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鼎革(二十六)

請大家爲《唐風》投票,謝謝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誠然如此,臺灣足爲後金之大患!”

啓心郎索尼不愧是滿人中漢學的翹楚,聽得薩哈廉感嘆之後,到令他泛起酸來。將當年金國的死敵岳飛與宋高宗奏對時的對白念將出來,又感嘆道:“漢人柔懦已久,自宋時不準百姓攜弓帶箭,遂失武勇之風;自明朝開八股取士,又以數千年來未之有的低俸養官,遂有千古未有之貪風。雖明太祖剝皮揎草的治,明朝的文官卻越來越貪,越來越不把天下事做爲已任。什麼讀書人,什麼忠君愛國,全數是嘴上說的漂亮罷了!我看這臺灣與明朝絕然不同,誠可畏矣!”

馬車在青石路上微微的顫動,索尼這番話卻沒有得到他想象中應有的應和。除了薩哈廉與佟養性外,其餘幾個滿人青年官員都乘坐在後面的車上。那幾個僞裝成跟班的筆帖式享受不到坐車的待遇,騎着馬隨着張偉親衛的大隊隨行。薩哈廉與佟養性都是心機深沉,歷練成精的人物,此時哪會有心思與索尼敷衍。兩人對視一眼,卻又急忙閃過眼神,各自低頭不語。索尼正覺得無趣,撫摸着掛在補服中間的珊瑚朝珠,手心感受着朝珠的溫習暖潤滑,心思卻總是靜不下來。他是滿人中的青年英傑,三十不到的年紀已是整個遼東聞名,又是正黃旗下,皇太極對他甚是信重,眼看着便要青雲直上,成爲繼老一輩滿人名臣日漸凋零之後的中堅力量。他踏實肯幹,心思靈動,除了對漢學稍有些過度狂熱外絕無缺點,在年紀相近的同儕中聲望甚高。皇太極派他前來,也是讓他增加見識,以備大用的意思。只是待到了臺北之後,一向自視甚高的索尼,想着自已即將面對的梟雄霸主,卻由不得一陣陣的心慌。

“咱們到了。幾位客人,請下車吧。”

索尼搶先掀開原本蓋的嚴嚴實實的車窗布簾,咪着眼往外一看。卻見馬車停在一處黑漆漆的街道之前,若不是馬車上還有車燈照明,只怕是伸手不見五指。

“林管家,這是張大人的府邸麼,怎麼連適才的大道都不及?”

那老林聽出索尼語氣不悅,便笑道:“幾位身份特殊,咱們爺交待了,務必不得讓閒雜人等看到。這也是爲大家好,風聲傳了出去,貴東家尷尬,咱們主人這邊也甚是不便。”

他說的合情合理,索尼乾嚥了一口氣,卻是無法做聲。佟養性在肚裡暗笑,心知是適才得罪了老林,此時被他報復。當下也不說話,找開車門跳將下來。跺跺發麻的雙腳,待筋血舒暢後,方向老林笑道:“老先生,給咱們帶路吧?”

老林咪着略顯浮腫的眼泡,掃了幾眼依次下車的這夥子滿人,乾笑道:“幾位,得勞煩略等等。待我去稟報過我們家主人,再來延請。”

幾個滿人使者被氣的無奈何,只見他一搖三擺走到巷子中間,輕輕拍了幾巴掌後,在黑漆漆的院牆中間“吱呀”響了一聲,已是有人將門打開,放老林入內。一衆滿人使者雖是遼東苦寒之地出身,原本不將臺灣這點風寒放在心上。只是這小巷子裡無遮無擋,正是風口。各人穿的又少,眼看着不遠處張偉大門前燈火輝煌,各人卻在這裡喝風,當真是憤恨不已。直待過了小半個時辰,方見那小門打開,那老林迎將出來,笑嘻嘻向各人陪罪道:“對不住幾位,教各位久等了。我家主人有請,請各位隨我來。”

幾名使者對視一眼,都無意糾纏這等小事。也不與那老林多話,各人略整一下衣冠,隨他入內。這裡面卻仍是黑漆漆的夾道,只是前後兩邊都有人掌着燈籠引亮,再加上兩邊都是高高的院牆,行將起來卻是比適才站在外面喝風強上許多。待行出夾道,已是到了張府內院。此時這內院光景卻與往日不同,那些平日在角門處伺候的下人奴僕已是一個不見,從角門值房內外一直到張偉書房處,皆由張偉親衛沿途把守。

待各人行到書房附近,四周遭已是燈火通明。薩哈廉當日在瀋陽與張偉有過一面之緣。隔的老遠已是看到張偉領着幾人站於書房階下。因轉頭向索尼與佟養性低聲道:“打頭站的那人,便是張偉了。”

說罷急行幾步,因見張偉立於階前,端身不動。薩哈廉心中一陣光火,卻是不動聲色,只遠遠向張偉一抱拳,笑道:“張大人,別來無恙?”

張偉當日在瀋陽與皇太極匆匆一晤,轉眼已是數年時光過去。除了那皇太極的模樣仍在腦海裡清晰可辨,縱是偶爾想到死在漢軍刀下的范文程,亦是想不起他到底是何長相。當日鳳凰樓裡滿人貝勒衆多,什麼阿巴泰、濟爾哈郎也還罷了。這薩哈廉恭謹誠篤,遇事不肯上前,雖然因這個性子得到諸多貝勒乃至皇太極的誇讚,此時用他來做外交使節,卻又是吃虧的很了。

因見張偉楞徵了半響,顯是想不起他這位“故人”到底是誰。薩哈廉到也不怪,心知對方必定想不起自已是誰。又含笑道:“在下是大清國的多羅貝勒薩哈廉,當日在鳳凰樓內得見張大人的風采,不想一別經年,竟成敵我,且又水火不能相熔,這當真是令人意外之極。”

張偉雖仍是記不起當年在鳳凰樓中見着的薩哈廉是何模樣,卻也知道此人是代善之子,甚重皇太極的愛重。原本在張偉料想的使者名單中,此人的排行也是靠前。當下打個哈哈,向前迎了幾步,與薩哈廉一起攜手向前,邊行邊道:“怪道看尊使眼熟,卻原來是當年鳳凰樓上的舊識,這當真是難得!”

又接着薩哈廉適才的話頭感慨道:“滿人世居關外,幾百年來爲我漢人的屏藩,兩族相安無事,豈不是好?偏生天命汗奪我疆土,奴役我漢人百姓。張偉當日便曾向天聰汗言道:若是我朝廷徵調,或有危難,張偉身爲大明子民,斷不至袖手旁觀!言猶在耳,君豈忘心?又何生意外之嘆呢!”

他雖與薩哈廉攜手把臂而行,與他談笑風聲,說起話來卻是半分不讓。那薩哈廉原本不善言辭,只是以忠義博得皇太極愛重,又因此番來臺事屬機密,是以方派他前來,此時被張偉一番大義凜然的言辭一逼,卻一時拿不出話來辯駁,便只是呆着臉不做聲。

那索尼在一旁亢聲道:“張大人,您此話差矣!當年我天命汗發七大恨詔書,爲先祖被大明邊將無端殺害事奮然起兵,大人難道竟全然不知?”

“七大恨狡辯之辭,不足爲據!天命汗父祖身死,是因協助李成樑攻葉赫部,一時不合被亂兵誤殺。若非如此,憑着當時建州部四分五裂,天命汗能被赦封爲建州左衛的都督僉事?大明待他不薄!他的那些對手,若不是邊帥們幫忙,若是不看他每隔幾年就進京朝貢,忠勤有加,能這麼輕鬆就被他征服吞併?笑話!原本是我大明養虎遺患,現下卻說是大明對不起你們滿人,當真是笑話!”

此時賓主對坐,張偉的親衛們來回穿梭,爲房內端坐的漢滿諸人送上茶水。只是此時房內氣氛尷尬,兩邊不但沒有語笑歡然,便是連最初的寒暄客套亦是免去,各人屁股尚未坐穩,張偉已是劈里啪啦將諸滿人訓斥一通。

索尼適才因見薩哈廉無以應對,一時着急便上前將“七大恨”搬將出來,卻不料引的張偉長篇大論駁斥,心中氣極,卻也不懼,憤然道:“適才大人說滿人世居關外,那麼漢人爲何要佔我土地,逼我滿人奉上東珠、毛皮,還需隨時聽調,以備兵事?自遼東有奴兒干都司以來,爲大明徵戰四方而死的滿人,屍骨足夠從遼東鋪到臺灣!漢人何德何能,要佔有我關外膏潤之地,以爲已用?”

看一眼張偉神色,索尼將心一橫,又道:“大人適才說襲遼一事是爲了勤勞王師,爲明朝皇帝賣命,我看也未必如此!大人坐擁雄兵十數萬,戰船炮艦無數,現下明朝北方賊兵四起,卻未見大人前往助剿?當年襲遼,大人所得甚多,卻未見大人將金銀拿將出來,獻給明朝國庫?大人自設官吏,自立軍號,不聽明朝號令多時,此時到又是公忠體國,這未免貽笑大方!我大汗以誠待人,當年在瀋陽盛宴相待,以友藩之禮款待,現今大人用如此好笑的藉口來搪塞無端攻遼一事,怎能教人心服。況且兩國交鋒,在戰場上一決雌雄也就罷了,大人將我國兩位皇妃畫影圖形,版刻印涮,在遼東遼西各地廣爲散發,以這種卑劣的手段來削我皇上的臉面,這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太過下作!”

張偉見索尼說的慷慨激昂,唾沫星子四散而飛,猶自不肯住口。忙打住他話頭,向薩哈廉問道:“這位老兄是誰,卻是面生的緊。想來當日鳳凰樓內不曾會面?”

薩哈廉略一欠身,向張偉道:“這位是禮部啓心郎索尼,咱們滿人中的後起之秀,當日大人在時,尚未爲官。”

“我原說這位是漢人中的儒生,好一張利嘴!卻原來也是茹毛飲血,張弓搭箭的滿人!”

輕蔑一笑,張偉向着目瞪口中呆的索尼道:“切不要學那些漢人腐儒!什麼仁義,什麼信諾!漫說我與你家大汗原本就是敵國,縱是知交好友,當日的情形也由不得我不動手。現下你說這些,未免太過好笑!”

說罷也不顧那索尼神色如何,略一努嘴,令道:“來人,將我備好的文書遞給諸位使者!”

又向一直默然不語,端坐於身旁等候的袁雲峰道:“逸宸,你與諸位使者商談。他們遠來辛苦,若是一會子乏了,便派人送到安排好的客房歇息,明日再說不遲。”

說罷向薩哈廉說聲得罪,便自顧而去。他諸事纏身,哪有閒空與這些人閒嗑牙,若不是要看一下皇太極派出的人選爲誰,以確定此事對方肯下多大的血本,又哪需他親自接待。

待他行到房門,卻聽那袁雲峰張口道:“幾位過來,也不是尋我家大人閒聊來着,咱們還是隻談正事,不及其它,如何?依着我家大人的意思,什麼東珠、毛皮、人蔘、金銀,乃至人口女子都成,總之想把兩位汗妃請回去,貴方就得付出代價。這一點,我家大人絕不會有任何讓步的地方!”

張偉聽的一笑,隔着窗櫺見那幾個使臣都脫了氈帽,露出油光水滑的大辮子,由風地裡進入放着火盆的房內,一時間又是燥的一頭暴汗。心頭一陣厭惡,嘀咕一句:“率獸食人,人間醜類!”

他出得書房,在門前花圃前略站一站,因見過百名親衛如釘子一般兀立周遭,皺眉道:“這麼大費周章,勞師動衆的!”

又自失一笑,心道:“由不得他們緊張。交通女真,私扣後金汗妃,又畫成畫像在遼東四處散發,雖損了皇太極的面子,令他在後金諸親王貝勒前挺不起腰來。到底此事也損了崇禎皇帝的面子,臣下如此作爲,全然不把他放在眼裡。何況所行之事頗有些陰損,不但是後金那邊大罵我手段卑劣,只怕連本朝這邊的老夫子們,也是搖頭嘆息,大嘆我丟了天朝大臣的臉面吧。”

皇太極自秋季出兵,由內蒙科爾泌、喀爾喀等四十九旗中精選的三萬餘蒙古八旗騎兵爲導引,又以滿洲八旗每旗各出七千五百人,近十萬大軍於秋高馬壯時自內蒙繞道出兵,直破喜峰口長城防線,由遵化、昌平、薊州一線狂衝猛打。崇禎帝急切之下,下旨命閒居在家的原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起復,以兵部尚書銜入京,誰料傳旨的綿衣衛緹騎尚未出京,已傳來八旗兵繞過京城,直撲河北的消息。

第28章 保甲(下)第68章 滅明(一)第57章 試探(四)第37章 會晤(上)第68章 滅明(四)第49章 鎮倭(七)第40章 出兵(上)第10章 赴臺(下)第70章 決戰(一)第11章 北港(下)第70章 決戰(九)第69章 相峙(四)第68章 滅明(二)第3章 出海第43章 攻城(中)第55章 偷襲(十一)第18章 平亂(上)第58章 呂宋(四)第11章 北港(上)第48章 滅鄭(三)第49章 鎮倭(七)第34章 開礦(上)第13章 赴閩(下)第42章 圍城(中)第11章 北港(上)第60章 鼎革(十三)第39章 賄賂(下)第67章 激戰(六)第55章 偷襲(一)第33章 利炮(下)第43章 攻城(中)第43章 攻城(中)第4章 火拼(下)第61章 伐明(一)第58章 呂宋(一)第65章 治平(一)第60章 鼎革五第46章 制約(下)第72章 法度(一)第66章 北伐(七)第55章 偷襲(四)第54章 反間(三)第67章 激戰(七)第42章 圍城(中)第61章 伐明(九)第58章 呂宋(一)第65章 治平(三)第59章 爪哇(八)第49章 鎮倭(九)第71章 定鼎(五)第9章 爭拗(下)第59章 爪哇(三)第49章 鎮倭(六)第28章 保甲(上)第73章 南洋(三)第10章 赴臺(下)第66章 北伐(十)第63章 倭亂(七)第60章 鼎革(九)第65章 治平(十一)第1章 回到明末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二)第73章 南洋(二)第70章 決戰(十二)第14章 情動(下)第47章 遼東(四)第14章 情動(下)第70章 決戰(一)第29章 官學(上)第73章 南洋(十一)第20章 會議(下)第61章 伐明(一)第73章 南洋(三)第11章 北港(上)第47章 遼東(五)第4章 火拼(上)第57章 試探(六)第63章 倭亂(二)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9章 相峙(五)第67章 激戰(五)第21章 招兵(上)第69章 相峙(四)第57章 試探(五)第68章 滅明(五)第73章 南洋(三)第39章 賄賂(上)第60章 鼎革(十三)第25章 宗族(下)第48章 滅鄭(二)第62章 江南(六)第59章 爪哇(五)第73章 南洋(十二)第25章 宗族(中)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8章 呂宋(五)第27章 協議(下)
第28章 保甲(下)第68章 滅明(一)第57章 試探(四)第37章 會晤(上)第68章 滅明(四)第49章 鎮倭(七)第40章 出兵(上)第10章 赴臺(下)第70章 決戰(一)第11章 北港(下)第70章 決戰(九)第69章 相峙(四)第68章 滅明(二)第3章 出海第43章 攻城(中)第55章 偷襲(十一)第18章 平亂(上)第58章 呂宋(四)第11章 北港(上)第48章 滅鄭(三)第49章 鎮倭(七)第34章 開礦(上)第13章 赴閩(下)第42章 圍城(中)第11章 北港(上)第60章 鼎革(十三)第39章 賄賂(下)第67章 激戰(六)第55章 偷襲(一)第33章 利炮(下)第43章 攻城(中)第43章 攻城(中)第4章 火拼(下)第61章 伐明(一)第58章 呂宋(一)第65章 治平(一)第60章 鼎革五第46章 制約(下)第72章 法度(一)第66章 北伐(七)第55章 偷襲(四)第54章 反間(三)第67章 激戰(七)第42章 圍城(中)第61章 伐明(九)第58章 呂宋(一)第65章 治平(三)第59章 爪哇(八)第49章 鎮倭(九)第71章 定鼎(五)第9章 爭拗(下)第59章 爪哇(三)第49章 鎮倭(六)第28章 保甲(上)第73章 南洋(三)第10章 赴臺(下)第66章 北伐(十)第63章 倭亂(七)第60章 鼎革(九)第65章 治平(十一)第1章 回到明末第65章 治平(九)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1章 伐明(十二)第73章 南洋(二)第70章 決戰(十二)第14章 情動(下)第47章 遼東(四)第14章 情動(下)第70章 決戰(一)第29章 官學(上)第73章 南洋(十一)第20章 會議(下)第61章 伐明(一)第73章 南洋(三)第11章 北港(上)第47章 遼東(五)第4章 火拼(上)第57章 試探(六)第63章 倭亂(二)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9章 相峙(五)第67章 激戰(五)第21章 招兵(上)第69章 相峙(四)第57章 試探(五)第68章 滅明(五)第73章 南洋(三)第39章 賄賂(上)第60章 鼎革(十三)第25章 宗族(下)第48章 滅鄭(二)第62章 江南(六)第59章 爪哇(五)第73章 南洋(十二)第25章 宗族(中)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8章 呂宋(五)第27章 協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