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試探(七)

崇禎點頭微笑,道:“雖然國事煩憂,到底也有些忠忱之士肯爲朕分憂。”

皇帝發話,殿上諸臣自然是湊趣,當即便有些以溜鬚拍馬,歌功頌德見長的小臣上前,頌揚皇帝獨具慧眼,拔擢英才。楊侍郎心憂國事,能力超羣,來日必能敉平叛賊,居功至偉云云。

“陛下,楊嗣昌實乃無恥大言欺君之徒,請陛下治罪!”

因見是右中允黃道周出列彈劾,崇禎不悅道:“何以見得?卿不要虛言欺朕!”

“陛下,楊嗣昌蒙陛下信重,委以兵部待郎,又督師宣、大,以備遼事。他不以遼事爲重,自寧南候襲遼東之後,未見其有所舉措,已是大失人望。前月那皇太極稱帝,又以多爾袞領兵襲寧綿,楊嗣昌不曾派一兵援助,還放言女真不可輕敵,當以避戰爲上。此等畏怯懼戰之徒,還敢說什麼四輔八正,只是紙上談兵,以虛言欺詐陛下,請陛下治罪!”

“胡說!你知道什麼,成日只知道攻訐朝廷重臣,妄言大政!若不是念你是言官,一定要重重治你的罪。退下去!”

黃道周若是此時退下,崇禎雖是不悅,卻也不會再治他的罪。偏此人是倔脾氣,皇帝雖然發怒訓斥,他卻不服,又叩首亢聲道:“陛下寧下罪已詔,也不願加罪於無能大臣麼?楊嗣昌實乃無能之人,雖已知兵著稱,卻從不敢與敵一戰。”

擡頭向皇帝看一眼,雖然崇禎滿面怒容,卻又道:“前番朝議,楊嗣昌曾言寧南候張偉的戰功算不得什麼,可是他自已卻不敢與敵交戰,這不是虛言狡詐之徒,又是什麼?”

他自然不知,楊嗣昌甘心在朝堂上得罪張偉,又得罪了一幫保舉張偉的大臣,實在是出於崇禎的授意,皇帝不欲張偉名聲太顯,雖未明言,楊嗣昌成日揣摸上意,又哪裡會不知道。當日在朝堂上對張偉大加貶低,若不是努兒哈赤的棺木便放置在皇極殿下,滿朝文武當真會以爲張偉襲遼只是欺詐朝廷了。

“來人,將他拿下!命慎刑司廷仗一百,下詔獄!”

崇禎怒極,不顧黃道周身爲言官,當即便令拿下仗責關押,其實的文官言官都是

大急,那廷仗之刑甚重,常有文官受仗不住,當場身死者,以黃道周的體格,最多能受得了四五十仗,百仗下去,只怕也用不着再下獄,直接便可以令家屬運回安葬了。

當下大殿內由劉宗周帶頭,一齊跪下求皇帝寬恕,溫體仁身爲內閣大學士,因知皇帝只是一時憤怒,此事到正好可以賣清流一個人情,便也上前求恕。崇禎此時對他還算寵信,因又改口道:“也罷。改仗二十,遣返回鄉!”

黃道周平素爲人冷嚴方剛,以天文曆法,數算書畫見長,雖然官位只坐到右中允,平日卻是甚得人望,諸臣苦苦哀告,皇帝仍然要仗責,黃道周心中一時心灰意冷,向中間寶座行了一禮,便隨着行刑校尉往午門而去。

明朝行刑仗打官員,一向是在午門進行。嘉靖年間,一次便在午門打死了一百多

官員,後來萬曆、天啓,都曾在此仗打文官的屁股。黃道周硬挺着受了二十仗,只然下身鮮血淋漓,嘴脣亦是咬破,到底也是逃了性命。由聽信而來的家人攙扶,回府養傷去了。待傷好之後,黃道周卻是接了何偕等人邀約,前往臺灣講學。他以天文曆法見長,數學也學的極好,正是臺灣需用的人才。他又因罷官在家,閒居無聊,便應了何楷所請,前往臺北官府任教授。

待崇禎下完罪已詔,又親赴皇極殿服素哭陵,詔命孫承宗加緊南行,調集南方各

省兵馬剿賊。亂紛紛鬧了月餘,待崇禎二年年底將至,終於傳來消息,流賊在南京城外二十里處繞了一圈,又出了南直隸,向四川方向去了。

“糊塗!當真是一羣混蛋!”

張偉接到羅汝才的密報,得知高迎祥又帶着十三家義軍由湖北入川,頓時跺腳痛

罵,他當日密囑羅汝纔派人與李自成等人聯繫,勸說義軍虛晃一槍,直往南方而來。整個江南是明朝財賦收入的重心根本,只要能隔斷南北,就等於攔腰將明朝截斷,崇禎雖擁有北方,然則到時候無餉無糧,又能拿義軍奈何?這樣三年之內,整個江南定然不是明朝的天下了。

誰知當時的義軍思鄉之情甚重,又沒有什麼遠大的政治理想。此時尚時造反之初,無人能想到十餘年後自已竟然是推翻明朝這顆大樹的元鄖,此時只是顧着四處流竄,能多活一天便是有了賺頭。哪想什麼攻戰南京,據有江南之事。此時明軍主力往江南而來,各營義軍皆吵着要跑,高李等人又有什麼法子?當下計較已定,仍攻四川,此時十三家義軍匯齊,比之數月前攻川時又是另一番景象,各人信心十足,要打敗秦良玉,攻破四川,再由川圖陝,總之離老家越近,心裡越是安穩。

張偉痛罵一番,卻也是無可奈何。知道這便是農民起義的侷限處,這些以農民起家的義軍領袖,此時身邊大半是一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夫,雖然打了一些仗,對天下大勢卻仍是睜眼瞎子一個。故而此時別說開倉放糧,賑濟百姓,便是什麼姦淫掠奪,也並不新鮮。中都鳳陽被破,城內百姓被義軍屠殺殆盡,搜掠了值錢物事,搶了美貌姑娘之後,義軍又一把火將當年朱元璋花費巨資修建的明朝中都焚成白地。這樣的一支軍隊,就是打下南京等處,也絕對不會有士大夫前往投奔,沒有儒士階層的支持,又沒有工商之利,沒有穩定的官僚階層收取田賦,這支軍隊在江南也是立身不住,仍然只能是以屠掠爲業。

“看來,還是先圖南洋,積聚力量,再說其他吧。”

張偉不死心的嘆一口氣,方決定縮回暗中伸往大陸的手,一意圖謀南洋。至於皇

太極也在暗中與內地義軍聯繫,那就不是他所知曉的了。

“來人,請施琅都督帶同屬下,去總兵衙門等我,我隨後就到。”

吩咐下人去請施琅之後,張偉思忖一番,因吩咐下人道:“前日長崎總督送來的

急件在哪?快去尋來,我要用!”

那家人找的滿頭是汗,卻一時怎地也找不到,張偉氣的暴跳起來,恨不得衝上去

踹他兩腳,只是他一向不肯體罰下人,這一腳卻怎地也踹不下去。

柳如是因前去爲張偉準備出門的衣服,此時回來見了這般情形,忍不住噗嗤一笑

,道:“爺,你的東西總是亂放,下人們如何能找的到?那公文我替你收了,就在書房架上的公文袋裡。”

張偉確是亂丟東西慣了,連累府中家人吃了不少掛落,此時柳如是一說,那尋找的家人立時奔將過去,在放置公文的書架上一通摸索,便將那急件尋了出來,長喘一口大氣,遞與張偉。

張偉老臉微紅,向柳如是一笑,道:“虧得有你這賢內助在。”

他也不顧話中大有語病,便待離去,柳如是先是俏紅微紅,後又向張偉笑道:“

爺,你關着那兩個女人可是有日子了。人家現下連漢話都說的周全,昨日尋了我說道,要和爺稟報來歷。爺,有空兒便召見一下,她們也怪可憐見的。”

張偉略一沉吟,答道:“政治上的事情你們女人不要管,那兩個女人身份非同一般,我已派了人去遼東打聽,非得問出底細來。此時我見她們,就是虛言騙我,我又有什麼辦法識得?你別管,總之提防着別讓她們自盡,也不必讓她們做活,權當養了兩個閒人便是。”

又笑道:“聽說那年少的女子下的一手好棋,竟能做你的對手,可是有的?”

“說的是呢。那次我在後院打棋譜,她到湊了上來,與我下了幾盤。雖說是佈局

欠妥,也不是什麼老手,到是棋路兇狠,大殺大伐的,跟她模樣兒可不象!”

張偉心中略有所悟,卻是一時想不出所以然,只得向柳如是一笑,又吩咐了幾句

年關時向例的規矩給她知道,卻是揚長去了。自柳如是來了張府之後,張偉於家事上已是鬆乏了許多,除了軍國大事,其餘俗務一概不理,皆交給柳如是打理。如此這番,全臺上下,已將柳如是視做張偉內人,只是名份未定,柳如是又是張偉從花船上贖買帶回,雖說未經人道,尚是完壁,到底名節上已虧了一層。自吳遂仲以下,一幫子文官都害怕張偉將柳如是納爲正室。若是如此,象何楷及新來的那些個儒士們,可又有的說話了。

待他到了總兵衙門,施琅卻早已靜候在大堂之上,因張偉吩咐,自又帶了屬下一

羣心腹艦長同來。此時臺北水師已是實力大增,水手之外,又另多配備了專門用

於海戰和小規模登陸戰的火槍兵,再加上後勤補給人員,全臺水師已有配備二十

四磅和十三磅火炮的大型戰艦二十二艘,中小型炮船和運送兵員物資的運輸船五

十五艘,沿岸的巡邏炮船一百餘艘,連同四千陸戰火槍兵,整個水師計有兩萬三

千人左右,實力不但遠超名存實亡的明朝水師,便是比之雄霸南洋的荷蘭東印度

艦隊,也是不遑多讓。

此時由施琅領頭,數十名艦長分列左右,待張偉一進衙門,除了施琅外,各人都是跪將下去,口稱皆道:“末將見過大人。”

張偉只一笑,兩手虛扶一下,令各人站起身來,因見施琅上得前來,向他道:“

總兵大人,今日召集衆將,有何吩咐?”

“尊候,且先坐下,稍安勿躁。”

張偉先令施琅坐下,又笑道:“今日召大家來,先說說荷蘭人請求貿易開放,讓

他們與日本貿易的事,大家說說,咱們該當如何?”

他這般問法,衆將皆是面面相覷,不知道如何做答爲好。張偉建立臺灣官僚體系

時早就有言在先,文官不干涉軍事,軍人不準干預政務,規矩立下之後,就是那

何斌現下亦是絕不參與軍務。他現下問及貿易一事,衆將軍一則不敢違令,二則

這些老粗又哪裡懂得什麼貿易,當下各人都是呆若木雞,不知道如何做答爲好。

張偉見各人不答,因又道:“不是讓你們說政務,這海外貿易一事也是海上的事麼,你們這些艦長說說看,我該不該答應荷蘭人的要求?奄?還是和他們打一仗,讓這些傢伙知道知道厲害?”

他這麼一說,各人方明白過來,便有那激切的跳出來說道:“荷蘭人也太不知道

好歹,當年大人帶着我們把他們從臺灣攆走,還以爲得了教訓。哪知道大人宅心仁厚,他們還以爲咱們臺灣好欺,即是如此,請大人下令,咱們立時便開去南洋,尋找戰機!”

“是了!大人當年若是把所有的在臺荷人盡數屠了,再把來援的荷人軍艦都擊沉

,今日他們就知道厲害了!”

“大人,開戰吧。日本是咱們辛苦打下來的,憑什麼便宜這些紅毛鬼子?咱們臺灣水師的實力不在荷人之下,再有還可以得到英國人的支持,據屬下所知,英荷兩國矛盾日生,沒準哪一天就幹起來了。咱們現在打他們,英國人肯定是站在咱們這一邊。”

張偉擺手止住了一夥叫器不止的軍人,轉頭問施琅道:“尊候,你看此事如何?江文瑨連送急件而來,說是日本外海不住發現荷人軍艦,看來,要麼同意其國所請,要麼就得打一仗了,咱們的水師,稱的上必勝麼?”

第70章 決戰(十三)第55章 偷襲(三)第35章 兵制(中)第62章 江南(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59章 爪哇(六)第62章 江南(二)第58章 呂宋(五)第37章 會晤(下)第64章 關寧(七)第20章 會議(下)第48章 滅鄭(三)第71章 定鼎(四)第66章 北伐(七)第56章 返臺(二)第24章 論兵(上)第62章 江南(四)第27章 協議(下)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1章 伐明(一)第26章 亂局(上)第72章 法度(一)第58章 呂宋(四)第48章 滅鄭(二)第21章 招兵(上)第5章 初會(下)第12章 安身(下)第69章 相峙(六)第58章 呂宋(四)第59章 爪哇(一)第45章 設縣(上)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9章 鎮倭(八)第60章 鼎革(十七)第42章 圍城(中)第20章 會議(下)第17章 亂起(下)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9章 相峙(六)第58章 呂宋(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25章 宗族(上)第5章 初會(上)第67章 激戰(七)第65章 治平(八)第55章 偷襲(一)第45章 設縣(上)第59章 爪哇(五)第72章 法度(二)第61章 伐明(十四)第37章 會晤(上)第68章 滅明(二)第66章 北伐(八)第17章 亂起(下)第63章 倭亂(四)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十)第47章 遼東(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12章 安身(上)第7章 機遇(下)第57章 試探(七)第49章 鎮倭(九)第60章 鼎革(十)第48章 滅鄭(二)第24章 論兵(下)第53章 造反(二)第65章 治平(六)第57章 試探(二)第45章 設縣(上)第63章 倭亂(四)第55章 偷襲(二)第70章 決戰(九)第60章 鼎革三第53章 造反(一)第7章 機遇(下)第54章 反間(三)第65章 治平(三)第50章 和談(一)第49章 鎮倭(二)第36章 崇禎(下)第47章 遼東(八)第63章 倭亂(九)第30章 械鬥(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2章 江南(五)第38章 歸附(下)第47章 遼東(九)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6章 北伐(四)第27章 協議(上)第10章 赴臺(下)第47章 遼東(八)第18章 平亂(上)第66章 北伐(十二)第7章 機遇(上)第10章 赴臺(上)第13章 赴閩(下)第65章 治平(五)第58章 呂宋(七)
第70章 決戰(十三)第55章 偷襲(三)第35章 兵制(中)第62章 江南(五)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59章 爪哇(六)第62章 江南(二)第58章 呂宋(五)第37章 會晤(下)第64章 關寧(七)第20章 會議(下)第48章 滅鄭(三)第71章 定鼎(四)第66章 北伐(七)第56章 返臺(二)第24章 論兵(上)第62章 江南(四)第27章 協議(下)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1章 伐明(一)第26章 亂局(上)第72章 法度(一)第58章 呂宋(四)第48章 滅鄭(二)第21章 招兵(上)第5章 初會(下)第12章 安身(下)第69章 相峙(六)第58章 呂宋(四)第59章 爪哇(一)第45章 設縣(上)第61章 伐明(十一)第49章 鎮倭(八)第60章 鼎革(十七)第42章 圍城(中)第20章 會議(下)第17章 亂起(下)第70章 決戰(十六)第69章 相峙(六)第58章 呂宋(五)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25章 宗族(上)第5章 初會(上)第67章 激戰(七)第65章 治平(八)第55章 偷襲(一)第45章 設縣(上)第59章 爪哇(五)第72章 法度(二)第61章 伐明(十四)第37章 會晤(上)第68章 滅明(二)第66章 北伐(八)第17章 亂起(下)第63章 倭亂(四)第62章 江南(一)第65章 治平(十)第47章 遼東(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九)第12章 安身(上)第7章 機遇(下)第57章 試探(七)第49章 鎮倭(九)第60章 鼎革(十)第48章 滅鄭(二)第24章 論兵(下)第53章 造反(二)第65章 治平(六)第57章 試探(二)第45章 設縣(上)第63章 倭亂(四)第55章 偷襲(二)第70章 決戰(九)第60章 鼎革三第53章 造反(一)第7章 機遇(下)第54章 反間(三)第65章 治平(三)第50章 和談(一)第49章 鎮倭(二)第36章 崇禎(下)第47章 遼東(八)第63章 倭亂(九)第30章 械鬥(上)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2章 江南(五)第38章 歸附(下)第47章 遼東(九)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6章 北伐(四)第27章 協議(上)第10章 赴臺(下)第47章 遼東(八)第18章 平亂(上)第66章 北伐(十二)第7章 機遇(上)第10章 赴臺(上)第13章 赴閩(下)第65章 治平(五)第58章 呂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