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亂局(上)

張偉心中有了計較,卻也不便與何斌明說。何斌此人此聰明,但性格中有懦弱猶豫的一面,縱是交情與利益都迫使他必需站在張偉一邊,也難以使張偉完全放心。

待風雨稍小,張偉方告辭出來。何斌怕他衝動,又叮囑了幾句,方放他出門。張偉滿懷怒火出門,至此時卻已是冷靜非常,他身爲首領已非一日兩日,脾氣性格與剛來時已大爲不同,此刻張偉心中所思所想,只是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打破古人的宗族勢力?”

秦大一統前,中國是天子與貴族共治天下,那時候的百姓連姓也沒有,什麼宗譜,族長之類,更是無從說起。自秦取消封建,漢代舉賢良方正爲官,所薦者,大多是官員親屬子弟,乃形成世家門閥,西漢時世家勢力尚不明顯,漢法嚴酷,貴族世家動輒犯罪族誅。自漢光武厚待豪強,允許世家豪強擁有大量的土地部曲,門閥世家乃成爲左右東漢政治的最大力量。漢末三國之亂,諸路豪強大多是擁有大量私兵部曲的地方豪門,無論曹、孫本人,還是其屬下,皆以宗族爲最得力臂助。至東晉南北朝,家族親疏關係愈加重要,血緣近者高官厚碌,疏者雖賢才不得進用。後唐宋時雖打壓門閥勢力,能在朝堂影響皇權的大家族固然是消失無蹤,但家族爲大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中國之人無論是婚喪嫁娶,田土財產,皆與家族共有。寡婦再嫁,官不問而族長問,祠堂私刑皇權亦不得干涉,財產分割,也是請族中長老公議,一族族長往往比當地縣官更能控制地方。到明朝皇權雖前所未有的加強,士大夫代表的儒家文化早已成皇權附庸,宗族勢力便成爲民間唯一能與皇權相抗者。

張偉遷民來臺,大半是從福建而來,閩南之人更是佔了多數,這些人大多是林黃鄭蔡等姓,來臺之初地域較散,宗族影響尚且不深,現下臺北已有十幾萬人衆,又有不少老者隨兒女輩後至,原本同族的便多,現下有人主持,更是按宗譜將大多數人序了進去,前一陣子,這數姓公議,選了德高望衆者任了族長,於是在張偉之下,第一次出現了可以左右臺北方向的勢力。

張偉身爲現代人,宗族思想原本便很淡薄,張姓在福建又不是什麼大姓,同族之人原本就少,來臺的就更加少了,故而無人尋他立什麼祠堂,選什麼族長,這數月來他又忙碌不堪,故而眼皮底下出了這般龐大的反對勢力他竟然一無所知。唯有何斌施琅知道厲害,兩人雖早知各族老人對張偉都有些不滿,卻也料不到事情會發展到有人暗中試圖推翻張偉的地步,張偉更是料不到自已出錢出力,讓這些貧民過上好日子,卻仍然有人對他這般不滿,現下他雖說是憤怒,但傷感到是更重一些。加上對明時中國人對異族入侵的麻木不仁,對公衆事物持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態度,對革新事物的抗拒,對一些愚昧傳統的固守,皆讓他感覺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感覺自已憑一人之力改造民族的困難,現下的他漸漸明白,若是僅憑一些現代理念,西方民主的思維

來進行他的事業,只怕是失敗的多!但如果走獨裁打壓異已之路,他也委實不願意,不管如何,獨裁改變的東西,只有靠強權才能維持,若是哪一天張偉翹了辮子,還不是一切又回原點?

“他媽媽的,還真是不知道怎麼辦好了!”張偉坐在車中自言自語道。苦笑一下,又想道:“原本打算先從小孩子改造起,待老子鶴駕返回,只怕也就差不多了。卻不料沒有這麼簡單,改造小孩子的思想現下只不過是剛開始,他們的娘子老便開始叫喚了,若是過上幾年,老子開始聘請歐洲人教授物理化學,西方哲學之類,他們還不立刻拎馬鋤頭來和我拼命了。不成,眼下看來只能是採取高壓統制的辦法,將這些愚民完全控於掌下,順我者倡,逆我者亡,言論和自由集會的自由,老子統統不能給,在沒有取得絕對性的思想改造成果前,只能是獨裁政治了!”

乘車回到府前,張偉見雨下的小了,便吩咐道:“一會雨停了,我還要去這鎮外巡視田地,這馬車先停在外面。”

話音未落,便聽到有人在身邊輕輕說道:“爺,您回來了?”

張偉猛打一個激靈,顫抖着嗓音道:“說話的可是周全斌?”

當下也不待車外那人回答,也不等家人將雨傘送上,猛跨一步,跳下車來。眼角一掃,那車旁含笑站着的,不是周全斌卻又是誰?

“好你個周全斌,一去便是沓無音信,現下回來了還不跪在門口等我發落,竟然還笑嘻嘻的站在這兒……”

“哎呀,好威風,好殺氣,阿斌,我看你真是選錯了主子,怎麼挑這種小心眼的上司!”

張偉正待出語反駁,轉頭一看,頓時如中雷擊……

第28章 保甲(下)第6章 結交(下)第10章 赴臺(下)第60章 鼎革六第66章 北伐(九)第55章 偷襲(十)第3章 出海第22章 新竹(上)第47章 遼東(七)第48章 滅鄭(二)第26章 亂局(上)第67章 激戰(二)第63章 倭亂(七)第55章 偷襲(八)第65章 治平(十二)第49章 鎮倭(三)第61章 伐明(三)第49章 鎮倭(九)第26章 亂局(上)第43章 攻城(中)第67章 激戰(十)第34章 開礦(下)第6章 結交(上)第68章 滅明(一)第70章 決戰(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49章 鎮倭(六)第55章 偷襲(七)第67章 激戰(四)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十三)第49章 鎮倭(十)第57章 試探(一)第4章 火拼(上)第73章 南洋(一)第71章 定鼎(四)第61章 伐明(七)第33章 利炮(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十三)第19章 甘蔗(上)第70章 決戰(一)第14章 情動(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十)第58章 呂宋(七)第64章 關寧(八)第66章 北伐(一)第67章 激戰(五)第35章 兵制(中)第60章 鼎革五第20章 會議(下)第66章 北伐(九)第9章 爭拗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6章 返臺(四)第63章 倭亂(八)第55章 偷襲(二)第27章 協議(下)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2章 江南(八)第39章 賄賂(下)第56章 返臺(二)第38章 歸附(下)第18章 平亂(上)第67章 激戰(八)第14章 情動(上)第21章 招兵(下)第26章 亂局(上)第61章 伐明(十二)第50章 和談(一)第49章 鎮倭(十)第60章 鼎革七第33章 利炮(上)第73章 南洋(六)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9章 相峙(六)第5章 初會(下)第55章 偷襲(五)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6章 制約(下)第28章 保甲(上)第42章 圍城(下)第45章 設縣(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38章 歸附(下)第47章 遼東(八)第65章 治平(四)第65章 治平(八)第69章 相峙(一)第54章 反間(一)第60章 鼎革(九)第23章 閱兵(下)第60章 鼎革八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2章 江南(二)第33章 利炮(下)
第28章 保甲(下)第6章 結交(下)第10章 赴臺(下)第60章 鼎革六第66章 北伐(九)第55章 偷襲(十)第3章 出海第22章 新竹(上)第47章 遼東(七)第48章 滅鄭(二)第26章 亂局(上)第67章 激戰(二)第63章 倭亂(七)第55章 偷襲(八)第65章 治平(十二)第49章 鎮倭(三)第61章 伐明(三)第49章 鎮倭(九)第26章 亂局(上)第43章 攻城(中)第67章 激戰(十)第34章 開礦(下)第6章 結交(上)第68章 滅明(一)第70章 決戰(二)第60章 鼎革(十八)第49章 鎮倭(六)第55章 偷襲(七)第67章 激戰(四)第49章 鎮倭(五)第60章 鼎革(十三)第49章 鎮倭(十)第57章 試探(一)第4章 火拼(上)第73章 南洋(一)第71章 定鼎(四)第61章 伐明(七)第33章 利炮(上)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十三)第19章 甘蔗(上)第70章 決戰(一)第14章 情動(下)第39章 賄賂(下)第65章 治平(五)第60章 鼎革(十)第58章 呂宋(七)第64章 關寧(八)第66章 北伐(一)第67章 激戰(五)第35章 兵制(中)第60章 鼎革五第20章 會議(下)第66章 北伐(九)第9章 爭拗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1章 伐明(十四)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6章 返臺(四)第63章 倭亂(八)第55章 偷襲(二)第27章 協議(下)第61章 伐明(十三)第62章 江南(八)第39章 賄賂(下)第56章 返臺(二)第38章 歸附(下)第18章 平亂(上)第67章 激戰(八)第14章 情動(上)第21章 招兵(下)第26章 亂局(上)第61章 伐明(十二)第50章 和談(一)第49章 鎮倭(十)第60章 鼎革七第33章 利炮(上)第73章 南洋(六)第60章 鼎革(二十六)第69章 相峙(六)第5章 初會(下)第55章 偷襲(五)第66章 北伐(十二)第46章 制約(下)第28章 保甲(上)第42章 圍城(下)第45章 設縣(下)第63章 倭亂(十一)第38章 歸附(下)第47章 遼東(八)第65章 治平(四)第65章 治平(八)第69章 相峙(一)第54章 反間(一)第60章 鼎革(九)第23章 閱兵(下)第60章 鼎革八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2章 江南(二)第33章 利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