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甘蔗(上)

時間一恍惚便過去了半年,算來張偉來到明朝已一年多了,頭髮早已留長,他到是還不習慣將頭髮綰起來,自已自看了《大明宮詞》後便羨慕裡面張易之的瀟灑模樣,便也有樣學樣,沒事的時候便換掉青色直身,穿起白色長袍,又特意令人照記憶裡在兵馬俑坑裡見到的古車馬的樣子打造了一輛,於是這鎮北鎮裡裡外外沒事便能看到張偉披頭散髮,白衣飄飄的坐在一人坐的小馬車裡四處巡視,張偉本人感覺到是良好,直到有一次何斌委婉地對他說:“志華,我覺得你的個頭不適合穿這麼寬大的長袍……看起來,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飄逸啊…

…”

張偉受了打擊之後,才依依不捨的扔掉長袍,不過乘坐馬車巡視的習慣到是沒改,不久之後何斌也覺得這種單人馬車坐起來比轎子方便快捷的多,於是也打造了一輛,只是在陳設上比張偉更加奢華一些罷了。施琅看到兩人如此做派很是不屑,有馬騎便騎馬,要麼便坐轎,這馬車豈不是畫蛇添足?到是鎮上來了幾個身家頗富的商人,見張偉兩人帶頭,不管喜不喜歡,也各自打造了一輛,於是在這鎮北鎮上,沒事便能看到一輛先秦馬車轔轔駛過,到是比原本明朝那笨重醜陋的騾車漂亮的多了。

因年後島上糧食大熟,稻米、地瓜、土豆之類收了足有上百萬斤,除了農家留着自用外,張偉等人皆賤價買了來,又修了幾個超大的糧倉,將糧食儲存起來,何斌又親赴了幾次福建,到是沒有再用銀子招募人來臺,而是以提供農具,耕牛,免費糧食爲餌,陸陸續續帶了近五萬人來臺,因人口日多,又拆了原北港鎮上的舊房,建起更堅固的瓦房,設東安、西定、寧南三鎮,與鎮北合稱臺北四鎮,四周設兩人高的木柵,設以箭樓警備,又設臺北衙署,雖無名份,到也是井然有序。每鎮皆設鎮首,管理日常事物,因臺北初定,諸人皆以墾植爲主,平日裡到也沒有什麼紛擾。左右不過是張家丟雞,李家失牛,鎮首下自設捕盜官一職,因而這臺北算不上是三代之治,到也算是昇平之世了。

至於朱元璋設的保甲制度,張偉到是堅決不要,雖然不是老子小國寡民的信徒,但張偉也堅信,政府越小,事情越少,政府越大,事情越繁。政府對民衆干涉越多,說明這個政府越**,反之,讓民衆在需要以外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反而是件好事。

這一日眼見試種的甘蔗大熟,張偉約了何斌、陳永華一起去蔗田查看,商議如何榨汗取糖。那陳永華半年多來諸事不理,雖從未惡語相向,但也不爲張偉出一謀,劃一策,平時只是看書下棋,釣魚閒逛,至於其父陳鼎,見了張偉便冷臉相向,做出守節婦人不屈權貴的模樣,張偉也是無奈,只悄悄派人送了些銀兩到廈門陳家,報了平安後又取了回信回來,如此這般數次,陳鼎也很不好意思,見了張偉也肯略略點頭了。他到是與陳永華不同,雖然不理張偉,但因臺北設立官學,令八歲以上孩童盡皆免費入學,陳鼎雖不肯參與教學,到是與張偉聘請來的幾位老夫子相交甚好,平時來往時議論,對張偉不收賦稅,扶助貧苦農民屯田耕作激賞的很,但至其它如跨海貿易,操煉G4的方法頗有微詞,特別是老先生攜子搬出張府,在街邊一幢小房內安身後,每日清晨聽那些“雞絲衛士”呼號而過,擾人清夢,陳老先生便是不爽的緊。

卻說張偉與何斌各坐一乘馬車,那陳永華卻沒有馬車,張何二人又無法載他,只得自已騎了一頭健騾,慢騰騰向東安鎮外的蔗田而來。一出東安鎮外數裡,便是綿延數千畝的蔗田,雖說是試種,但在人力與田地足夠的臺北,種上幾千畝蔗田卻又如何?

這甘蔗生長需氣候溫熱,雨水充足,臺灣地處熱帶,一年四季皆是炎熱非常,冬季時氣溫也比內地春天稍熱,雨水又多,正適合這甘蔗生長,放眼望去,數千畝的蔗田豐茂異常,一陣微風掠過,數米高的甘蔗隨風而舞,沙沙做響,比之在內地種植,不但枝幹高大,筋骨也甚是飽滿。

陳永華向張何二人笑道:“兩位,這蔗田裡搖的可都是銀兩,小弟先敬賀了。”

何斌也笑道:“志華這着棋算是下對了,這臺灣之地當真是甘蔗生長的寶地,適才我劈了一根略嚐了一下,汁多味甜,根莖飽滿,當真是上品。若是榨出白糖來,一出口便是幾倍的利。”

張偉謙遜道:“此事不過是小弟一時蒙對了,算不上什麼。復甫兄方是大才,只可惜不肯相助,唉!”

陳永華淡然一笑,說道:“志華兄,不是小弟不肯相助,實在是家父嚴令小子不可胡來,只盼有朝一日誌華兄放我們回鄉,小弟還要進京赴考呢。”

張偉暗想:“看來若想得到這些儒生相助,非得有個名份不可。不過願意招安海匪的熊文燦還要過兩年纔來福建做巡撫,現在可沒有辦法。況且,一旦招安,做了明朝的官兒,將來再反叛,總歸會落個罵名,這事情到真是爲難的緊。”

當下不便再勸,三人沿着蔗田轉了一圈,商議好製糖辦法,又定下十萬畝左右的新值蔗田範圍,由張偉何斌牽頭,湊股募人耕種,所收甘蔗,皆歸公有。

第40章 出兵(上)第60章 鼎革八第67章 激戰(九)第58章 呂宋(二)第65章 治平(一)第30章 械鬥(下)第72章 法度(三)第49章 鎮倭(四)第16章 綁架(上)第63章 倭亂(一)第19章 甘蔗(上)第39章 賄賂(下)第71章 定鼎(一)第72章 法度(四)第49章 鎮倭(七)第70章 決戰(九)第62章 江南(七)第68章 滅明(一)第46章 制約(上)第67章 激戰(二)第10章 赴臺(下)第73章 南洋(十)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28章 保甲(上)第63章 倭亂(十)第47章 遼東(七)第69章 相峙(一)第67章 激戰(四)第66章 北伐(七)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2章 圍城(下)第9章 爭拗(下)第64章 關寧(七)第8章 宴客(下)第32章 堅船第37章 會晤(中)第57章 試探(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59章 爪哇(一)第21章 招兵(下)第61章 伐明(十五)第12章 安身(上)第60章 鼎革五第49章 鎮倭(一)第68章 滅明(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0章 決戰(六)第19章 甘蔗(上)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3章 倭亂(七)第31章 立威(上)第2章 獲救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3章 南洋(十)第57章 試探(四)第59章 爪哇(七)第66章 北伐(十一)第17章 亂起(下)第51章 騎射(四)第63章 倭亂(十二)第64章 關寧(二)第64章 關寧(六)第38章 歸附(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2章 江南(一)第20章 會議(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70章 決戰(十四)第33章 利炮(上)第57章 試探(一)第66章 北伐(八)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3章 倭亂(五)第15章 臥龍(下)第73章 南洋(一)第43章 攻城(上)第51章 騎射(三)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八第19章 甘蔗(上)第39章 賄賂(下)第70章 決戰(一)第62章 江南(四)第71章 定鼎(四)第64章 關寧(十)第3章 出海第60章 鼎革(二十)第35章 兵制(下)第35章 兵制(上)第14章 情動(下)第65章 治平(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8章 滅鄭(八)第47章 遼東(九)第59章 爪哇(五)第49章 鎮倭(十一)第31章 立威(下)第61章 伐明(七)
第40章 出兵(上)第60章 鼎革八第67章 激戰(九)第58章 呂宋(二)第65章 治平(一)第30章 械鬥(下)第72章 法度(三)第49章 鎮倭(四)第16章 綁架(上)第63章 倭亂(一)第19章 甘蔗(上)第39章 賄賂(下)第71章 定鼎(一)第72章 法度(四)第49章 鎮倭(七)第70章 決戰(九)第62章 江南(七)第68章 滅明(一)第46章 制約(上)第67章 激戰(二)第10章 赴臺(下)第73章 南洋(十)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四)第28章 保甲(上)第63章 倭亂(十)第47章 遼東(七)第69章 相峙(一)第67章 激戰(四)第66章 北伐(七)第61章 伐明(十五)第42章 圍城(下)第9章 爭拗(下)第64章 關寧(七)第8章 宴客(下)第32章 堅船第37章 會晤(中)第57章 試探(七)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59章 爪哇(一)第21章 招兵(下)第61章 伐明(十五)第12章 安身(上)第60章 鼎革五第49章 鎮倭(一)第68章 滅明(六)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0章 決戰(六)第19章 甘蔗(上)第60章 鼎革(十五)第63章 倭亂(七)第31章 立威(上)第2章 獲救第69章 相峙(七)第60章 鼎革(十一)第73章 南洋(十)第57章 試探(四)第59章 爪哇(七)第66章 北伐(十一)第17章 亂起(下)第51章 騎射(四)第63章 倭亂(十二)第64章 關寧(二)第64章 關寧(六)第38章 歸附(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2章 江南(一)第20章 會議(下)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70章 決戰(十四)第33章 利炮(上)第57章 試探(一)第66章 北伐(八)第70章 決戰(十一)第63章 倭亂(五)第15章 臥龍(下)第73章 南洋(一)第43章 攻城(上)第51章 騎射(三)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八第19章 甘蔗(上)第39章 賄賂(下)第70章 決戰(一)第62章 江南(四)第71章 定鼎(四)第64章 關寧(十)第3章 出海第60章 鼎革(二十)第35章 兵制(下)第35章 兵制(上)第14章 情動(下)第65章 治平(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48章 滅鄭(八)第47章 遼東(九)第59章 爪哇(五)第49章 鎮倭(十一)第31章 立威(下)第61章 伐明(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