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伐明(一)

高起潛當真是納悶非常,卻怎麼也想不通消息爲何會傳的如此之快。他自是不知,張偉派在京師的探子早就得了消息,他還沒有動身,便以一天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飛報臺灣。

是以待崇禎派高起潛赴臺申飭張偉的消息一傳到臺灣,張偉的漢軍軍情部及高傑的司聞曹立時行動起來。派出成羣的細作奔赴閩粵各地,將皇帝派太監來臺一事大加宣揚。其中添油加醋,歪曲胡扯、造謠惑衆等各種情事,都是各諜報人員必學的最基本課程,那閹人在明朝早就名聲極壞,明朝立國兩百多年,權閹一直不斷,從王振到魏忠賢,無一不是禍亂天下之輩。此時皇帝派了宦官前來臺灣,原本是想息事寧人,在張偉的刻意佈局宣揚之下,到反似他即將被閹人逼迫打壓一般。

加之中國人最愛小道消息,自周朝起就有童謠、流言、揭帖等各式各樣的造謠辦法。離此明末亂世最近最有名的謠言,便是:“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末修築黃河的役夫原本就不堪其苦,在韓山章、劉福通等人挖出埋下的石人之後,果然羣議沸然,各人皆以爲反元時機已到,元室將亡,於是一夫倡命,羣氓皆起,待朱元璋收殘殘局,天下歸明,這元朝到是當真亡在這石人之上。自此之後,燒餅歌流傳於世,明朝大大小小起義不斷,從唐賽兒到徐鴻儒,皆是以預言及宗教蠱惑天下,是以封建王朝之際,最忌讖語。張偉自決意起兵反明之後,早就派出大批手下分赴各地,用圖讖、童謠,揭帖,僞燒餅歌各式辦法,早就在民間弄的沸沸揚揚,那各人均道:“成祖的後代享國二百多年,現下早就弄的天怒人怨,現下建文帝的後人回來爭位,要把大統奪回。”

此事在閩粵各地的風傳,那兩廣總督和福建巡撫自然早就知曉,只是無憑無據,謠言根本就無法查出,甲傳乙,乙傳丙,各級官吏雖然心中惴惴不安,不是傻子都知此事斷然不是空穴來風。聯想到張偉可能起兵造反,各官都是心驚膽戰,唯恐戰火燒來,斷送了自已前程。是以此時明知道事情絕不簡單,這福建巡撫朱一馮老官僚出身,只想平平安安做完一任,到時候告老還鄉,任憑你天翻地覆,卻再也不干他事。

是以此時見高起潛納悶,他也只微微一笑,向他說道:“歷來朝廷派欽差下到地方,總會有些傳聞出來。這臺灣張偉桀驁不馴,高大人的差使並不易辦,是以民間傳言紛紛,臺灣那邊想必也有所知聞,是以早早兒的把官船派過來,就等着接您呢。”

因見提起差使不易辦云云時高起潛臉上神色大變,顯是頗不樂意。那朱一馮人老成精,哪不明白自已的話不大吉利,恐觸了這大太監的黴頭。他小小一個巡撫,原本攀的是首輔錢龍錫的關係,此時錢已被革職逮問,沒有了靠山的他,如何斗的過這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惹毛的他,只怕一封密奏回去,自已的官職立時不保。若是再輕輕題上幾句:該員黨附龍錫,交通張偉,圖謀不軌……,只怕不但官職沒有,小命能不能保,尚在兩可之間。忙又道:“話說回來,高大人你是京裡掐尖兒的大人物,由你親自赴臺,那張偉豈有不束手就範的道理?”

俗語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此時雖頭疼於消息走漏,卻又得知臺灣派船來迎,這巡撫雖然一把年紀,又是封疆大吏,對自已卻是恭恭敬敬,不敢違拗。高起潛雖然是閹人,脾氣甚大,此時卻也是似笑非笑,向着朱一馮道:“咱家不敢管地方的事,一直在軍中,是個直脾氣,巡撫大人莫要怪咱家失禮纔是。”

“不敢,不敢!”

“朱大人,我能把這禍事消彌了最好。可萬一有什麼變故,你這防務上,還得更加經心些纔是。我這一路行來,滿眼看過去,別說是地方上守備的那些老弱殘卒,就是你的省城,那那些把守城門的士兵,一個個圍着大姑娘小媳婦飽眼福,跟着人羣打轉磨屁股的,撿些小石子下五番棋,城門口便是這番景象,還能指着那些兵油子在衛所裡軍營裡更經心訓練,準備着迎敵?”

他扳着手指頭,將一路上所見所聞一樁樁說與那朱一馮聽。他雖是宦官,到底久歷軍伍,在盧象升軍中呆了數年,其中情弊盡然知曉。此時雖娓娓道來,語氣和緩,神色不變,那朱一馮並堂上所有的福建地方官員及各鎮總兵軍將皆是汗如雨下。半響過後,方聽得高起潛說完,朱一馮忙笑道:“軍備廢馳,無論是兵將、裝備,還是訓練,還有餉俸皆是不足。其實通天下都是如此,現下國用艱難,衛所兵逃亡大半。福建這邊,還算是好的呢。”

高起潛尖着嗓子怒道:“你這是虛言狡飾之辭!朱大人,我在盧本兵軍中見到的可不是這般模樣!”

朱一馮心裡嘀咕:“那京師附近的九邊重鎮都是朝廷最重視的防務重點,每年朝廷的銀子大半都花在那裡。軍士將領都是精心挑選,算的上是精銳中的精銳,也是明朝唯一能戰的軍隊。至於福建,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軍士們一個個要死不活。若想嚴加管束,又苦無軍餉。各級將官們也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朝廷要整束武備,說的好聽罷了,軍無餉不行啊!再加上兵事敗壞已久,便是有錢也治不了這些大爺。戚繼光那樣的名將都拿這些兵油子無法,行軍法殺人他們都是不懼,更何況現在此時!”

心裡雖然做如此想,面情上卻是恭謹的很,反正巡撫只是文職官員,縱是追究下來,也是各級武官的事。想到此處,卻突然想起一事,對那高起潛笑道:“正是因爲武備廢馳,我已奏報朝廷,將那南澳總兵鄭芝龍調回福建,任福建總鎮,提調原福建的兵馬,還有朝廷派過來的客兵,也歸他指揮,此人才幹超卓,且又勤謹忠枕,是個難得的人才!”

“喔?就是熊文燦那老兒招安起用的那個原本的大海盜,張偉的義兄?”

朱一馮嚇了一跳,忙解釋道:“因張偉奪了鄭氏在澎湖的基本,這兩個盟兄弟早就翻臉成仇。便是那鄭芝龍的親弟弟,亦是死在張偉之手。”

他壓低聲音,向高起潛道:“早就有過傳言。當年所謂的英軍進攻澎湖、澳門,都是寧南候弄的花樣。其意在於驅趕鄭家勢力,打跨鄭家的水師。澎湖一役之後,鄭芝龍賴以起家的水師船艦和水上將士全數戰死,他跟張偉,可是不共戴天的血仇!再有,熊文燦當日已被張偉收買,鄭芝龍將事情稟報給他,反遭訓斥。是以他不但不是熊文燦的人,反道是記恨在心。熊某一壞事,他知朝廷要防範張偉,立時給王總督和我上了條陳,言道張偉此人志向非小,只怕一旦逼反了他,東南危殆。是以願意由廣東回福建,就近督兵把守。”

看一下高起潛神色,見他已是微微點頭,顯是將這番話聽了進去,又道:“這鄭芝龍自歸順朝廷之後,恭謹事上,對上司的指令從沒有駁回的。鎮守南澳多年,驅洋人、剿海賊、清山匪,使得地方平靖,其功非小。他又在海外經營多年,熟知外洋情事,再加之有幾千家兵,都是訓練有素忠心不二的強兵,調來福建則可保此處無虞。”

高起潛雖覺有理,卻打着哈哈尖聲道:“貴官小心過逾了吧。寧南候雖然有跋扈不法事,皇上到底也不是要怎麼着他,不過教我來查看申飭一下罷了。他若是要反,這些年來早便反了,又何需等到今時?”

“是是,這話說的很是。只是小心沒過逾的,那鄭芝龍也是擔心那張偉會對朝廷的使臣不利,是以願意帶兵駐防,也是威懾其不敢造反的意思。”

“好,就依着你。我這便下欽差行文,調鄭芝龍過來,待朝廷批文到了,再做理會。”

他在皇帝身邊做威做福慣了,身得皇帝信重,漫說一個小小的巡撫、總鎮官,就是連盧象升、洪承疇那樣的總督大臣,見了他也得客氣非常。此時這巡撫特地向他提出此事,又言道保護他安全云云,到也卻不過面子,只索胡亂答應了便是。有他一句應諾,朱一馮頓時大喜,他身處地方,對這些年來張偉漸漸咄咄逼人的勢態瞭然於心,看着高起潛仍是恥高氣揚,目中無人的模樣,心裡委實放心不下。此此這大太監答應將鄭芝龍調來福建,他卻不比高起潛這樣的天子近臣,對下層武官不放在心中。在他看來,當此亂世,一個鄭芝龍足抵過十萬名要軍紀沒軍紀,要戰力沒戰的客兵!

當下寒暄已畢,各官將高起潛迎入官廳之內,擺下酒席飲宴。各人都是做老了官的,哪裡不知奉迎上司,拍馬湊趣的道理,一時間酒水並馬屁橫飛,將高起潛伺候的酒酣耳熱之後,方將這位醺然醉去的欽使送出福州。那朱一馮擔心欽使安全,福建雖然沒甚水師,到底湊了幾艘戰般護送,又派了一個千總帶了幾百兵士,跟隨那高起潛而去。

待到了碼頭之上,高起潛一看便瞅見停靠在碼頭的大型帆船。當是之時,中國已甚少能造少如鄭和寶船那樣的超大型艦船,那福建是中國造船業最發達的地區,所造的福船行遍四海,卻也大多是百餘噸的小船,這艘臺灣商船是臺灣船廠停造大型戰船後,依着鎮遠艦的規模打造的超大型商船,比之停靠在岸邊的內地商船,當真是鶴立雞羣。待高起潛帶了從人到得碼頭,早就有臺灣小吏迎上前來,道是寧南候特命在此等候欽使,其恭謹模樣比之福建地方官員不遑多讓。

高起潛心中稍定,擡腳上船,待見了船上甚是軒敞,各處亦都是打掃的乾淨整齊,入了艙室,卻見其中佈置的精緻之極,信手拿起放在臥榻旁的瓷瓶,見那瓷瓶通體全白,光滑潤澤,眼角一跳,向那跟隨而來的小吏問道:“這是南宋的定窯所出麼?”

那小吏忙行了一禮,挑起大姆指笑道:“您當真是好眼光!”

嘿了一聲,高起潛將那瓷瓶放下,向那小吏道:“人都道寧南候富甲天下,以一人之財力可抵大明全國。原本以爲是人說嘴誇飾,卻原來果真如此啊。一個接官船都佈置的如此精巧豪華,臺灣之富,真是令人讚歎。”

若是尋常內地官員,聽得太監誇他豪富,卻難免要心驚肉跳,想着善財難捨的,只怕臉色立時要苦將起來。此時這小吏聽得高起潛誇讚,卻是笑咪了眼,連聲向高起潛道:“您過獎,您過獎了!臺灣縱是有些浮財,也是聖天子的恩德,讓張大人僥倖罷了。”

頓了一頓,又道:“這船佈置的好,也是咱家大人經心。在小人過來之前,大人親召小人至府邸之內,向着小人吩咐道:欽差來臺,可是皇上看重咱們,可萬萬不能失禮。多花了錢算的了什麼,總之要讓欽使大人住的舒服,船要大,佈置的要精巧,水手也要挑那些幹練的,總之要教大人平安舒適的到臺灣纔是。待欽使的差事辦完,這船隻再載些土產什麼的,由海上送您回京,可比騎馬舒服的多啦。”

見高起潛點頭微笑,那小吏又道:“咱家大人早就盼着欽使到來,要不這麼着,咱們現下就起錨開船?”

“想不到你一個小小吏員,卻是生的威武,我看你模樣,原以爲你是個木訥老實的,卻不成想如此知情識趣。待我到了臺灣,自然要向你家大人誇你幾句,也不枉你辛苦一場!公事緊急,你這便安排開船。”

“哎,是了。這便開船。”

見高起潛舒適的倒在臥榻之上,把玩艙中陳列的珍玩,那小吏微一低頭,笑容卻已是斂的乾乾淨淨。他步出船艙之外,高聲叫道:“欽使大人有命,起錨開船嘍!”

第13章 赴閩(下)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0章 決戰(十)第11章 北港(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57章 試探(七)第54章 反間(一)第69章 相峙(五)第61章 伐明(六)第58章 呂宋(五)第64章 關寧(七)第35章 兵制(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8章 滅明(五)第69章 相峙(二)第65章 治平(四)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9章 相峙(五)第70章 決戰(十四)第73章 南洋(七)第55章 偷襲(五)第47章 遼東(二)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1章 伐明(十)第6章 結交(上)第9章 爭拗第23章 閱兵(下)第49章 鎮倭(九)第49章 鎮倭(十二)第50章 和談(一)第69章 相峙(三)第35章 兵制(中)第72章 法度(四)第71章 定鼎(五)第56章 返臺(一)第50章 和談(三)第56章 返臺(五)第71章 定鼎(五)第66章 北伐(一)第65章 治平(四)第50章 和談(二)第25章 宗族(下)第66章 北伐(十二)第20章 會議(上)第63章 倭亂(三)第60章 鼎革八第40章 出兵(下)第28章 保甲(中)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57章 試探(五)第72章 法度(五)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55章 偷襲(七)第73章 南洋(七)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9章 相峙(四)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0章 鼎革七第48章 滅鄭(八)第68章 滅明(四)第25章 宗族(下)第56章 返臺(一)第32章 堅船第39章 賄賂(下)第30章 械鬥(上)第35章 兵制(下)第66章 北伐(十)第2章 獲救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47章 遼東(九)第21章 招兵(下)第6章 結交(上)第37章 會晤(上)第63章 倭亂(五)第63章 倭亂(八)第55章 偷襲(十二)第45章 設縣(中)第61章 伐明(十)第43章 攻城(上)第62章 江南(八)第71章 定鼎(五)第57章 試探(六)第63章 倭亂(一)第55章 偷襲(五)第48章 滅鄭(三)第70章 決戰(五)第8章 宴客(上)第61章 伐明(二)第50章 和談(一)第64章 關寧(二)第66章 北伐(七)第61章 伐明(十四)第57章 試探(四)第14章 情動(上)第9章 爭拗(下)第63章 倭亂(十)第31章 立威(下)
第13章 赴閩(下)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0章 決戰(十)第11章 北港(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57章 試探(七)第54章 反間(一)第69章 相峙(五)第61章 伐明(六)第58章 呂宋(五)第64章 關寧(七)第35章 兵制(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8章 滅明(五)第69章 相峙(二)第65章 治平(四)第70章 決戰(十三)第69章 相峙(五)第70章 決戰(十四)第73章 南洋(七)第55章 偷襲(五)第47章 遼東(二)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1章 伐明(十)第6章 結交(上)第9章 爭拗第23章 閱兵(下)第49章 鎮倭(九)第49章 鎮倭(十二)第50章 和談(一)第69章 相峙(三)第35章 兵制(中)第72章 法度(四)第71章 定鼎(五)第56章 返臺(一)第50章 和談(三)第56章 返臺(五)第71章 定鼎(五)第66章 北伐(一)第65章 治平(四)第50章 和談(二)第25章 宗族(下)第66章 北伐(十二)第20章 會議(上)第63章 倭亂(三)第60章 鼎革八第40章 出兵(下)第28章 保甲(中)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57章 試探(五)第72章 法度(五)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5章 治平(十二)第55章 偷襲(七)第73章 南洋(七)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9章 相峙(四)第70章 決戰(十二)第60章 鼎革七第48章 滅鄭(八)第68章 滅明(四)第25章 宗族(下)第56章 返臺(一)第32章 堅船第39章 賄賂(下)第30章 械鬥(上)第35章 兵制(下)第66章 北伐(十)第2章 獲救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47章 遼東(九)第21章 招兵(下)第6章 結交(上)第37章 會晤(上)第63章 倭亂(五)第63章 倭亂(八)第55章 偷襲(十二)第45章 設縣(中)第61章 伐明(十)第43章 攻城(上)第62章 江南(八)第71章 定鼎(五)第57章 試探(六)第63章 倭亂(一)第55章 偷襲(五)第48章 滅鄭(三)第70章 決戰(五)第8章 宴客(上)第61章 伐明(二)第50章 和談(一)第64章 關寧(二)第66章 北伐(七)第61章 伐明(十四)第57章 試探(四)第14章 情動(上)第9章 爭拗(下)第63章 倭亂(十)第31章 立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