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滅鄭(七)

張鼐站立在那破木桌上,看着眼前的鄭軍殘部被手下的精銳打的抱頭鼠竄,適才對方因促不及防,離的距離又太近,第一波槍向過後,已是黑壓壓打倒了幾百號人,又因軍官急着入鎮,大半行在隊列前面,故而那渾身鮮血淋淋倒在地了抽搐掙命的,十有**到是鄭軍的中下層軍官,那些士兵原本就被嚇破了膽,現下槍聲又在眼前響起,各人都是魂飛魄散,發一聲喊,連手中武器都拋卻不要,什麼行伍隊列亦是不顧,又因沒有軍官約束,一瞬間這三千餘人便星散而逃。張鼐的金吾衛只開了不到三槍,那些鄭軍已是跑的蹤影不見。

張鼐身邊的金吾衛參軍向他笑道:“大人,這夥子賊當真無勇之極,怎地連象徵性的一次衝鋒都不做,就跑的成這般模樣。看來,他們的隊伍是散了,咱們可以放心派人追擊了。”

“不急,留在臺北的神策和金吾還有指揮使大人的飛騎衛就要到了,咱們是打頭陣的,功勞已然立下了,總得留些給後來的兄弟們。”

“嘿嘿,大人是想讓張傑將爺立些功勞吧?”

張鼐到不隱瞞,道:“沒錯。我們兄弟三人,止我和張瑞坐上了正四品指揮僉事的位置,張瑞統領飛騎一軍,職權皆重,我又是領金吾四千人馬,只有張傑,現下不過是校尉,兄弟三人在一起,怪尷尬的。”

他自然不知張偉將監視軍中將領的另一特務派系交給了張傑,張傑與那羅汝纔不同,只是對內而以。若論起信任親近,張傑絕不在他二人之下。因見張傑還只是個校尉,心中只欲他立功,便止住部下追擊的念頭,只待張傑領後續兵馬坐船而來,便令張傑漫山遍野的去追殺那些殘兵,功勞自然是輕鬆落袋了。

看着逐漸遠去的敗兵,張鼐沉思片刻,終下令道:“適才只是將鎮子圍住,沒有仔細搜索,現下以每五十人爲一列,撒開五里範圍,搜索逃走躲藏的鎮民。將他們一併驅趕到鄭氏大宅。”

又沉吟道:“至於港口的漁民行商,自有周將爺那邊處置,不需咱們動手。快,傳令全軍,立刻行動。各人聽好了,若是走脫了一人,便拿帶隊的果尉抵還。若是走脫了十人,便拿都尉、校尉問罪!”

他身邊的諸校尉都尉見他臉色鐵青,殺氣十足,各人卻從未見他如此模樣,皆是嚇了一跳,忙各自帶着手下人馬,四散開來去搜索澎湖鎮民去也。

張鼐卻突然想起一事,忙對身邊一參軍道:“你快帶幾個人去碼頭,估摸着施將爺快到了,你問他,這鄭氏留在島上的鎮民知道怎麼處置,到是四散在本島上的幾千名墾荒的農夫,他們可不是鄭氏的人,問施將爺,指揮使大人可曾有令,該當如何處置?”

見那參軍領命去了,張鼐也自去帶隊搜索,一直忙到傍晚時分,那留在臺北島上的金吾和神策兩軍,並張瑞帶領的飛騎衛也乘船趕到。卻又接到施琅傳令,道:“那些農民暫且不問,待大人有了處置意見再說。若是有協助藏留鄭氏敗軍的,誅殺!”

此時澎湖港口已被施琅的水師控制,又派遣了上百艘小船在海上四處巡邏搜索,以防有人從島上偷偷尋得小船,下海而逃。那澎湖本島卻已齊集了九千多臺北大軍,雖然天已近晚,但各部短暫休整過後,便打着火把分路搜索。那澎湖鎮民早就被搜捕一空,盡數關押在鄭氏大宅之內,除了留下兩百人看守之外,所有的臺北士兵心數出動,在整個澎湖島上搜索敗軍。

這一夜幾十裡方圓的澎湖島上火光四起,火槍發射的彈道不時射向半空,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光影。那些敗兵各自射藏在山谷、河灘、樹林、民居,一個個驚慌失措,疲累不堪,又已被嚇破了膽,雖然人數還有兩三千之衆,卻是星散而逃,最大的一股敗兵也不超過百人,故而被臺北軍隊一一從藏身之所尋到,到也不管他們是逃走還是投降,見面便是一槍。後來殺的多了,那些敗兵知道無法脫身,到是又有膽大些的集合人數,三二百人的一股向搜索部隊反擊,雖然勇則勇矣,卻也只是死的更快一些罷了。大半沒有武器,且是又餓又累又驚又怕,鼓足的勇氣不過是求生的**罷了,面對五百人一隊的搜索大隊,卻又有何危脅可言?砰砰一陣槍響過後,僥倖未死的便又奪路而逃。如此這般反覆拉鋸,待到了下半夜,外圍的敗兵已由郊野被攆到鎮子四周。張鼐與周全斌會議之後,決定留半數士兵留在外線駐守,半數由兩人帶領用半圓形搜索向內。

此番回頭搜索卻是以搜索民居爲主,什麼馬廄、草堆、豬圈、皆以飛騎的長刀刺入查看,那些敗兵卻果然大半藏身於內,一刀刺入,便可聽到裡面發出一聲慘叫,待長刀抽回,便見刀上鮮血漓淋,待那傷兵竄將出來,便是一陣槍響。

如此這艘來回掃蕩數次,其間又燒燬了十數家窩藏敗兵的民居,將居民與所藏敗兵盡數殺了,直到天明後日上三竿,再也尋不到一個敗兵,周全斌與張鼐又調集了鎮外所有的健壯農夫,沿路收集屍體,將數千具屍體集中在一起,又以平板大車拖向海邊,一個個裝進麻包,扔下海里了事。

周全斌待搜索完畢,卻也是疲累不堪,卻又接了張偉手書,令他將澎湖墾荒的農民及漁民驅趕上船,每家只許帶隨身的物品,至於農具等物,由臺北派人前來收取。他接令後不敢怠慢,立時派兵挨家挨戶的催逼,待傍晚時分,終將澎湖農戶及漁民四五千人,盡數驅趕到臺北前來的船隻之上,周全斌站立於一艘炮船的船首,眺望整個澎湖島方向,只見島上火光大起,想來是張鼐開始屠殺鎮上與鄭家相關的被押平民。周全斌心中不忍,隱隱約約彷彿聽到火光中傳來一陣陣的呼喊求饒聲。周全斌將雙目緊閉,心中卻是感激張偉先調他回臺北。如若不然,留在島上,那卻又是別有一番滋味了。

他慶幸溜走的快,張鼐卻是倒黴的多。忙了兩天一夜,卻是不得休息。這也只罷了,卻又不得不面對那些老弱婦孺的哭喊求饒,他到還撐的住,只是手下的士兵卻有些遲疑,若不是經年的訓練他們要服衆命令,這樣殺戮平民的事,到底是讓人不好下手。

他心裡正自埋怨張偉,心中只道這些人於其殺了,到不如盡數運到臺北做苦力的好。張鼐身爲軍人,自是不知政治上的錯蹤複雜,現下攻打澎湖是以英軍名義,待過一陣子張偉自會奏報朝廷,道是打跑英軍,收復澎湖。若是將這些人送往臺北,卻難保不走漏風聲,況且這些人大多與鄭家有着複雜的關係,張偉實在是難以信任。若是留在臺北與臺北的異已份子勾結,那高傑的巡捕營樂子可就大了。是以張偉思來想去,終究下定了屠戮決心。

數日之後,張偉自離開鄭芝龍前往臺灣之後,終於又再次踏足澎湖。在何斌施琅等人的陪同簇擁下,張偉自臺北乘船至澎湖,於碼頭上岸後,便直奔自已原本在澎湖的宅子而去。興沖沖進門之後,四處流連轉悠個不休,直待何斌不耐煩,向他道:“志華,你要是喜歡這裡,乾脆從臺北搬過來住好了。何苦在此轉個不休,所有的金吾、神策衛的軍官都在鄭家大宅等你去訓話呢。”

張偉眼見自已初到明末的物品皆封放於這宅中庫房之內,心中喜悅,向何斌笑道:“看着這些舊物,緬懷一下過往罷了,你何苦這麼着急。”

又道:“怎地在那宅中,去,把人都叫到這邊來!那邊雖大,血腥之氣太重,我不喜歡。”

“嘿,殺人的令是你下的,現下卻嫌血腥氣重了。”

“那是不得已,你當我好殺麼。那宅子自從李旦一家被殺於內,又有鄭芝龍常在那裡暗中殺人,現下我又在那殺了不少,當真是怨氣十足,能不去,不是不去的好。”

邊說邊行,到得他原本的臥房之內,便躺倒在那大牀之上,舒服的伸個懶腰,笑道:“還是舊牀睡的舒服,不過,這人總是追求新房子,新牀,新老婆,其實,還是舊傢什使喚起來舒服啊。”

何斌卻不理他,只將張鼐等人召將過來,問及當日戰況,他雖不是領兵大將,不過在臺灣也只有少數人能與張偉言笑不忌,他便是其中之一。更何況手握財賦大權,現下過問幾句,張鼐等人自是恭敬有加,一五十一向他說了。

待聽完之後,何斌向張偉喟然嘆道:“鄭鴻奎死,水師全部敗亡,澎湖基業被奪,鄭芝龍想不吐血都難。”

“哼,他不吐血,我打的他吐血。”

說到此處,張偉翻身而起,看向那何斌神情,見他神情淡然,卻又噗嗤一笑,道:“到底他曾經救過我,又曾是我老大,只要他安心做個富家翁,我日後再不會爲難於他。憑他的家資,只怕是十輩子也享受不完,是福是禍,只看他自選吧。”

“唔,這也是正理。咱們不可逼人太甚,凡事留三分餘地的好。”

張偉“哈哈”一笑,不再多說,起身向外行去,道:“成了,咱們到外堂說話,想來那些軍官也都該到了。”

待一行人隨他到了外堂,卻見院子裡站着水師並金吾神策兩衛的都尉以上軍官,一羣人無聊,正嘻嘻哈哈打鬧說話,遠遠見張偉來了,頓時沒有人再敢做聲,各人皆是垂手侍立,只待張偉上前訓話。

“此番攻澎湖一役,打的甚好。我也不必多誇你們,各人的賬各人有數,該賞便賞,出多大力,拿多少賞,何爺就是囊中無錢,這賞銀卻都是備好了的。”

見各將微微一笑,張偉又道:“只是此戰咱們以強擊弱,到也算不得什麼。鄭軍人數雖衆,武器船隻落後咱們太多,又是在海上接戰,妄圖以跳幫肉搏之法打咱們,卻遇着幾千的火槍兵,那不是自尋死路麼!是故,打勝了也甭驕傲自得,以爲咱們臺北之師便是精銳之至,橫行天下無敵了,差的遠呢!”

諸將凜然諾道:“是!指揮使大人訓斥的是,職部們不敢。”

“很好!和你們說這些,到不是有意要打壓你們,我手下不要唯唯諾諾的庸材,該得意時,你們想藏着掖着,也是不成。聽我說,待此事風聲平息,我便要令水師出海,威逼日本,把鄭芝龍的日本貿易搶將過來。水師以炮艦轟擊那倭人的港口,你們步卒卻也得準備隨時上岸,以便擴大戰果。海陸並進,一定要讓倭人知道厲害,從此臣服咱們!”

當時之人卻不似盛唐時對日本人友好相待,自白江口戰後,日本人又在明朝中期以浪人武士進入中國沿海燒殺搶掠,甚至厲害時有千人武士攻克內地州府的記錄,倭人之兇殘橫暴早便被國人所知,又經歷豐臣秀吉侵朝一役,明朝之人對倭人盡皆憤恨,現下聽得張偉言道要去攻打日本,雖有少數幾人顧忌日本將軍幕府實力強橫,恐非易與之輩,大半軍官都是滿面興奮,連聲叫好,只盼着張偉能早日下令,讓他們帶兵將那矮子民族狠狠揍上一頓。

卻又聽張偉笑道:“自然,那倭國怎麼說也能調動十萬八萬的軍隊,咱們現在一萬多人,便是武器比他們先進的多,這也是不成的。

新作盟友情互相廣告:

《網遊之逐鹿天下》 啊 沒遲到吧

這是一部新穎的網遊作品。我的設想是把異大陸爭霸類型的小說和網遊小說結合起來,遊戲世界就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就是多了一些遊戲規則和遊戲技能。

《網絡重生》沒機會了。

網遊之祭祀也瘋狂》

簡介:一個祭祀在遊戲中的瘋狂之路......

第62章 江南(五)第48章 滅鄭(三)第73章 南洋(五)第47章 遼東(五)第2章 獲救第64章 關寧(八)第66章 北伐(二)第60章 鼎革(十九)第24章 論兵(下)第63章 倭亂(一)第15章 臥龍(下)第57章 試探(一)第68章 滅明(四)第49章 鎮倭(九)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55章 偷襲(一)第51章 騎射(二)第73章 南洋(五)第70章 決戰(二)第66章 北伐(八)第48章 滅鄭(六)第68章 滅明(五)第42章 圍城(上)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0章 鼎革一第35章 兵制(中)第21章 招兵(上)第55章 偷襲(四)第63章 倭亂(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5章 初會(上)第51章 騎射(四)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51章 騎射(一)第61章 伐明(九)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4章 關寧(七)第47章 滅鄭(一)第59章 爪哇(四)第31章 立威(下)第12章 安身(下)第70章 決戰(十四)第72章 法度(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20章 會議(下)第13章 赴閩(下)第22章 新竹(下)第73章 南洋(八)第60章 鼎革二第29章 官學(上)第31章 立威(下)第65章 治平(五)第23章 閱兵(下)第59章 爪哇(四)第40章 出兵(下)第18章 平亂(下)第11章 北港(上)第18章 平亂(上)第70章 決戰(九)第11章 北港(下)第64章 關寧(八)第65章 治平(十二)第73章 南洋(一)第49章 鎮倭(十)第72章 法度(三)第63章 倭亂(一)第31章 立威(中)第49章 鎮倭(八)第40章 出兵(下)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5章 偷襲(十二)第37章 會晤(上)第66章 北伐(五)第66章 北伐(二)第73章 南洋(八)第61章 伐明(十)第4章 火拼(下)第4章 火拼(上)第29章 官學(上)第23章 閱兵(上)第58章 呂宋(一)第11章 北港(下)第46章 制約(下)第9章 爭拗第49章 鎮倭(九)第47章 遼東(九)第68章 滅明(二)第59章 爪哇(四)第61章 伐明(十六)第70章 決戰(十三)第35章 兵制(中)第68章 滅明(六)第69章 相峙(六)第63章 倭亂(十)第28章 保甲(中)第62章 江南(二)
第62章 江南(五)第48章 滅鄭(三)第73章 南洋(五)第47章 遼東(五)第2章 獲救第64章 關寧(八)第66章 北伐(二)第60章 鼎革(十九)第24章 論兵(下)第63章 倭亂(一)第15章 臥龍(下)第57章 試探(一)第68章 滅明(四)第49章 鎮倭(九)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6章 北伐(十二)第60章 鼎革(十四)第55章 偷襲(一)第51章 騎射(二)第73章 南洋(五)第70章 決戰(二)第66章 北伐(八)第48章 滅鄭(六)第68章 滅明(五)第42章 圍城(上)第49章 鎮倭(十一)第60章 鼎革一第35章 兵制(中)第21章 招兵(上)第55章 偷襲(四)第63章 倭亂(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5章 初會(上)第51章 騎射(四)第55章 偷襲(二)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51章 騎射(一)第61章 伐明(九)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4章 關寧(七)第47章 滅鄭(一)第59章 爪哇(四)第31章 立威(下)第12章 安身(下)第70章 決戰(十四)第72章 法度(四)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20章 會議(下)第13章 赴閩(下)第22章 新竹(下)第73章 南洋(八)第60章 鼎革二第29章 官學(上)第31章 立威(下)第65章 治平(五)第23章 閱兵(下)第59章 爪哇(四)第40章 出兵(下)第18章 平亂(下)第11章 北港(上)第18章 平亂(上)第70章 決戰(九)第11章 北港(下)第64章 關寧(八)第65章 治平(十二)第73章 南洋(一)第49章 鎮倭(十)第72章 法度(三)第63章 倭亂(一)第31章 立威(中)第49章 鎮倭(八)第40章 出兵(下)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5章 偷襲(十二)第37章 會晤(上)第66章 北伐(五)第66章 北伐(二)第73章 南洋(八)第61章 伐明(十)第4章 火拼(下)第4章 火拼(上)第29章 官學(上)第23章 閱兵(上)第58章 呂宋(一)第11章 北港(下)第46章 制約(下)第9章 爭拗第49章 鎮倭(九)第47章 遼東(九)第68章 滅明(二)第59章 爪哇(四)第61章 伐明(十六)第70章 決戰(十三)第35章 兵制(中)第68章 滅明(六)第69章 相峙(六)第63章 倭亂(十)第28章 保甲(中)第62章 江南(二)