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設縣(中)

張偉自是知道這些傳統的士大夫要改變起來甚難,他自已到也不想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良的一面全然否定,西學有西學之長,難道中學便全無是處?只是現在西方的政治與法律制度已然遠超中國,這纔是他竭力想借鑑學習的,見何楷現下堅持不授西學,張偉便笑道:“何兄既然如此說,那麼何兄自去教授國學,至於西學中有一些好的,我去尋一些西人老師來教授,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如此便可行了吧?”

“那是自然!”

何楷聽得張偉所云:“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一說,心中大暢,一時間面露笑容,撫掌稱善,陳永華見氣氛和睦,心裡也是欣喜的緊。當下便由張偉領頭,帶着何楷及其隨行衆弟子,一起隨張偉出門到張偉府中飲宴。

何楷步行出了校門,登上馬車的一瞬間,卻突然悟道:“中學爲體,西學爲用……這不是還要學西學麼!”

心內原本還要與張偉折辯幾句,卻又見各人都春風滿面,登車而去,心裡暗歎一聲,只得罷了。

中午接風酒吃過,張偉便與何楷商定了年金用具等事,暫且還由陳永華領學正,待臺北臺南皆設縣後,由張偉保舉,由陳永華任臺南教諭,何楷任臺北教諭,這教喻只是從七品的小官,以何楷陳永華之能,原本亦不在乎區區官職,只是臺北教舍已然齊備,臺南卻要一切從頭草創,兩人到是爲去臺南爭的臉紅,還是張偉言道陳永華比何楷年輕不少,吃點辛苦原也是應該,親自拍板定了下來,兩人這才無話。

張偉待臺南諸事平定,又派船將陳永華等一干人等送至臺南,調周全斌領神策軍返回,留施琅於臺南,鎮守全臺海域,劉國軒守大員,戒備外海,張偉又令高傑加強金礦護衛,非張偉親下手令,任何人皆不準進入。

待何斌至福州返回,得知熊文燦對臺北的一應要求皆已答應,他原本便不圖臺灣的那點賦稅,見張偉答應朝廷設縣,自然是喜不自勝,些須條件,自然是滿口答應。待何斌回臺之際,卻又問及臺北炮廠一事,原是張偉奏摺裡提起臺南一戰曾使用自鑄火炮,崇禎正爲遼東火炮不足頭疼,覽奏之後便令熊文燦查實臺北炮廠一事,熊文燦卻又如何能得知臺北情形?到臺北之人,只能在港口碼頭逗留,稍走近一些,便有臺北巡捕營的兵丁跟隨,想要打探消息談何容易。他派了幾股細作都是無功而返,此次見何斌親來,無奈之下只得開口打聽,何斌無法,只得炮廠一事告之,只是將規模和制炮的速度水準大大縮小一番,饒是如此,亦是比當時明廷下屬的任何一處鑄炮廠的規模皆大,熊文燦聽報後默然不語,端茶令何斌出門,當即便令屬下清客寫了奏章,將臺北之事報與崇禎。

待崇禎元年四月,終於接到福建知會,朝廷派下的臺北臺南知縣即將到任,只是令張偉何斌鬱悶的是,崇禎聽說張偉有炮廠後頗是心動,只是當日何斌說明此炮廠是張何二人自掏的腰包,只說現在兩人都是朝廷命官,他到底也不好硃筆一批,便將那炮廠拿了過來。三番四次的考慮思量過後,便決定派個幹才過去,一來學學張偉的炮廠是如何運行,二來借個名義掌握炮廠,以備不時之需,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道他大皇帝要屬下“樂輸”幾門大炮,做臣子的還能拒絕不成?便下旨起用了一名“冠帶閒住”的火器幹才,授似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一職,前去臺北炮廠充任贊畫。

聖旨在臺北一開讀,張偉表面上自是山呼萬歲不提,肚子裡卻是將崇禎和熊文燦的直系女性親屬問候了個遍,他身後諸人見他神色不愉,雖聖旨中封他爲“建武將軍”,品階升了兩級,有了從二品的將軍爵位,各人原本要上前道賀一番,也只索罷休。

那宣旨的校尉原本是綿衣衛的百戶,哪曾見過接旨人如此臉色,他是驕橫慣了的人物,當下便要不管不顧吵將起來,何斌見那校尉一臉怒色,忙上前圓場道:“建武將軍他早上受了風寒,不是有意怠慢,請校尉莫惱。”

說罷,又遞了一塊金錠與那校尉,方見他神色轉和,笑咪咪去了。何斌自又安排他上船去了。待回頭轉身,正要相勸張偉,卻見張偉捧着聖旨,神色卻與適才大大的不同,不但沒有不悅之色,眉眼間反道是喜氣洋洋,何斌大詫,忙上前問道:“志華,你該不是氣暈了頭吧?怎地現在看着聖旨又是這般神色?”

“廷斌,我適才氣悶不過,簡直想令人砍了那校尉,反他孃的。皇帝也未免是得隴望蜀,設官立縣也罷了,還派人來‘贊畫’我的炮廠,我要他贊畫個鳥!”

他這般大逆不道之言出口,身後的臺北諸將卻是無甚反應,何斌只皺眉道:“志華,咱們既然已受了撫,總該有個臣子的樣子,皇帝也不是要咱們的炮廠,只不過派人來學習一下,又有何妨。便是要咱們鑄上幾門炮獻上去,只也去打女真人,你不是一向最恨遼東之事麼,現下找你要幾門炮就不成了?”

張偉聽他一說,冷笑道:“廷斌,若是這火炮果真能助大明擊敗那女真蠻子,不要說幾門,幾十門上百門又如何?朝局腐爛,你不是不知,遼東的關寧鐵騎再能戰,吃得住後方掣肘和前方亂指揮麼。”

見何斌還要辯駁,張偉又展顏笑道:“好了,廷斌兄,咱們不爭這事。此番朝廷給我派來的這位兵部員外郎,當真是是個寶貝,呵呵,抵的上百門大炮!”

說罷仰天大笑,樂不可支,身旁的何斌和周全斌等人面面相覤,周全斌忍不住上前問道:“大人,到底是什麼人,令大人你如此開懷?”

“嘿嘿,爾等現下不知,等將來自會明白。這位孫元化贊畫,可是皇帝白送的人才,我卻之不恭,只好笑納了。”

見各人目瞪口呆不知所已,張偉又皺眉咂嘴道:“就怕他……算了,先笑納,恩,笑納之。”

說罷向何斌笑道:“知縣是誰聖旨裡到沒有說,可能皇帝只是在乎炮廠,知縣便

隨便挑了兩個來。他們明天就到,先暫且安頓在我府中,等上任了再說罷。”

交待已畢,便自得意洋洋回府去也。其餘人不知,張偉卻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基督徒文人、火器專家、政客、領兵統帥知之甚詳。他曾經系統的學習過徐光啓翻譯的《幾何原理》,用來鑄造改良大炮的彈道。朝鮮人曾評價孫元化曰:“清儉口雅,雖威武不足,可謂東門得人矣”。先是在天啓六年被舉爲“邊才”,與袁崇煥一同守寧遠,負責督造西洋大炮,袁擊退努兒哈赤,靠的便是孫元化所鑄之大炮,袁崇煥向天啓帝舉啓孫元化曰:才識兩精”,天啓帝亦誇獎道:“寧遠大捷,年來僅見。”於是,大賞有功人員,孫元化得白銀十二兩正。原本便賞的太薄,後來孫元化又得罪了閹黨,被令“冠帶閒住”,直到崇禎元年起用,後來又任登萊巡撫,節制祖大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樣的領兵大將,又曾上疏崇禎,請以西洋大統練兵,又曾買馬組建騎兵,在登州鑄有仿西式大小火炮五百門,崇禎三年曾下旨褒獎孫曰:“實心任事”,待後來孔有德反,拘孫元化,也因慕其人而放歸之,誰料崇禎卻不理會臣子是否忠心,因孫某壞了事,便下旨砍了腦袋了事。按照原本的歷史路線,孫元化在崇禎元年該當是回京任職,因其是徐光啓門生,徐在崇禎初年頗受皇帝器重,故而孫元化到也是扶搖直上,此次崇禎帝重視臺灣島炮廠,終於將這位知名的火器專家派了過來,無心之中,讓張偉得了一人才,張偉又豈能不喜?當即便打定了主意,不論孫某降是不降,總歸是留在臺灣,休想離去的了。

當夜張偉喜滋滋入睡,待第二天僕役將他叫醒,梳洗一番,便聽人報了碼頭上官船來到,張偉坐上馬車,便向碼頭而去。

待到得碼頭,何斌以下所有的臺北吏員皆已到碼頭等候,因並無臺北衛所之事,周全斌等臺北將領到是一個也未來,待張偉到得碼頭,何斌正命人鳴炮歡迎,又令巡捕營官兵擺隊相迎,着實是給足了朝廷的面子。

待肅靜迴避等牌、棍先導下船上岸,至船上走下三位身着官袍之人,打頭的頭戴烏鈔,身着五品文官補服,自是那孫元化了,史載此人“相貌奇偉”,張偉原本以爲必然是高大英俊之士,現下見了他,卻是個高個兒胖子,大臉盤小眼睛,下巴微有鬍鬚,原本張偉還打算在他眼中看到“精光四射”,後來見他楞着張四處打量,眼泡微腫,一副睡眠不足的模樣,心中奇怪,心道:“難道這人便是‘英才’,看起來可大大的不象啊。”

肚裡嘀咕,卻是笑嘻嘻迎將上去,向孫元化拱手道:“孫先生,有失遠迎,請恕張偉無禮。”

“張將軍客氣,您是二品將軍,卑職該當給您行禮纔是。”

“先生不必客氣,我早便聽說先生在寧遠協助袁大帥擊走那努兒哈赤,那老頭起兵打了幾十年的仗未嘗一敗,卻傷在了先生所鑄的紅衣大炮上,一怒之下嗚呼哀哉,先生之大才,實在是令弟傾慕。”

孫元化到沒有料想到眼前這前海上大盜,現任的衛所將軍卻對他的光榮歷史知之甚詳,明朝文人歷來輕視武官,別說張偉這樣的小小衛所官兒,就是當年在遼東,與袁崇煥一同守遼東時,手下什麼將軍總兵之類的汗牛充棟,卻哪裡能將張偉這海盜看在眼裡?此番來臺,不過是稟承帝命,前來看看這海外蠻荒之地到底能鑄出什麼好炮來,待堪察完畢,他自然是要回京述職覆命的,故而那兩個知縣都帶了家眷來,他卻隻身一人前來上任,現下見了張偉如此誠墾客氣,心裡又是得意,又有些須感動,便向張偉笑道:“將軍實在是太客氣了,元化擔當不起。”

何斌見張偉只顧着與那孫元化寒暄,卻把這兩位知縣晾在一邊,便趁着孫元化的話頭,過來笑道:“志華,咱們可不能怠慢了兩位知縣,請孫大人暫歇,志華,過來迎接兩位知縣。”

因知縣的官階與張偉相差甚遠,待張偉一走近,那兩位的知縣便搶先躬身一禮,向張偉呈上手本,齊聲道:“卑職史可法,王忠孝,拜見指揮使大人。”

“唔,兩位請起。”

張偉打開手本,細細看去,只見那手本上用毛筆小楷細細寫了兩人的履歷,姓名

,看了一回,便將手本一合,交還兩人,漫不經心問道:“你們兩位,哪位是史可法,哪位又是王忠孝?”

張偉一問,其中約二十六七的知縣便又躬身行了一禮,用着濃厚的河南口音答道

:“卑職便是史可法。”

“嗯……你此來不易,記得要實心任事……”

說到此處,張偉忽然頭一懵,心道:“史可法?!史閣部大人?”只覺眼前一黑

,立時暈頭轉向,差點載到在地上。

第55章 偷襲(八)第64章 關寧(四)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8章 滅明(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五第16章 綁架(上)第40章 出兵(下)第5章 初會(下)第55章 偷襲(一)第38章 歸附(上)第59章 爪哇(七)第58章 呂宋(二)第36章 崇禎(下)第60章 鼎革(九)第25章 宗族(上)第37章 會晤(中)第60章 鼎革三第18章 平亂(上)第57章 試探(一)第67章 激戰(十一)第30章 械鬥(上)第64章 關寧(三)第72章 法度(四)第50章 和談(一)第60章 鼎革四第21章 招兵(上)第66章 北伐(二)第66章 北伐(一)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70章 決戰(十)第41章 大員(上)第28章 保甲(下)第57章 試探(一)第64章 關寧(四)第61章 伐明(二)第48章 滅鄭(七)第34章 開礦(下)第9章 爭拗第70章 決戰(二)第11章 北港(下)第29章 官學(中)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7章 激戰(一)第67章 激戰(七)第72章 法度(一)第56章 返臺(二)第65章 治平(十一)第28章 保甲(中)第66章 北伐(九)第69章 相峙(四)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8章 呂宋(三)第58章 呂宋(一)第49章 鎮倭(二)第72章 法度(一)第66章 北伐(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28章 保甲(下)第71章 定鼎(四)第71章 定鼎(五)第61章 伐明(三)第20章 會議(下)第65章 治平(七)第65章 治平(六)第65章 治平(十)第70章 決戰(一)第54章 反間(三)第59章 爪哇(二)第67章 激戰(八)第49章 鎮倭(十二)第73章 南洋(三)第63章 倭亂(八)第61章 伐明(十)第61章 伐明(二)第41章 大員(下)第33章 利炮(下)第55章 偷襲(三)第22章 新竹(下)第49章 鎮倭(八)第63章 倭亂(九)第61章 伐明(四)第38章 歸附(下)第5章 初會(下)第49章 鎮倭(三)第41章 大員(下)第65章 治平(七)第51章 騎射(一)第46章 制約(上)第67章 激戰(六)第48章 滅鄭(七)第64章 關寧(三)第35章 兵制(中)第46章 制約(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73章 南洋(四)第66章 北伐(五)第64章 關寧(四)第47章 遼東(六)
第55章 偷襲(八)第64章 關寧(四)第65章 治平(十二)第68章 滅明(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五第16章 綁架(上)第40章 出兵(下)第5章 初會(下)第55章 偷襲(一)第38章 歸附(上)第59章 爪哇(七)第58章 呂宋(二)第36章 崇禎(下)第60章 鼎革(九)第25章 宗族(上)第37章 會晤(中)第60章 鼎革三第18章 平亂(上)第57章 試探(一)第67章 激戰(十一)第30章 械鬥(上)第64章 關寧(三)第72章 法度(四)第50章 和談(一)第60章 鼎革四第21章 招兵(上)第66章 北伐(二)第66章 北伐(一)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70章 決戰(十)第41章 大員(上)第28章 保甲(下)第57章 試探(一)第64章 關寧(四)第61章 伐明(二)第48章 滅鄭(七)第34章 開礦(下)第9章 爭拗第70章 決戰(二)第11章 北港(下)第29章 官學(中)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7章 激戰(一)第67章 激戰(七)第72章 法度(一)第56章 返臺(二)第65章 治平(十一)第28章 保甲(中)第66章 北伐(九)第69章 相峙(四)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8章 呂宋(三)第58章 呂宋(一)第49章 鎮倭(二)第72章 法度(一)第66章 北伐(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28章 保甲(下)第71章 定鼎(四)第71章 定鼎(五)第61章 伐明(三)第20章 會議(下)第65章 治平(七)第65章 治平(六)第65章 治平(十)第70章 決戰(一)第54章 反間(三)第59章 爪哇(二)第67章 激戰(八)第49章 鎮倭(十二)第73章 南洋(三)第63章 倭亂(八)第61章 伐明(十)第61章 伐明(二)第41章 大員(下)第33章 利炮(下)第55章 偷襲(三)第22章 新竹(下)第49章 鎮倭(八)第63章 倭亂(九)第61章 伐明(四)第38章 歸附(下)第5章 初會(下)第49章 鎮倭(三)第41章 大員(下)第65章 治平(七)第51章 騎射(一)第46章 制約(上)第67章 激戰(六)第48章 滅鄭(七)第64章 關寧(三)第35章 兵制(中)第46章 制約(上)第47章 遼東(十一)第73章 南洋(四)第66章 北伐(五)第64章 關寧(四)第47章 遼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