇惡,當下嚇的心膽欲裂,各人還哪敢近前。當下便拔腳而回,前面的人拼命向後,後面被驅趕向前的人卻不知就裡,仍是拼命向前,更何況此時城內的滿人已開始在後面大砍大殺,拼命射箭,將這羣羊羔也似的漢人趕向前去。

“天地不仁……”

張偉已縱騎接近城池,親眼目睹這一幕慘劇,只覺眼前鮮紅一片,盡是那些垂死掙扎卻不知道生路何在的百姓,看着他們如同沒頭蒼蠅般亂竄,卻不知道奪取武器,反抗殺戮,那武勇些的,只是四處亂竄,擠開比自已瘦弱的同胞,尋找安全的地方躲避,那些更加孱弱的,竟直接坐臥原地,不管是漢軍的火槍襲來,還是滿人的大刀臨頭,竟自端坐不動,就這麼全無反抗的默然死去,便是連慘叫聲,亦是那麼軟弱無力。

他眼角慢慢流下淚水,雙手將馬繮繩緊緊勒住,那手心的指甲直刺入肉,幾滴殷紅的血珠慢慢流將下來,想了一會又緩緩搖頭,喃喃自語道:“這不是天地不仁,這實在是咎由自取!關外之人號稱勇悍,實則早早歸順了異族,有奶便是娘。揚州屠城,八十萬漢人被屠,有幾個敢抗?都指望刀子落在別人頭上,便是眼見親朋兄長被殺,亦是不敢發一言,更別提衝上前去抗擊,待刀子落在自已頭上,卻如何指望別人相助於已!如此這般,一直待全城被屠盡而終。到了後世,居然還有子孫後人指責是史可法反抗才導致屠城,當真是鮮廉寡恥之極!”

他靜靜騎於馬上,四周天色漸暗,城池內外卻仍是殺聲震天,被驅趕向前的漢人終究無法衝亂漢軍的陣腳,不但沒有衝至城外,反而已在漢軍的前衝下被逼開城角,此時不但整個城頭被漢軍佔領,便是城角之下火槍和弓箭的射程之內,再也沒有滿人存身之處。那些殘餘僥倖未死的漢人因見身後滿人漸少,前方的黑衣攻城軍隊又兇狠的緊,各人早就放棄了衝出城外逃生的打算,拼了命的向後方逃去,待夜色降臨,八旗兵已無法控制局面,只得放任所有的漢人逃出生天,護衛着滿人老弱,慢慢後撤。

上萬支火槍最後一次擊發,槍口迸發的亮光雖弱,卻匯聚成了一片片微弱的亮光,整個瀋陽西城方向,漢人早就逃的乾淨,便是滿人旗兵,亦是蹤影不見,槍聲漸漸稀落下去,各級將軍喝令軍士靠着城牆內外戒備,自晨至晚,戰事打了一天,漢軍在付出近三千士兵陣亡,重傷輕傷者八千餘人的代價之後,擊殺了過半正規的八旗駐軍,還有數千臨時徵召武裝的旗民亦陳屍於城下。瀋陽全城被破,也只是需要時間罷了。

張偉已登上城頭,那西門上的城門樓子已被大炮轟塌,到是殘留了大半的空地,張偉踏着滿地的碎石而上,眺望遠方。只是此時夜色已濃,他自是什麼也看不到,黑漆漆的夜色中看不到任何燈火,方圓十數裡的瀋陽城此時正如同鬼域一般,令人感覺不到任何生氣的存在。

“大人,看一會便下來吧。此時戰線不穩,需防敵人拼命反撲。”

張傑、黃得功兩人身爲最前線的指揮官,張偉駕臨前沿,出了什麼岔子兩人可是

脫不了的干係。

“你們也小心過逾了,敵人此時也是疲敝之極,主力大半在這城頭被滅,卻哪裡還有力量來反撲。”

他口中反駁兩人,卻是聽了兩人勸說,步下城頭,待行到城外,由親衛團團護住

,因見張黃二人緊隨在後,便問道:“此番攻城,咱們損傷過大,以你二人的見識,這城內之戰該當如何?”

張傑略一思忖,便揚眉答道:“大人想必是胸有成竹,這才考較咱們。依我的見識,夜晚與八旗巷戰危險,就是勝了亦是慘勝。漢軍死傷已超過預期,咱們承受不了更大的死傷了。”

張偉略一點頭,道:“不錯。若是現在命全軍入城搜剿八旗,到明日,哼,城內滿人此時一定在分頭集結,就等着我們大意衝入。我人數雖多,到底肉搏實力不如滿人,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蠢事,我此番攻城時已幹了一次,再也不能犯這個錯了!”

目視張傑,道:“繼續說!”

“以屬下的見識,待明日天明,將火炮營的輕型火炮盡數推入城內,漢軍以火槍配火炮,逐街轟炸清除敵人,萬騎射手在後護衛,遇敵前衝則以火槍配合弓箭驅敵,決不能再和敵兵肉搏了。”

“這不成。你說的戰馬固然是對,可惜耗時太多。今早張瑞派人來報,已發現遼陽廣寧一帶有零星敵兵過來,可能是先期的偵騎。漢軍攻城損耗太大,野戰咱們固然不怕敵軍,只是又要多加死傷。按你的打法,沒有幾天時間瀋陽大局不定,我們不能早些後撤,這不成的!”

張傑咬牙道:“那麼……唯今之計,只能縱火焚城了!”

張偉眼皮一跳,卻是不露聲色,轉臉又問黃得功:“你說說看,該當如何?”

“末將贊同張傑將軍的意思,大人若是想少折損士兵,又能快速定城,只能先行

縱火,用大火燒的城內敵人避無可避……只是這樣必然有大量百姓死難,太傷天和了。”

張偉輕輕咬一下嘴脣,道:“天大的罪過,我一個人來擔當。城內百姓當此亂世,唯有自求多福吧。”

說罷令道:“契力何必,你去準備桐油布條等燃火物品,製成火箭,現在是西北

風向,你帶着萬騎去東門處點燃火箭,向城內射箭縱火!”

“是!”

“林興珠,顧振,曹變蛟,你們各帶着自已的本部兵馬,由南門、北門處用火把放火,不可深入,只需將火頭點起,任它燒!”

“末將等遵令!”

“張傑、黃得功,一會火起,將各城城門打開,百姓若是嚮往逃的,指定地點集結,不聽命令的,可當場擊殺,決不能讓滿人貴戚混在百姓中逃了。”

“末將遵令!”

他下完命令後,便騎馬回營休息,待他用完晚飯出得大賬,卻見周全斌等人立於賬外待候,他先是不理會諸將。只放眼向城內看去,已可見瀋陽東門處火光沖天而起。因是萬騎用火箭射出放火,是故東門處燃燒面積最大最早,再加上當時的民居大半是木板和麥草搭建而成,除了富貴人家,哪有那麼多青磚瓦房,這沾了桐油的火箭一落到那些普通民居之上,立時火借風勢,燃將起來。開始時尚有不怕死的百姓拼死救火,待大火成片燒將起來,所有人皆知無法,那要財不要命的,便拼命衝進多火場搶救財物,多有被大火燒死,或是被煙燻暈過去,不知不覺間死於大火之內。稍有些頭腦的,立時攜老扶幼,拼了命的向城門處跑,知道這大火必是攻城軍隊所放,哪裡還敢耽擱,靠近城門處的衆百姓因起火較早,到是跑出來不少,待張偉此時看到大火將夜空照亮,數十米高的火焰在空中衝騰翻滾,整個東門附近已近站不住人,趕往東門逃生的衆百姓無法,又只得原路折回,此時南門北門西門俱以起火,好在此時火勢不大,城內百姓尚是絡繹不絕的向城外逃生。

此時因城內動靜太大,張偉身處之地雖是離城較遠,卻仍是聽到城內百姓亂紛紛逃難的腳步聲,哭喊聲,那大火燃燒木料時的劈里啪啦裡聲,又彷彿可聽到無數人臨終時的咒罵……

嘆一口氣,向周全斌道:“全斌,此事你覺得如何?”

周全斌淡然答道:“這也是沒法子的事。若是大人中規中矩的令漢軍入城尋敵巷戰,那全斌必然是要勸諫的。咱們是拖不起,也損失不起了。大人這般的舉措,全斌以爲,很對。”

“甚好,那咱們就靜待天明吧。”

一羣南人將軍就這麼靜靜的站立於土坡之上,看着那城內情形。這一夜間大火燒

個不停,無數城內百姓死於火災,皇太極父子經營十數年的繁華盛京,這在這一場大火中煙消雲散。

待第二日正午,大火漸息,漢軍將城池團團圍住,除了留下必要人手看管城內僥倖逃出的衆百姓外,全軍由各城門魚貫而入,但見各處皆是殘垣斷壁,仍有零星的小火不住燃燒,偶有大難不死逃過火災的滿人,也是瞬息便被擊斃。一直待攻入後金汗宮附近,因此地甚少民居,大火早早便被隔斷,城內未死的滿人和八旗兵士盡皆逃難至此,待漢軍殺到,因地勢空曠,昨晚擋住了大火的宮城,卻正好便於火器犀利的漢軍強攻,那些滿人縱是拼命反抗,奈何根本無法近身。待漢軍的火炮推到,幾輪炮轟過後,滿人的有組織抵抗便告停歇,紛紛四散而逃。

“殺,大人有命,不必收留俘虜,無論男女老幼,盡數處死!”

幾十名漢軍傳令官縱騎四處狂奔,身着黑衣手持令牌,傳達着屠城的命令,攻城

一戰折損過多,再加上這此戰原本便是要削弱後金實力,是以屠城亦是必然之事。

“大人有令,屠城了……”

一聲聲呼喊傳將開去,後金汗國的這一京師重地,即將接受來自柔懦漢人的

瘋狂屠殺。

第64章 關寧(三)第64章 關寧(二)第49章 鎮倭(九)第60章 鼎革(九)第60章 鼎革七第11章 北港(下)第49章 鎮倭(七)第63章 倭亂(七)第61章 伐明(二)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0章 械鬥(下)第62章 江南(三)第60章 鼎革一第51章 騎射(三)第57章 試探(四)第63章 倭亂(一)第57章 試探(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9章 鎮倭(十二)第12章 安身(上)第65章 治平(九)第48章 滅鄭(八)第73章 南洋(九)第30章 械鬥(下)第38章 歸附(下)第19章 甘蔗(上)第16章 綁架(下)第61章 伐明(十三)第30章 械鬥(上)第43章 攻城(下)第49章 鎮倭(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21章 招兵(上)第55章 偷襲(九)第72章 法度(三)第38章 歸附(上)第35章 兵制(中)第14章 情動(上)第27章 協議(下)第10章 赴臺(上)第65章 治平(七)第49章 鎮倭(十一)第71章 定鼎(一)第62章 江南(六)第70章 決戰(四)第70章 決戰(三)第44章 定臺(下)第44章 定臺(上)第49章 鎮倭(二)第57章 試探(四)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四第25章 宗族(上)第48章 滅鄭(五)第24章 論兵(上)第27章 協議(下)第72章 法度(二)第47章 遼東(五)第33章 利炮(下)第60章 鼎革六第64章 關寧(九)第61章 伐明(十二)第20章 會議(下)第49章 鎮倭(六)第20章 會議(上)第70章 決戰(四)第45章 設縣(中)第17章 亂起(下)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9章 鎮倭(五)第69章 相峙(六)第58章 呂宋(四)第73章 南洋(十一)第57章 試探(一)第57章 試探(三)第10章 赴臺(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6章 北伐(一)第63章 倭亂(八)第61章 伐明(七)第35章 兵制(下)第47章 遼東(五)第64章 關寧(八)第64章 關寧(七)第59章 爪哇(四)第27章 協議(上)第65章 治平(四)第23章 閱兵(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9章 爭拗第47章 遼東(十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7章 激戰(十)第25章 宗族(中)第69章 相峙(一)第57章 試探(六)第63章 倭亂(一)第71章 定鼎(二)第42章 圍城(下)第65章 治平(三)
第64章 關寧(三)第64章 關寧(二)第49章 鎮倭(九)第60章 鼎革(九)第60章 鼎革七第11章 北港(下)第49章 鎮倭(七)第63章 倭亂(七)第61章 伐明(二)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0章 械鬥(下)第62章 江南(三)第60章 鼎革一第51章 騎射(三)第57章 試探(四)第63章 倭亂(一)第57章 試探(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9章 鎮倭(十二)第12章 安身(上)第65章 治平(九)第48章 滅鄭(八)第73章 南洋(九)第30章 械鬥(下)第38章 歸附(下)第19章 甘蔗(上)第16章 綁架(下)第61章 伐明(十三)第30章 械鬥(上)第43章 攻城(下)第49章 鎮倭(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21章 招兵(上)第55章 偷襲(九)第72章 法度(三)第38章 歸附(上)第35章 兵制(中)第14章 情動(上)第27章 協議(下)第10章 赴臺(上)第65章 治平(七)第49章 鎮倭(十一)第71章 定鼎(一)第62章 江南(六)第70章 決戰(四)第70章 決戰(三)第44章 定臺(下)第44章 定臺(上)第49章 鎮倭(二)第57章 試探(四)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0章 鼎革四第25章 宗族(上)第48章 滅鄭(五)第24章 論兵(上)第27章 協議(下)第72章 法度(二)第47章 遼東(五)第33章 利炮(下)第60章 鼎革六第64章 關寧(九)第61章 伐明(十二)第20章 會議(下)第49章 鎮倭(六)第20章 會議(上)第70章 決戰(四)第45章 設縣(中)第17章 亂起(下)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9章 鎮倭(五)第69章 相峙(六)第58章 呂宋(四)第73章 南洋(十一)第57章 試探(一)第57章 試探(三)第10章 赴臺(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6章 北伐(一)第63章 倭亂(八)第61章 伐明(七)第35章 兵制(下)第47章 遼東(五)第64章 關寧(八)第64章 關寧(七)第59章 爪哇(四)第27章 協議(上)第65章 治平(四)第23章 閱兵(下)第49章 鎮倭(十二)第9章 爭拗第47章 遼東(十一)第33章 利炮(上)第67章 激戰(十)第25章 宗族(中)第69章 相峙(一)第57章 試探(六)第63章 倭亂(一)第71章 定鼎(二)第42章 圍城(下)第65章 治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