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鼎革(十五)

諸事順暢,張偉自然也是心中慰帖。想着那皇太極在冰天雪地裡熬過缺衣少糧,部下離心的一冬,此時又要費盡心力想着入關搶劫,又擔心自已由皮島再抄他後路。張偉立時下了手令,命人去皮島傳令,將皮島上下撤空。一則可令皇太極放開手腳,二則也省些耗費,又總比冬天時被省過神來的清兵衝上島去,斬殺一空的好。就算是些老弱疲敝的原駐防明軍,到底現下也是張偉治下,白白送給人斬了腦袋,也是主將無能。

皮島駐軍徹底削撤,日本駐軍減少一半之事,張偉卻也是頗爲猶疑。現下荷蘭人雖是已依約撤走,不象去年大張旗喜鼓的入長崎城內,與日本方面勾結交通,意圖對臺灣方面的駐軍不利。此時長崎那邊風平浪靜,日本人雖是大量黃金白銀外流,卻又得了大量中國物美價廉的貨物,此前是農夫滿意,時間漸長,便是下級武士亦是對中日貿易帶來實惠暗地稱好。他們用中國瓷器,穿中國衣,抽臺灣菸廠的捲菸,用臺灣火柴,雖然每月從大名那裡領來的幾石糧食大半換了銀子流水般用將出去,可就是不買中國貨物,不一樣要用?

下層民衆不管什麼銀根緊縮,銀價漸漸上漲,只需吃的飽,生活日用品廉價實用

,哪管國家的白銀儲備是多是少。至於商人,原本就對幕府鎖國不滿。他們原本做的大好生意,被德川家光一紙鎖國令斷了財路,那些大商人還可以用賄賂加走私繼續撈取好處,中下層的商人,只能忍痛接受大商人和大名的盤剝,現下幕府被中國的張偉將軍打敗,幕府捏着鼻子開放貿易,俗話說商人無祖國,大量的貨物運將進來,大筆的銀子賺在手裡,歡喜尚且不及,又哪裡肯爲國家精打細算?

張偉的漢軍軍情部雖不能打入日本內部,到也用聯絡官員的身份安插了大量細作在江戶城內,用重金收買情報。上層的內幕自然是打聽不到,卻也能知道幕府近期內沒有什麼可疑動作,再加上整個日本情況的分析彙總,面對大陸爭霸即將開始的壓力,張偉乃下定決心,決意從日本撤回左良玉及三千將士,止留千餘人並數十門大炮,由江文瑨多築炮壘,強化防禦即可。

臺灣所有的炮壘材料,卻比當時在全球四處搭建炮臺,以炮臺輻射四周,壓制土著的歐洲殖民者更加先進。以石灰燒煮之後,再輔以細沙凝結,便是最簡單的早期水泥,可比當時的普通沙石炮臺堅固的多。張偉初時建築炮臺,以此法炮製。

“大人,末將惶恐,怎敢勞大人親自來迎!”

左良玉此時三十餘歲年紀,正是壯年,數年間在日本與江文瑨搭擋。與那日本倭人勾心鬥角,敉平海匪土寇,大仗雖是一場沒有打過,小磨擦與政治角力,卻是一息未停。是以此次回臺,眉宇間已不復當年在遼東時的那股子悍勇之氣,俯仰擡頭之間,已是深沉警覺的多。

張偉因見他額角間隱隱間露出幾根白髮,雖知古人營養不良,韓昌黎三十餘歲時便自嘲齒牙搖動,卻仍是忍不住嘆道:“良玉,汝當時是我麾下的一方美玉啊!”

他一把將左良玉拉起,與他攜手同行,邊行邊溫言道:“我與文瑨通信來往較多,總因他是文人總督,凡政務外交,都以他爲首處斷而行,是以這幾年來,與你到是過往甚少。”

因見左良玉神色如常,到不似受了委屈模樣,張偉暗讚一聲,心道:“果然是好角色,我晾了他幾年,現下到將他歷練出來了!”

心中暗贊,口中又道:“以你的大才,原該重用!打遼東,我便想將你調回來,可惜日本那邊也需人鎮守,我才能放心。打呂宋,用的正是神策衛,敵軍卻實力太弱,不值當的。”

他嘆口氣,用手輕拍幾下左良玉肩頭,笑道:“只委屈了你!漢軍以軍功賞爵,我雖不能封公封候的,卻也設了十級軍爵,你只是駐守長崎,沒得仗打。賀瘋子都是中尉啦!”

左良玉與賀人龍素來不睦,此刻聽得張偉言道賀人龍爵至中尉,終於忍不住眼角跳上幾跳,因沉聲向張偉道:“末將現下還只是元戎士,與賀將軍還差着官首、千夫、執戎、軍衛四等,請大人給末將機會,只要有仗讓末將去打,末將保準能掙個柱國回來!”

張偉設立十級軍爵,最低的上造斬敵首一級便可獲得,獲上造者,見官不拜,可佩劍而行,田斌依律減免,至元戎士,田斌永免三分之一,可制家徽。因功獲柱國爵,則儀比漢軍將軍,永傳子孫。漢軍除了薪餉豐厚之外,士卒臨陣肯用命拼殺的原因,亦是因有軍爵制度在。得到軍爵,子孫萬代可以享受先祖拼殺帶來的好處,這在家族利益最高的中國,當真是難以抵擋的誘惑。張偉爲防漢軍如明軍那樣爲爭首級而自相殘殺,又加以登城、陷陣、勤謹、破敵等賞爵之法,是以漢軍臨陣,上下用命,拼死向前。只要打勝了,全軍都可以“破敵”一功,臨陣破敵,衝鋒在前,勝敵之後,便可以獲“陷陣”之功,三陷陣之功,便可獲上造之軍爵。

這些軍爵大半是依臨敵破陣後封授,是以左良玉在日本多年,雖然駐防有功,卻只獲“勤謹”之功,若不是破了幾股海盜,只怕連元戎士之爵也得不到。

張偉聽得左良玉慷慨激昂,力請出戰,卻是不置可否。沉吟半響,方向左良玉笑道:“莫急,仗有的你打!”

他盯着左良玉雙眼,沉聲問道:“若是有朝一日,我讓你刀兵指向大明內地,你該當如何?”

逼視着左良玉閃躲的雙眼,又道:“成祖有靖難之役,若是有朝一日,朝廷對我行亂命,要派緹騎取我首級,你該當如何?”

左良玉這幾年遠離張偉,張偉又是有意晾他,要讓這位明末名將受一受冷落,經一些世態炎涼。歷史上左良玉少年得志,早早便做到千戶官。後來因事犯罪,被捕入獄,幸得明末大才子候方域之父候恂時任尚書,位高權重,因賞識左良玉爲人,一語搭救。左良玉經役一挫,性格漸漸變的沉穩厚實,漸漸坐在湖廣總兵,因攻打張獻忠有功,被封爲“平賊將軍”,成爲明末將軍中坐第一把交椅的人物。張偉因賞識他的才幹,又唯恐他此時年紀閱歷不足,在漢軍中發展過順,不利於他成爲獨戰一方的大將,是以有意將他放在日本賦閒幾年,一則磨練,二則讓他多管些民政,瞭解政治角力,到也是與任江文瑨爲長崎總督一樣的道理。

張偉曾與何斌閒談時評價道:“左良玉暴急多慮,勇而少智,雖根底深厚,心思也算細膩,到底遼人出身,與曹變蛟、賀人龍並無大異。若不稍加磨練,亦不過一衝鋒陷陣的勇將罷了。這樣的將軍,我有的是,是以我要磨磨他的性子,到時候再看罷了。至於文瑨,智將耳。與左良玉放在一起,兩人互相砥礪,將來都是我手中的利刃!”

凡事有利則有弊,這些年左良玉遠離在外,雖是略知臺灣情形,卻非親身經歷。他明朝將軍出身,張偉又豈能不防他對崇禎尚未離心?是以甫一見面,劈頭就問,到是打了左良主一個措手不及。他雖料到張偉必有此一問,卻不料如此快捷,又如此不加隱諱。

左良玉只是略一沉吟,卻只覺張偉眼中已有殺氣,心知答的稍遲,便是不可測之深禍大難,因擡頭挺胸,直視張偉,鄭重答道:“末將眼中只有大人,沒有皇帝!大人指東便東,指西便西,斷難沒有二話!”

張偉“哈哈”一笑,向左良玉略一點頭,不再說話,攜着他手向前攢行。左良玉只覺得自已手心滿是汗水,當真是又粘又溼,難受之極。輕輕用力抽了一下,張偉卻只是大步而行,毫不放鬆。

待行過碼頭,張偉命左良玉與他同車而行,直奔桃園漢軍軍營,馬車粼粼而行,左良偷覷一眼張偉,只見他面無表情,端坐於旁。心中凜然而嘆,不過幾年光景,這位大人已與親赴遼東面見袁崇煥與皇太極時大爲不同。當年張偉雖是權柄在手,身上已有居上位者的威勢氣度,到底年紀還輕,行事舉止尚有輕佻,又有以勢壓人,刻意爲之的弊端。與海納百川胸懷博大,且英武睿智的皇太極一比,立時高下立判。便是比之公忠爲國,凜然有君之大人之風的袁崇煥,也是稍遜一籌。是以當年左良玉甫一見他,到也並不如何心服。幾年光陰恍惚而過,此時的張偉靜時如同一汪清澈卻又深不見底的潭水,沉靜自如,動時又如同呼嘯而過的大風,吹擊拍打的令人耳鼻口舌都難以自持,渾欲要向他跪倒行禮,方覺心安。

古人君主思想甚重,皇帝威凌天下,臣子見了自然戰戰兢兢。固然是皇權獨大,人畏懼,亦是因做皇帝久了,自然而然有一股子君人風度,卻也令人見之生畏。張偉以一後世普通人回到明末,原本不過是平常氣度,這些年過來,漫說是權柄在手,威福自用,便是死在手下的冤魂,亦早以十數萬計,屬下衆官及漢軍上下,包括全臺百姓,哪一個不把他當皇帝也似的敬畏?這些年過來,便是他無心爲此,身上也自然有了有別於平常人的特質,這到也不是平白吹噓。

待車行至桃園軍營,卻見當先有近七千黑衣漢軍持槍而立,因見張偉攜左良玉下車,那些漢軍將士便一起持槍向張偉行禮,由各級校尉並都尉帶着,齊聲呼喝道:“末將等拜見大將軍!”

左良玉聽的一楞,卻聽得身邊親兵道:“總兵大人在月前便自號爲‘漢軍大將軍’,並沒有報給朝廷知曉。”

因見左良玉橫他一眼,那親兵忙又道:“小人不敢亂說,這是適才大將軍身邊親衛與小人說的。”

左良玉不再理會,專心看向張偉。此番他一上岸,便知張偉必有舉措,被他一徑

帶到桃園兵營,便知此番必有要務相托,心中雖是稍覺納悶,卻也是激越不已。身爲明朝中層軍官,對關內外的明軍實力,左良玉自然是心知肚明。以漢軍實力,若是排除滿清入關可能,半年內便可橫掃全國,建立政權。張偉若是一心效忠皇帝,他到是失望的緊了。此時張偉王霸雄圖之意漸露,身爲他手下大將,建功立業,博個公候之位,想來也不是太難,若是在崇禎手下,別說那明朝政治黑暗,無根無基者難以出頭,就是出了頭,做得一任總兵官,大不了也就是世襲都督僉事的恩賞,哪有爲新朝出力得益更大?

他微微冷笑,心道:“大明兩百多年天下,此時已顯露滅亡之象,跟着眼前這位

大人,博個封妻廕子,富貴榮華吧。”

又想到自已現下不過是個元戎士,那接自已回臺的軍艦艦長到是個千夫,自已爵位比人家還低上一級,依着漢軍軍律,本陣兵馬,以位爲尊。非直接統管的,則以爵爲尊。是以左良玉雖是漢軍神策將軍,卻不得不主動向那小小艦長行了一禮,心中當真是憋屈異常。此時張偉召他回臺,想必是要委以重任,左良玉想到此處,只覺心腹間熱騰騰一股股躁氣蒸騰而上,只想張偉現下一聲令下,由他領兵殺到北京方好。

第66章 北伐(四)第29章 官學(中)第24章 論兵(上)第45章 設縣(上)第65章 治平(七)第14章 情動(下)第45章 設縣(中)第55章 偷襲(三)第5章 初會(下)第65章 治平(七)第57章 試探(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57章 試探(三)第47章 遼東(六)第6章 結交(上)第29章 官學(下)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0章 鼎革二第43章 攻城(上)第64章 關寧(二)第16章 綁架(下)第43章 攻城(下)第39章 賄賂(上)第73章 南洋(十)第2章 獲救第19章 甘蔗(下)第64章 關寧(六)第44章 定臺(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55章 偷襲(七)第39章 賄賂(上)第49章 鎮倭(一)第35章 兵制(上)第53章 造反(二)第58章 呂宋(一)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9章 相峙(七)第14章 情動(下)第57章 試探(二)第68章 滅明(六)第70章 決戰(六)第55章 偷襲(三)第56章 返臺(一)第64章 關寧(十)第57章 試探(四)第20章 會議(上)第69章 相峙(四)第63章 倭亂(三)第62章 江南(一)第68章 滅明(一)第61章 伐明(五)第67章 激戰(六)第37章 會晤(下)第61章 伐明(十)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章 機遇(下)第63章 倭亂(四)第39章 賄賂(下)第30章 械鬥(下)第11章 北港(上)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6章 北伐(十)第66章 北伐(十)第73章 南洋(八)第66章 北伐(四)第53章 造反(一)第19章 甘蔗(上)第13章 赴閩(上)第72章 法度(二)第60章 鼎革四第70章 決戰(十五)第31章 立威(下)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6章 制約(上)第50章 和談(三)第67章 激戰(十一)第73章 南洋(七)第15章 臥龍(上)第47章 遼東(七)第49章 鎮倭(八)第30章 械鬥(中)第70章 決戰(九)第35章 兵制(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7章 遼東(一)第37章 會晤(上)第69章 相峙(五)第36章 崇禎(下)第29章 官學(下)第5章 初會(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7章 會晤(下)第72章 法度(一)第45章 設縣(下)第22章 新竹(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0章 鼎革一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8章 呂宋(五)
第66章 北伐(四)第29章 官學(中)第24章 論兵(上)第45章 設縣(上)第65章 治平(七)第14章 情動(下)第45章 設縣(中)第55章 偷襲(三)第5章 初會(下)第65章 治平(七)第57章 試探(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57章 試探(三)第47章 遼東(六)第6章 結交(上)第29章 官學(下)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0章 鼎革二第43章 攻城(上)第64章 關寧(二)第16章 綁架(下)第43章 攻城(下)第39章 賄賂(上)第73章 南洋(十)第2章 獲救第19章 甘蔗(下)第64章 關寧(六)第44章 定臺(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55章 偷襲(七)第39章 賄賂(上)第49章 鎮倭(一)第35章 兵制(上)第53章 造反(二)第58章 呂宋(一)第55章 偷襲(十二)第69章 相峙(七)第14章 情動(下)第57章 試探(二)第68章 滅明(六)第70章 決戰(六)第55章 偷襲(三)第56章 返臺(一)第64章 關寧(十)第57章 試探(四)第20章 會議(上)第69章 相峙(四)第63章 倭亂(三)第62章 江南(一)第68章 滅明(一)第61章 伐明(五)第67章 激戰(六)第37章 會晤(下)第61章 伐明(十)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章 機遇(下)第63章 倭亂(四)第39章 賄賂(下)第30章 械鬥(下)第11章 北港(上)第73章 南洋(十一)第66章 北伐(十)第66章 北伐(十)第73章 南洋(八)第66章 北伐(四)第53章 造反(一)第19章 甘蔗(上)第13章 赴閩(上)第72章 法度(二)第60章 鼎革四第70章 決戰(十五)第31章 立威(下)第60章 鼎革(十四)第46章 制約(上)第50章 和談(三)第67章 激戰(十一)第73章 南洋(七)第15章 臥龍(上)第47章 遼東(七)第49章 鎮倭(八)第30章 械鬥(中)第70章 決戰(九)第35章 兵制(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47章 遼東(一)第37章 會晤(上)第69章 相峙(五)第36章 崇禎(下)第29章 官學(下)第5章 初會(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37章 會晤(下)第72章 法度(一)第45章 設縣(下)第22章 新竹(上)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60章 鼎革一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8章 呂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